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節
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出自真心,扶蘇還拿出一本報考指南表示哪里是受李斯啟發,哪里是參考李斯的做法,哪里是因為回憶起李斯的教誨而增設,總之一句話:這本報考指南里處處都有您的影子??! 李斯有點懷疑扶蘇是故意的。他狐疑地看著扶蘇,卻見扶蘇又開始點名其他大臣,詳細講述他們都對這本《報考指南》做了什么貢獻。 李斯聽得臉都木了。 這么說起來,這本《報考指南》還是他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結果? 扶蘇還在那里羞慚地說:“今天您找上門來問,我才發現我想得不夠周全,當初叫人刻印報考指南的時候我應該在最末尾附上感謝名單才是,下回重印時我會記得的?!?/br> 李斯:“…………” 李斯嘴巴動了又動,不知該不該勸扶蘇別那么干,最后還是把話憋了回去,決定不管這事了。 反正鍋他都已經背上了,那就大家一起背吧! 作者有話要說: 扶小蘇:這是大家的智慧結晶! 李斯:對對對,大家的,不是我一個人的。 文武百官:好陰險一李斯,被人看破了就拖人下水! 第119章 寒冬 扶蘇說干就干, 第二天就叫人加了塊雕版,忠實記錄下為《報考指南》提供過意見和幫助的名單。 在人力物力充足的情況下,扶蘇在小世界學來的雕版印刷其實還算方便,至少給朝廷用足夠了。 為了節省紙張,不浪費竹資源,扶蘇并沒有詳細說明每個人到底提供了什么意見,只統一表示感謝大家的熱心指導和無私奉獻。 重印來得并不晚,因為扶蘇準備把《報考指南》放在文房店供人借閱或者購買。 雖然各個衙門的頭頭腦腦手里都擁有一本,但底下的人沒有啊,底下的人要是也想要,可以自己買一本,價錢也不是很貴,只比成本價高那么一點點,買回去大概能用個十年八年,兒子孫子都可以拿來選崗備考,但凡家里的大家長有點遠見,就該買上一本! 隨著各級衙門把秋季統考的消息傳出去,不少人一大早派仆人去北市排隊,準備在重印版發售當天第一時間把這本《報考指南》買到手。 古往今來,這種關乎孩子前程的參考書都是絕對的暢銷書,可憐天下父母心! 扶蘇溜達去和嬴政感慨了一番,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太偉大了,日后少府衙門一定會爭取印刷更多能夠幫助他們家子弟上進的書籍,賺不賺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這些含辛茹苦撫育兒女的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嬴政就覺得,這話聽起來怪怪的。 扶蘇又湊近和嬴政商量,說最近統計了一下北市每天的交易額,發現交易次數越來越多,交易數額也越積越大,他發現現在同行的半兩錢流通起來不太方便,阻擋了不少普通百姓消費的步伐,要不給改改。 見嬴政不搭腔,扶蘇拿出準備好的報表給嬴政看數據,說要是一次性拿出大錢來,普通百姓肯定舍不得,可要是一點一點往外掏,不知不覺他們就會把錢全掏出來了! 想想看,大伙兜里的錢全部掏光以后,肯定得更努力賺錢,這樣他們干起活來豈不是更加勤勉、更加積極,這是多好的事??! 嬴政淡淡問道:“那你覺得不鑄大錢,該鑄什么樣的錢?” “現在我們有鐵器和瓷器,大家的銅器都用得少了,正在開采的銅礦又比較多,孩兒覺得還是繼續用銅鑄小錢?!狈鎏K給嬴政講了一下自己的構想,“這是小額用的,方便尋常人家一般花銷,大額不管用什么錢都太重了,用起來也不方便,可以考慮用特殊的紙來做錢票,這樣攜帶起來方便?!?/br> 嬴政覺得扶蘇簡直是在異想天開,他繃起臉教訓道:“你以為你拿一張紙出去說那是一大筆錢,別人就愿意信你?” 扶蘇說道:“孩兒拿出去當然不會有人信,可是父王不一樣,父王可是天下之主!”他仰頭看著嬴政,語氣十分誠摯,“父王一發話,大家肯定都愿意用。我們可以在發行紙錢的同時往各郡設立官營錢莊,拿著錢票的人可以到當地錢莊取錢,這樣時間一長,大家就都習慣用錢票代替現錢了?!?/br> 嬴政神色淡淡,又問扶蘇小錢是怎么個鑄法。 扶蘇賣力地給嬴政畫了個圖樣,外圓內方,說這代表的是天圓地方,里面的方孔可以方便百姓把錢串起來存放和攜帶。 在這圓圓的小錢上,還可以印幾個吉利的字,比如“大秦永昌”什么的,聽說越多人誠心誠意地惦念某件事,某件事就很可能成真,等銅錢推行開,豈不是有很多人得天天念上幾句“大秦永昌”。 