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節
能在秦朝身居高位的人,哪個沒有接受過嬴政糖衣炮彈的侵蝕?每個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幾件玉器,闊綽點的玉杯玉碗也不是沒有,只是眼前這瓷杯似玉非玉,微微漾著淺青,杯中還未盛酒,已覺酒光瀲滟!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面前都放著這樣一只酒杯。 這說明,這些酒杯說不準會拿出來賣! 難道這就是李斯所說的瓷器? 不少人心里齊齊發出同一個聲音:這酒杯,我可以! 有了瓷杯,自然也有瓷壺,身段婀娜的宮人們端著酒上前給每一位官員倒酒,素手執壺,壺身同樣泛著流光,那細密的釉面,那明麗的色澤,竟讓人覺得宮人們細白的柔荑都略嫌粗糙,不知什么樣的手才有那青瓷的光滑細膩! 文武百官:這酒壺,我也可以! 到大小不一的瓷盤盛著各種以魚為主料的熱菜上桌,騰騰熱氣氤氳了文武百官的雙眼。 同樣是清蒸魚,擺在瓷盤里感覺便那么地不同! 光是做法,就有紅燒的、糖醋的、香煎的,花樣多到他們數不過來。 不同的魚還精心選用不同部位來做菜,一圈看下來,魚rou、魚頭、魚尾乃至于魚皮都各成一道菜,最后再配上一碗香噴噴的奶白色魚湯,都不用動筷子,那香味已經鉆進所有人鼻子里! 文武百官心里的血止不住地流。 香在鼻端,痛在心里! 看看,光是盛魚,就有大小不一的盤子,大菜要大盤,小膾要小盤,雜炒還得配中盤,蘸料該配小碟;碗呢,又有飯碗、面碗、湯碗之分;杯子就更不用說了,大杯小杯,酒杯茶杯;有了杯吧,甭管怎么樣,你總得有個壺,要不一圈瓷杯擺在那,中間擱個陶壺,你寒磣誰呢? 可是,真的好看??! 擺在一起,真他娘好看! 魚做成這樣上桌,也是真的香!以前他們經常不是吃出泥腥味就是十分寡淡,眼前這些菜統統沒這樣的問題,兩個字,好吃! 若是大王真的打算在一統天下后把東方諸國的兵器回收造鍋,他們是不是真的可以人人擁有一口又圓又好的鐵鍋? 看來,還是得早點擠出錢來湊齊全套瓷器??! 想想看,哪怕有點貴,但是瓷器又不是買回去隨便摔著玩的,一套買回家,一天至少得用兩回,要是能用個一年半載,平攤下來幾乎不要錢! 酒過三巡,在座的武將舉杯吟詩,先贊美說自己從未吃過這么好吃的魚、從沒見過這么好的器物,接著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愿意誓死追隨大王橫掃六國,待到天下一統之時,希望還能吃到大王賞賜的美味! 相比之下,文臣們的詩文要含蓄許多,大多是夸這些器物皎皎如月、清朗如天,酒過不沾,菜過不染,為人也當如此。 還有人十分積極地拍起了馬屁,說我們大公子親赴災區,賑災救民,心性高潔,行事清正,老天得知大王與公子心懷天下、仁愛百姓,特地賜予大秦這樣美麗的瓷器,以此嘉許大王與公子的德行。 嬴政聽了覺得沒毛病,這就是事實!臣子們積極陳述事實,怎么能叫阿諛奉承? 嬴政大方地給參與宮宴的文武百官都賜了一套瓷器。 至于文武百官想在家里宴客,一套根本不夠使?那就不關嬴政的事了,他又不可能給所有人賜十套八套瓷器,實在不夠用,你們自己去添置不就得了? 文武百官都吃了不少酒,離開時還是腳步輕飄飄的,像是踩不著實地一樣。他們坐在席位上吃得挺盡興,拿到賞賜心里也挺高興,可是離席后一想起自己越來越不夠用的俸祿不由又悲從心來,琢磨著要不要揠苗助長一下,早點把兒子推出去賺俸祿。 十幾歲了,不是小孩子了,該為家里,啊不,為大秦做貢獻了! 不得不說,集體聚餐吹上一通牛逼,對于提高工作積極性還是挺有用的。 錢多的人自然不會糾結,第二天派人直奔東市,瘋狂入個十套瓷器,之所以沒買更多,當然是因為少府衙門又立了的限購規矩。 那些手里余錢不多的人就犯愁了,不說全家人手一套,好歹三兩好友聚會時得有瓷器待客吧?官職低微,俸祿少得可憐,買不起豪華多件套,湊一套酒壺和酒杯總要的吧?