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弘威大帝
程閔終于享了一次齊人之福,但弘威大帝并沒有沉迷其中。雖然國家完成了一統,但他依舊不斷在提醒著自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既然自己已經走上了這個位置,就應該抓住每一分時間,為國家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然而,一個龐大的國家,并不是一個人就能夠照顧完全的。帝國的名臣良將,才是治理國家的中流砥柱。 如今統一了,弘威大帝要好好獎賞這些為國家統一出力的臣子。同時也是激勵他們,再今后,同樣要不遺余力的為朝廷為國家為百姓出力。該封侯的封侯,該封伯的封伯。 同時,程閔也打算仔細想一想,后世的理論與現在相結合,重新規劃國內的行政和軍政,以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危急。畢竟,這個世界上,除了華夏外還有安息和羅馬兩個龐大的帝國。 這兩大帝國不輸于華夏,安息充滿了野心。而羅馬,自從它崛起以后直到滅亡,從來沒有停止過擴張。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屋大維就曾經說過,不擴張毋寧死。 朝廷各部官員,各州軍政大員,近千人齊聚一堂。 在這一天,為了表彰眾臣歷年以來,為華夏統一作出的貢獻,弘威大帝大封群臣。 一時間,百官歡天喜地,又有些受寵若驚。 程閔穿上嶄新的帝國龍袍,升座。 百官精神抖擻,抱著朝板站班,一派統一后的新氣象。 有大內總管三德子,漲紅臉,激昂中大聲宣讀起弘威大帝程閔的冊封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華夏帝國國家一統,諸臣功不可沒,特……?!?/br> 百官便如同那等待放榜的考生,緊張又忐忑。 華夏有六等爵位,第一等王爵,只封皇室血脈。其下,公、侯、伯、子、男爵。 晉封:郭嘉為一等鎮國侯,荀彧為一等輔國侯,戲志才為一等衛國侯,荀攸為一等建國侯,龐統為二等安國侯、田豐為二等定國侯、賈詡為二等宣德候,陳登為三等護國侯。 拔耀:趙云為一等冠軍侯,高順為一等鎮軍侯,張遼為一等定軍侯,黃忠為一等毅勇侯、許褚為一等虎威侯、陳到為一等奮武侯、徐榮為一等威遠侯、徐晃為二等剛勇侯、龐德為二等克定侯、張允為三等靖海侯侯、鄧艾為三等立義侯。 其余魏延、李典、樂進、高覽、紀靈、張燕等后來者皆封一等伯到三等伯,周倉、文聘、紀靈等人皆封男爵。 其余陸遜、諸葛瑾、陳群隨后。等人皆封一等伯到三等伯,而其下之人,皆封勛爵。 于是皆大歡喜,群臣喜氣洋洋,三呼萬歲。 弘威大帝詔令,全國劃出八大軍區。 八大軍區以及管轄范圍:鄴都軍區又稱中央軍區:鄴都、冀州、并州、青州。 遼南軍區又稱北方軍區:幽州、草原。 許昌軍區又稱中原軍區:司隸、袞州、豫州、徐州、江北揚州。 建業軍區又稱江南軍區:荊州、江南揚州。 成都軍區又稱蜀中軍區:益州、南蠻。 西涼軍區又稱西北軍區:涼州、雍州。 西域軍區又稱東南軍區:西域。 富樓沙軍區又稱中西軍區:貴霜。 各軍區騎兵五萬,步兵十五萬。后勤部隊累計軍團兵力三十萬。這些皆是軍區作戰軍團,各州軍分區守備兵力三五萬不等。 調令,趙云為帝國元帥兼鄴都軍區大將,張遼為遼南軍區大將、徐晃為許昌軍區大將、張郃建業軍區大將、黃忠為蜀中軍區大將、龐德為西涼軍區大將、徐榮花式軍區大將、陳到為富樓沙軍區大將。 另,魏延、王雙、李典、樂進、張燕、高覽、文聘、周倉、臧霸等人,皆為各州軍分區守備將軍。 另,陸遜、張允、甘寧、太史慈、呂蒙、徐盛、蔣欽等人,皆為帝國水軍將領。 法正、諸葛瑾等人,各州封疆大吏。 王朗、蒯越、郭淮、傅巽、王粲、陳琳、張既、楊修,辛評、滿寵、劉曄等人,皆為六部要員。 