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節
書迷正在閱讀:種田不如撒嬌、論圣父的垮掉[快穿]、步步逼婚:梟少寵妻入骨、裙上之臣、今日宜喜歡、所有重生者都被我救過、你是一顆甜牙齒、被炮灰的天命之女[快穿]、成為備胎之后我被反派和男主同時盯上了、不秀恩愛就得死
“你抽大煙的時日尚短,抽的也不多,要不了多久應該就能戒掉?!蔽和さ纳裆徍拖聛恚骸霸偻?,你也別跟你那些狐朋狗友一起玩了?!?/br> 盛朝輝又點頭:“我已經知道錯了?!?/br> 魏亭在盛朝輝這里待了一會兒,就和穆瓊一起離開了。 “穆瓊,你比盛朝輝小很多,但比他成熟很多,挺好?!蔽和さ溃骸澳阋3肿 缃裆虾5拿?,找對象的時候都會找人去打聽一下,抽大煙或者愛逛青樓的人是絕對不要的?!?/br> 穆瓊:“……”魏亭怎么突然提起這個來了? “盛朝輝家世好,自己也有本事,原本上海這邊的名媛,他基本都是配得上的。但現在他這么鬧了一出,以后找的結婚對象,怕是要差很多?!蔽和び值?,然后老父親一般給穆瓊講了一些諸如要怎么得到女子的芳心之類的話:“幸好你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以后一定可以找到個各方面都出色的妻子?!?/br> 穆瓊:“……”魏亭在第三任妻子去世之后一直不娶妻,他還當魏亭是個情圣,是那種要愛情不要江山的,沒想到他還挺務實的。 不過仔細想想也是,這年頭家境不好的女子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肯定比不上那些受過教育的女孩。 魏亭的大學已經辦的差不多了,年底就能開始招生,他忙得很,跟穆瓊聊過幾句就離開了。 而穆瓊等他走了,卻是回了教育月刊編輯部寫《傳染》。 接下來連著幾天,穆瓊都過著和傅蘊安偷摸著戀愛,去盛朝輝那邊練武,在教育月刊寫文的生活。 他和傅蘊安都是第一次戀愛,兩人是摸索著來的,特別純情,但不能否認,這樣也挺甜蜜,他對傅蘊安,還一天比一天喜歡。 至于習武……幾天后,穆瓊身上的肌rou不再酸疼,他就加重了訓練量。 習武的效果,沒個幾個月一年,是看不出來的,穆瓊倒也不著急。 等教育月刊這一期賣出的錢陸續收回的時候,新一期的希望月報上市了。 這一期的希望月報上,已經沒有了《我在百年后》這個故事,但刊登了足足五萬字的《傳染》。 瘟疫越來越嚴重,很多人死去,也就是這個時候,主角聶煥研究出了一種注射之后,可以讓人不再感染瘟疫的疫苗。 細菌和病毒不是一回事,不過穆瓊寫的時候,并沒有嚴格區分開,而這跟他想寫一些相關的防疫知識有關。 民國時期,國內是爆發過瘟疫的,偏偏這時候的人對如何控制瘟疫之類所知不多,更不知道要如何治療瘟疫,以至于最后死了不少人。 所幸的是,基本上都是局部爆發,從未有過席卷全國的疫情。 穆瓊對如果如何防止疫情擴散,如何制作疫苗之類是不懂的,但他看過一些影視劇和小說。 將自己在小說影視劇看到的控制疫情的方法和疫苗的制作方法梳理一下,再加點自己的想法,寫上去不僅能讓外行人覺得很高深很厲害,應該還能給此時的醫生一些啟發。 小說里,聶煥研制出了疫苗,但這疫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事實上,很多人用了疫苗也沒用。 也就是這個時候,聶煥發現了一種能殺死致病細菌的藥物。 故事就停在這里。 整個故事松弛有度,其中,醫生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救人之類的情節非常感人,同時,聶煥內心的掙扎,也很有看頭。 