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出仕(士) 第145節
黎池在羊城的這兩年多時間里,徐芩夫婦不時就會去狀元府宿兩晚,一是夫妻兩疼徐素這個獨女,去幫她分擔一二。二也是當初黎池這個姑爺親自登門拜托過的,總要幫他照顧一下府上。 因此,黎炘和黎靈這一對龍鳳胎,與他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非常熟悉親近。 與出來迎接的徐芩夫婦一打照面,黎炘這個小崽子就噸噸地跑了出去,抱住徐夫人的大腿,一疊聲地喊著:“外祖母!外祖母!平平想您了,您有想平平嗎?” 被抱在自家爹懷里的黎靈,也乖巧而禮貌地喊著:“外祖父、外祖母安好?!?/br> “平平想外祖母了???外祖母也有想平平啊。安安啊,外祖母最近安好呢?!?/br> 徐芩捋著花白的胡須,笑呵呵地,“和周你們來了!快快進屋里去坐!” 他徐芩是沒有兒子,可他有一個好女兒,有一個好女婿!別家的兒子,有他這個女婿孝順?有他這個女婿能干? …… 第178章 岳父徐家,是黎池歸京后拜訪的第一家。是因徐家就在京城,距離近。 至于黎池的正經家族,浯陽黎水村的家人和族人,他尚在羊城時,就已請托黎海幫忙,為他帶回去幾封信和許多禮物。 攜妻子兒女來徐家拜訪,等吃過午飯到下午時,徐夫人還將徐素她們娘三,留在了徐家,住上幾天再回。 黎池雖有皇帝特許的半個月假期,可許多事情都需要他去做,自是沒有在徐家玩幾天的功夫,于是就讓她們娘三在徐府留宿幾天,他就先回府去了。 拜訪完徐家的第二天,黎池就遞帖子,去儉王府拜訪了趙儉。 趙儉在王府書房,招待了黎池。 “……如今朝廷上的局勢,就如一潭深水,表面只是微波蕩漾,底層已是洶涌澎湃?!壁w儉在談論朝上局勢時,面上并無憂色,表現得云淡風輕的樣子,一邊說還一邊品茶。 見此,黎池也就明白,趙儉應該是自有打算的,無需他去cao心了。 黎池要做的事情不少,也沒有時間和心思去cao心,如今趙儉心有成算,似乎胸有成竹的樣子,這是再好不過的了。 黎池雖不懼權謀手段,但若能夠只做實事,不用整天地算計爭斗,這是再好不過的。再怎么說,趙儉也是重生者,若有先知優勢了,再還爭不贏……他索性也就別去肖想那把椅子了。 黎池:“陛下是位英明的皇帝,已經掌控住了大局,下面再如何暗潮洶涌,陛下總不會讓它浮到水面上來的?!?/br> 趙儉思索片刻,頷首認可了黎池的說法:“父皇,確實是位英明的皇帝。越到最后關頭,越是危險,稍有不慎就會被暗流卷下去,和周你雖平日就非常謹慎,但最近要更加謹慎才好?!?/br> “謝趙兄提醒?!崩璩貙②w儉的告誡,放在舌尖品了又品,終于還是選擇了勸誡: “趙兄,陛下雖看著消瘦許多,但精氣神尚在,雄心壯志未消,所以如今或許還未到最后關頭?趙兄或許可不必如此緊張,在自保的前提下,何不心平氣和地等待,趙兄覺得如何?” 趙儉是重生的,應是知道皇帝的逝世年月,或許就在最近,因此才顯得有些急躁了?又或許是前世這個時候,他遭人構陷,因此才提醒于他? 但不管如何,趙儉的心態有些問題,或許是胸有成竹之后的自大自滿?不管如何,作為好友,稍微提醒一句,方才顯得仁義。 聽完黎池的話,趙儉腦子里面,像是有一面鑼敲響一聲,腦子為之一清! 是他迷障了!這輩子已經有許多變化了,如何就能確定,父皇會在這個冬天駕崩呢! 趙儉趕緊回憶,最近以來,自己似乎表現得有些心急了。