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節
“……周總編市面上現在大火的那本《情景英語》嗎?不瞞您說,那本書是我未婚妻主編,當時是我去聯系g市出版社出版的,而在g市出版社出版前,這本書還曾經聯系過b市出版社其他出版社,但是他們都是以上面還沒明確批準而拒絕了,結果g市出版社出版了,不僅沒有惹到麻煩,現在還實現了出版社的盈利狀況?!?/br> 《情景英語》那本書周石當然知道,他家里就有兩本,一本是他買的,一本是正在念高一的兒子買的,當時剛出現在市面上還差點賣斷貨,是后面增加了刊發量他兒子才買到。 當時他也隱約聽說過b市出版社這邊似乎特別痛心讓g市出版社撿了漏,原來竟然是這個原因嗎? 又看眼前這個年輕人,他應該只是二十出頭的年紀,但是卻是一臉鎮定地跟他說這件事,仿佛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沒什么可緊張害怕似的。 難不成是他老了才不敢拼不敢闖? 周石想到了報社的財務狀況和每次跟上面申請撥款時各種千難萬難,咬咬牙,“成,登就登!” 大不了他就再被停職一次,也好過這樣沒有建樹窩窩囊囊! 搞定了周石,廣告語便是個問題,江寄余特別‘不恥下問’地找了自己小未婚妻姜可可商量。 “目標顧客是只定位教師嗎?”姜可可忽然想到這個問題,雖說她不會做生意,但是也是從商業繁榮后世回來的,那個時代到處都是廣告,而一個廣告最終的目的就是賣出產品而不是多好聽。 要想想好一個廣告語,那還是要確定目標客戶人群。 江寄余愣了下,因為國內環境的因素,三水大學也沒有營銷學的課,他有做廣告的概念,但是如何做出廣告的效果,這卻是不懂的。 當即就讓姜可可仔細說說看。 姜可可也不是多專業,不過還是盡自己所能絞盡腦汁說了有關廣告的知識,就是這些零碎‘不專業’卻很精辟的廣告知識讓江寄余醍醐灌頂,之前他隱隱約約知道要做廣告,現在卻是明白廣告要是做得好,效用會有多大。 江寄余忽然有跑到各個市里去做廣告,甚至思考要不要去廣播臺做廣告的念頭。 不過想到現在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是先看看情況,要穩住不能太急,該有的都會有的。 一九七九年冬,華國自文化運動后第一支廣告刊登在了b市日報上,這家報紙雖然沒有人民日報那么大威力,但是b市不少人都會訂來看,于是當天,不少訂購了這份報紙的市民便發現往日‘中規中矩’的報刊上多了一角‘新奇’的廣告。 廣告分為三部分,居中的是江寄余的工廠大門照片和注冊企業名稱,下面留有廠址和聯系人和聯系方式。左邊是他廠子出產的迷你型收音機,這款收音機的廣告詞是‘迷你時尚易攜帶’,配圖是收音機在男人手上的照片,顯得很小巧。右邊是擴音機廣告,這款廣告的廣告詞是‘華國第一款擴音器,你值得擁有’,下面還有較小的字寫了這款擴音器的功能,教師領導都可以用,方便又護嗓,配圖是姜可可畫的,一位微笑女老師戴著擴音機的畫面,特別形象生動。 這款廣告讓當天看到這報紙的人都是眼前一亮,像教師和一些經常要開會或者給人做思想報告的領導都比這款擴音器感興趣,而年輕人便很想要那款迷你型的收音機,那么小巧,以后都能隨身放進書包里攜帶。 但是在哪里買呢?百貨商店沒有供貨,供銷社也沒有?難不成去廠子里? 有頭腦靈活膽子大的個體戶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大著膽子摸到江寄余的廠子去想看看能不能‘批發’,沒成想江寄余竟還真給答應了。 一臺迷你收音機賣一百零八塊九毛,一臺擴音器賣六十九塊七毛,都不要票。 