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出仕(士) 第50節
黎棋和黎池只看了那么一眼,黎鏡沒察覺到。 “儉王此人……名不配德,雖名‘儉‘,卻講究用度奢侈。又從他在士林中的赫赫名聲,可推測出他必定善于邀買人心。他對你施恩、為你取字,怕就是在收買于你,可見儉王不是值得深交的人。 儉王就不及大皇子義王殿下,義王那才真是人如其名,有忠勇為國之義,亦有真誠待人之義?!?/br> 似乎是為達到點到即止的效果,黎鏡在說完后,就不再多說,只是招呼著黎棋他們吃菜。 黎池:說的好有道理的樣子呢……嘁,他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結交,從來不是根據他人的片面之詞,對趙儉是如此,對從未謀面的義王亦是如此。 可是,黎池卻作出一副神思不屬的樣子…… 黎鏡眼神掃過時,心下滿意。心中暗想:到底是沒經過事的少年人,從臉上表情就能一眼看清心底的想法。 之后都沒再多說,只認真夾菜吃飯,最后在和諧的氣氛中結束了這頓晚飯。 …… 在與黎鏡用過一頓晚飯之后的第二天,黎池就表現出了全心備考的姿態,黎棋和黎湖也都安靜地待在院子里,陪著黎池備考。 不過,從始至終也沒有人來找過他們就是了。 即使后來隔上那么一天,黎鏡就會讓他們過去一起吃頓晚飯??珊苌衿娴氖?,黎池他們愣是沒見到過府中的黎樓和黎渠,對府中與黎池同輩的少爺們也只是耳聞,從未目睹。 黎池他們抵京時就是正月二十了,會試時在二月初三文曲星誕辰那天正式開始,還要提前一天即二月初二那天就進考場。所以黎池全心備考的時間,也沒幾天。 在鄉試進場前的這幾天里,黎池他們就只在正月二十六開始會試報名那天,出去報了個名,以及二月初一那天出去看了張貼出的“會試須知”外,就再沒出去過了。 會試時要帶的干糧,都是看“會試須知”那天順道買的。 黎池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他住在別人府上,經常進出的話會給別人添麻煩。二是因為黎池怕再出現鄉試前那樣的意外,要是又有花盆從天而降,到時躲不躲得過就不確定了。 黎池不便出去,也就沒有見到相熟的同年考生,自然也沒遇見鐘離書和明晟他們。不過等會試結束之后,有機會再見到的。 二月初一那天,黎池他們去看了“會試須知”回來后,黎棋就將包袱里帶的單衣,不只是屬于黎池的,就連他本人和黎湖的多余單衣都給找了出來。檢查過沒有不妥后,就全部折疊放好,準備讓黎池穿進考場里去。 只因為自科舉革新以來,這一科會試竟又改了規矩。雖然考生依舊不可以穿夾襖等可能夾帶舞弊的厚衣服,但在單衣數量上卻放開了限制,只要單衣核檢后沒有問題,即使考生想穿十件、二十件都隨意。 一切準備就緒,只待時間一到,就可入場。 …… 大燕疆域有‘一京十三省‘,江淮行省黎池他們這科鄉試,錄取舉人一百五十來人。 雖各省鄉試的錄取人數多少有所差別,可都在一兩百名之間。如此算來,一科鄉試新增的舉人就有兩千多人,再加上往屆未考中會試累積下來的舉人,這次會試的考生怕是有七八千之數。 二月初二這天,黎池在黎棋和黎湖的陪伴下,在貢院外排隊等待核檢入場。 置身于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隊列中,黎池具體而形象地感受到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壓力…… 根據以往幾科會試來看,這次會試的錄取人數在三百人左右。算一算的話,這‘二/三十比一‘的錄取率,競爭壓力也不小了。 會試的考場,是在京城內城東南方的貢院里。