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反派后我渣了龍傲天[穿書]、穿成豪門殘疾大叔的逃婚男妻、抱走男主他哥[娛樂圈]、偏偏只想嬌縱你、快穿之二次攻略、為妾、攻略吧,少年(快穿)、殊途同歸:仙君,放了我、美人傾城(快穿)、特種兵之麻辣女兵王
順昌皇帝還想要說些什么,但是張著嘴卻再也說不出話來,一顆豆大的淚水從他的眼中滑落,在那滴淚落下之時,他也撒手歸天而去。 他的眼睛還是大大的睜著,顯出對人世無盡的留戀! 第1卷 巍巍太行 第470章亂京(五) 第470章亂京(五) 尉遲義逃離京城之前,還是差人給尉遲儉送去了一封信,讓他和尉遲禮也趕緊離開京城。 尉遲儉接到尉遲義的信時,正在為傅太醫的被查而感到疑惑。傅太醫有一個徒弟,在尹凱將傅太醫帶走之時,這個徒弟正好去上了茅房,因此也躲過了一劫??吹揭鼊P那些人將傅太醫押走之后,他馬上跑到了尉遲王府,向尉遲儉稟告,希望能夠借助著尉遲儉的手段,將自己的師傅救出來。 開始的時候,尉遲儉只是覺得奇怪,不明白巡城司的人抓走傅太醫作什么,畢竟巡城司的人是屬于尹凱的手下,如果尹凱雖然被撤了職,但是那些人還是他的人。 直到他接到了尉遲義的傳書,這才豁然明了,再不多言,連錢財之物都沒有帶,與尉遲禮打馬出了京城,趕往了京城西郊的杏花鎮。 如今,對于他們來說,有兵才會有權,有兵也才會有命。 在杏花鎮,尉遲家的三兄弟聚到了一起,三個人都有些忐忑,便是任尉遲儉這么聰明的人,也沒有想到尹凱會和順昌皇帝會行此險招。 只是這一夜到底會發生什么,三個人誰也不知道,一切只能單憑著猜測而已。 等到天亮的時候,才有一只城中飛來的信鴿將消息帶來,這只信鴿原本就是尉遲儉平時與城郊三軍進行聯絡的工具,到這時,他們才知道昨天晚上京城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而與此同時,被尉遲義打發出去的斥候探馬也回報,說是京城四面的城門都緊閉,城墻上官兵列陣齊出,分明是一種大敵當前的臨戰狀態。 順昌皇帝駕崩的消息,尹凱原本想要嚴密封鎖,但是他卻也知道這個皇宮中,有不少的宮娥太監、嬪妃貴人,都是尉遲家的眼線,果不其然,天還沒有亮起來,就有許多的大臣排在宮門之外,以拜謁順昌皇帝。 到這個時候,尹凱已然知道無法再行隱瞞,只怕越是隱瞞,也便越是有鬼,所以還不如如實地在朝堂上,將昨天夜里所發生的一切公之于眾。 當然,在尹凱說來,尉遲三兄弟離開京城,就是畏罪潛逃,好在他手里也有一樁王牌,那便是麗妃娘娘槍擊順昌皇帝的事情,是很多人都看到的,容不得別人作假。 不過,畢竟國不可一日無主,尹凱一面主持著朝臣們會商立誰為皇的事情,一面令人向天下公布尉遲家的罪行,將尉遲三兄弟定為國賊,下達海捕文書,以追捕逆賊尉遲三兄弟。 誰都知道,在尹凱主持下所公布的尉遲家的罪行,也只在京城里傳達,根本就出不得京去。他們更是知道,尉遲三兄弟逃離京城,那也便意味著開封將有一場你死我活的惡戰。 畢竟,尉遲義可是手握重兵的北地元帥,而尉遲儉又是大楚國名正言順的宰相。反倒是尹凱,卻名不正,言不順,他已然被順昌皇帝撤了職。也許在很多人的眼里,尹凱才是逆賊,只是如今在京城中,只有尹凱的三軍,人們不得不低頭。 對于立誰為皇帝之事,根本就沒有別的選擇,原來的廢太子趙舉,也是宣德皇帝的兒子,是順昌皇帝的弟弟,除了他之外,再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了。 趙舉雖然被順昌皇帝封為了濟南王,但是因為并沒有成年,如今才十三歲,所以也沒有去他的封地,而是留在京中的府邸慢慢長大。 相對來說,是因為有尉遲儉的保護,趙舉才沒有被順昌皇帝殺害。趙舉是尉遲溫所生的兒子,他對尉遲家的幾個舅舅的關系,反而要親密很多,畢竟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又哪里懂得什么家國恩仇呢? 