不過萬幸的是,沒有犯下明顯錯誤,應不至于影響大局。 “本王要多謝和周的提醒,是該心平氣和地等待?!壁w儉真誠地道了謝。 …… 拜訪了趙儉,黎池又趕在休沐日的時候,將明晟、鐘離書等,在翰林院時幾個‘新翰林‘派系的好友約在了云生樓,吃了一頓酒,敘舊一番。 今年是翰林院三年一考績的年份,考績過后,明晟、孫玉林和李乾桉依舊待在翰林院,升了半品官。 像他們這樣,翰林院檢討升編修,翰林院編修升修撰,這樣按部就班地熬資歷,若是幸運的話,每三年就能升半品,這才是翰林官的正確打開方式! 鐘離書調到史官的位置上去,是因他秉性耿直,沉默寡言不搬弄是非,文采也還過人,正適合起居舍人之職。 像黎池這樣的,就不能歸于一般的翰林官,要拎出來另算! 因鐘離書如今的職位,職在記錄皇帝的言行,涉及到保密。因此席上聊天的時候,都自覺地避開了不便與鐘離書聊的話題,免得他難做。 而且,以后怕是也要與鐘離書避嫌,不能交往太過密切,不然有些事就說不清了。雖不能交往過于密切,但尋常往來也不會斷絕了。鐘離書本來就是一個寡言的,倒也不會太不習慣。 “……我幼弟敏學,上屆考中了秀才,但考舉人的學識還不夠,便歇了一屆,好好地磨練學識。去年時,他跟著四堂兄跑去了羊城,如今又跟著我回了京城。我想著還是要拜托冠三你們幾個,幫忙指點一下他的文章?!?/br> 明晟哈哈大笑,“和周啊,你一個六元及第的人才,你弟弟還用我們指點?你隨口指點兩句,就能頂大用!” “來來,喝酒喝酒!”黎池無奈地搖搖頭,端起酒杯敬了明晟他們一杯。然后才笑著說到:“冠三啊,可讓你逮著機會,這會能來揶揄我了不是?” 黎池:“唉,若我平日清閑,也就忍著麻煩,自己教導他了。但是,我忙啊,哪有時間精力去教導他?這不,就只好來請托你們,等我弟拿著文章求上門了,能看來我的面子上,指點他一二。 雖我是六元及第,但我們那一科進士里,除了我,就是你們幾個最厲害了,指導他一個小秀才,還不是綽綽有余?” 明晟幾人一想,黎池的確是忙,身兼戶部、禮部和內閣的職位,既要施行‘錢糧預算制‘,又要種植推廣紅薯、玉米和棉花。 “唉不對!”孫玉林驚呼! 李乾桉接茬,與孫玉林默契配合,“‘忍著麻煩‘?你自個不想麻煩,就將這‘麻煩‘扔給我們了?!” 黎池明目張膽地笑著,卻還裝作一本正經地樣子辯解道:“說什么呢?主要原因還是我忙,我太忙了?!?/br> 孫玉林難得的腦筋轉得快了一回,“除你之外最厲害的?你這話說著,是不是在自夸?” 一旁的鐘離書,比黎池剛才懶于裝作的一本正經,要好得太多了,他看著真正是一本正經,幫著黎池回答:“榜眼、探花、傳臚還有第五名,確實是我們那屆進士中,除和周外最厲害的四人,這沒問題。以及和周厲害是事實,不是自夸?!?/br> 孫玉林:…… “哈哈哈!竹帛啊,你果真是很崇拜和周呢!” “哈哈哈!” …… 一頓酒,一場談笑,兩年多未見的好友,情誼又是深厚如舊。 之后黎池又花費幾天時間,去了算是相熟的幾個朝臣府上拜訪,比如戶部、禮部和內閣的上官或前輩。 接著,比黎池位低的、要與他打交道的官員,打聽到他似乎閑下來了,這才紛紛攜禮前來拜訪。 比如,在黎池南下羊城時,代理兩廣清吏司職務的戶部主事易楊秀,不但攜禮拜訪,還事無巨細地向黎池匯報了工作。 黎池與易楊秀相談甚歡。之后吏部在討論接任兩廣清吏司的戶部郎中時,與黎池談起,他就推薦了易楊秀。 之后果然是易楊秀,越過鄧子萬這個員外郎,接任了兩廣清吏司的郎中之職。這是后事,暫且不提。 