據說科舉革新后,貢院有過一次修繕,這一點從貢院外墻和墻上看著嶄新的瓦片,就能看得出來。 幸好核檢入場的隊列不止一列,四五條隊列同時進行,黎池在午后時辰終于輪到他入場核檢了。 “爹,湖哥哥,你們回去,我要進去了?!?/br> “小池……”黎棋想起來要喊自家兒子的表字,“和周啊,你進去后好好考,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如果像上次一樣生病了……你就放棄別死撐,你人最重要。記得了嗎?” 黎池看著他爹,認真地點點頭,“是,爹,我記得了?!?/br> “和周,三叔的話沒錯,一切以身體性命為重,你只要盡力考了就好?!?/br> “嗯,湖哥哥,我記住了。你和我爹互相照應,有什么事就厚著臉皮去找鏡四爺爺,或者,找去儉王府也行?!?/br> “曉得了,我們兩個都是人高馬大的大人了,要你cao那么多心!進去?!?/br> “進去?!?/br> 因為黎池他們并非是說悄悄話,左右隊列和后面排隊的考生也聽到了一些。對于這個存在于傳說中的‘黎和周‘,眾人給與了他注目禮。 黎池與黎棋和黎湖告了別,在眾人的注目中走進了貢院。 會試的種種流程和規矩,其實與鄉試的相差不大。只是在每個流程上,要求要更加嚴格些。 就比如在這入場核檢一項上,會試就要求考生將衣裳全脫光了檢查,就連貼身的褻褲都不放過。 好的是核檢的房間內,四個墻角都燃著四盆旺火,將整個屋子都烘得暖烘烘的。否則這二月初的天氣里,像這樣脫光了檢查非得凍得著涼不可。 黎池姿勢奇特地在屏風后站了一會兒之后,終于遞進來一條檢查完畢的褻褲,于是趕緊接過來穿上。 然后一件一件的,黎池的一身衣服終于檢查完畢,他這才重新穿戴整齊走出屏風。 屋內有三個同考官,黎池出了屏風后,三人就比照這報名文書上,仔細核對了上面記錄的黎池的長相: 十七八歲年紀,身材頎長勻稱,膚白無須,面容俊秀。 “考生黎池,江淮行省、臨淮府、浯陽縣、黎水村人。 帶有竹編考籃一只,內有筆墨硯臺一套,敞口陶罐一只,干糧若干。 下穿一條短褻褲、四條單層長褲,上穿八件單層長衫。 以上物品,盡皆核檢無異,可準許入場?!?/br> 其中一個同考官念到,左邊的一位同考官即時記錄著,寫完后三人都簽上名字。再遞給黎池看,“看后若無誤,就簽上你自己的名字?!?/br> 黎池接過登記的冊子,在下筆簽名時,筆尖一頓。 最后,在三位同考官名字下面,黎池切換回他以往的‘臺閣體‘筆跡,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核檢完畢出了屋,又有一個士兵上前,在前面引路,將黎池帶到了他的號房外——甲十號考棚,然后就站著不動了。 黎池暗想,這是一對一盯防了?這士兵應該是專門負責盯他的,若是他事后被查出有舞弊行為,這士兵應該也要被連坐。 這樣的話,這個士兵必定會全力盯他。 不過這于他沒有影響,他本就沒存舞弊的想法。 黎池進入甲十號號房,看清號房內的情形后,他忍不住驚訝地挑挑眉。 喲呵,真是沒想到啊。 第60章 會試與鄉試,除開一個是中央考試、一個是地方考試,參考考生生源范圍不同、考試難度不同等這些之外。其實在考試流程和形式等方面,是差不多的。 在科舉革新之前,會試和鄉試都是‘考三場、每場考三日‘??婆e革新之后,會試和鄉試也都改成了‘考三場、連考九日‘。 但這次會試的考場環境,可比鄉試時要好上太多了,到底是剛修繕過的。 潔白的墻膩子將號房里刷得亮堂堂的,里面也沒有陰冷濕氣,與鄉試時陰暗潮濕的號房相比,這會試的號房終于可以叫回它真正的名字了:考棚。 考棚里依舊配備的是拆開為書案與板凳,合上即為木板床的兩塊木板,這沒什么可說的。 值得一說的是,疊放在木板床上的那一張青白色被子。 