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出仕(士) 第111節
“中秋節年年都有,去年你進宮參加宴會累到了,因此少過一個中秋也沒什么?!崩璩卣f出去年沒有一起過中秋的遺憾,徐素就安慰道。 徐素又說起關于給黎水村家里,寄去節禮的事情,“經四寶店運書隊,給家里捎回去的中秋節禮,應該到了?中秋節禮是到了,但終究遺憾,我們沒能與爹娘他們一起過中秋?!?/br> “等我為官滿三年之后,有了返鄉探親假,就帶著你、平平和安安他們,一起回去黎水村,到時再一起過中秋也是一樣的?!崩璩仉m也遺憾,但也不好在岳父岳母面前,將不能與黎水村爹娘一起過中秋的失落,過多地感嘆和表現出來。 “說起來我們江淮省今科的鄉試,時間并沒有變,那今天不就是河哥考鄉試的第一天?”黎池想著轉移話題,就想起來這回事。 黎海:“還真是!若是河哥考取鄉試,那他就是舉人了?” “鄉試考中后是舉人,會試考中即是貢士,再經過殿試就是進士了,就在此祝愿河哥能夠考中鄉試?!背俗T?,黎池也無能為力。 徐素剛才說起中秋節禮的事情,黎池忽然就又想起來一件事,“說起來中秋節禮的事,海哥,你有沒有給三伯和三伯母寄節禮回去?” 黎池這一問,徐素猛然意識到,她在捎中秋節禮回去時,竟然忘記了問四堂兄!“唉呀,看我這記性!日前收拾節禮時,竟然忘記了問海哥?!?/br> 黎海也一臉懵,這才想起來還有這一回事!“我忘了!之前過年前收拾節禮的動靜大,我跟著一起也沒忘??蛇@年中的日子,過著過著很容易就忘記了,這并不怪五弟妹?!?/br> 黎池接過話來,“當然不怪你弟妹,只怪你自己過日子時心里沒個數,沒把家里人記掛在心上?!?/br> 說這話時,黎池心里其實是沒底氣的。他、黎海以及大多數男人一樣,對特殊日子的記憶力水平,簡直宛若智障。要不是為安慰徐素,怕她自責,黎池也是不好意思疏闊他的。 而黎海還真是典型男人,在發現忘記節禮后,第一反應就是:“沒事,忘就忘了,明年記得就是了?!?/br> 黎池想一想遠在黎水村的三伯和三伯母……真是為他們感到心酸。盼著盼著京城的海哥給他們捎節禮回去,可能也不是稀罕那點節禮,就是一封家信也都是好的。結果……他們的兒子,竟給忘了這回事! “海哥,你明日還是趕緊寫封家信,再買點京里的稀奇物產捎回去。節禮晚到一些日子,總比不到要好上一些?!?/br> 純正‘白眼狼‘不戀家的黎海,勉為其難地說到:“好,我明天就去買兩匹布料,再找機會給他們捎回去?!?/br> 聊會兒天,賞會兒月,可徐素和徐夫人還念著東廂里的兩個孩子,也沒沒多久就各自散了。 果然,有了孩子拖累之后,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就被耽擱了,甚至不做了。 黎池之所以如此感嘆,是因為他兒子、大名黎炘的那個小人兒,他精神頭太好,一直‘啊啊‘地吵吵嚷嚷,硬是不肯睡覺。所以他娘親決定:她晚上就睡在東廂了。 剛重新開葷沒幾天的黎池:…… 明明有乳娘、老媽子和丫鬟,用不著她去哄兒子睡覺,但她卻依舊執意要睡在東廂,說是陪兒女入睡。 罷了,罷了??磥聿坏畠菏前职智笆赖那槿?,兒子也是mama前世的情郎啊。難怪他覺得女兒可愛,看兒子就覺得他討人嫌。 …… 八月十八這天,是大齡剩男趙儉的大婚之日。 貞文帝很寵愛三皇子不假,但也不至于為了他大婚,就放朝中百官一天假。所以這天黎池照常要在翰林院坐衙上班,自然就沒能去成儉王府,沒有去見證趙儉大婚的盛況。 