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王桂芝跟林老太生活了這么多年,早就不把王家當自己的親人了, 每次王家要東西她都不免一陣冷嘲熱諷,兩伙人吵上一架。 去年中秋,王家又跟王桂芝哭窮,王桂芝實在煩了,扔下東西就走了。過年的時候兩口子拿著林老太給的節禮晃悠了一圈,直接就回家了,連王家的門都沒登。 要不是年初二老王家來人,林老太還不知道王桂芝這么大膽。 王家人以為林老太會罵王桂芝一頓,順便給他們點東西補償。誰知道林老太只是瞪了王桂芝一眼就把王家人打發了。別說給東西補償了,就是一口水也沒給他們喝。 用林老太的話說,王桂芝是她林家人,王家算哪根蔥,她這人就是偏心眼,就算王桂芝做得不對,她也不會當著外人的面教訓。 也許是有了那一次的經歷,這一次王桂芝雖然還是不想去,但至少知道提前跟林老太打聲招呼了。 王桂芝雖然低著頭面色沒什么變化,但林老太是誰,她還是一眼就看出王桂芝眼底深處的不情愿。 老太太抽吧兩口旱煙,解釋道:“如今那是全國各地鬧旱災,你娘家那群懶鬼家里能有什么存糧?他家日子要是過得下去來找你,人家會說他們胡攪蠻纏??梢侨诉^不下去等著你接濟,你卻不管不問,別人會怎么說?” 沒等王桂芝說話,老太太自顧自的說道:“人家會說你涼薄,會說咱林家不地道?!?/br> 像林家這樣一大家子都有收入來源的,那是多少人都盯著他們看呢。人都不傻,稍微一算就能知道林家有多少錢,又有多少糧食。這也是為什么林老太有錢不敢花,有糧不敢放開了吃的原因。 她怕,就怕在發生前幾天的事情。 如果是平時,人們或許還會有一點理智,不敢做的太過分??扇缃袢硕家I死了,誰還能顧忌的上這么多。 林老太沒說,早前老王家就來借過糧食,只不過那時候老六兩口子不在家。人就叫她給打發走了。 “娘,桂枝她就是一時轉不過彎來,您放心,等會兒我們就去王家。正好,城里缺糧,我們去看看王家能不能勻出點給我們渡過難關?!?/br> 該說林老六不愧是林老太的兒子,這一會兒就轉過彎來了,還想出了對策。 沒錯,如今不只是鄉下,就是城里都缺糧。而且比起鄉下,城里的情況更嚴重。 鄉下還能找個野菜草根樹皮的來果腹,城里就只能等著救濟糧。 可如今全國都鬧災,又哪里來的救濟糧。 不少人都是餓著肚子去上工。 林家要不是有林老太和林家老七,日子還不知道怎么樣呢。 林老太從小也是打苦日子里過來的,因此有了錢票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存糧,每年存一點,積少成多,就存下來好幾百斤的糧食。 還有林家老七,老七從小就聰明,又是在外地上學,是最先接收到新消息的。他腦子好使,根據報紙上的信息,很快就分析出了有用的信息。 當下就給家里去了信讓大家存糧。 林家兄弟都信服他,聽了他的話也沒懷疑都跟著想辦法存糧。 林老四是公社的社長,當初也把這事告訴了公社,有的人家信了,有的不以為然。如今,信了的人家,饑一頓飽一頓的總算是能勉強度日。沒聽的人家此時后悔不已。 這是后話暫且不說。 直說林老六的話一出口,就獲得了林老太一個贊賞的眼神。 不是她老人家心狠見死不救。 林家人口多,城里救濟糧僅能勉強一家人餓不死。鄉下老四和她雖然有工分,但是地里沒收成,那是白做工。 如今家里剩下的糧食不多,這日子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她總要保證自己這一家子餓不死吧?不然她就是死了,都沒臉去見地底下的老頭子。 