來拜訪黎池的官員,也都差不多來過之后,至此黎池回京后的人情往來諸事,就算是完畢了。 不過,時間也到了假期的最后幾天。 黎池就又見了晉商王家的王元楨,與他核對了這兩年(算作三年)的賬目。然后又見了懷柔田莊的管事,訓了話,清點了租子和收成。 半個月的假期,一晃而過。 黎池又回去點卯當值了。 雖然黎池的身上,正經官職是禮部左侍郎,權最重的是文淵閣大學士這個虛銜,但他依舊是在戶部點卯當值。 只因他要推行‘錢糧預算制‘,貞文帝又給他安了個‘戶部行走‘的職稱,算是特職有特權辦特事。身兼數職這件事情,黎池早已駕輕就熟,并不值得多說。 …… 十月底的時候,黎池接到堂兄黎海從浯陽老家寄來的信。 信中先是說了家中和族中一切都好,報了平安之后,才說正事: ‘……家中妻子,在為兄跑商時,根據和周所教方法,總結先前經驗,終于制成了品相還不錯的肥皂和香皂。 自家人用過,也分與族中人用了,都道是除垢好物,又去縣城里試水賣過,反響超群! 為兄打算,帶著家中肥皂和香皂一并兩三千塊,到京城來賣。為兄即日動身,約莫下月上旬至京?!?/br> 黎海是沒有正經地上過一天學的,只是自學,如今能寫出這樣的書信,黎池也是很欣賞的。 看完信,黎池當即就叫來黃精,吩咐他:“去吩咐一個府中的小廝,將東市‘百寶樓‘收拾一番,冬月時候,你四爺要開門做生意?!?/br> 黃精領命去了。在路上時想到,看來四爺是要進京來的,到時客房要收拾好,床單被褥和用度這些,也要提前備下才好。 黃精是一個非常合格的管家,除做決定的事,要問黎池和徐素拿主意之外,其余瑣事都能琢磨著辦得妥妥帖帖的,為黎池他們分擔不少。 …… 冬月初八,黎海運著好幾車肥皂進京來,吆喝宣傳了三天之后。 東市百寶樓門前,重現了當初搶購羊毛六件套時的場景,長長兩條隊伍,排過了街道轉角…… 彼時,黎池正在忙碌著推行‘錢糧預算制‘。 一項政策的推行,需要時間。不僅是推行落地階段,所花費的時間,還有驗證政策是否可行的時間。 不過‘錢糧預算制‘這個政策,早已在兩廣省施行了三年,已驗證此政策是可行的。 黎池根據兩廣省的施行經驗,選擇了中北部的七個行省,開始推行該項政策。 相對來說,中北部的七個行省,距京城較近,若有什么不妥或水土不服的地方,糾正起來要方便一些。 黎池是特職,有特權辦特事,找吏部、工部和兵部要資料時,并不敢太為難他,總的來說還算順利。且又有各行省清吏司的人員,與他一起做預算——也算是教他們做,但還是很忙! 想一想,七個行省的錢糧預算……工程量可見之大! 從九月開始做這事,到臘月份最忙時,黎池忙到何種地步呢? 忙到時不時就睡在戶部衙門,有過一連三天都沒回府的記錄,一日三餐都是徐素親手做了,然后由小廝黃芪送到衙門里來! 如此忙碌之下,終于在臘月二十這日,輪到戶部盤點的時候,完成了七個行省的錢糧預算工作。 之后只待開年以后,再由各行省的清吏司施行下去,這就不是黎池的事情了。 作者有話要說: 問:是什么使渣作者日萬? 答:趕榜→_→ 第179章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極大的事,確實未如趙儉預想的那樣發生。 貞文二十六年的這個冬天,皇帝并未駕崩。 入冬天氣寒冷起來后,貞文帝的身體就有些不好,甚至冬至前夕時,還停了一次早朝。冬至的圜丘祭天大典,都是幾個成年皇子代皇帝,領著三品及以上大臣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