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節
“將軍?!被魺o狄遞上魏寧的水囊,用銀針驗過毒之后,遞給魏寧,又問他:“我們何時反攻?” 一直駐扎城池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戎狄攻破了那么多座城池,他們的目標不守住這座城,而是收復失地。 魏寧大口大口得喝盡水囊中的水,然后隨意的擦了擦嘴角:“還不是時候,不過快了?!?/br> 敵方的軍心還不夠渙散,還要給戎狄重重一擊。 他問霍無狄:“先前讓你們搜集的東西,都搜集到了嗎?” 霍驍爭著說:“都找的差不多了,也畫的差不多了?!?/br> 魏寧便露出一個笑容來,重重地往霍驍這個同齡人的背上一拍:“好!我們此番一定能重創戎狄,把他們趕回北方老家去!” 盡管連著打了幾場勝仗,霍無狄卻沒有看到魏寧身上屬于少年人輕率的一面,魏寧沉著得不像是這個年紀的人。 但他這一笑,便仿佛初陽破云而出,雨止雪霽。 霍無狄又仿佛看到了記憶里那個年輕的將軍,明明也是個年紀大了的糙漢,不知怎么,眼睛一酸,趕忙低下頭來掩飾。 初戰告捷,消息傳回京城之中,可以說是頗為安了齊國君臣的心。 雖然他們瞧不起武夫,可讓他們去上戰場殺敵,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他們有紙筆還有嘴,但這些東西,能敵得過敵軍的千軍萬馬嗎? 魏寧能贏,他們就可以放心下來。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不和諧的聲音,畢竟作為文官,排擠武官簡直就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對于靠著詩書入朝,打壓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官似乎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br> 但這些不和諧的聲音并沒有能夠濺起太大的水花,一個是因為魏寧原本就是尚書省左仆射,他此次前去戰場,這個位置皇帝還是為他做了保留,如今的右仆射黎青不過是暫代朝中的位置。 不僅如此,朝臣中同魏寧交好的文官也有不少。 除此之外,魏寧明媒正娶的世子夫人,還是皇帝跟前的紅人。 如果徐元嘉不愿意為男妻,那這個時候就是他離開魏寧的大好時機,只要他能打動皇帝,一道圣旨一下,魏寧和徐元嘉這對半路夫妻就可以一刀兩斷,從此一別兩寬。 但徐元嘉沒有,不僅沒有,他好像還是站在魏寧這一邊的。 因為孫兒在外出征,王氏整日吃齋念佛,替魏寧祈禱他平安歸來。 不僅如此,她還一改先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秉性,開始頻繁地和那些貴族夫人,世家命婦聚會,為的就是得到魏寧更確切的消息。 當然,她也不忘讓人盯緊了二房那一邊,不讓李氏生的兒子和那些亂七八糟的親近拖她孫兒半點后腿,如果他們敢做出什么不該做的事情,她絕對往重了處置,一點也不心慈手軟。 她本來也不是什么多心善的老太太,原本就折了一個兒子,不能讓唯一的孫子也折進去。 原本王氏對徐元嘉這個男孫媳并不待見,即便有魏寧在其中做調節,真讓她完全毫無芥蒂的去接受他,對她來說,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但這一回,她倒因為徐元嘉改了不少觀。人走茶涼,她的孫兒在京城的時候,那些人巴結魏寧,但魏寧人在戰場,總還是有人想盯著他的位置的。 朝廷重文輕武,每每有臣子想要改革,那些守舊派便會使出萬般手段來阻攔。 這也就罷了,臣子畢竟是臣子,關鍵是要看坐在龍椅上的君主的想法。 王氏年紀這么大了,真正能夠給她助力的娘家,親緣兄弟都不在了,剩下都是因為利益同她捆綁在一起的存在。 若不是有徐元嘉這個天子寵臣在,關于魏寧的說法絕對沒有現在這么好聽。 沖著這一點,她還是頗為感激徐元嘉的。在魏寧沒有回來的這段時間,她派人送了不少東西到徐元嘉房里,待他如同待魏寧一般上心,生怕徐元嘉一個人待著,感受不到家的溫暖然后變了心。 畢竟先前一直有流言,說徐元嘉可能不甘在人下,她不想要徐元嘉成為捅死魏寧的那把刀。 對于老太太的示好,徐元嘉看在眼里,但并不在意。 他這個人心眼很小,所以能夠裝的人也相當有限,關注魏寧一個就耗費了他頗多心力,他懶得管別人的態度好歹。反正對他有歹心的,日后想法子弄死就好了。 不過王氏對他的示好他還是收下了,而且還吩咐翡翠她們弄了回禮,去王氏的小院子里吃了幾頓飯,權當安老太太的心。 比起王氏送來的這些東西,他更在意的還是魏寧傳來的訊息。 魏寧托人在傳戰報回來的時候,給他捎了一封信,先前戰事吃緊,魏寧無暇顧及什么兒女情長。 現在算是一個修整期,他正煞費苦心地挖陷阱對付戎狄,待在城中訓練將士之余,便抽空給徐元嘉寫了一封信。 信還上了火漆,封得嚴嚴實實。 徐元嘉深吸一口氣,撕開封口,取出了那張薄薄的信紙。 