而個體戶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一次性購多少臺會有優惠,一個是在這邊抵押金,拿上戶口本登記,可以先批發多少臺出去,賣出了多少給提成。 一個是先付錢,一個是‘無本買賣’,第一天跑過來的個體戶大多選擇第二種。江寄余拿了他們的戶口也不怕人弄走了不賠耍賴,他給每個人都拍了一張照片,到時候自然留有證據。 真想耍賴的,他會讓他們知道什么叫代價。 江寄余是每個人都給了三天時間,三天后不管有沒有賣出去,都要回來,不然就視為違約要上門了,然而卻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不少個體戶跑過來把錢交上還進貨,說是太好賣了,尤其是迷你收音機,不要票,拿出錢買下的人真不少。 而賣擴音器的也跑到大學高中初中的家屬樓去賣,竟然也賣的不錯。 個體戶之間都是有‘關系網’的,一個個體戶賣得好,自然也會喊來新的個體戶,來拿貨的越來越多,就連他們廠子有員工也大著膽子來問他們也能不能進貨拿去給婆娘賣,他們不拿擴音器,拿迷你收音機,不要票的話,到附近農村去也不少人要買。 現在是七九年,不少人已經開始挑菜什么到城里賣,手上攢了一筆錢,早想買自行車收音機,奈何沒有票,現在這個收音機不要票,肯定能賣出去的。 對于廠子的員工,江寄余會更加放心,同意了他們的要求,還答應每一臺比其他個體戶要多賺一毛錢,這讓來提這要求的廠子員工格外高興,沒想到真的能同意,還給多一毛錢的提成,現在的一毛錢還是很值錢的,一個雞蛋賣給供銷社才三四分錢。 就在江寄余的銷量一路走高的時候,他也發現那些拿了他產品去賣的小商販并沒有按照他給的價格,而是賣高了,市場價很混亂,沒個統一。 然而江寄余也沒想攔著,這是個競爭,能賣得出去就是他們的本事,他當作不知道。 初期他是不擔心這個市場競爭的,就像他,都準備弄一批貨到南方g市去,g市人的購買力讓他很眼紅,甚至他有打算就在本地建廠的沖動,不過目前這還不能實現,得先把這一批收音機收回成本并且盈利才有流動資金支撐建廠。 然而在他還沒出現聯絡g市那邊的時候,國家年底新成立了工商所,而這個工商所允許個體戶辦理營業執照。 這個政策讓江寄余南下的計劃暫時擱淺。 第110章 港城 允許個體戶辦理營業執照, 這個政策一經發布,全國上上下下都驚訝了,這就意味著國家承認個體戶做生意是合法的,能夠像以前那樣,光明正大在街上開店做生意了? 可是要是這樣,那我們國家是姓‘資’還是姓‘社’? 這個高深復雜的問題就留給體制內的人思考吧,他們小老百姓還是歡歡喜喜, 該□□的□□去,該觀望的觀望,各自選擇吧。 江寄余也騰出手來想去辦一張營業證書,不是跟廠子合并在一塊的,而是他個人的資產。 他要開一家電器店, 除了賣自己廠子出的收音機, 擴音器以外,還有電風扇電視機等等。 跑過南方之后,他有渠道弄這個。 他的收音機和擴音器都取名‘姜江牌’,這個電器店, 他打算直接取為‘可可電器店’,到時候算是給姜可可的彩禮。 不過這個房源不太好找,尤其是臨街的熱鬧場所。 江寄余想了想,還是跑去催催自己家的房子歸還權問題,當初他返城之后一直在弄這件事, 到現在還沒完全扯皮完。 一邊找房源一邊要回房子, 這兩件事同時進行, 最后都沒有稱心如意,卻偶然發現一處公交站附近有塊空地,稍微要偏了點,但是附近卻是好多家家屬樓那種。江寄余找人問了問,發現那不是有主的地,不是有主的地,就是歸到國家那兒。 想了想,回學校一趟找了個同學聊聊天攀攀交情,他爹貌似就管那一塊,cao作一下,一塊無主的地還是能拿下來的。 花了一星期左右的時間,彎彎繞繞弄了一大堆,江寄余總算把那塊地拿下來了,當即找了人來修,這地方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平方米,他本來只打算修一層,后來轉念一想把二樓也給修上了,這樣以后二樓可以用來當員工宿舍和倉儲。 