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書迷正在閱讀:崔老道捉妖之夜闖董妃墳、一覺醒來我已婚了[星際]、清宮謀(出書版)、老婆大人有點暖、賺錢真的好難哦!、我有霸總光環[穿書]、當處女座墜入愛河[娛樂圈]、錦繡農門、北京鏡鑒記、清穿之技術宅太子
而一個國家如此之大,更不止有多少活不下去的人和家庭。 這樣一比,原身其實能算是在蜜罐子中長大的。 李成則不是多么善良的性格,人性大多偏自私,他也不例外。 只是通過元寶這件事給他提了個醒兒,讓李成則有了更明確的的認知。 這個地方,窮人活不下去。 第10章 “李公子,地方到了?!?/br> 將近午時,河口村終于到了。趕車的老漢拉了拉繩子讓牛停下,自己再從車轍上跳下來,轉身。對里頭喊了一聲。 元寶見牛車停穩,也一股腦爬了下去,李成則隨后下來。 這一路,當真是坐得腰板兒都僵了。 理了理衣服,讓元寶付了車錢,李成則才抬眼看四周。 這村落不小,方才一路過來,也附近也有村莊,都不及河口村的規模。 河口村據說有百來戶人口,因臨著一條小河,就起了這個名字。 有河有水有山,更因挨著官道,進城的路不遠又方便。 水田肥沃,林子山地也多,所以這里的日子過得不錯。 至少看著沒有面黃肌瘦的。 河口村是雜姓聚居,七八種姓氏,不過超過泰半姓李,故而以村以李姓為首。 李家祖上就是河口村人,一直到李保德的太爺爺那輩,因有幸娶了個城里姑娘,一家人才在皇城里落了根,往后幾代就定居在城里。 只李家的宗祠和老宅還是在這里,每年過年,李家你家人依舊是要回來祭祖的。 李家現任族長,論起輩分李成則要稱他一聲三爺爺,對方是李成則爺爺的堂兄弟。 古代對氏族宗祠看得非常重。族親之間一般不會斷了來往。 平日不說,年節都是要走禮的。 河口村一百多戶人家,算人口數量,應該在七八百左右。 因為李姓占了一半,如今河口村擔任村長也是李姓人,就是李成則三爺爺的兒子。 因為這個,李姓人在河口村方便很多,更沒人敢來欺負,要辦個什么事也能方便點。 這就是氏族的力量。 李家在這里的祖宅,是個大三進的大宅院,要比京中住的地方面積要大上許多。 畢竟是鄉里,地沒那么值錢。 李家這宅院雖然看上去有點舊,但并不破,里頭東西都齊整。 屋子里也不臟,是隔三差五收拾的。 這里因為李家雇的佃戶住在這里幫忙看房。 是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八九歲的兒子。 這佃戶以前是外地人,后來才落戶在河口村。 兩人沒屋沒地,便只能給人當佃農。后來老太太孫氏看人可憐,就把人招來看宅子,讓他們住在最外頭一進,平日就打掃打掃屋子。 李成則過來也這兒沒事先托人送了口信來,兀地就來了,眼下不免害的那對夫妻慌手慌腳。 那二人雖知道這是主家的少爺,但往年過來得多的都是李老太太和大老爺。李成則這一頭乍來,著實讓人手忙腳亂。 他們都知道這位李少爺是個有大出息的,年頭春天的時候,就聽說考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在身,這月又娶了大戶人家的小姐為妻,真叫人羨慕都羨慕不來 這種人在他們眼里已經是高高在上,不敢高攀,更不敢得罪。 日子久了,李成則已經適應了古人這一套磕頭跪地行禮的行為。 這夫妻二人突如其來的磕頭再不能讓李成則頭痛。他淡定地吩咐元寶叫人起來,接著問了些這里的事。 當然主要是問李家那慌著的一百畝山地。 這夫妻二人,男人叫王虎,女的旁人就喊她王虎家的。 都是三十多歲的年紀,非常老實,說話帶著一股別樣口音。 在李成則面前回話很是小心翼翼。 不過總算不糊涂,問什么答什么。 這會兒到了晌午,到了用飯的時辰。 這兩人大約也是回來吃午飯的,不然就該在田里忙活。 出門前諸多瑣事孫氏都一一交代過,元寶也很機靈,看著情況就從兜里摸出手腕大小的一串兒大錢出來,給了王虎家的,讓她去割點豬rou或殺只雞,整些齊整的吃食過來。 他家少爺早上起趕路過來,正餓著累著呢。 王虎家的搓了搓手,嘴里連連哎哎了幾聲,又說,“這會兒就去?!?/br> 應了話,一邊小心接過錢,又給李成則上了一壺茶水,才腳步匆忙往灶下去了。 這人手腳利索,干活快,半個時辰不到,就上了一桌菜上來。 