只等第二日去翰林院上衙了,黎池才從儼然已經進化成‘八卦記者‘的孫玉林那里,聽到一些關于儉王昨日大婚的消息。 據說,國子監裘祭酒的女兒,現在該說是儉王妃了,據說儉王妃很愛吃、也很能吃。所以據說她很有福氣這點,也就能夠理解了,可能此福氣是彼‘福氣‘(吃得多,長的有福氣)。 還據說,昨日大婚過程一波三折,所幸最后順利禮成了。至于具體是哪‘一波‘、又是哪‘三折‘,卻是打聽不出來詳情。不過畢竟是傳言,就連如今外面私下流傳著的,可能也都做不了準。 又過了一日,據說是從宮中傳出來的小道消息。說儉王攜王妃去宮里謝恩拜見了太后、皇帝和施妃,他們竟都對儉王妃很滿意。 黎池覺得這些小道消息聽聽也無妨,至少沒傳出‘噩耗‘之類的,這其實也就說明趙儉成親的事,應該是順利的。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 長大后的黎炘非常惆悵:不知道為什么,我那個待人再溫柔不過的父親,對我就是很兇。 黎池: ^_^ 第131章 儉王妃究竟是因愛吃而長得有福氣,還是確實是能帶來福運的有福氣,外人一時還無法得知。 黎池雖與趙儉算是好友,但因他一直刻意地保持距離,沒有怎么摻和到皇室的事情里去,而趙儉似乎也滿意他這樣。所以兩人雖然關系牢固,可來往見面卻并不頻繁。 趙儉大婚之后,想來會忙于應付皇室及各方人物,黎池也就沒有立即去儉王府祝賀。自然也就一樣暫時不知儉王妃究竟是長得有福氣,還是能帶來福運的福氣了。 八月二十這天,是中旬休沐日,按照先前說好的,黎池邀了鐘離書他們幾人到家里來,吃酒慶賀他升官。 因黎池在翰林院中已經透露過,他此次升官雖是喜事,但并不準備大擺酒席、宴客慶賀,只打算與幾個同齡友人一起吃一頓酒,醉一場高興高興也就罷了。所以他只請了鐘離書他們吃酒,卻沒請王掌院和唐翰林他們,倒也說得過去。 當然趙儉那里,黎池是去了帖子邀他來吃酒的。不過就像黎池猜測的那樣,大婚才兩天的趙儉正是忙碌的時候,回了帖子說是很遺憾不能來。 黎池這次請吃酒的事情,早在中秋前就與徐素說好,早早地就準備著了。 請客吃酒的這天,待客的茶水和點心,席上的菜色和酒水,都是徐素用心準備的,拿出來看著很是體面,而且味道也不錯。 “嫂夫人灶上廚藝了得!和周兄,真是有口福!” “今日這頓酒席啊,茶好酒烈菜味美!真是勞煩嫂夫人費心,來招待我們。和周不但有升官這一喜,還有娶得賢妻的第二喜??!” “可不止呢,還有喜得一對兒女的第三喜?!?/br> 最終這頓酒吃得是賓主盡歡,客人們歡歡喜喜地進門,高高興興地離開,中途也是有說有笑的。 忙過這一場,黎池看出徐素渾身掩不住的疲態,有些擔憂累著她了。畢竟她如今還在喝著補藥,表面看著身體還過得去,可實際感受也只有她自個曉得。 徐素看出黎池的擔心了,為這一份擔心,她內心覺得甜絲絲的。而且將他的友人招待周到了,聽著他們說‘和周兄娶了一位好妻子‘,她心里就覺得高興,這樣的自己似乎也是配得上他的。 所以徐素雖為這頓酒忙了幾天,身體上確實有些累,但她心里卻并不覺著累,反而非常松快。 …… 九月初的時候,黎池收到黎河的來信。今年八月的鄉試,黎河和他妻兄都落榜了。 黎河在信中說起,原就沒多大把握能中,果真沒中時雖感到遺憾,卻也在意料之中。又說家中已有他這個六元及第的進士,光耀了黎家的門楣,他就打算偷一個懶,下場考了這一次沒考中,之后也都不考了。 原先家里是打算讓他在淮陰城考完鄉試后,就順路從運河北上,到京城里來看看他的??伤驗榧抑衅拮忧厥蠎延猩碓?,在臘月份就要生了,所以他考完鄉試看過榜后,就直接打道回府了,很遺憾沒能來京城看他。 