這店鋪江寄余是沒打算要自己來看的,也不可能讓姜可可來,他需要請人,不過國家還沒允許雇工,這也不要緊,本來他就打算找親戚幫忙。 姜可可小姥爺那邊的親戚人還瞧著不錯,他可以試探性問問愿不愿意過來幫忙,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人品沒問題的話,自家人是比較放心的。不過要是不愿意那也沒關系,這年頭要找售貨員還是比較容易的,到時候就解釋是遠房親戚,誰還真去查戶口。 電報去了小姥爺那里,沒想到小姥爺會打電話過來,他打的是姜可可家里的電話,上次去過小姥爺那里之后就給留下了家里的號碼。 那天姜可可剛好在家,便給接了起來,一接通,聽到是姜可可的聲音電話那邊的小姥爺語氣是和善不少,“可娃子啊,我是你小姥爺……” 那邊叫人都喜歡喊小名或者直接在大名后面取個字加娃子,姜可可多聽幾次就習慣了。 姜可可哎了聲,忙問候了兩句家常,這才進入正題問有什么事,小姥爺一般給寫信不給打電話的。 說來也是神奇,小姥爺那邊的方言跟塘邊村的方言竟然差不多,所以每次小姥爺跟他父母講話的時候基本都是她在一旁翻譯,或者其他幾個念過書的孩子給幫忙翻譯一下。不過小姥爺是挺喜歡跟她說話的。 這次小姥爺打電話過來,為的也是江寄余那店鋪幫工的事,想確認是不是真的要幫工,會不會給添麻煩什么的,如果會的話就不過去了。 可見還是挺為姜可可他們著想,怕姜可可他們是為了拉拔自家故意損了自己利益。 姜可可自然是解釋真的要幫工,說忙不過來,需要幫忙。 小姥爺聞言,這才放心掛了電話。 不過那個時候快過年了,姜可可讓他們年后開春再過來,今年姜遠鵬夫婦都很忙,沒空過去小姥爺家,江寄余也很忙,姜可可不想自己出門,就沒有去。 這一點小姥爺表示理解,讓他們好好忙工作不要惦記。 人雖然沒去,最后姜可可還是寄了孝敬錢和一些營養品什么的過去,還有表哥和表姐他們的路費也給寄過去。 江寄余盯著房子的修建,一直到年二十八才堪堪弄好,把幫工遣散,付了工錢,還多加了點當作是忙到這么晚的補貼錢。 然后他在家吃了頓年夜飯過了春節,便匆忙南下。 這一次過去第一是把廠子里的迷你收音機和擴音器給送到南方售賣,第二則是從南方g市進貨,他要從那兒進電視機和電風扇等物過來。 兩車貨品一路是有驚無險,開車的司機是熟手,有經驗,江寄余本身也干過司機,更明白路上可能遇到的情況,也提早做了應對,于是還是順利到了g市。 當時江寄余來g市的時候也跟一些人有聯絡走動起來,因為他那時候便打算會再次來這邊,所以早早便讓人幫忙找了個倉庫,到地了立馬就能卸貨休息。 這批產品也早早聯系了供貨商,先前從他那兒進貨賣書的賺了一筆,國家一發放營業執照,有些人便去辦了下來,用賺來的錢弄了個門面,知道江寄余有貨要出,提前得到消息的大半人都跑了過來。 看到這兩樣產品,大部分人都眼前一亮,尤其是迷你收音機很是受歡迎,擴音器江寄余給簡單說明了能干什么用,也有不少人進貨過去,兩車貨賣的很快,幾乎是進了g市市場就遭到哄搶,尤其是迷你收音機。 而且他們基本不像是b市那邊抵押東西來進貨賣,而是選擇直接付款,足以見得這邊個體戶發展是有多快了。 其實從g市市面上的熱鬧情況來看,已經可以看出這邊有政策特批的城市經濟是高速發展,不少人家里都通過做些小生意或者去廠子干活富裕起來。 招商引資,這邊不少外資來投資建廠,wilson也在這里投資了,不過他就是那種投資人,并沒有直接參與廠子的發展,他在這邊待了一陣之后回國了,貌似是有意向要在這邊開分公司,但是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說服家里人,現在沒什么消息。 江寄余看到這邊的政策也很心動,這邊辦廠子批地皮什么都要比b市那邊來的方便,而且有政策扶持,不過他缺人,不是工人,而是人才,一個人分身乏術,還是得有人幫忙。 