信紙上的字跡筆走龍蛇,力透紙背: 魏寧只寫了四個字:等我回來。 第91章 魏寧等了許久, 總算是等到了他想要的時機,仍然是一個月黑風高夜, 數百套扎著大紅花, 身披“戰袍”的火牛把戎狄之人從睡夢中驚醒。 數千頭火牛, 被點燃了尾巴, 發了瘋似地往戎狄之人的陣營中沖。 它們的腦袋上頂著利刃, 瞬間捅死了許多戎狄將士。 牛身上披著的大紅戰袍上,還繪著對戎狄人很熟悉的圖騰,在火光中若隱若現。 不知道是誰在混亂中用戎狄語喊了一句:這是神罰。 本來就被打了個猝不及防的戎狄人又變得更為混亂。 這些火牛將戎狄大軍折騰得非常狼狽,因為牛和人不一樣,它們根本是不怕死的,完全沒有章法的胡亂沖撞。 等好不容易這些發瘋的牛被他們解決掉, 近萬齊國大軍出現在他們面前。 他們手里拿著大刀和長矛, 訓練有素,打了來不及布陣的他們一個猝不及防。 兩軍對峙,單槍匹馬之力自然不敵千軍萬馬,但魏寧的行軍布陣之道也不差。 而且不同于許久沒有上戰場的霍無狄, 魏寧深諳如今戎狄將領的陣法。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重生的好處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戎狄節節敗退,魏寧乘勝追擊。 戎狄是蠻夷, 而且并不把齊人放在眼中,每每攻克下一個城池,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百姓忍氣吞聲,積怨已久。 此次他們狼狽逃竄,結果城門反而被百姓從里打開,里應外合,戎狄蠻子退無可退,大齊士氣持續高漲,一路下來,勢如破竹,順利收復了不少城池。 每到一個城池,魏寧便勒令軍士絕對不可欺辱百姓,違令者,當場斬首。 他帶領的隊伍,絕不容許借機生事、欺壓百姓的兵痞流氓。 不僅如此,他還借著補充軍需的機會,讓將士幫百姓重新在那些被戎狄人踐踏的田地栽種作物。 城池雖然被收復了,這些百姓受到的創傷卻沒有那么容易愈合,無論如何,他希望他們能夠迅速的振作起來,這也是短時間內他能夠為這些百姓做的事情。 因為魏寧軍紀嚴明,待百姓又好,他所駐扎的城池,百姓都舍不得走,而尚未被收復的城池,則苦苦堅持,等魏寧快些來。 老百姓是最脆弱也是最堅強的存在,他們在戎狄攻來的時候,就像是一只無害的小羊羔,任由戎狄人宰割。 因為戎狄大軍的一路高歌猛進,他們其中有些人,甚至背叛了自己的家國,選擇投靠戎狄人,變本加厲地壓迫齊人來博取戎狄人的信任。 戎狄人太厲害了,掙扎只有死路一條,而齊國大軍也只是廢物,根本保護不了自己的百姓,只節節敗退,丟了整整十二座城池, 原本百姓看不到希望,但魏寧帶給了他們這份希望。 絕望的人死寂一片,而有了希望的人則偷偷組織起來,從內部反擊,因為城中百姓的幫助,最后幾座城池,魏寧收復的相當順利。 這一場仗,斷斷續續的持續了快一年的時間。 收復了最后一座城池之后,魏寧率領著他的十萬大軍回京。 一開始齊國大軍死了太多人,原本的三十萬,就只剩下二十萬不到。 后來魏寧來之后,在收復失地的過程中慢慢壯大了隊伍, 但是這些隊伍里的人,并不是各個都能隨他回京。 尤其是邊關,需要更多的將士守住這一條線,不讓胡人再來侵犯大齊。 那十二座城池,需要休養生息,魏寧也給他們留了不少人。 所以他能夠帶回京城之中的,也就滿打滿算十萬大軍。 十萬同他出生入死,對他死心踏地的兄弟。 經過一年丹藥的侵蝕,皇帝看起來比以前還要年輕了。他的精力總是十分充沛,像是年輕人一樣。 皇帝更為迷戀丹辰子和神仙散,因為想要長生不死,羽化登仙。 他大興土木,甚至推倒了許多寺廟,改為建立道觀。 皇帝如此糊涂,京城中更是亂的一塌糊涂。 魏寧離開了一年,局勢經過了幾回變化。 太子本來就處在廢和不被廢的邊沿,作了一波死之后,成功被廢。 皇帝的妃子,又替他生下了一個十分可愛的小皇子。這讓皇帝生出了自己還很年輕強壯的錯覺,他越發看自己長大成人的兒子不順眼。 凡是起來的,他便按下去,廢了太子之后,暫時也沒有另立儲君的打算。 托丹辰子的福,魏寧不僅沒有受到帝王的猜忌,反而還很安全。 畢竟他是個斷袖,沒有兒子,按照丹辰子的話說,魏寧有早死之相,可能三十來歲就沒了性命。 大齊如今的將領中,就沒有幾個能用的,而且要是戎狄再來,除了魏寧,似乎也沒誰撐得住。 皇帝如今十分信任丹辰子,聽他這么說,反倒希望魏寧能活得更久一年。 而且徐元嘉日日夜夜給皇帝洗腦,雖然不明顯,但日復一日,潛移默化。 只要皇帝還在皇位上一天,魏寧就很安全。 但不管是魏寧,還是丹辰子,還有徐元嘉,都很清楚,如今皇帝的身體,不過是一具漂亮皮囊。 皇帝原本能活三年,如今可能還可以活三個月。 他服用的神仙散不過是提前預支了他的生氣,待到幾個月之后,皇帝便會呈現油盡燈枯之相,一命嗚呼。 為了展示自己無害的一面,魏寧脫去了冰冷的兵甲,穿上了朝服,單獨去見了皇帝。 一個刻意表忠心,一個有意安撫,雖然各有各的盤算,但談話下來,君臣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