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節
陶清風當天對戲時, 發覺這個劇組不但導演、編劇和演員水都深, 連攝影都有一股不明覺厲的之感。 陶清風進組后第一場戲, 也是于頌小少爺第一次在片中出場的戲,是一場單人戲份。在劇本開頭, 于頌還是個空有理想,卻還沒有脫離家族,處于迷茫中的青年。從小優渥的生活給這位未來的進步青年帶去的最大障礙是“膽小”。他鼓起勇氣想去罷工現場, 直面最真實的“無產階級革命浪潮”,卻被男主角搞出來的巨大sao亂嚇得腿軟。 于頌被飛馳而過橫沖直闖的警車、小混混、打手、暴動的工人們嚇得跌倒在路旁,耳邊響起了槍擊聲, 于頌驀地閉眼,嘴里飛快嚅動, 喊口號為自己壯膽—— “……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 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陶清風為了練這一句臺詞, 直接把那篇講話都背完了(《共產黨宣言》)。他本來就破碎重組的三觀還沒穩固。那天雖然聽嚴澹開釋了一些,讓他心情不那么沮喪??墒潜称饋硪彩且?。其中諸如“無產階級革命必然戰勝資產階級, 消滅剝削”等的系統理論, 陶清風也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能勉強理解。 饒是如此, 他還是無情地被倪廷導演ng了好幾次。 “恐懼?!蹦咄⒙冻鍪难凵? “你還是沒有演出真正的‘恐懼’?!?/br> 陶清風知道自己沒有學過系統的表演, 一直以來各種情緒的臉部肌rou表達,一直是他的弱點。他本來采用“共情”的辦法,想象著第一天穿越而來時, 見到汽車的心情??墒瞧嚾缃裨谒睦镆呀洸皇巧裨捓锏墓治锪?。那種“恐懼”的演繹,就打了折扣,顯得很假。 陶清風忽然手邊摸到一個滑膩冰涼的東西,扭頭一看竟然是條花蛇。陶清風駭然“啊”地叫了聲,瞪大了眼連連后退幾步,只聽得旁邊有個笑聲,說:“沒事,假的?!?。 旁邊的攝影師,走過來把那條“花蛇”撿了起來,原來竟然是做得非常逼真的一個道具。他舉著攝像機,走到陶清風旁邊,給他回看剛才細節。 陶清風只見屏幕里,自己臉部有一個特寫,眼睛瞳孔驟然縮小。攝影師道:“這才是真正的恐懼。倪導要你改的,是眼神?!?/br> 陶清風謝過這位攝影師,對方是倪廷的老搭檔,兩人十分默契。陶清風于是請教他:“眼神恐懼,瞳仁縮小,是不能自己控制的吧?” 人的神經分為植物性神經和動物性神經。比如人血液的流速、出汗的速度,這些不可控力的因素,就是植物性神經。而那些自己能控制的:比如發力、憋尿、跑跳等,就是動物性神經在控制。 雖然陶清風不懂得這種區別,但他也分得出來,“被驚嚇后眼瞳縮小”是一種應激,除非受到真的驚嚇,否則人是基本不可能逼真演出來的,多少都會顯得有點假。這位攝影師帶了假蛇,看來經驗豐富,知道用這個來刺激演員。陶清風才向他請教。 攝影師意味深長道:“你去問夏星痕吧,他就做得到?!?/br> 陶清風心中一凜,夏星痕果然有兩把刷子。 陶清風先在那條“假蛇”的輔助,和竭力回憶真的恐懼感受共同作用下,再次拍了幾回“恐懼”的效果。半真半假的,倪廷看上去依然不是非常滿意。 其實陶清風已經算是比較有“靈氣”的演員了,他能在第一次意識到那種“恐懼”到底應該呈現成什么樣子之后,就竭力有意識地去模仿。雖然沒法“天生”應激出那種效果,但其實在表演上也不顯得很假。拿演藝圈的普通水準來看,著實算是可圈可點的了。熊子安曾經夸贊過陶清風有“靈氣”,對于表演行業來說,有幾分靈氣,其實已經很夠用。 倪廷嘆了口氣,狀若無意,以只有陶清風一個人能聽到的聲音,自言自語道:“唉,果然不能按照夏星痕那種標準啊……” 陶清風心想,現在夏星痕又不在片場,這要算是夸獎,對方也聽不到。如果是故意說給陶清風聽,這是何意呢?讓他多向夏星痕學習嗎?