所以能怎么辦,只能瞧瞧朝廷有什么油水多的差事可以競爭上崗了! 苦一點,沒關系,能加薪??! 難一點,沒關系,能加薪??! 大王你看我,不怕苦,不怕累,全月不休,自愿加班,這事交給我準沒錯!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朝廷上下開始彌漫著一股子拼搏奮斗的氣息,嬴政偶爾宣召個人閑聊聯絡感情,對方都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大王你沒有什么要緊事的話我要回去干活了”的急切。 嬴政:“…………” 總覺得他手底下這套班子變得怪怪的。 嬴政給扶蘇寫了封信,表示已經快到秋收時節,讓扶蘇算算日子趕早回來,別在外面瞎浪了。 扶蘇又寫信回了過來,說想看完秋收再走,要確定今年秋收順利他才能安心離開。 嬴政雖不太樂意,但還是允了。 扶蘇和嬴政商量完歸期,把這事和張良他們說了。 馬上到了秋收季節,各縣派出去干活的民夫都陸續歸來趕秋收,今年的收成明顯會比以前少,不過扶蘇辦起來的作坊仍在運轉,百姓有哪怕沒糧了也有可以做短工換糧,今年的饑荒算是徹底熬了過去。 不管是留在本地的百姓還是被借調去外郡干活的民夫,如今都已經牢牢記住扶蘇的名字。 這位大公子年紀不大,胸懷卻寬廣而仁善,得知他們受了災,便親自到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坐鎮,他們吃什么糧,大公子也吃什么糧;他們上前說話,大公子永遠和和氣氣,從不嫌棄他們出身微賤。 據說上回大公子親自到江中捕魚,那些魚兒竟爭著入網! 這樣的大公子,說不是仙童降世誰信呢? 得知扶蘇要回咸陽了,百姓們十分不舍,卻又不敢去拜見扶蘇,只能嘆著氣等著給扶蘇送別。 哪怕馬上要走,扶蘇也沒閑著。 開始那幾個月扶蘇都在為百姓的吃喝絞盡腦汁,連土都給盯上了。后來百姓的溫飽有了保障,扶蘇又琢磨起文教之事來。 鬧了場饑荒,不少小孩沒了父母,這些小孩被他統一安排到縣里,讓人給他們授學。 除了這些孩子,邯鄲郡的讀書人們仍是學著三晉之學,習著趙國文字。兩國雖比鄰而居,字形字音上還是有著不小的差別。 這個問題后來他父皇也考慮到了,所以有了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之議。當年商君變法,已經對秦國境內的度量衡進行過整頓,將來只需要把這套標準推行開去即可。 既然都是要做的,那宜早不宜晚,扶蘇便和邯鄲郡守商量著征用趙國原來的學校,照搬云陽學宮的成功模式,先批量培訓邯鄲郡隸卒,再讓他們回地方上辦公或教學;郡中適齡孩童,若有天資不錯的可以擇優選入學宮讀書識字;還有邯鄲郡上下的市集都必須改用秦國文字、秦國度量衡。 趙國原來那些學問一般般的讀書人倘若愿意用秦國文字授學,都聘請過來到學宮當夫子,工作能力格外好的可以舉薦給朝廷。 至于那些死活不肯折腰的,先不用管,讓他們繼續搞學問,不過回頭不免賦稅徭役了,他們的賦稅照收、徭役照安排,不為朝廷干活當然不會有優待。 對那些學問十分出色、名聲非常響亮的趙國學者,扶蘇還是頗為尊敬的,親自去拜訪了一輪,不管對方愿不愿意開門相見他都沒落下任何一個。 這些人之中,不愿見客的扶蘇都叫人不要去打擾,愿意出山的他以禮相待,沒有半點逼迫之意。 一輪走下來,扶蘇不僅收獲了一批原本已經準備隱居山林的博士苗子,還從那些不愿出山的學者家里薅了不少藏書,可以說收獲頗豐。 直至要踏上回程時,扶蘇心里還頗有些遺憾:要是能多留個一年半載,他們說不定還能拜訪更多能人異士。 只要能挖到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門外不虧,能把人請出山就是白賺! 扶蘇要走這日,邯鄲郡的秋收已經結束了,他帶來的人留了不少,一些在學宮那邊,一些分散在各個工坊里;他帶走的人也不少,除了從咸陽跟著來的自己人以外,還有不少趙國學者和能工巧匠,都是扶蘇相中的人才。 