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節
但這次不一樣。 有史以來,華語娛樂圈第一次出現殺人事件,殺人者和受害者全都是當紅明星,動機還是因為業內糾紛,整件事還充滿反轉高潮、那么戲劇化。 不站出來替林景說句話,就好像他們也有罪,也和許由同流合污一樣。 平常跟許由關系好的都忙不迭發博撇清關系,力挺林景。 人命關天四個字不是白說的,它是落定在人們心里最沉重的理念。不管多么娛樂化的事,一旦扯上人命,立刻變得無比嚴肅。 所以不光明星,社會各界人士都在關注這樁案子,林景那條微博的轉發量幾乎破了紀錄,轉發人里有明星、商人、網紅、學者、作家……涵蓋方方面面。 到最后,這件事再也不是簡單的娛樂新聞,它變成了引起熱烈討論的社會話題。上到富家子弟沒事聊起的八卦,下到普通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它引起了太多關注和思考。 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知道了林景這個名字。 他們自然會拿去詢問后輩,然后就被家中的小孩科普林景的所作所為——從高水平的雙商和人品,到前段時間的全民逆襲。 長輩們赫然發現,故事里那個慘兮兮的哥哥,現實生活中竟然是那么聰明又努力的小孩。最難得的是,他身為偶像,能帶領粉絲積極向上,給他們灌輸正確的三觀。 林景不再只是“網紅”級流量,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流量有了國民度。 同時,因為那個被廣為轉發的微博,紀錄片《不可能成功的電影》走入了大家的視線。 第56章 口黨還是啪黨 常理來說, 一部紀錄片不會吸引那么多觀眾。在這方面,倒計時又打破了一項常規。 播出首日,《不可能成功的電影》點擊量破千萬, 各大視頻網站早就有一批觀眾翹首以待。 這部紀錄片的觀眾成分很復雜。一部分是專業人士和影迷, 想看看這部不可思議的電影究竟是怎么被一群半吊子拍出來的;一部分是林景的粉絲;還有一部分是吃瓜群眾,想知道阿京的原型是不是林景他弟弟。 紀錄片開頭, 是一連串鏡頭的快剪。 林景站在空蕩蕩的病房里,凝視鏡子里的自己,緩緩伸手,撫摸鏡中的人影。 張三坐在深色的幕布前,對著鏡頭一邊比劃一邊說:“他捧著薄薄的幾頁紙, 跟我說要找我拍一部喜劇。怎么說……揭開那個劇本真的只是出于禮貌。但是就那么幾頁紙,我看了整整兩個小時?!?/br> 陳武安正在指揮現場調度, 發現攝像機拍他, 無奈地說了一句:“你們別找我, 要找找林景啊, 讓一個拍綜藝的來拍電影,這不是鬧嗎?!?/br> 另一名副導演王肅埋頭桌案,正在寫著什么。他的聲音出現在畫外音里:“其實能把團隊留下來我已經很慶幸了, 要說換本子, 當時也只能硬著頭皮讓他換?!?/br> 畫面回到林景身上,他穿梭在忙碌的劇組里,不時下達一些指令、回答其他人的問題。王肅的畫外音仍在繼續:“但是真的沒想到,最后定下來的本子是那樣、那樣一個……” 畫面一轉, 林景坐在會議室里,把手里的劇本甩在桌上,對所有人說道:“這部電影,不可能成功?!?/br> bgm倏然收聲。 林景環視一圈,隨著他眼神漸厲,新的bgm悄悄爬升上來。 “你們是不是全都這樣想的?”他說。 張三的訪談:“當時心里就一個念頭,瘋了,真的?!?/br> 王肅的訪談:“我說不可能的,你真的要這么拍?你確定嗎?” 一幕一幕飛快轉過,林景被推入手術室、新人演員親自體驗病人生活、編劇蹲在地上一邊揪頭發一邊嘀嘀咕咕、后期在黑暗的小黑屋里和張三爭執、團隊里的半吊子成員努力跟著大佬學習、大家和病房的其他病人說說笑笑…… 畫外音交錯縱橫,每個人的音軌層層疊疊。 “我不覺得有什么不同,我們都是蠟燭,只不過一些人火苗小些,一些人火苗大些。像我們這樣的……也許大到能照亮別人的路呢?” “一道那么長的疤,是永遠也消不掉的?!?/br> “你們是來去奔忙的候鳥?!?/br> “他們是朝生暮死的蜉蝣?!?/br> 帶著半吊子的行業大牛說:“說實話當初接這個活兒真是為了錢來的。你一到劇組,就會產生很清晰的一個認知:哇這都是幫什么人啊,這樣的人還打算拍電影?” 新人演員們說:“沒有人不質疑他,大家都質疑。我不怕得罪地說,他演技就是爛。我當時一看主創陣容,馬上就佛了,只當自己是來觀光旅游的了?!?/br> 團隊的其他成員說:“確實是什么都不會,所以我們一開始不想拍太復雜的電影,還讓王導找林導建議換個團隊,但是他不同意?!?/br> 畫面轉回王肅的訪談,他對鏡頭說道:“我一直一直追著他問,因為你可以想一下這部電影的難度,他幾乎只是個理想化、概念化的東西。當時我看著林景,我覺得自己就是在質問他,我質問他說:你不可能把這些東西搬上銀幕的?!?/br> 畫面再轉又是張三,他說:“不可能的,這部電影不可能成功。每個人都這么說著,但是又為什么要參與進來呢?” 每一個人的臉,在畫中閃過。 一盞暖色的臺燈發著瑩瑩的光,勾勒出林景溫潤無暇的側臉。他坐在阿京的病房里,穿著一身病號服,伏案于燈光之下。 他的面前,擺著一張心愿單。和電影里一模一樣的心愿單。那上面已經用不同的字跡列了許多愿望。 林景提筆,補上他自己的。畫外音隨之響起。 “我要讓他在電影里,死而復生?!?/br> bgm倏然張開,鋼琴曲連綿的音調一節推著一節,極盡優雅又極盡壯麗。鏡頭隨之拉遠,拉出了病房的窗外,病房大樓在深沉夜色中伸展獠牙,只有那一盞小小的窗暈出暖色。大雪紛紛揚揚,落定在沉寂的泥土上。 片頭結束,標題漸出。 紀錄片全片只有一個主題:這部不可能成功的電影,是怎么被一群半吊子慢慢做出來的。 它老老實實地按時間順序,講述其中所有的故事。雖然是紀錄片,卻用了故事片的手法,懸念迭出、高潮迭起。 全片一開頭,就是副導演王肅寫出《倒計時》原劇本,拉起一個團隊,到各家尋求投資。 訪談搭配畫面,王肅將那段日子的苦悶娓娓道來。倒計時的劇本顛沛流離,好不容易被星藤接收,又落到林景手上,還被林景一通魔改。 王肅妥協了太多,他寧可不要錢、不在乎演技爛的林景做主角、讓出第一話語權,也一定要用自己的團隊拍電影。 觀眾看到這里,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既然你也知道團隊不行,為什么一定要用這個團隊? 接下來,紀錄片還原了林景說服張三的過程,觀眾的疑問在這一幕得到解答。 張三問林景為什么要用這么爛的團隊,林景說出了他們的病情。 “一個經驗豐富的成熟團隊也許可以把它拍到九十分,但只有王肅的團隊,才能把它拍到一百分?!?/br> 在訪談里,張三對著鏡頭道:“我后來才明白,倒計時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準確地說,它是一部傳記電影?!?/br> “一開始,林景想用電影紀念自己的弟弟,但在接觸倒計時團隊后,他又有了幫一群人講述的想法。所以根本上來說,我們并不是在拍一部電影,而是在幫助一群人為他們自己立傳?!?/br> 接下來,劇組開始籌備,林景開始準備完整的劇本。 他把那張空白的心愿單發給劇組成員,征集他們的心愿。 心愿單傳到誰的手上,紀錄片就會把誰介紹一番,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在這段出鏡了。 