聶煥的爺爺,是死在日本人手上的,所以他很糾結,糾結要不要救那些日本人。 當然了,他最后還是救了人的。 希望月報靠著新奇的故事,銷量越來越好,這一期剛剛上市一天,已經加印了的希望月報,就賣掉了三分之一。 天幸的小說質量很好,買回去的人怕是都會給好評,相信要不了多久,這些希望月報,就能全部賣完了。周念鄉當真是說不出的自得。 而與此同時,那些看希望月報的人,卻都對那種聶煥已經有了想法,但書中并未正式寫到的藥物好奇起來。 發現這個世界上存在細菌之后,西方人一度恐懼到連面包都不吃——面包里面有酵母菌,他們擔心吃了會生病。 在此時的人看來,細菌是人類的大敵。 第132章 影響 傅蘊安曾經義診的診所旁邊, 有個門庭若市的診所,那是上海名醫張老先生開的。 張老先生名叫張杜若, 他出生于醫藥世家, 四五歲就開始學醫,到了二十多歲就開始自己行醫,如今他七十多歲, 早已是上海最有名的中醫之一了。 他收了很多弟子,教授他們中醫,又治好過很多人,平日里還行善積德贈醫施藥,在上海是極有名望的。 他一般起得很晚, 但他的診所開的挺早,早上的時候, 都是由徒弟或者子孫打理的。 這日, 他來到診所,看了看自己診所門口熱鬧的景象,然后就來到里面的位置上,戴上了一副老花眼鏡。 這眼鏡是他的一個學生買來給他的, 非常昂貴,而自從有了這眼鏡,他看東西就方便多了。 這會兒,他拿出大眾報, 先看了上面的《流浪記》。 張老先生以前是不怎么看小說的,直到有人給他推薦了《求醫》。 《求醫》這本書里面寫了很多故事, 他非常喜歡,看完之后就又去看了《留學》,現在更是每天都看點《流浪記》當做消遣。 豆豆的生活很苦,但它一直很樂觀……張老先生覺得,看《流浪記》能讓人珍惜眼下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他讓自己的重孫子必須看一看。 而正是樓玉宇的這三本書,讓張老先生喜歡上了閱讀,之后,他陸陸續續看了希望月報、教育月刊之類的書,就連此時鴛鴦蝴蝶派的小說,他也看了一些。 這看書比看戲,倒是更有趣一點。 張老先生年紀大了,一般不是大人物,不會親自給人診治??戳舜蟊妶笾?,沒有需要他出手診治的病人過來,他就又翻了翻自己面前其他的雜志。 結果,就看到了希望月報。 張老先生精神一振。 希望月報上天幸寫的小說,都非常有趣,他是很喜歡的,《傳染》這個故事,更是勾起他很多回憶來,讓他又怕又愛。 張老先生活到七十多歲,這輩子經歷過很多事情,他兒時出過天花,長了滿臉的麻子,等長大,因為是醫生的緣故,更是見識過很多場瘟疫。 《傳染》里描寫的瘟疫,就讓他想起了以前的種種。 同時,也讓他了解了西醫。 張老先生年紀大了,知道西醫的存在,但既不會跟西醫爭搶什么或是因此生氣,也不去了解西醫,一直以來都自顧自做自己的中醫,直到看了這《傳染》,他才知道原來瘟疫,都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 他一開始看到的時候,還當這是天幸編造的,問了自己的子孫之后,方才知道細菌是真的存在的,國外還有細菌學這一門學科。 至于里面偶爾提到的病毒,應該是跟細菌差不多的東西。 張老先生有種長了見識的感覺,頭一次對西醫好奇起來,甚至想著要讓自己的小孫子去留學,學一學這西醫。 而現在再看《傳染》…… 這里面提到的一些防止瘟疫傳播的方法,都是很有用的,其中有些,他甚至還用過。 張老先生看得津津有味,看著看著,他還讓人把自己五十多歲的兒子叫了來,讓兒子也看,還道:“你最近不是在為上海報撰寫醫學專欄嗎?可以寫寫這個!傷寒之類,很多病癥會傳染,應當讓人知道要如何預防!” “是,父親!”張老先生的兒子道。 張老先生又道:“還有,這疫苗是何物,你去跟那些西醫打聽一番?!?