可是陶清風怎么聽怎么覺得倪廷那語氣是在給對方拉仇恨。虧得他自己是個不計較的,陶清風心想,并不會放在心上。 又拍了幾條,鑒于拍攝進度限制,倪廷最后放了陶清風一馬。 陶清風下戲之后,先留在片場觀摩。他覺得比起《乾俠東君魔女》需要他全天候片場各種協調,這回只用專注于自己的戲份,實在是太輕松了。于是他也不愿浪費多余的時間。抓緊機會向別人學習。 陶清風沒有忘記夏星痕第一天告誡“私底下不要隨便找他”,所以陶清風就沒有單獨去問,而是選擇在留在片場觀看夏星痕表演這樣折中的方式。 夏星痕第一場戲,是和朱華國的對手戲。 這一幕是劇本中期,朱華國所扮演的“人生導師”地下黨,問男主角云向磊是否理解“什么叫信仰”。 “我隨口一問,倒是為難你了,無妨……你這么年少,還可以慢慢想,其實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曾想到。照樣也能活得很好?!?/br> 陶清風在看原作劇本的這一幕時,自己想象的情景,是亦師亦友的長輩式教導,敦厚寬和的告誡。而男二號方明在人設上也的確是這種嚴而不厲的“前輩”路線。 這句臺詞,寫得也非常寬容。至少在陶清風看來,該是慈祥口吻。 但是朱華國在念這句時,額頭隱隱有青筋跳動,語氣也十分微妙,使得這句話呈現出了一種“表面和氣,實則嫌棄”的感覺,還做得十分明顯,現場所有人都感覺得到。 導演倪廷并沒有喊停。 陶清風思索著,看來在對男二號方明的塑造上,導演倪廷和朱華國,都是要讓“中共導師前輩”方明前期和男主的沖突張力更強一點,演出一點“暫時看不起男主角”的互懟之感? 但是接下來的場面,就有些超出控制了。 飾演云向磊的夏星痕,手里面的道具是一把橡膠套做的假刀子,他那時候正用刀背拍擊著手心,這個道具的作用是下一句劇本上的臺詞,伴隨著云向磊一手按著刀背,做出往前撞的假動作,非常有主見地回答說—— “人都不愿意傷害自己——但信仰是明知道很痛,也會讓自己往刀尖上撞的那種東西?!?/br> 這個臺詞伴隨的“假意撞刀尖”的小動作,是展現云向磊的不羈心態的渲染。 但是朱華國也在此刻,說出了同一句,劇本上并沒有存在的臺詞,并且在那一刻走過去,把橡皮假刀反摁在夏星痕的袖口上—— “是殺人流血斷頭,讓人永不得安的東西——但撞上去了,就是信仰?!?/br> 兩個演員一起說臺詞,明顯驢唇不對馬嘴。兩個演員一起對那把橡皮刀用力,顯得就像是他們在持刀爭執。 直到這時候,倪廷才慢悠悠喊了聲:“?!?。 在這之中,陶清風一直全神貫注觀察著,夏星痕的眼神和動作。他發現特別值得學習的是,夏星痕在“撞刀”時,臉上表情露出了混合著恐懼、孤注一擲和狠戾之色。就好像他要撞的,是一把真刀。陶清風想:夏星痕在演技方面最厲害的,應該是這種“當真”反應吧。他是把這些戲,都當成真的來演嗎? 不過,眼下陶清風更關注的,是夏星痕和朱華國,兩個演員臺詞沒對上的問題。 倪廷冷冷掃了他們一眼,依然是言簡意賅,一字不改的風格:“再來?!?/br> 那個眼神充滿著:該怎么演,你們心里沒數? 陶清風略有些疑惑,他不知道朱華國念的臺詞是從哪里看來的,這明顯的不按照劇本來演,兩位演員私下又沒有商量過的情況。倪廷居然只說“再來”兩個字?連是非都不指出一下? 陶清風隱隱覺得不太對勁。 果然,兩人又演了一遍。還是夏星痕說那句信仰撞刀尖的詞,朱華國也說相似的撞上去了就是信仰。 夏星痕:“人都不愿意傷害自己——但信仰是明知道很痛,也會讓自己往刀尖上撞的那種東西?!?/br> 朱華國:“是殺人流血斷頭,讓人永不得安的東西——但撞上去了,就是信仰?!?/br> 兩人臺詞又對不上了。 倪廷又喊了卡,氣場更冷了:“再來!” 夏星痕皺了皺眉頭,似乎已經不再期望著從導演那邊得到公正的指導,轉頭揚起下巴,對朱華國握拳道:“劇本已經改了,你該演的是方明,不是方征!” 朱華國神色一抖,咬緊嘴唇,那一瞬間,陶清風發誓他看對方的眼神,甚至恨不得去揍夏星痕一拳。 但是他最終只是動了動嘴唇,垂下了頭。