州刺史總督政務,布政使掌民生,提刑官掌刑罰。軍政分離,分工明確,直屬清晰。 幾乎花費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朝廷安置完新的任命。 次日。 弘威大帝程閔,率領文武百官。來到鄴都英雄烈士陵園,祭拜在統一過程中,歷次戰斗中陣亡的程軍將士。 帝國百姓也是自發的組織了起來。追隨弘威大帝,祭奠為國盡忠的親人。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輝煌的勝利中犧牲也是難免的。百姓悲傷,但他們清楚的知道,正是這些烈士為國捐軀,才有了國家的一統和安寧的生活。 陵園山上的英雄紀念堂前,帝國的旗幟高高飄揚,香火裊裊之中,為帝國捐軀的烈士。將會世代被后人供奉。 弘威大帝程閔,依然褪去龍袍。穿上全副披掛。金色的身影,在陽光下莊重而立。四周。是帝國的勇士,更遠的地方,是帝國的子民。 程閔大聲念著祭文,他的目光變得深邃,腦海中浮現出歷次戰爭中,華夏將士為國家為百姓與敵人浴血沖殺的英姿。 “問世間何為不朽,華夏英烈之魂永立蒼穹!” 程閔的祭文念罷,程軍活著的勇士,手中的兵刃高舉,泛著耀眼的寒芒,一起高呼,“華夏不朽,永立蒼穹!” “華夏不朽,永立蒼穹!” “華夏不朽,永立蒼穹!”這呼聲很快傳與四野,這呼聲很快傳遍天下。 弘威大帝在亂世之中打下了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他并沒有像之前的帝王一樣,扶植起率土之濱的新一代華夏貴族統治者。他結合后世施政經驗,將土地分給了百姓。 貴族少一些,百姓富一些,這對帝王的統治不會帶來任何的影響。反而因此水漲船高。 有程氏特色的君主制,這是后世對當時的評價。而弘威大帝程閔,他的威望。也是任何君主制下的帝王無法企及的。人心的凝聚,讓他能夠無所畏懼。更加大刀闊斧的改革。 憶苦后思甜。 祭奠了華夏的烈士之后,華夏上下陷入到了統一盛世的歡慶海洋之中。 弘威七年的最后一天,華夏帝國迎來了最盛大、隆重的慶典,統一大典。 這一天,天氣格外明媚又溫暖,太陽公公早早就起床,笑瞇瞇的照耀著古老東方的大地。這片廣闊無垠的土地上,上千的城市。四千萬帝國子民,在帝國旗幟紅色的海域當中,開始了大規模的慶典活動。 而繁華的鄴都,則是慶典的中心。 天壇。 百萬百姓來到了這里,漢族、氐族、羌族、南蠻、晨族、草原諸民族、以及印度人、貴霜人,他們分成了好幾塊,卻是又團結在帝國的旗幟下。 各民族團結在華夏的旗幟下,昭示著華夏弘威王朝,盛世的開始。 天壇四周的樂師團,奏著莊重的音樂。一直沒有停下。而鄴都城內,這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 日上三竿的時候,太陽公公更加高興起來,在這歲末隆冬,竟然是散發出了春天的溫暖。 從天壇到鄴都,十幾里的官道兩側。站滿了手持戰戈的甲士,雄赳赳氣昂昂。 百姓的鑼鼓聲中,程閔起駕,在百官的擁簇下。萬民的朝拜中,出城前往鄴都。華蓋、旌旗。全副的天子儀仗,明晃晃反而是照亮了天。十余里連綿不絕。 天子車架所經之處,甲士持戈單膝跪地。 百姓納頭便拜,萬歲的呼聲不斷。弘威大帝值得他們如此,是因為弘威大帝的出現,為天下帶來的新氣象,百姓從此終于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 而弘武大帝并沒有坐在龍輦內,他就站在龍輦前的平臺上,揮手呼應著帝國的子民。而他的腦海中,無數得記憶劃過。多少年勵精圖治,多少次生死一線,終于,迎來了這一天。 當程閔登上天壇,四周頓時安靜下來。 天壇四周是諸神的牌位,祭祀的器物,數不勝數。 弘威大帝開始大聲念起祭天文,雖然他曾經是無神論者,但此刻,他的確真心感激老天爺,給了他自己一次機會。他也終于是把握住了機會,一個統一的華夏就在他的面前。他發誓,他會用盡一切力量,只為能夠為國家為民族做一些事情。