/br> 張老先生的兒子答應下來。 不過,他肯定是打聽不到什么的。 因為這會兒,那些西醫也在好奇這疫苗是何物。 傅蘊安工作過的公濟醫院是傳教士創辦的,里面的醫生,有很多是傳教士。 這些傳教士里年紀輕的,大多不會中文,但年長一些的,卻都是會中文的,當然了,他們中會說中文的多,但能看懂中文書籍的卻不多。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人生逝水幾家詩社又興吟事西蜀才人少年潘鬢暗驚鉛淚”這樣的文章,他們要讀懂太難了。 其實就算是說話,學起來也難。 他們跟著上海的人學了這邊的語言,結果到了北京,卻還是沒辦法跟北京的中國人交流…… 不過,最近他們遇到了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他們找到了一些他們能看懂的書。 而這最初,是從一本教育月刊開始的。 他們醫院的一個小病人在看一本刊物,這刊物里面有插圖不說,里面的文章還很簡單,并且用了標點……他們一看就入迷了。 之前他們一直不理解成語這種東西,現在看了這刊物,才知道那些成語,原來都有各自的故事。 這些成語真的很有意思,東方的文化太有趣了! 醫院的醫生頓時對閱讀感興趣起來,也就是這個時候,傅醫生推薦了他們兩個作者,一個是樓玉宇,另一個則是天幸。 樓玉宇的小說比他們以前看過的那些要容易理解,但他們讀起來依舊有點困難,但天幸的文章就不同了。 這人寫文章不像其他中國人那樣寫得精煉艱澀,倒是跟說話差不多,特別好看,同時,他的故事也比樓玉宇的更討人喜歡。 醫院里的傳教士,都很喜歡《我在百年后》這本書。 他們相信,自己的國家在百年后,定然也能發展的這樣好! 同時,他們對里面描寫到的一些東西,也非常感興趣,甚至覺得可以試著去研究一下。 不是已經有電影了嗎?做出里面的電視機,應該也不難? 這些傳教士里,有個姓霍瑟姆的傳教士,甚至已經開始翻譯這本書了。 他覺得,這樣一本書,應該讓自己國家的人也看一看。 醫院的傳教士都很喜歡《我在百年后》這本書,便是不懂中文的,也會讓同事給他們講講這個故事,而當《傳染》這本書出現,他們的最愛卻立刻就變成了《傳染》。 上帝??!這位名叫天幸的作家,一定是一個曾去國外留學,專門學過細菌學的人! 他在這本書里,寫到了很多先進的醫學知識! 同時,他們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意識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趁著他們戰亂,那個可惡的國家,是想要搶奪他們看中的殖民地? 不久前,日本將德國在山東的勢力趕走,并且占據山東這件事,是得到了英國人的支持的,不過現在,看過《傳染》之后,立刻就有幾個英國傳教士給留在中國的英國軍官寫了信,讓他們一定要提防日本,甚至表示,日本可能在研究細菌作為武器。 他們還往國內寄了信,建議國內不要支持日本,因為這個國家,可能會利用他們的支持來奪取中國,甚至取代他們的位置從中國謀取巨大的利益。 他們還建議多安排一些中國的學生去他們的國家留學,培養親近他們國家的人才,免得很多人只知日本不知英法。 當然了,這要在戰爭結束之后。 這些都是上個月,他們看了《傳染》的開頭之后做得事情,而這會兒,一些說著怪異的上海話的洋人,正在讀第二部 分的《傳染》。 他們先一個字一個字讀出來,然后整句話連著讀,通順句子理解句意,就這么慢慢讀了下去,中間遇到讀不懂的,還詢問了他們的翻譯。 他們花了一整天的功夫,才總算看完了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