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11)
嘉靖十八年二月,經奏報工部批準,昆山首先開始動工建筑磚石城墻,籌劃十幾年的昆山筑城之事在顧鼎臣大力倡議并積極推動之下,終于付諸實施。 顧鼎臣捐獻出皇上賞賜的全部養老金,資助昆山修筑城墻之用,工部為此還特別批準顧閣老之妻朱氏回鄉協助監督修筑縣城磚石城墻具體實施事宜。 顧家上下,從老夫人到兒孫、家丁都積極參與了修筑磚石城墻的工程建設。在顧閣老全家的感召下,全縣上下,萬民爭先,官員百姓,齊心協力,從工程測繪制圖,采石燒磚,到施工監理,井然有序,穩步推進。 顧鼎臣因為內閣職責在肩,不能親自出馬參與昆山筑城,但是他身在京城,卻心系昆山筑城工程,傾注了大量心血。 無論是城池選址規模,依據地勢選用不同材料等等有關工程建設的每項細節都要仔細叮嚀,無微不至地關照,他所有對工程施工的建議不僅仔細周到,而且非常專業。 他叮囑工程監理人員,一定不能用“潮沙”,要用江河湖泊里的“淡水沙”。因為海灘的沙子受到海水鹽分滲透,腐蝕性強,吸收空氣中水分后粘結性降低,不出三四年城墻就會崩坍。 昆山筑城工程由于準備充分,計劃周全,指揮得當,調度有序,出現了“萬夫爭先,四面齊發,八方支援”的盛況。 昆山磚石新城墻從嘉靖十八年二月開始動工,至嘉靖十九年五月竣工,歷時一年零三個月,圓滿完成。 新城墻周長十二里,計長二千三百八十七丈,高二丈八尺,建垛四千五百八十七個;設六座城門,四座水城門,城濠重新開挖疏通。 復建了嶄新的城樓,重浚了寬闊的濠池,新城墻巍峨宏大,氣派壯觀,在全國縣城中首屈一指,享有盛名,譽滿神州。 至于筑城經費,開始預算內資金是白銀三萬兩,最后工程決算達到白金四萬八千兩,所有工程款項都取諸于郡邑公帑積余,而且所有徭役也無勞諸民,一改以往攤派募捐的舊習,整個筑城工程沒要百姓一分錢,沒征一次民工徭役,大大減輕了人民負擔。 顧鼎臣不愧為明朝中期精明強干的經濟學家,為地方筑城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范。 顧鼎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崇高威望,成了萬民敬仰的清官、好官,給予極高評價;“澤被東南,功存桑梓,救時良相,名炳青史”。 可惜在《明史》中卻漠視了顧鼎臣在地方百姓中的聲望,令人費解。 再說嘉靖繼位后,雖然宦官的勢力受到排斥、抑制了,但是為了易于控制朝廷文武百官,嘉靖開始實行內閣專權,由此形成了長期的門戶之爭,大學士聯盟結黨,攀引門生,互相傾軋排斥,采用各種卑劣的權術,千方百計打敗競爭對手。 嘉靖皇帝是個非常聰明伶俐的皇帝,他就是要挑動內閣的權力爭斗,內閣首輔及閣員就像走馬燈似的進行調換,內閣的專權始終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這樣他只要cao控住首輔一人,就能籠絡住所有文武百官,即使在皇宮西苑設壇醮齋,不上朝堂聽政,也可以遙控所有朝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