作者有話要說:王桂芝:安然妹子就是我親妹子,沒有她就沒有我王桂芝的今天。我一定要疼她寵她愛她。 林老六:媳婦說的是對的。 林新社:姑姑人美心善,好吃的都給姑姑。 安然:…… 我不是,我沒有 第6章 趙家 誰都沒有想到,這邊林老太剛勸說完王桂芝,那邊趙曼的家人居然上門了。 剛開始趙曼還很高興,畢竟她跟爹娘也有小半年沒見面了。 可是,…… “娘,你說啥?”趙曼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用手指扣了扣耳朵眼,試圖把那話摳出來再聽一遍。 趙母臉色訕訕,這話她真不好意思再說一遍,可是身邊的兒媳婦輕輕拉扯了她一下,想想家里嗷嗷直哭的孫子。她紅著臉硬著頭皮又說了一遍:“曼兒,咱家沒糧了,你給些糧食。我們也不多要,就給五十斤玉米面就成?!?/br> 聽了這話,趙曼真的要被氣笑了。 她娘家是隔壁臨水公社的,臨水公社跟臨川公社一樣,都是屬于永豐縣城,不同的是一個靠山,一個臨水。趙曼的娘家趙家莊附近就有一條大河。 是以,她娘說什么家里收成不好沒吃的,趙曼是不信的。她銳利的目光盯著她娘,只看得對方心虛的地下頭不敢與她對視。 看到這里趙曼還有什么不明白。 她爹娘的性子往好了說叫老實,往不好了說那就是沒主見懦弱。因為爹娘的這個性子,她從小沒少受委屈,也是因為這個才變得強勢起來。 而她哥的性子跟她爹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看著她娘身邊眼睛亂轉的嫂子,趙曼悔不當初。 正是因為她爹娘哥哥的脾氣,當初哥哥結婚的時候,她才建議父母給找個強勢的媳婦,這樣一家子好歹能有個拿主意的人。 趙家大嫂是家里的長女,也確實里里外外一把抓,可就是有一點不好,那就是補貼娘家。趙曼有時候也會補貼娘家,可那是在自家有結余的情況下。 趙大嫂不同,她對上娘家就是只乖乖聽話的小綿羊,但凡家里有點吃的喝的,她第一時間想的不是給孩子、男人補身子,而是送回娘家。 如此年復一年,趙家人勤奮,可個個骨瘦如柴吃不飽飯。而趙大嫂的娘家人那是面色紅潤,吃穿用度比城里人都講究。 家里沒糧食了,不用說又是被大嫂拿去補貼娘家了。 想到這里,趙曼恨不得上去給趙大嫂一個耳刮子??煽粗笊┩瑯悠ぐ堑臉幼?,她又擔心自己這一下就把人打的散了架。 她恨鐵不成鋼的指著趙大嫂問道:“家里的糧食是不是又被她補貼給娘家了?”因為生氣,她現在連大嫂都不想叫了。 趙母聽了這話低著頭不敢說話,她這個閨女從小就有主意,她又不是個能說的,擔心自己越說越錯。 趙大嫂呢,雖然也有些不好意思。但見小姑子說娘家人的壞話,心里不高興的站起來說道:“那是我娘家,家里揭不開鍋了,我拿點糧食怎么了?” 都到了這會兒,趙大嫂還不認為自己有錯,趙曼都被她給氣笑了。 她打開房門,一手指著外面,一邊說道:“是,你是人家的閨女,補貼娘家沒錯。我跟你啥關系,憑什么要供著你家人吃喝?” 懟完趙大嫂,趙曼看著不知所措的母親深吸了一口氣,接著說道:“娘,咱們大半年沒見了,你來看我原本我是很開心的??墒?,你來到現在沒問過我一句過得好不好,張口閉口就是家里沒糧食了。大家都是這十里八村的,誰家啥情況不知道。咱家都沒糧食,您覺得臨川公社,我婆家就有糧食?” “就算人家有糧食,可是人家憑什么要幫著你女兒養爹娘、哥嫂侄子侄女?” 抹了一把眼淚,趙曼看著她娘說道:“您這樣大張旗鼓的上門來要糧食,還張口就是五十斤玉米面,您想過我的處境沒有?” 她回來好幾天了,家里的情況也多少看得出來。 