讓華夏民族的華夏,不再經歷那些苦難。 程閔扔掉了祭文,轉身面對天壇外的萬民。其中,許多穿著民族特色衣服的少數民族,很快映入到了他的眼簾。 雖然歷經千難萬險,數次九死一生。所付出的的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 為了榮華富貴? 為了萬人之上? 為了成為帝王? 當程閔真的走到這一天的時候,他才終于能夠明白,那些偉大領袖們的想法。一切,只為了能夠看到華夏民族團結在一起,并繁榮昌盛,那么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陽光照耀在秦峰的身上,明黃的龍袍因此閃耀。歷史的這一刻,他成為了偉大古老東方的引領者,他會用自己的臂膀,肩負起他必然要肩負起的一切。 程閔高高舉起了他的土豪金槍,那金色的光華,在槍身上流轉。 百姓震天的歡呼聲,撲面而來。響徹大地,傳與四方。 而程軍勇士同樣高舉起了手中的兵刃,那泛著寒芒的刀槍,呼應著帝國的皇帝。他們會在帝國皇帝的帶領下,用手中的武器,守護住家園,守護住這片東方古老的土地。在歷史的某一刻,他們會追隨著金色的光芒,籠罩世界。 帝國上下陷入到喜慶的海洋之人,歌者,用手中的筆墨和歌聲,傳頌著弘武大帝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二十三個州,幾十個民族,從此以后,皆是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212年,弘威七年末,弘威大帝統一了全國,華夏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屬于弘威大帝的時代。 弘威大帝每天白天上朝,勵精圖治。晚上就上別的地方,也是勵精圖治。白天黑夜不停,忙的是不亦樂乎。 精氣神不好使的時候,就召保命符華佗和張仲景來體檢。大補湯喝著,大補丸吃著,身體那真是頂呱呱。 經過偉大的弘威大帝沒日沒夜的cao勞,半年的時間,華夏八大軍區正式運轉起來。 話說前二個月的時候,弘威大帝賜婚,冊立大將軍趙云的女兒趙玉兒為太子妃。 又在皇后黃月英對太子習武極其滿意,習文“極其”不滿的情況下,加封一等鎮國侯郭嘉為太子太傅。 如此,大將軍趙云、郭嘉皆是太子太傅。這一下百官看出了門道,借著太子大婚,進出東宮的大臣絡繹不絕。 作為一個父親,自己的兒女手心手背都是rou。作為君王,程閔也不能對名臣良將的兒女顧此失彼。于是,干脆組織了一場集體婚禮,一時間全國上下又陷入到了喜慶之中。 反正這半年來,家務。政務,一件件來。好消息不斷。 隨著天下太平,海軍部擴展,東南諸島劃入華夏疆域,因此東南原始人保護區也建立了起來。 雖然事物繁重,但都是好事,弘威皇帝辛苦并快樂著。 另外,華夏帝國的第一個國企,華夏商會那真是后世所有國企的集合體。只是征服軍隊的采購。一年就是上千萬貫的利潤,加上民間的交易。再翻兩番不成問題。所以弘威皇帝從來不會私用國庫的錢,反而每一年都從內庫向國庫撥錢。 國庫有了錢,程閔做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修路。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嘛。城與城之間,都要青石大道。一來有助于貨物運輸,二來也有助于軍事力量的快速調動。古代沒有飛機火車,國家疆域大了,軍事力量的快速調動最重要。 這修路方面,后世里做得最好的就屬羅馬帝國了。羅馬帝國打到那里,這路就修到那里。羅馬帝國能夠掌控廣大的土地,這路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說到修路,程閔不免又想到后世知名的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