雖然尹凱并不希望立趙舉為帝,但是他根本沒有選擇,想一想當初若是鄭王還在的話,或許立鄭王要比立濟南王要強了許多,也許這就是天意弄人吧! 便這樣,趙舉被推上了帝位,年號為慶隆。 可是這個小孩子剛剛坐在皇位上,首先的一個問題竟然是:“我三舅怎么不在?” 這一句話,令尹凱與眾位朝官都尷尬萬分。 盡管尹凱苦口婆心地告訴著新任的慶隆皇帝,尉遲儉是如何得禍國殃民,尉遲智又是怎么樣的禍亂宮廷,但是這些對于年幼的趙舉來說,都是似懂非懂,也許在他的心目中,尹凱才不是好人吧! 得知了京城中所發生的一切之后,尉遲三兄弟開始了他的反擊。 尉遲儉以他當朝宰相的名義布告天下,說尹凱因為對順昌皇帝不滿,所以才害死了順昌皇帝,而扶持弱小的廢太子上位,他才是大楚朝真正的jian臣。 當然,尉遲儉的話說得有鼻子有眼,畢竟在此前,尹凱便因為調戲麗妃娘娘而得到了順昌皇帝的重懲。正是因為他的懷恨在心,所以才會把麗妃尉遲智拉出來充當殺害順昌皇帝的兇手。 尉遲儉的布告倒也合情合理,雖然傳不到京城中,但是卻已然遍及到大楚朝的各地,天下人知道尹凱是謀逆的,要比知道尉遲兄弟為謀逆的人,多了許多。 在大造聲勢的同時,尉遲義也調集北地二十萬大軍南下,與京西的十萬禁軍會合一處,對京城采取了圍困的措施。 尉遲義倒是很想與尹凱在開封城下大戰一場,奈何尹凱也很有軍事頭腦,知道自己的兵少,又要防內,又要守備防外,所以并不出戰,只等著尉遲義攻城。 就好像是心有靈犀一般,兩個支軍隊隔著一座城墻,互相對峙著,誰也不發動進攻。 但是局勢卻是異常得緊張,尹凱心力憔悴不說,便是尉遲義也何嘗不是這般得難受。 鷹眼組織從各地傳來了不好的消息,首先是契丹人在知道了大楚國內亂之后,又有了南侵之心,他們已經派出了二十萬大軍趕往燕京而來,若不是此時身為南院大王的齊增極力反對,或許此時已然揮兵南下了。誰也說不好,如果尉遲義的北地軍隊在京城久拖不決,契丹人不會撕毀當初的協議,再度南下以報大名城下之仇。 而北漢方面,上一次失去潞州,吃了一個大虧,也有乘機出兵收復潞州的打算,若是兩路一起過來之時,便是他尉遲義有再大的能耐,只怕也會無力回天了。 如今之時,怎么樣能夠最快的解決掉京城的危機,少些生靈涂塌呢? 許八郎也正在考慮著這個問題。 第1卷 巍巍太行 第471章換天(一) 第471章換天(一) 對于大楚京城的亂局,許八郎原本是置身度外的,但是此時卻被困在城中,想要回太平寨也不可能,唯一的選擇只能等到尹凱和尉遲義交戰完畢。 但是,許八郎也知道,如今無論是尹凱也好,還是尉遲義也好,都承受著無比的壓力,尤其是尹凱,雖然手里有十萬大軍,而且京中的糧草也足夠他守城一年有余,但是,對于京城里的控制來說,卻又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京城里有百萬人口,十萬大軍與這百萬人相比,也不過是一個零頭而已。更何況這一百萬人中,又有多少是尉遲世家的余黨呢?有的時候,就是防不勝防。 在城外,尹凱還沒有與尉遲義有過一次交戰,但是卻在城里,撲滅了不下十次的叛亂。 許八郎看著尹凱一日日的消瘦下來,心里也替他著急,在與張玉龍和張玉彪商議之后,尤其是張玉彪,雖然年青,主意卻是最多的,他向許八郎建議著,也許可以通過他的關系,讓尹凱和尉遲義直接談判,以達成雙方的妥協。 “姐夫,你是尹凱的座上賓,當初若不是你替他出的主意,他也不會落到如今這樣進退兩難的地步!”張玉彪十分同情地對著許八郎道。 許八郎看著自己的這個內弟,總覺得他的目光有些閃爍,這令他想到了什么,沒有理會他的話,反而問道:“玉彪,你老實告訴我,當初尹凱準備對尉遲王府一網打盡,但是尉遲三兄弟還是在當晚就跑脫了,是不是你向尉遲義透露了消息?” 張玉彪尷尬萬分,囁嚅了半晌,只得紅著臉點頭承認:“你是知道的,他是我的師兄,我總不能看著他見死不救,那天我也沒有說什么,只是在送他出去的時候,跟他說,要他趕緊出城,他問我原因,我也沒有講,就跑開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