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節
可不管怎樣,趕在臘八之前, 清風道長手捧圣旨一封, 帶著兩個道童, 由一隊錦衣衛護送著趕往福建, 打算從那里出海去尋找傳說中的蓬萊仙島。 魏王府,左奕帶著一個中年文士來到書房。 掀開厚厚的門簾,一陣熱氣迎面撲來,鳳笙穿一身半舊的家常薄襖坐在書案后,手邊放著一盞茶, 她正在翻閱一本書,書頁呈枯黃色,看樣子年代挺舊的。 見人來了,她抬頭看過來,做了個手勢。 “坐吧?!?/br> 德全奉了茶來。 這書房乃是王府重地,尋常人不得入內,所以平時德全忙完內務, 偶爾也客串下端茶倒水的小廝。今兒也是事關重大,鳳笙索性把其他人都遣走了,只留了德全在身邊侍候。 “左先生把該說的都跟你說了?” 這中年文士愣了一下,似乎沒料到見到的是個婦人,但很快他就回過神來,點了點頭。 他猶豫著正想說點什么,這時鳳笙又說話了。 “與那些人打交道,切記不能端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乃首要。不過你放心,等到了地方自會有人接應你,你只需在清風身邊策應就好?!?/br> “這些左先生都與小人說過,小人定竭盡所能,助王妃辦成大事?!敝心晡氖抗笆值?。 “希望你能順利歸來,不管如何,回來后我定會向王爺與你請功?!闭f完她看了德全一眼,德全就把人領下去了。 等人走后,左奕道:“王妃不用擔憂,這李益乃老夫思慮再三才選定的對象,他為人不拘小節,頗有急智,定能勝任?!?/br> “我倒不是擔心他不能勝任,我是怕管清和那一關不好過,”頓了頓,她又有些失笑道:“罷,盡人事聽天命,該安排的都已經安排妥當了,只希望能一切順利?!?/br> “定能順利?!?/br> 清風道長的離京沒驚起任何波瀾,京城里依舊熙熙攘攘,如同以往的每一年。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間到了除夕這一日。 由于這兩年朝廷正逢多事之秋,各地總有災情,尤其今年鬧災特別嚴重,邊關外的那些金人們,大抵也知道大周正是內憂外患之際,屢屢進犯邊城。 這一年多來,建平帝已先后下了兩道罪己詔,又勒令宮中縮減用度,以身作則,所以今年宮里并沒有大肆擺宴,只除夕這日在乾清宮擺了家宴,到場的都是龍子鳳孫,以及較為親近的皇親國戚。 家宴上,惠王大出風頭就不細說。 大年初五,鳳笙收到魏王一封家書。 她其實早就給魏王去了好幾封信,除了告知他京中近況外,也把清風道長的事說了。 魏王都給她回了信。 臘月二十三,鳳笙沒忍住又給魏王去了封信,信中沒提什么正事,只說了些閑話。這是自打她與魏王大婚之后,第一個沒有共同度過的春節,說是相思太矯情,可它真也就是相思。 鳳笙從無廢話,耗費大力氣送信去山西,卻說些閑話,不是相思還能是什么? 山西那邊也沒發生什么大事,魏王性格沉穩,素有謀略,憑著他的鎮壓,還未發生什么脫出控制的大事。 唯獨就是缺糧,這是老生常談的事,不過就靠著他手下那批‘節衣縮食’的師爺,再憑著那些地方官被他逼著屢屢厚顏上門,找當地大戶捐輸,能擠出一點是一點,倒也夠把這個年關度過去。 就是來年春上有些困難,但也只能慢慢想辦法。 這是魏王信中所說之言,實際上鳳笙知曉這是安慰話,可魏王既然說了,她就只能信著。 她在京中,就算著急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除了命附庸魏王府的一些官員,在朝堂上屢屢提及山西賑災事宜,意圖挑起議論,打算圍魏救趙。 可惜作用不大。這些事左奕也一直安排人做著,因著魏王手下沒有可以左右朝政的高官,通常是提起就被人刻意壓下,不過鳳笙沒有放棄,哪怕是故布迷陣呢,總要做著。 除此之外,該安排的都安排了,她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鳳笙并不知道,山西的情況比她想象更糟糕,不然八百里加急送出的家書,也不會初五才送到鳳笙手中,全因當時魏王沒能及時收到信。 臘月二十,魏王私下離開了一趟太原。 有一批運往大同的軍糧被劫了。 劫糧的是當地災民。 * 大同屬九邊之一,西北的金人年年進犯,大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舉朝上下,缺了哪里的糧都行,唯獨邊關的軍糧缺不得。 哪怕這個現實很殘酷,可這就是現實。 軍糧自然不是從山西當地官府過,而是由戶部直接撥下,還有一部分是各地的商人受到朝廷招募后運糧至邊關,以此換取鹽引,也就是所謂的開中法。 這開中法從前朝延續至今,雖因朝廷管控得當,不如前朝泛濫,但也是必不可缺的。 尤其是逢亂時。 越是亂的時候,越是能看到一些商人活躍的背影,火中取栗才能賺到暴利,自打兩淮鹽政改革后,四川、長蘆等地的鹽區都一一進行了改革,不光對私鹽打擊的很厲害,仰仗開中法存活的一些商人也被打壓得難以喘氣。 