看過電影的觀眾驚訝地發現,電影里所有配角,都能在這里找到原型。 當心愿單傳過一遍,再回到林景手上,紀錄片開始播放林景的故事。 于是,觀眾漸漸明白了,這部電影,是他為弟弟而寫的。 籌備工作仍在進行,為了不打擾其他病人,他們挨個病房征求原諒;半吊子團隊努力跟著老師學習;新人演員體驗絕癥生活;林景真的住院做了手術…… 片中沒提林景生了什么病,粉絲以為他只是做了個普通手術,依舊心疼得要死。 林景手術結束沒幾天,就開始參與拍攝,先拍了不需要下床的戲份。 團隊里所有人都以為他的演技會很差勁,觀眾也這么以為著。 這段戲的拍攝明顯在逆襲計劃之前,那時候的林景,根本還沒搞懂演技是怎么回事。 然而,林景的表現令他們目瞪口呆。 他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閉上再睜開,整個人瞬間變了——完全是劇本里描述的那個阿京了。 “他入戲了?!?/br> 訪談里,張三和幾名演員都這么說著。 “一個演員的演技彈性會有那么大嗎?上一秒面癱下一秒影帝,聽上去真不可思議。但是當他睜開眼的那一刻,我瞬間就被他的眼神懾住了?!?/br> “他并沒有在表演,他知道阿京的一切,他知道這個人會是什么樣子,他真的無須表演什么?!?/br> 張三說:“但是這種方式太傷演員了,我們建議他走出來,好好學習一下真正的演技。他聽了之后,轉眼就去參加表演之旅了?!?/br> “我很難想象他最后會進步成什么樣子。拍這部戲以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一個道理——當你一定要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是真的能夠做到的。這世上沒有不可能?!?/br> 觀眾看到這里,已經淚目得不行,紛紛留言:“是啊,他做到了,你們也做到了?!?/br> 但有一些人沒能做到。 電影拍到一半,一個剛成年的場務小姑娘癌細胞擴散,被送去了重癥監護室。 快拍完時,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叔病情突然惡化,沒能抗住最后幾天,離世了。在大叔的葬禮上,場務姑娘又出現了。她對遺像脫帽鞠躬,帽子下是顆光頭。 紀錄片結局,是電影的殺青儀式。儀式上來了幾個沒見過的生面孔。 林景介紹他們時,觀眾才震驚地得知,他們竟是電影里抗癌藥物研究員的現實原型! 這部電影不僅角色有原型,故事有原型,就連里面的抗癌藥研究,都在現實中真實存在! 它又何止是一部電影?! 原來實驗經費緊缺的事是真的,原來林景一直在資助這項實驗,原來林景的弟弟真的有意向簽署臨床協議! 原來——如果他沒離世的話,這個實驗真的有可能在幾年后成功!人們打敗絕癥的步伐可能會往前邁一大步?。?! 觀眾已經震撼到不能言語,透過眼淚的光斑,他們發現紀錄片結束了。 畫面漸黑,字幕浮現。 “電影《倒計時》正在同步熱映,感謝支持?!?/br> “制作方最終分成票房,將在扣除相關成本后捐贈50%,其中25%用于醫學研究,25%用于絕癥專項幫扶基金?!?/br> “電影制作期間,導演林景發起的半年逆襲計劃,見證了無數人同我們的共同努力。至此片上架前一周,共有三千余名逆襲者自愿放棄獎勵。這些獎勵將與票房一起捐出?!?/br> “此片獻給已逝的他和努力生活的你,也獻給我們自己?!?/br> 字幕一行行消失,最后幾個字浮現出來,定格在畫面中。 “心有歸屬,義無反顧?!?/br> —— 紀錄片上架當天,《倒計時》票房翻倍。 第二天,票房再次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