聽到這個說法,嬴政眉頭動了動。他說道:“既然你覺得需要鑄小錢,那就先安排人手鑄這個,紙錢的事以后再說?!?/br> 嬴政搞事情還是很有分寸的,天下還未真正統一,他還稱不上是天下之主,沒必要搞那么大的動作。 小錢不一樣,小錢本質上和半兩錢差不多,只是代表的數額比較小,百姓接受度應該還好。 扶蘇本也沒想著一下子把錢莊開起來,他點頭表示自己曉得了,又問嬴政小錢的圖樣還需不需要改動。 嬴政把扶蘇畫的圖樣拿起來看了看,覺得上面的紋理簡單大方,沒什么大問題,字也寫得還成。他頷首說道:“沒必要搞太復雜,這樣就成了?!?/br> 扶蘇新取了張紙畫出個沒字的空圖樣,讓嬴政來題寫“大秦永昌”四個字。 嬴政瞧了扶蘇一眼,也沒拒絕,抬手在那圓圓的小錢上寫下了“大秦永昌”四個大字。 扶蘇收起圖樣忙活去了。 嬴政注視著扶蘇留在桌上的那份圖樣一會兒,才叫人把它收了起來。 扶蘇忙著安排人手鑄新錢的時候,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北市文房鋪子那邊賣的《報考指南》和官方分發的那本不太一樣。 說是不太一樣也不準確,前面的內容其實一點沒改,全都是忠實地照著原版印刷出來的,只一樣不同,那就是后面多了一頁致謝內容。 最開始大伙都是不曉得的,直至有人從下屬那里知道了那頁致謝內容的存在,悄然叫人去北市買了一本回家。 一看之下,大家都懂了。 看吧,果然是李斯的手筆,這家伙被人發現了還死鴨子嘴硬不肯承認是他干的,跑去找人加印了這么一頁致謝名單,明顯是想拖人下水啊。 就是少府衙門這邊印刷時過于耿直,居然把李斯去提醒的事直接寫出來。他們大公子果然是小孩子啊,根本不懂人心險惡!這書一出,他說不準會被李斯這個準岳父埋怨哩! 李斯很快也拿到這本公開發售的《報考指南》。 看完新增的致謝頁,李斯越發發現自己去找扶蘇是個巨大的錯誤。這小子到底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他總覺得扶蘇是故意的,不,不用覺得,扶蘇絕對是故意的! 這么搞他這個準岳父,對這小子有什么好處???! 李斯百思不得其解,想再去質問扶蘇,又怕扶蘇再次對他下黑手,只能默默忍受其他人那明明白白寫著“你這個二五仔”“這么大的事你自己悄咪咪跟著大王和大公子搞是不是不想和我們當朋友了”的譴責目光。 趙高也買了份《報考指南》,等看到里頭的一項新規定時,他發現李斯可能在對他下黑手。 除了現有機構之外,明年開春朝廷將會成立一個叫翰林院的新衙門。 所謂的翰林,即文翰之林,通俗點來講就是“搞文章的地方”,這里面林林總總設了許多職位,有專門著書立說的,有專門搞對外宣傳的,還有會選用一批翰林學士負責替嬴政服務,包括但不限于給嬴政讀書念報擬詔書。 最要緊的就是這個擬詔書,以后各種詔書、赦令、調令之類的文書都由專業人士負責,其他人不得再經手。 這個專業人士必須文化水平高,出身好名聲好,文章寫得好,字也得寫得好,這樣的人寫出來詔書,大家拿到以后才會倍加珍重,覺得自己很受朝廷重視,把受到的旨意奉若至寶。 趙高一琢磨,這不就等同于指名道姓地把他排除在外嗎? 他文章寫得好字也寫得好,可是他出身低微,乃是罪奴之后,在外頭名聲一直都不怎么樣,蒙毅那些人還因為他犯了點小錯就想把他處死,壓根沒把他當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的人來看待。 現在李斯這家伙還要把嬴政對他的那么一點另眼相待給掐斷。 李斯果然不是什么好東西! 趙高默默在心里的小本本里給李斯多記了一筆。 相比少數像趙高這樣被切了部分職能的人,大部分人對這次官制變革還是挺滿意的,增設的新衙門和新職位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各衙門的職能規范化、專門化是件好事,至少他們做事時曉得要去找誰了。 不管朝中眾人是什么想法,這份《報考指南》對許多人來說依然無異于一個大驚喜。 雖然報考要求比較嚴苛,對出身、籍貫等等都有規定,不過這些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哪怕他們沒有門路、沒人舉薦,也可以到郡里報考;哪怕他們是匠籍、樂籍、市籍等等“賤籍”,也有對應的招考崗位,去考一考興許能有出頭機會! 照這《報考指南》所說的,今年沒考上,明年可以接著考,只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問、磨練自己的技術,以后總能在朝堂之中占據一席之地。