在下一條的時候,演對了劇本上方明該有的臺詞,握住云向磊持刀的手,溫和勸道:“革命尚未成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br> 陶清風敏銳地探知到一個信息:劇本曾經改過。朱華國演的角色從前叫方征,在性格上更為激昂。但后來不知何故,被改成了方明,而性格特征也似被磨平棱角般的,變得寬厚隱忍慈祥。 但朱華國顯然不滿意,并且以演舊的劇本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抗議。 而在片場起到控制作用的導演倪廷,并沒有在第一時間糾正朱華國,只是不咸不淡地說“再來”。 陶清風不禁想,如果朱華國一直不改,兩個演員一直牛頭不對馬嘴地堅持自己的臺詞,而導演也一直不做出裁決。最終在兩個演員博弈當中,變成夏星痕先受不了服軟,按照舊劇本臺詞往下演去呢? 舊劇本里,云向磊又是什么人設呢? 剛才在朱華國把方明的那句“我隨口一問,倒是為難你了,無妨……你這么年少,還可以慢慢想,其實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曾想到。照樣也能活得很好?!?,“寬容”臺詞演出“嫌棄”感覺。導演倪廷卻并沒有糾正。陶清風心想:或許導演心里,也是希望朱華國演的是“方征”而不是“方明”吧。 陶清風想:倪廷是導演,如果對劇本有意見,應該是最有權力貫徹意志的一個人了,卻只是采取這種“放任”的做派? 陶清風思考著:這是否說明,哪怕對于劇本有意見,就算是導演也不能改……因為這是老牌編劇田中天,磨礪五年的作品。倪廷不敢直接否定,就運使手中權力,在現場采取“默許”,讓演員自己“微調”。 編劇田中天和導演倪廷,男一夏星痕和男二朱華國。 陶清風隱隱看到了編劇和導演之間,借兩個演員不著痕跡角力的暗流。 具象化為男二號角色的改動。從方征改為方明(或許還有男一號角色的改動,但夏星痕演的是新劇本,暫時看不出來)。陶清風沒看過舊的一版劇本,并不清楚方征的人設,但從那句臺詞來看,倒有幾分男主角云向磊身上,灑然、激昂的作風?;蛟S是同質化緣故,才會把他的人設改為寬慈的方明。從這一點來看,編劇田中天的考量,還是非常合理的。那么導演倪廷和男二演員朱華國的不滿抗議,是因為私心覺得從前的人設更好嗎?他們都是業內有口碑有經驗的,會這樣沒有大局觀嗎? 陶清風又覺得,這和男主演夏星痕之間,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雖然只是一種直覺。但這種感覺非常強烈。 下了戲后,陶清風回到了賓館房間。這部劇的拍攝周期有半年,對于陶清風來說,每天的通告最多一兩場,很輕松。 這回在“桃花塢”住的賓館,并不是橫馬影視城那種現代建筑。而是充滿了古色古香韻味的“小院”。外表看上去像是“堂屋”、“廂房”等結構,但里面為了照顧現代人習慣,還是獨立房間式,在陶清風看來就十分不倫不類。 不過他善于適應,已經住得很習慣了。 一間院子的左、中、右三個“堂”,被建成三間“賓館房”。這間院子的三間房,分別住著的男一二三號。夏星痕住中間。陶清風住左邊,朱華國住右邊。 陶清風作息時間早于常人,每天片場呆的時間又久。收工后陶清風也睡得早,所以從來沒在進出時碰到過他們。 陶清風也一直記著夏星痕那句“私底下,離我遠點”的警告。他本身又不是好奇心重的那類人,自然不會故意去觸對方逆鱗。 不過這不代表他不需要“知己知彼”。他頭一遭升起了“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去獲取消息的意識—— 雖然只是按部就班地——打開了百度。 這是對于現代人來說的一小步,卻是對于陶清風的一大步了。 除了百度之外,他甚至還學會在微博的輸入框里搜索,實在可喜可賀。 搜出來“夏星痕”出來的鏈接浩如煙海。出道十年的新聞繁多,其中最多的,毫不意外是打人鏈接。 