陳平也跟著他們一起走,扶蘇已經派人往陳平家跑一趟,留下一筆豐厚的錢財和禮物,言明陳平要去咸陽待一段時間,讓陳平兄長不必掛念。 臨行那日,不少百姓聞訊而至,又是一番夾道相送、依依惜別,長長的隊伍才終于啟程。 而在扶蘇一行人離開邯鄲郡境內那天,嬴政正式宣布兵分兩路從邯鄲、潁川兩郡攻打魏國,同時還派使者喊話燕王,讓他趕緊把自己的好友燕太子丹放回來,要不然秦國可要派人去接了! 作者有話要說: 嬴政:文武百官突然勤快,我好閑。 嬴政:沒啥事干,不如打個魏國吧! 魏國:????? 第85章 染血 嬴政這人,玩起雙重標準是從不講道理的,他要扶蘇多往咸陽寫信,轉頭自己看了是不怎么回的,頂多給扶蘇呈上去的奏報批復兩句,別的信他一般都用來下飯用。 這次攻魏謀燕,嬴政沒和扶蘇商量的打算,也沒特意通知扶蘇。 今年賑個災沒讓秦國傷筋動骨不說,還趁機把各種大小商品成功輸送給東方諸國。 營銷策略也很簡單,現在為了救濟邯鄲郡我們秦國百姓要吃不起飯了,不如大伙暫且放下過去的仇怨好好談談。 我們沒那么大臉要你白送糧,干脆來以物易物吧,蠟燭你想不想要?竹紙你想不想要?你們看看我們最近剛出了青瓷套裝啊,絕對是居家宴客必備的! 你想想看,蠟燭一點,青瓷一擺,是不是感覺整間屋子都不同了? 原價十分高昂,現在為了救濟災民,我們跳水價大甩賣,要買趕早,過幾天就恢復原價了! 眾人一看,前頭秦國也給他們買了些竹紙和蠟燭,就是價格太貴,一般人舍不得用,比起以前,現在要價確實低多了,絕對稱得上是良心價格! 對于商人們來說,有錢不賺王八蛋! 他們紛紛帶著自己能夠收購的糧食和布匹,直奔邯鄲和咸陽拿下東方諸國經銷商資格,屁顛屁顛地拿了貨回國售賣。 為了感謝這些良心商人,秦國還派遣專人護送他們回去,免得他們半路遇上攔路劫道的、設卡截貨的,可謂是體貼入微。 這樣忙忙碌碌大半年,秋收之后嬴政叫人算了算國庫賬目上的余錢,算了算收上來的新糧,再算了算即將投產的武器兵甲數量,頓時覺得國庫十分充實,可以打一仗消耗掉陳糧和舊兵甲,騰出地方還放新的! 最近調動兵馬最多的是去賑災,連點民亂都沒遇上,只需要運運糧送送人什么的。一整年沒打過真仗,武將們都快閑出屁來了。 嬴政一提出打魏燕兩國的想法,大伙都積極響應,文臣們不打仗時也能出政績,他們武將不行啊,再不打仗,他們可就買不起新瓷器了,回頭手里那幾套摔完就沒了! 誰知道后面大王和公子又會搗鼓出什么新玩意呢? 還是得打仗! 打仗能立功,能得賞,能撈錢,哪怕只是小小地升個爵位,俸祿也會多點! 于是在武將們的熱烈響應下,嬴政點了兩路主將,又讓他們自己舉薦副將。 王翦這次身子骨不太舒坦,辭了主將位置,換兒子王賁上,去邯鄲郡蹲著看燕魏兩國哪邊好下手,要是燕國蠢蠢欲動,想秦魏打起來搞小動作,王賁就直接干燕國去,反正,哪邊好打打哪邊! 另一路人取道潁川郡攻大梁城,任楊端和為主將,楊端和是攻魏老手了,好些年前曾兩次攻打魏國,沒有敗績。上回趙國打得太快,他沒趕上,這次他深知請纓要趁早的道理,第一時間表示自己有攻魏經驗,主動提出想打這一仗。 魏國國都大梁城是塊難啃的骨頭,不僅城墻又高又堅固,外面還有著當年魏惠王命人挖出來的、被命名為“鴻溝”的運河,南通長江,北通黃河,巧妙連通幾大水系,構成了百余年來保護著大梁城的天然屏障和運輸網絡。 這不僅使大梁城迅速繁榮起來,還使大梁城成為易守難攻的硬骨頭。 有這樣的天塹橫在面前,他們引以為傲的勇猛將士和精銳騎兵根本發揮不出真正的實力! 這塊難啃的骨頭,確實需要有經驗的人去對付。 嬴政允了楊端和的請戰,又按楊端和和王賁的舉薦點了批副將,迅速征調兩撥兵卒補充兵力。 因此在扶蘇離開邯鄲郡時,攻魏的兩撥大軍已經開拔,而扶蘇還是在半路上遇上王賁才知曉此事。 兩邊正好都在城外扎營,索性并在一起吃了頓飯。 王賁沒瞞著扶蘇此行的目的,直言是要去攻魏的,要是燕國不老實,他就打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