算了,等回去再去學??纯茨懿荒芎鲇埔恍┤朔艞夎F飯碗來他這兒工作吧。 江寄余望著這座越發繁華的城市心里已經在盤算要忽悠誰來了,而他的同窗們還一無所知。 把那兩車貨賣掉之后江寄余把空間里弄出來的貨也給倒騰了,年前他準備弄門面的時候便停止了散戶的訂單,讓廠子里的人加班加點生產,說是南方那邊有大訂單。 廠子里的人聞言那是高興,這賣的越好就證明他們的廠子不會輕易倒了,他們也不會沒了工作,加班加點沒什么,多干點活還能多賺錢,加班是給加班費的。 最后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堆滿了一倉庫,絕對多于兩車,不過江寄余弄貨是在工人們放假之后,那晚找了個理由把門衛支出去,喊了兩輛貨車來,那之前自己把多余的貨收進了空間。 運貨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貨,門衛第二天來了看到地上雜亂的車輪子印也知道把貨運走了,到底來了多少輛車他也不清楚。 就這樣江寄余兩邊都瞞著,把貨收了一大半到空間里,到了g市后把貨卸下,又打發司機先回去,到時候他在這邊能雇到人。 其實若不是怕沒有半點運貨痕跡,江寄余都不需要找人運貨,一個空間便可以全部帶走,可惜不能太干凈沒有痕跡,萬一以后有人查,也不怕被查到什么。 本來江寄余是打算在這邊進電視機等產品回去的,國家把g市作為開放城市,允許外國人和華僑在這兒投資建廠,已經有電風扇等廠子了。 然而等到了當地,卻發現這里沒有人辦電視機的廠子,打探了一番才知道,這邊市民的電視機都是到港城走私過來的,當地在這兒辦電視機廠,競爭不大,許多漁民都能開著漁船在海上跟人易貨,用黃金或者什么。 江寄余遙望著遠方的海面,港城,還沒被收復回來的領土。 因為這件事,江寄余在g市的計劃做了改變,四處走動一番后,他決定到港城過去看看。 這個‘過去’,不是指光明正大過去,而是坐走私船或者偷渡船過去。 現在政策還沒允許大陸居民跟港城自由來往,港城能到這邊投資建廠,那也要弄手續,像江寄余這樣過去類似觀光的,那是基本不可能,就算是可能,去申請了,也不知道何年何月能有回應,因此,江寄余選擇坐走私船偷渡船過去。 此時這邊剛開放政策不久,海關也還沒那么嚴格,不過還是要小心,要是被抓到人就得進趟局子。 因此江寄余找的是這邊比較有名譽的龍叔,多付了錢,換的了一個位置。 這是艘運貨的船,但是跟這邊其他走私船一樣,也兼職帶人,只要付一定的‘船費’,那便可以帶人過去港城。 只是這船費是不菲的,貧窮人家很難付得起,然而越是窮的人越想逃出大陸,大膽的直接游過去,沒膽的則攢錢,攢夠了便隨便收拾了兩身衣服過去,連過去后沒錢吃飯這事都不考慮,因為在他們心里,港城那邊遍地黃金,怎么樣都能活的下去。 江寄余是還不明白這些人的想法的,他沒有臨海生活過,而等他下了船看到港城,也多少能明白為何那么多人來了港城就不想走了。 八零年初的港城,比起大陸,真的繁華太多,江寄余初來乍到差點沒被迷花眼。 不過港城是好,要來也沒那么容易,海上有風險,哪怕順利到來,這邊也有抓偷渡客的。 江寄余順利下船后就遇到了抓偷渡客的,龍叔的船只負責海上,到了岸他是沒責任保證安全的,于是江寄余跟其他偷渡客一樣很是狼狽地躲藏了抓偷渡客的警察。 最后還是他尋了個機會偷跑進空間,這才成功躲過一劫,至于那些人,他就不知道他們的下場了。 港城抓偷渡客,不過出了港口到了生活區,那是沒人會管你的,因為這邊基本都是華人,誰還能分辨出來啊。 江寄余進了空間索性換了身衣裳出來,干干凈凈整整潔潔,看過去也不像是偷渡客,他神色又很淡定正常,真沒人去注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