黎池看了信,心中感慨不已。想起當初他院試時,黎河和黎湖陪他到府城考試,那時他們曾經暢想過要一路考到京城來,親眼見識一番國都京城的繁華。 可如今幾年過去,黎湖只考取了童生,留在浯陽縣城開一個啟蒙私塾。黎河身上只有秀才功名,而且還不打算繼續科考了,準備回村去接過族學先生的位子,去過田園牧歌的悠閑日子。 原本若是黎河來京城看他,也能見識一番京城的風物模樣,可他在村里的妻子懷有身孕,不放心就匆匆回去了。倒不是說黎河不應該沒到京城來看一眼,就直接回去了,畢竟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比看京城一眼這件事要更加重要。 黎池只是感嘆,流年易逝事事休,人啊走著走著,就丟了年少定下的目標。 如今古代這個交通條件,輕易不出門的觀念深入人心,若無大事,恐怕黎河和黎湖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到京城里來一次,也就不能親眼看看京城了。 雖然遺憾,但各人有各人的際遇和活法,黎池也無權評判他人的生活和人生。既然黎河已經做了決定,黎池也就不準備再去多說了。 黎池升任侍講學士之后,在翰林院的日子比之前還要更加清閑。許久碰不到一次寫制式文章的公務,他實在閑得慌了,若是碰到鐘離書他們手頭上有積壓的公務,他也去拿過來幫忙做。 但翰林院這樣清貴的、清閑的衙門,公務積壓現象實屬罕見,所以黎池大部分時候還是閑得慌。 于是,黎池又鉆進了翰林院的書庫里,將還沒看過的卷宗,都拿出來翻看一遍。雖都是陳年卷宗,卻也是有價值的,一是可以從中學習到處理實務的能力。 二是可以從卷宗檔案里的陳年舊事中,看出一些淵源,反應到當下的人與事之中,大多都能夠得到映照。 卷宗看得多了,有時覺得看上去很莫名的人與事,興許就能從那些卷宗中找到前因淵源。這就好比看過了‘前情提要‘,自然就更容易看懂之后的‘劇情‘。 要說黎池若是不想閑得慌,憑他腦中放在這個時代能發家致富、富國強民的知識,當然是不用閑下來的。 但黎池深知‘一口氣吃不成大胖子‘的道理。在煤炭和水泥這兩樣還未完全消化的現在,不宜放出更多東西來,比如:發家致富的肥皂,關乎民生的曬制海鹽,以及解海禁等。 若是一股腦都拿了出來,他可能會因為風頭過盛,成為了那棵‘秀于林中‘的高木,從而被摧毀。智多近妖,是一個好詞語。但若是一個人真的‘智多成妖’了,那帶給上位者和百姓的就只會是驚恐,隨之而來的就是摧毀。黎池并不想在這個時代里,表現得太過異于常人。 而且事情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若是他一股腦地將后世先進的東西都傾倒出來,結果對大燕是好是壞并不能確定。 打一個簡單比方,就是揠苗助長。黎池有心讓大燕變得更好,卻不愿做那只揠苗的手。 又有許多事例都證明,集中注意力做一兩件事,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若是同時做五六七八等許多件事情,則多半會失敗。大燕如今專注于煤炭和水泥上,應是能成功的。但他若是再搞出幾件事情來,人力和物力的拉扯之下,可能會一件都做不成。 所以,黎池決定先安靜幾年時間,短時間內不再做出影響巨大的事情來,也不搞什么新鮮東西。 于是,黎池就安靜地過起了日子來。上朝時不插嘴,翰林院坐衙時看書庫里的卷宗檔案,散值了就回家陪一陪乖巧女兒和鬧騰兒子,休沐時或就在家,或者去看看黎海雇工織羊毛線的進程。 黎池徹底低調下來了。