黎池上前伸手摸了摸被子,然后又提起抖了抖。得出個結論,這不是木棉被、柳絮被或其他什么被子,而是與鄉試時趙儉贈他的那張被子一樣,是輕薄保暖的鴨絨被。 黎池一邊查看墻邊放著的滿滿一盆木炭,以及一桶清水。一邊心里暗誹: 誰說古人就很笨的?這鴨絨被不就說明古人很有一份巧思,只要特權階級肯動心思,別說鴨絨被了,什么東西弄不出來。 入夜,考棚門被從外面鎖上。 黎池用陶罐燒了一罐開水,然后就著干糧吃罷晚飯,就卷著鋪蓋卷,舒舒服服地睡下了。 第二日一早,在體內生理鬧鐘的作用下,黎池早早地就醒過來了。 起床穿戴整齊,疊好被子,又生火燒了開水吃過早餐,才有報時的士兵在考場內走動報時。 辰時一到,三名主考官開始發放考卷,依舊是同鄉試時一樣,三場考試的考卷全部一起發給考生。 黎池拿到考卷后,粗略瀏覽一遍,就對這次會試的考卷有了大概了解。 會試和鄉試的考試科目一樣,依舊是一場‘雜宗場‘,一場‘經義場‘,以及一場‘策問場‘。 此次經義場和策問場的考題,循規蹈矩的,除了考題的難度相應加大外,沒有什么新鮮變化。不過就算題面上難度沒有增加,考生也會在作答時主動增加難度,否則如何能從七八千人中脫穎而出? 雜宗場倒是有些變化。鄉試時是三百道填空題,這次會試是兩百道填空題,外加一道寫判書的公文書寫題。 雜宗場的變化,對黎池來說沒有什么影響。因為詔、誥、表、判等這個時代的各類公文,黎池早在鄉試之前就已經專門練過了。 在心里對考卷有個大概認知后,黎池就將經義和策問的考卷放到考籃里,將雜宗場的試卷展開,開始做題。 上次鄉試時,黎池選擇先做最難的策問試卷,是感染風寒后不得已而為之。這次沒有了身體方面的擔憂,他選擇按照正常的場次順序來,雜宗場、經義場直至策問場。 黎池在做雜宗考卷時極其認真仔細,認真到每一題的題目讀三遍,仔細到落筆寫答案時還要再確認一遍。 可即使是這樣,因為一路做下來沒遇著難題,黎池在午時整的時候,就將兩百道填空題做完了。 黎池停筆,生火煮了一罐開水,就著干糧吃過午飯后,就繼續作答雜宗場書寫判書的公文題。 公文,黎池前世寫過的正式公文,數量怕是都已經過百。雖然古今的公文差別不小,但‘公文思維‘卻是一樣適用的。加上黎池訓練模擬寫過這個時代的各類公文,因此對這篇判書公文尚能說是信手拈來。 判書,與其他類公文相比,要格外注重用詞嚴瑾準確。于是黎池先打了一篇草稿,然后一字一詞地推敲,力求遣詞造句完美。 傍晚,報時的士兵在考場內走動報時的時候,黎池已經將作答完畢且再三檢查過的雜宗場試卷,小心疊好放進考籃里了。 …… 雜宗場,說是考三天,但其實大多考生都只用兩天來作答,騰挪出來的一天時間都拿來作答策問。 因為許多考生覺得,策問場的時間比較緊迫,三天時間寫三篇策問,還是有些不容易的。 但這些考生是不包括黎池的。 這次會試,黎池花了一天時間作答完雜宗場,兩天時間作答完經義場。 不同于這個時代的其他考生,黎池是經歷過‘魔鬼答題速度‘磨煉的。中學和大學時期的各種大考小考,后來國考、遴選考,都對答題速度有很高的要求。 那些考試,黎池都闖過來了。他已經習慣一旦開始做題,腦子就極速運轉,做題速度快也是自然的。 而且,黎池還有一副好記性,只要是他有意識認真記憶了的,就很難忘記。而雜宗場和經義場,很大程度上考的是知識記憶能力,這正是黎池擅長的。 所以,黎池的作答速度這么快,也就不奇怪了。 答完雜宗場和經義場之后,黎池就竭力壓制自己的作答速度,用一整天的時間去推敲策問的作答方向和思路,然后又用三天的時間寫出了三篇策問。 一天構思,三天書寫,每一篇策問文章皆在五千字左右。 書寫完之后,黎池拿起來細細研讀過一遍,才終于覺得沒像鄉試一樣留下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