《金獅影帝夏星痕打傷小生孟嘯舟》《金虎最佳男主演夏星痕當街毆打藝人王方》《夏星痕疑有狂躁癥》《細數夏星痕得罪的一百位藝人》…… 粗略瀏覽過后,發現夏星痕的打人經歷,可以上溯到在電影學院時期。只不過他那時還沒成名,這些事是由后來他的同學回憶爆料。 人際關系看上去很糟糕。都是些自稱“舊同學”“老朋友”“合作過”的人爆料。 陶清風剛走進四合小院,忽然發現夏星痕就坐在院中石椅上,翻看著臺詞本。下戲之后這位大明星穿著一身樸素的尼龍衛衣,臉上有幾分落寞岑寂之色。他斜眼掃到陶清風進來,臉色一變,立刻顯露了那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 陶清風既然答應了對方的告誡,自然不會去沒事找事,他非常標準地點了個帶笑容的招呼,轉身往自己房間走去,不多問一個字。隨著陶清風關上門,夏星痕臉上褪去了那種冷冰冰的氣質,若有所思盯著緊閉的房門,神情晦暗不明。 作者有話要說: 方征是個“劇中劇”被破碎虛空的角色。 第91章 熒惑守心 這幾天陶清風發現一個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的安排:這幾天給他排的通告, 要么是單人, 要么是和群演, 要么是和女主演。直到快一周后,陶清風才第一次有和男一號的對手戲。 《東歸西渡》中的“東歸”“不能東歸”, 以及“西渡”“不能西渡”,分別對應著“男一”“男二”“男三”和“女一”。 劇本是這樣設置的: 對男一云向磊來說:他最后還是東歸了,這一生披棘而行, 奪旗易幟,固國軍防,執戈守土, 雄雞曉唱的東北的莽林暮雪,是他此生的歸處。是謂之“東歸”。 對男二方明來說, 他最后犧牲了, 沒能東歸。這一生他少年離家, 青年從戎,國共沉浮, 矢志救國, 貫徹心中的道??擅CS嗌?,除卻夢里, 再沒能回到東邊的故鄉。 對男三于頌來說, 最后還是西渡了, 這一生挑燈獨行,求知海外,創辦實業, 引渡外資,莫斯科的紅磚宮和西伯利亞的白樺林,是他此生的覓渡。是謂之“西渡”。 對女一桑曉慧來說,她身為國黨高層,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離開大陸,再沒能回來,沒能西渡。這一生她戎馬倥傯,生殺予奪,苦心孤詣,想要保護民族,可眺望西邊,是無法泅渡的海峽天塹。 方明和桑曉慧分別代表著兩股“過去”的力量,而云向磊和于頌身上承載著“未來”的力量。云向磊和于頌第一場相逢的戲,設置得就很強調這種“年輕的力量”: 于頌聽說過云向磊的花瓶名聲而不屑一顧,把對方看做需要被照料的大少爺。于頌帶著落魄的云向磊跑進他作學報記者時抄的小道隱蔽處,躲開反動武裝的搜捕。于頌剛準備夸飾自己的硬骨,下一秒卻被云向磊從租界外國士兵的冷槍口下搭救。于頌這才后怕地意識到,這位看上去一聲不吭的云向磊,并非是盛傳的“酒囊飯袋”“花瓶慫包”,而是一粒膽大包天的刺頭。 這場戲,卻在夏星痕在演那個“反手抓住反動分子的軍刺”動作前后,被導演倪廷喊停。 還停了好幾次。 “姿勢歪”“軍刺位置不對”“眼神太張揚”“表情恐怖”諸如此類的理由。 陶清風都納悶了,在他看來,夏星痕把云向磊爆發前后的眼神變化,演得那叫相當一個惟妙惟肖,前面是忍而不發,卻總是被于頌若有似無的“有意照顧”弄得青筋暴起卻又沒法發作。終于奪下租借士兵刺刀時,那種能宣泄的酣暢,和云向磊性格中的狠戾一面結合,符合劇本里:不僅嚇壞了租界的外國士兵,也把于頌駭得目瞪口呆。 陶清風覺得,從“收放自如”這一點來看,夏星痕真的做得很好。至少他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性格特征非常明顯的云向磊。但是導演倪廷好像并不滿意,不滿意“放”的部分,各種調整,都是讓夏星痕演得再“壓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