有一鍋子雞湯,一碗臘rou蒸干菜,一盤青豆,一盤炒嫩筍,一盤炒雞蛋。 李成則就一個人,這一桌怎么看都只有多的。 他讓元寶坐下一處吃,元寶頭搖得飛快,怎么都不肯,王家的自家也要吃飯,自然準備了元寶的一口,元寶笑嘻嘻說他過去吃。 但讓李成則叫住了,他道:“莫要去蹭人家的,你且觀他們家貧,日子必然過得緊巴,如此怎好再去吃,即便一口糧食也是糧食。罷,你便等我吃完了再撿剩下的吃就是,這么一桌,你可是覺得我能吃得完不成?” 這話語氣并不重,且李成則還是淡淡的神色,但他一旦開口發話,元寶就完全不敢做聲了。 心中只覺得少爺雖脾氣好,看著也溫和,但那周身氣勢只肖放出一丁點來也嚇人。 若再放下臉色來,恐更會讓人腿軟。 元寶乖乖在屋子外,等李成則吃好了,他果真跟著吃了頓好的。 放下碗筷后嘴里還忍不住回味,覺得嘴里有油的滋味真好。 用過午飯后,李成則叫元寶跟上,帶上從城里買的東西去了一趟族長三爺爺那邊。 如果回來的是李保德,倒是不用親自去,只李成則畢竟是小輩,又很少來鄉下,去一趟也是應該的。 李成則坐牛車過來時路上已是有不少人看見,三爺爺那邊自然都聽說了。 果然李成則過來,三大爺很高興,但并不驚訝。 陪著人說了會兒話,家中近況都問了一遍,李成才起身告辭。 他過來一趟就是要察看田地的事,人家就沒多留。 李家現在的水田只有一百畝,不很多,田租上就還是尋著往年來的一戶一戶收上來就成。這幾年年成好,糧食收成不錯,眼下正式秋收季節,田里的谷子都收割打好,一擔一擔放在糧倉里。 不用很cao心。 再去看了片地,李成則才發現自己之前似乎想錯了,他先前一直從李保德嘴里聽著林地山地的,便誤以為那塊地是地勢高,又或是層斜坡狀,又或土硬結實帶石子的那種地。 現在一看,才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大片大片的土地其實都是平整的,既不是黑土也不是硬土。蹲下來用手捻了捻,才發現是一種沙質地,土質很疏松,土層還深厚。 那土壤觸手的時候,李成則心里就想到了一種東西。 西瓜。 這樣軟沙深厚的土質似乎很適合種西瓜? 西瓜……李成則在記憶里搜索了一遍,然后就發現,這個朝代沒有西瓜這種水果! 他又想,是不是叫西瓜這個名字,便按照西瓜的樣子再想了一遍,最后確定,這個地方,是真的沒有西瓜這個品種。 原身從小到大都沒見過,也沒吃過。 李成則皺了皺眉,回憶自己的國家,西瓜是什么時候引進過來的?似乎是五代?還是明?大概是先從西域引進新疆,再傳到內陸的。 但是這個朝代不同自己那邊的歷史,李成則有些為難,也不知道這里有沒有西瓜秧苗這種東西。 但是這里也有西域,或許,什么時候尋個西域商人打聽打聽。 若是這一大片地真的能種成西瓜,以后就是一大比收入啊,最重要的是,這是個新品種水果,鐵定能受歡迎。 不過目下想這些有點遠了,西瓜秧苗都沒影的事。 不過好歹這塊地的情況他是知道了。以后不管是種西瓜還是別的,總歸不能荒著浪費掉。 西瓜苗培育的時候是在春夏季,今年是不成了,要真能找到瓜苗,明年就可以種上,三月份七月份兩季都可以培苗,早春一批還得弄幾個中小棚。 不過就算有了成算,但不是立即就能生錢的項目。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即是如此。 李成則在河口觀察查看了一番,下午就做牛車返回了京城。 進了城,仿佛一下子就熱鬧起來。 李成則心思早就想遠了。 想要來錢快的項目那也要本錢投資才行,本錢李成則沒有,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積累資本,賺第一桶金。 有一句話不是說了么,你若有錢,千百個項目會自動送到你面前讓你賺錢。若沒錢,就算你有千萬個想法和項目,錢也不會來找你。 這話說絕了。 李成則沒忘記自己是讀書人,是個大學教授,或許他可以做點老本行的事。 當然他說的老本行不是指教書,就是自己想教書,這里也收不到合格的學生。 他是指筆桿子。 讀書人,不管是哪類讀書人,拿筆總能寫點什么。 李成則早些天就有這個想法,只是還待考察一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