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太子使者
趙銘在舟山轉了一圈,回到金塘島,不久陳明遇就給他統計出了一份詳細清單。 趙銘在房間里,仔細查閱了一遍,金塘島上消耗的大頭,還是軍餉這一塊。 兩萬戰兵,按著九級發餉,最低等級的下等輜兵七錢銀子每月,最高等級上等銳士一兩六錢銀子每月,在加上各級軍官的餉銀,一月耗餉銀三萬余兩。 除此之外,島上三百余名工匠,還有郎中、幕僚以及書吏,每月要耗銀二千余兩。 這么算來,每個月固定支出餉銀,大概三萬二千兩,一年需要耗銀三十八萬四千多兩。 在固定支出之外,還有其它需要一次性的消耗,士卒撫恤兩萬兩,軍功獎賞六萬兩,購買精鐵、火藥、皮革、布匹大概花去七萬余兩,筑造堡壘預算六萬兩,修筑船臺,購買木材大概要三萬兩。 另外,還有采購耕牛、農具、豬仔、雞、鴨,預算花費兩萬兩。 據陳明遇的統計,除去一次性消耗,加上目前為止發放的軍餉后,都指揮使司庫房內尚有白銀三十八萬兩左右。 如此,若只發軍餉的話,足夠一年之用。 目前看來,在兼并舟山后,趙銘確實富裕了。 黃斌卿在舟山經營多年,靠著走私積攢了幾十萬兩白銀,可以說幫了趙銘的大忙。 同銀錢充足相比,糧食則相對短缺。 兩萬名士卒,每人一天要吃半斤米,一個月下來就要耗費兩千多石糧食。 趙銘治下六十余萬人,百姓比士卒要吃得少一些,算下來一個月最少也得吃掉四萬石糧食。 此前趙銘的八萬石糧食,已經吃掉一大半,現在加上舟山的存糧,都指揮使司的倉庫內,只有七萬石糧食,不夠六十萬人吃上兩月。 當然,舟山本地百姓手里或許有一些存糧,但是島上整體缺糧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舟山群島和崇明沙洲,一年兩季稻子,大概能收糧二十萬石,而六十萬人一年消耗糧食,至少需要五十萬石,便還存在三十萬石的缺口需要解決。 而除了糧食外,軍隊和百姓還需要吃菜,雖有漁船捕魚,但缺口依舊很大。 為了解決這個缺口,趙銘眼下只有兩個辦法,一是疏散百姓去別的島嶼拓殖、屯墾,二是準備趁著夏收,去江浙搶糧。 岑港和烈港,是舟山群島上,兩個最主要的港口。 隨著陳明遇對舟山之民,進行整編,納入軍戶,疏散工作已經開始。 這時碼頭邊上,水手們正裝運糧食、工具上船,大批軍戶則等著點名上船。 為了減少疏散的壓力,遷走的軍戶并非有產的舟山本地居民,而是逃來舟山的義軍。 他們在舟山什么也沒有,每天吃救濟,對于遷往他處,并不那么排斥。 這些人大部分都將乘船南下,沿海進至溫州后,進行最后一次補給,便將冒險登陸臺灣北部,并在那里屯田拓殖。 另一小部分,則會乘船北上,于崇明補給后,前往兩淮之東和山東沿海的島嶼。 他們將分別駐守于淮江口的開山島,海州灣的竹島、鴨島、東西連島,山東沿海的靈山島、平山島、蘇門島等島嶼。 南北兩個方向,往南去臺灣,是主要疏散方向,趙銘準備先悄悄運點人上去,等建立一個據點后,便持續往琉球輸送人口,設立一個衛。 以后趙銘水師襲擾沿海,獲得的人口,都會陸續送往臺灣。 往北疏散的軍戶,主要的任務并非屯田,而是襲擾沿海收集情報。 這些島嶼大多很小,每個島嶼上,都不會派遣太多人,看島上情況而定,以百戶所和墩堡為主。 趙銘會給島上士卒,定期送來給養,并給島上配船,他們將會把島嶼經營成為一個個前進基地,修建倉庫,便于劫掠船隊獲得陸地消息,以及臨時停泊于此。 海港內,船只穿梭,不時有軍戶被運出海港。 島上,趙銘則站在兩隊,特殊的士卒面前。 這兩隊兵,一隊是雇傭來的倭兵,一隊是俘獲的荷蘭人。 倭兵作戰勇猛,一根筋,不怕死,而且對雇主比較忠誠,趙銘手下有近百來海上討生活的倭兵。 他們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護前往倭國的商船,不過最近貿易沒得做,便留在了島上,被編為鬼兵隊。 金塘島上俘虜的荷蘭人,已經有三百多人,趙銘將會打造器械,會cao控帆船,懂得火炮射擊的人挑出來,剩下還有一百來人,沒什么特長,便編了一隊白藩兵。 現在距離夏收還有十多天,趙銘準備抓緊時間訓練,然后司機登陸,搶收夏糧,給洪承疇一個驚喜。 這時校場上,白藩兵與鬼兵隊正接受明軍各對士卒的挑戰,雙方激烈的搏斗。 阮美注視著校場,一臉牙疼的表情,“大帥,那紅毛鬼人高馬大,弟兄們干不過還好說,怎么連一群矮子都打不過?” 趙銘身旁眾多明軍將領,一個個都沉著臉,臉色不太好看。 趙銘撇了阮美一眼,然后道“你問本帥,本帥問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本帥讓你們寫的戰后總結,都寫出來沒?” 阮美等人聞語,忙低下頭去,“大帥,卑職們還在琢磨~” 趙銘冷哼一聲,注視著校場,而正在這時,馬士鰲匆匆趕來校場,走到趙銘身邊,便附耳一陣低語。 趙銘眉頭一挑,問道“人呢?” 馬士鰲道“剛到碼頭!” 趙銘立刻轉身,對眾人道“太子殿下派人過來,你們隨本帥去迎接!” 一行人匆忙來到碼頭,一名身穿四品緋袍,胸前繡云雁,頭戴烏沙的官員正好下船。 來人不到三十,身高體瘦,頗有威嚴,正是右僉都御史張煌言。 趙銘見他下來,當即拱手笑道“玄著兄!” 張煌言看見趙銘,作揖道“平虜伯!” 趙銘問道“玄著兄來島,不知何事?” 張煌言神情有些凝重,嘆息道,“說來話長!” 趙銘見此,連忙側身,“那就去官廳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