第210章廢除家丁制度
趙銘裹挾大批人口來到金塘島,大量人員聚集,使得島內臟亂,極易引發疾病。 九月初五,趙銘下令讓全島軍戶,對寨子和棚戶,進行一次大清掃。 各家各掃自己的房子,街道、溝渠等處則抽丁清掃,各人也要清洗自身,并定點排糞。 趙銘原本以為這是件很輕松就能做到的事情,不想最后還是廢了不少口舌。 這讓趙銘決定成立一個訓導司,來進行各種事務的宣傳,還有督促,與鎮撫司形成配合,一個預防動員,一個負責懲戒。 島上花費了一天時間,各處清掃干凈,垃圾焚燒,糞水肥田,環境為之一新。 其實在江南地區,百姓對自身居住環境已經十分講究,各城街道往往都有人清掃,城中垃圾也有人收集處理,只是逃到島上后,生存尚且艱難,加上人員混雜,所以大家便也就都沒怎么在意了。 現在清掃干凈,眾人只覺的一陣清爽,各人氣質和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 陳明遇等人,走在街道上,看見干凈的路面,心中都有一種逐漸將金塘島當做家的感覺,仿佛又回到了江南小鎮。 這時陳明遇與馬士鰲等人來到都指揮使府邸外,被士卒領進趙銘的書房。 城中大清掃,兩人都換了一身干凈衣裳,頭上戴著方巾,進屋便微笑道“參見大帥!” 趙銘正在琢磨軍隊編制,以及訓練馬軍、水師、炮隊之事,聞語抬起頭來,問道“是軍戶戶籍統計完成呢?” 陳明遇對趙銘作了一個揖,然后從袖子里取出一份文側呈上“大帥,新來的人口已統計出來,軍戶登記六千七百戶,匠戶登記三百戶!有壯丁一萬人,老弱婦孺,五萬余眾!” 趙銘哦了一聲,接過冊子觀看,然后問道“如此都指揮使司控制人口豈不近七十萬?” 陳明遇道“沒有那么多,只有六十五萬余人!” 趙銘皺眉道“本帥記得此前統計,就已經超過六十萬,為何少呢?” 陳明遇道“是因為有一批軍戶,受不了琉球的艱苦條件,以及對大帥兼并舟山不滿,逃亡福建,再加上軍戶不適應氣候,病死了不少人,所以流失了一些人口!” 趙銘吞并了黃斌卿的部眾,對黃斌卿的心腹,進行了清洗和流放,其中有不少人,失去原有的地位,被派去臺灣開荒,心中不忿,所以脫離了浙江都指揮使司,逃往福建。 趙銘沉聲道“臺灣剛開發,條件確實不好,不過本帥不希望再出現軍戶逃亡的事情!” 趙銘又低頭翻看了幾眼,覺得沒什么問題,然后對馬士鰲道“既然統計已經完成,那便由先生對士卒,進行挑選,然后令其參與訓練?!?/br> 浙江都指揮使司內,士卒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戰兵,一種是屯軍。 戰兵分為九級,屬于脫產的軍隊,有餉銀可拿,屯軍便是原來的軍戶,算是預備役,主要職責是屯田,一般不發軍餉,只有戰時才有可能給些銀錢。 此次隨著趙銘來到舟山的義軍,老弱病殘都有,趙銘希望能夠進行篩選,將精銳編入戰兵,老弱編入屯軍。 馬士鰲行禮道“大帥,義軍之中,將領家丁眾多,若是他們不愿意接受整編怎么辦?” 趙銘皺眉道“那就讓他們滾蛋!” 明朝軍隊之中,盛行家丁之制度,將領們為了維持自身地位,將所得錢糧,大部分來供養家丁,造成普通軍士的糧餉被克扣,士卒心生怨恨,不愿意作戰和訓練,造成軍隊戰力低下。 家丁雖戰力強勁,有些人甚至不輸于滿洲兵,但是人數太少,再能戰也無濟于事。 另外,家丁依靠將領來獲得遠優于普通士卒的待遇,而將領通過家丁來,維持自己的地位,要挾朝廷,不被他人左右。 朝廷給錢給糧,分配軍田,目的是養一支能為朝廷所用的軍隊,可結果卻幫將領養了一群私兵,士卒不忠于朝廷,將領也尾大不掉,不聽朝廷號令。 家丁依附于將領,錢糧為將領所發,自然只會忠心于將領,朝廷等于人財兩空。 趙銘并不準備,重走明軍的老路,所以家丁制度必須廢除。 不過,家丁制度在明軍內部已經根深蒂固,關系到將領和家丁的切身利益,卻也不是那么好廢除。 將領靠著家丁來吃空餉,侵占田產,而家丁靠著將領來獲得更多錢糧,雙方利益一至,形成一個個小利益集團,并非那么容易打破。 馬士鰲聞語,卻并不接話,因為他知道,這明顯是氣話。 明軍最有戰力的就是家丁,怎么可能讓他們滾蛋。 趙銘說完后,沉默一陣,半響看了看馬士鰲,沉思道“現在那些將領,手上應該無錢,來供養這些家丁。整編的時候,要有技巧,不能讓別有用心之人,煽動眾多家丁。整編后,家丁與普通士卒一樣,都屬于戰兵,待遇和地位一樣,但是戰兵有九級,他們要是真有本事,真是精銳,可以通過考核,成為上等銳士,待遇遠超下等輜兵。本帥相信,只要不欠餉,整編便沒有觸動絕大多數家丁的利益,關鍵是將領,將失去吃空額,喝兵血的機會!” 家丁和將領是個利益集團,家丁人多,將領人少,趙銘決定保持絕大多數家丁的利益,換取他們至少不反對整編,那將領們光桿一個,也挑不起什么風浪來。 趙銘決定團結大多數,打倒一小搓,把自己這邊的人,弄得多多的,把對立的人弄得少少的,這個整編完全可以進行。 趙銘頓了頓,沉著臉道“如果有將領,確實不能接受整編,本帥也不留他,本帥軍中不留想著吃空餉,喝兵血之人!” 馬士鰲聞語,抱拳行禮,鄭重道“卑職明白了!” 趙銘頷首,“那就如此去辦,士卒完成篩選和等級考核后,還有訓練馬軍訓練炮隊,編制調整等事等著先生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