仿佛為官一年多就被欽派出京兩次,與改變立儲制、新增煤炭局和水泥局有著莫大關系,官升兩級的風云人物,并不是他一樣。 朝中許多官員都在暗暗等待,等著看黎池意氣風發的樣子,等著看他繼續攪起陣陣風云,也等著看他會否一朝失手、會否被壓制。結果他卻安靜下來了,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 趙儉大婚過后一個多月,十月初的時候,貞文帝一道圣旨將趙儉派出了京城。與先前傳言和猜想的一樣,是派趙儉去巡察地方上水泥局的籌建。 趙儉在走之前,來找了黎池一趟。 京城水泥局是黎池籌建完成的,短短幾個月時間而已,就順暢地運行起來了,被許多大臣暗地里夸贊過。趙儉就是來向黎池取經的,而黎池當然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將他的經驗和想法盡數說給趙儉聽了。 趙儉出京后沒多久,就陸續有各省的工匠進京,到京城水泥局中來學習。不過這與黎池并無多大關系,他身上的‘工部行走‘之職早已撤去,水泥局大使也已走馬上任。 說起來,黎池當初定下的水泥局‘代副使‘容綱,據說已經去掉了‘代’字,成為了正式的京城水泥局副使。 ……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br> 冬至之后,天地陽氣回升,被認為是一個吉日,亦是祭祖大節。民間或許冬至祭祖,或許過年祭祖,但大燕皇室就只是冬至祭祖或說祭天。 黎池六元及第回鄉時,就有過一次祭祖,當然皇室祭天比民間的祭祖,場面要宏大得多了。 冬至時,皇帝會前往郊外圜丘祭天。 祭前準備之繁瑣,祭位設置之講究,祭天程序之繁多,祭天戒律之森嚴,比照著民間的祭祖,乘上百倍千倍可能就是了。 但這冬至的祭天大典,與黎池并無關系。因為冬至祭天又帶著點祭祖的意思在里面,于是燕太祖時,就只允許三品及以上官員陪同參祭,并不允許三品以下官員參祭。如今的皇帝遵從先帝遺風,同樣只讓三品以上官員需陪同參祭。 但與黎池有那么一點關系的就是,祭天大典結束之后,傍晚時候貞文帝賞賜群臣時,賞賜物里有羊毛線手套、襪子、圍巾和羊毛衫。 第132章 冬至這日,貞文帝從圜丘主持祭天大典回宮之后,就給京中五品及以上官員頒下了賞賜。 冬至之后始‘進九‘,冬至這日之后就將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皇帝為表體恤朝臣,賜下渡過三九寒冬的炭火和衣物,已是常事。 而這次賞下的炭火不再是木炭,而是煤炭,御寒衣物也與往年不同,是四件一套的羊毛線織物:襪子、手套、圍巾和羊毛衫。 所以事實上與黎池有關的,不僅有羊毛織物四件套,還有煤炭。也即是今年皇帝頒下的賞賜,都與黎池有關。 當朝首輔周青揚,祭天大典后回到府中喝了一盞熱姜湯驅寒,就迎來了皇帝的賞賜。 不過其他朝臣的府上,都是去的一般小太監,且有的小太監還要駕著車跑上好幾家。周青揚作為內閣首輔——近乎就是宰相了,皇帝為表看重,照舊是特意派了身邊的太監總管張忠,前來周府頒賞賜。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周愛卿夙日勤勉,甚為辛勞。今隆冬將至,特賜愛卿煤炭五百斤、羊毛織物四件一套,愿能暖卿一冬。欽此?!?/br> 周青揚叩謝到:“臣叩謝陛下賞?!睆膹堉沂稚?,接過皇帝親筆書寫的賞賜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