哪怕是當商人,也可以當官府生意的運營商,到時把印往腰上一掛,走出去不體面嗎? 唯一的阻礙就是,他們識字不多,不一定能通過統考。 眼看只有一個夏天可以準備了,最近各地讀書人受到了許多人的盛情邀請,砸錢送美人,非要邀他們進府當夫子,當地富戶不是讓他們教家中子弟就是讓他們從連著自個兒一塊教,對他們的態度可謂是客氣之至。 各地很多消息靈通的讀書人也托人弄了本《報考指南》,同樣很想去試試,別的崗位不說,這翰林院聽著不就是為他們而設的嗎? 要是他們能當上翰林學士,那就可以每日伴駕,看看大王與朝中重臣都是怎么治理天下的了!日看夜看,看多了他們不就成熟手了?等他們在適當的時機提些有用的建議,爭取讓大王另眼相待,簡直是想不一步登天都難??! 各方人士摩拳擦掌,都準備去參加今年秋天的統考試試水,要是沒試成那就備戰下一輪,反正去考一下又不虧,頂多只是費點筆墨填報名表和參加考試而已! 相比秦國各郡洋溢著的備考熱情,燕地、楚地、魏地、韓地這些地方的人就比較糾結了,韓魏兩地的人是在糾結自己考去咸陽會不會坐冷板凳,燕楚兩地的人則惦記著他們外逃的大王,總想著自家大王會殺回來。 雖然他們大王在位時也沒干什么好事,不過失去的總是最好的,他們還是存著那么一點兒希望。 身在漁陽郡的李由和陳平得知這次統考是扶蘇搗鼓出來的,沒少下功夫去做動員。 漁陽郡在李由和陳平的管治之下,算是燕地之中較為平和的區域了。 很多人雖然對于這次考試心中存疑,但李由現在在漁陽郡的聲望不低,還是有一部分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思報了名。 朝廷在組織秋季統考,王賁、蒙恬等人沒閑著。 王賁已經在燕地蹲了挺久,正帶著人摸索遼東一塊的情況,還試探著深入遼東幾回,可惜燕王帶著的那些人跟牧人似的在各處游走,一時還沒找到圍捉的機會。 蒙恬那邊就比較直接了,李信坐鎮楚地,蒙恬帶著人去攻城。楚人已經被逼至絕境,爆發出極大的反抗力量,每天都有人一批批地死,但就是不降,蒙恬也沒有辦法,只能和他們血戰到底。 隨著各種攻城器械陸續運到楚人偽都之外,城墻上的反抗越來越無力。 項燕還是不死心,帶著人繞到蒙恬后頭夜襲,差點叫蒙恬吃了大虧。還好蒙恬反應及時,帶著人狠狠咬了回去,咬得項燕再次退回城中死守。 項燕在楚軍中威望極高,有他在蒙恬一時半會是拿不下這處偽都的,不過在項燕突襲失敗之后折返城中,楚王的態度就開始動搖。 他們帶過來的兵卒在不斷減少,剩下的人個個以項燕為尊,楚王一直許多兵卒被嚴密地保護著,在楚王看來自己就像是傀儡,項燕才是楚國的大王。 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國忙于搞燕魏兩國這幾年,楚國經歷了兩輪王位更替,先是被嬴政扣了個私生子鍋的前前任楚王病逝,而后是同母弟弟上位。結果同母弟弟王位還沒捂熱,又被異母兄弟的門客殺了,換異母兄弟負芻上位。 楚王負芻這上位過程名不正言不順,接下來應該好好刷刷群眾好感度,沒想到他還沒混個臉熟,項燕就提出要打秦國去。 剛上位的楚王覺得不能慫,慫了自己這個大王立不起來,也就給項燕調了人讓他打去。 誰會想到秦國竟強大至此,剛打完魏國和燕國,轉頭又能騰出手來和他們打,而且是死磕的那種打! 楚國成了這種境地,楚王免不了又想到那句“大雪來,大楚亡;大雪了,項稱王”來,現在一看,果然自己這個楚王成了擺設,不管朝中上下還是外面的百姓都只聽項燕的! 細究起來,這戰事從一開始就是項燕挑起來的! 照這局勢來看,秦人打進城里來是遲早的事,到時不管項燕死不死,他這個拒不稱降的楚王肯定要死!他還年輕,他還沒活夠,憑什么叫他死在這? 楚王沒多猶豫,很快當眾提出要降秦。 這決定猶如當頭一棒,把正在討論如何抵御秦師的項燕等人給打蒙了。 項燕極力勸阻,卻有不少人跳出來堅決擁護大王的決定,表示這些天他們在旁邊看著,都覺得項燕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與其讓你們這些亂臣賊子得逞,還不如降了秦國! 武將是很暴躁的,項燕能忍,其他人可不能忍,隨著一干官員越罵越離譜,這場爭吵很快升級為流血事件。 自己人見了血,性質就不一樣了。 楚王指著項燕怒喝:“狼子野心,狼子野心!” 項燕心中一陣悲涼,伏跪在地朝舊都方向一叩首,解下佩劍和兵符轉身往外走去。 外面分明烈日高懸,項燕卻只覺身在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