以前家里都是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玉米面,有時候還會摻點白面,吃上幾頓二合面的饅頭。如今呢?一日兩餐不錯,主食不是高粱飯就是蒸紅薯,玉米面那都是奢侈的。 全家人也就小妹和幾個小娃娃能吃點好的——玉米面疙瘩湯。 再說了,她的戶口早就遷到城里了,吃的是城里的救濟糧和老宅這邊給的補貼糧。四嫂一家雖然什么都沒說,性格要強的她依舊覺得抬不起頭。 現如今她娘還跑來要糧食,是覺得她日子過的太好了嗎? 怕她娘不明白,趙曼把這些掰開了給她娘說清楚。 趙大嫂不以為然的撇撇嘴,心說糊弄誰呢,趙曼可是城里的工人,手頭有的是錢和票,她說吃不飽飯誰信? 趙大嫂自認為做的隱蔽,沒想到還是被趙曼看到了。 她心里氣結,再看看跟個鵪鶉似的親娘,忽然扯起趙大嫂就往外走。 “我倒要去上坡村問問,他老李家到底還要不要臉,這樣竄唆婆婆跟小姑子要糧食補貼娘家的婆娘,我們趙家要不起。倒不如還給他李家得了?!?/br> 誰都沒有想到趙曼會說出這樣的話,就連趙大嫂都懵了, 第7章 教媳 林家人并無意偷聽趙曼跟娘家人說話,此時見趙曼拉著趙大嫂出來,一時怔住了。趙曼平時都是見人三分笑,跟人說話也是和和氣氣的,很少有見她生氣的時候。 像這樣怒氣沖沖,野蠻的拉著人往外走還是頭一次,尤其是后頭還跟著趙母在那里拉拉扯扯。 林老太面色不善的的看了幾人一眼,“老五家的,松手。這樣拉拉扯扯的像什么樣子?!?/br> 老趙家的糊涂事林老太早就有所耳聞,趙曼平日里啥樣,林家人都清楚。能讓她這么生氣不顧形象的拉扯,不用說都知道定是趙家婆媳倆干了什么惹人惱的事。 雖然對趙老太這個糊涂的親家沒有好感,但林老太也不會任由趙曼這樣拖著人出去。 丟人。 看著婆婆眼底明顯的嫌棄,趙曼發熱的頭腦一下子冷靜下來。 嫁到林家,大概是她這輩子做過的最對的事情吧? 趙曼松了手,趙大嫂就軟倒在地上。那一刻她真是怕了,趙曼這個小姑子什么性子她最清楚,那是說一不二,連公婆都勸不住。她實在是沒想到對方能因為婆婆的一句話就松手。 看到趙曼松手,林老太滿意的點點頭。至于趙家的兩個人形象狼不狼狽,她只是瞥了一眼就轉過頭去。 林四嫂姚春花看著婆婆的眼色,當下眼睛一轉,她拍了下大腿笑著說道:“哎呀,親家大嫂怎么坐地上了,來來來,快起來做,地上涼?!?/br> 嘴里說著話,就上前準備把人拉起來。 趙大嫂感激的看了姚春花一眼,就準備順勢站起來。誰知道她屁股剛離地姚春花就松了手,她一下子就做了下去。這一下可跟剛才不同,趙大嫂嗷的一下子就叫了出來。 姚春花掩下眼底的笑意,哎呀一聲叫道:“對不住啊,她大嫂,手滑?!?/br> 趙大嫂就是再遲鈍也明白了,對方根本就是故意的。她想說些什么,一抬頭就對著姚春花的臉,她一機靈理智回籠,趕緊搖搖頭。 姚春花跟她不同,人家可是公社社長的媳婦,就算人家是故意整她,她也沒膽子跟姚春花嗆聲。 想到這里,她顧不得疼痛,趕緊的站起來,拉上自家婆婆灰溜溜的走了。 看到兩人離開,趙曼有些無地自容,一時間不敢去看其他人的臉。 這一切發生的太快,快到安然應接不暇,此時再看大家的臉色,她吞吞口水小心的說道:“娘,天兒冷,有什么話咱們進屋說吧?”到底是五嫂的娘家人,這樣打臉真的好嗎? 這話安然沒敢說出口。一來,她不了解情況,怕說錯話;二來,不管是原身的記憶還是她自己這兩天的經歷來看,趙曼人還不錯,她總不能恩將仇報讓人下不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