許多人紛紛轉行,若不是這次朝廷的開出的價碼太誘人,恐怕沒人愿意走這趟。 像平時,三石糧食才能換到一小引鹽引。一鹽引約合四百斤,一小引則約合兩百斤。因為這次響應朝廷招募的商人極少,幾乎可以達到一比二或者一比三的比例。 也就是說,一石糧食可以換到一引鹽,甚至比這還多的鹽引。 且針對鹽政改革,這次也放開了鹽引發放的條件,不光放大了兌換時間的限制,由當年有效換為五年之內有效,且不設引岸口。 也就是說,拿到鹽后,可以去往大周境內任何一個引岸區販賣。 其實說白了就是朝廷默認這批鹽的販賣走向,哪怕是當做高價賣呢,畢竟鹽政改革還沒推廣到整個大周,官鹽店的設立也不可能涉及到每個地方。 還有那些偏遠地區,這種地方才是高價鹽的販賣地域。 因此,雖明知道就是火中取栗,前來拿命博財的商人也不在少數。 這次便是一個姓孟的商人,響應朝廷招募奉命送一批糧到大同,可惜走到半路上被劫了。 換做平時,這種事朝廷肯定不會管,畢竟糧食未到邊關,就算路上有所損耗也是商人的事。 可誰叫現在各地都缺糧呢? 尤其這又是軍糧,耽誤不得。 本來朝廷就打著開空頭支票的想法,反正糧食先運去,以解邊關缺糧之危。至于鹽引,對朝廷來說,鹽本就是無本的買賣,誰知半路出了差錯,還是被災民所劫。 既然扯上災民,就和賑災欽差有關,又是在太原府境內,魏王只能前往當地查探此事。 軍糧是走到一個叫做陽興寨的地方被劫的,從太原到忻州,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走石嶺關,一個是走陽曲縣。 這是走在路上時,趙天放手下的一個叫做王程的書辦告訴魏王的。因為趕得急,所有人都是騎馬疾行,也說不太清楚,只能把大致的情況說了一下。 趕到當地時,已經暮色四合。 一行人先來到陽曲縣,進了城后就直往當地縣衙去了。 這時縣衙已經關門了。 魏王正打算命人前去敲門,那王程已經抖著腿從馬背上滾下來了,一個踉蹌差點沒摔倒,跌跌撞撞去了門前,狠狠地叩響了門環。 過了一會兒,一個皂隸打扮模樣的人來開了門。 “誰呀?敲什么敲,有事明天趕早……” 話音還沒在空中消散,就被一巴掌呼了回去,這皂隸正打算破口大罵,就看見騎在馬背上的這一隊人。 尤其是為首的男子,一身黑綢面紫貂里的披風,披風上帶著兜帽。他身形高大挺拔,披風里也不知穿著什么衣裳,在燈籠火光的照耀下跳躍著不顯的金光。 他在正將兜帽放下,露出一張刀削斧刻般冷峻的臉。 鼻梁極直,劍眉下是一雙深邃的眸子,因為連夜趕路,眼眶有些下凹,那一眼看過來,讓皂隸打從腳底心往上泛涼。 頓時消音了,旋即撞回門里。 “小的這便去稟報?!?/br> 這次連門都忘了關,等他進去后,一行人面面相覷,在魏王的示意下,直接入內。 剛進去站定,一個穿著青色官袍身材瘦小中年男人,在幾個皂隸的陪伴下跑了過來。 不同方才那個皂隸,此人極為有眼色,站定后就行了個揖禮,問道:“不知是哪位大人來訪?” 王程看了魏王一眼,上前一步道:“我乃太原府衙下的書辦王程,這位是欽差大人,此次我是奉府臺大人之命,陪同欽差大人前來處理軍糧被劫一案?!?/br> “欽、欽差大人?” 這縣官也不知為何,竟當場腿一軟跪下了,直到見眾人俱是皺眉看他,他才恍若大夢初醒一般,在身邊皂隸的攙扶下站了起來。 他一邊抹著冷汗一邊陪笑著,臉色難看得嚇人:“實在是沒想到竟是欽差大人親自前來,下官羅哲安有失遠迎,還望欽差大人不要怪罪?!?/br> 魏王神色冷淡勾了勾唇:“不用多禮,進去說話?!?/br> 第139章 羅知縣親自將一行人引了進去。 先去二堂喝茶, 又見天色已晚, 還要cao持安頓及設宴之事。 這可把他忙得是團團亂轉,他一個七品偏遠地區的小官,哪里見過親王這般尊貴的人物, 生怕辦錯了事,抑或是犯了貴人的忌諱,衙門里的皂隸和下人被他是呼來喚去。 就這,還怕怠慢了。 幸虧魏王吩咐下來,辦事期間一切從簡??墒悄軓暮唵??就算讓他從簡, 他也不敢啊。 一直到魏王嫌他煩了, 冷著臉讓他退下, 他才戰戰兢兢地退下了。 次日, 一大早魏王還沒起,羅知縣便領著縣丞主簿等縣衙屬官在房門外候著,殷勤的只差進去侍候魏王洗漱用早飯了,德旺被氣得不輕,這誰誰誰呀, 竟然搶他的活兒。 一番瑣事弄罷,魏王切入正題。 這羅知縣也是個會辦事,將案子的來龍去脈一一道明,甚至他命人所抓到的劫糧帶頭人,以及所錄的供詞都呈了上來。 這邊魏王正在看供詞,那邊有人來稟報說是商人孟新陽求見欽差大人。 這孟新陽便是被劫這批軍糧的主人,因知曉這趟事關重要, 所以他是親自押送這批軍糧的,誰曾想半路竟出了這種事。 孟新陽深受打擊,一再要求縣衙緝拿真兇,追回被劫的軍糧,以彌補自己的損失。 只是這事注定難辦了,羅知縣也無能為力。 原來劫這批糧的不是別人,正是那陽興寨村及附近周遭幾個村的村民。 這么多的糧食從官道經過,早就被附近幾個村的災民盯上了,剛好那天下午下了凍雨,運糧的車隊就在陽興寨村借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