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
而皇后顯然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因為她已經命人在后宮之中騰出一個宮殿。反正現在后宮空虛,雖然很多宮殿已經被挪作他用,但空置的地方卻還是很多。非但可以容納那么多人一起授課,就是留她們在宮中住下也沒問題。 家中有這個年歲小女兒的官員們不由憂心忡忡。 本來給公主伴讀不是壞事,天家貴女,又如此得皇帝寵愛,就算只跟在她身邊一段時間,好處也是盡的。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現在他們更想寫奏折去告狀了。 奈何皇帝一早下過令,這等“小事”不必打擾他,由皇后裁決即可,他們也只能含淚把自家女兒送進了宮。 年年是個性子有點獨的小姑娘,畢竟在宮中的生活環境就是要星星不給月亮。但總是只有自己和哥哥兩個小孩,其他都是大人,不免無趣。如今忽然來了那么多的小伙伴,她簡直快要樂瘋了。 就連原本因為看到冬生每天辛苦上課所生出的那一點抵抗心理,都徹底消散,非常積極主動自覺。 被比下去了的冬生委屈的看著自家親娘。 越羅被他看得心虛,只好揉了揉他的頭頂,安撫道,“你是皇子,將來會成為儲君,再將來會成為皇帝,承擔起這萬里江山的重擔。你學的是帝王之術、天子之道,不是普通人能學的?!?/br> 冬生雖然懵懂,但對自己的身份已經有了意識,聞言也只是點頭。 越羅湊到他耳邊低聲道,“不過身為皇子,只在這宮里,有些東西永遠學不到。等你再大些,我求你父皇放你出去,在外頭歷練一陣?!?/br> 冬生的眼睛立刻亮了,“真的?” “自然是真的?!痹搅_道,“不過得等你把該學的東西都學了,讓你父皇滿意?!?/br> 雖然就像是在眼前畫了一張大餅,實現已經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的事,但冬生年紀小,考慮沒那么周全,已經非常高興了。就連那些枯燥乏味的課程,似乎也不那么難以忍受。 像是因為準備公主上學的事被勾起了興致,越羅接著又召了兩位閣臣前來商議,預備在京城開一家女醫學堂,從民間招收女童學習醫術。因為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如今女子看病殊為不易。就連達官顯貴王公勛戚家的內眷,也只能請了太醫,隔著簾子看。若是能讓女子學會醫術,以后開設女子醫館,則可惠及天下女子。 這是善政中的善政,然而兩位閣臣卻并未立刻應允。 究其根本,是因為在這世間,很多東西是只許男子學而不需女子學的。 就像四書五經,經義時文是男子的專屬,即使有許多官家千金同樣精通,也不可能去參加科舉考試一樣,醫術之類,許多也都是傳男不傳女?;蛟S有些家庭風氣開放,女子也天資聰穎,可以學到一星半點兒,但也只能以之自娛。一旦想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那就成了自甘下賤。 世俗風氣如此,即使貴為皇后,想要改變也很難。 不過這畢竟是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事,而且醫術也不像科舉或者百工這般敏感,是為了治病救人,所以劉誠和李琦并沒有直接否定,而是認為此事應當考慮得更周全。 越羅便立刻道,“既如此,此事就托付給兩位先生,挑個可靠的人負責,擬好了章程送上來吧?!?/br> 這招甩鍋是她跟李定宸學來的,非常好用。 兩位閣老聞言對視一眼,只能苦著臉點頭應下?;屎笫桥?,有些反對的意見,他們也就不好當著她的面說。但這差事一應下來,以后再要推脫,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不過這也正是皇后的聰明之處。她沒有碰那些敏感的政務,而是挑了這么一件模棱兩可的事來辦,沖著她的身份,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借助公務往來的機會,從李定宸那里得到肯定之后,具體的章程很快就送到越羅這里來了。 太醫院里本有醫女,由她們起頭,先招收一批女童教一段時間,暫時不對外聲張。過程中若是出了什么問題,再調整也來得及。若是的確沒有問題,再擴大規模便是。 雖然是試行,但越羅卻還是很認真的做了準備。她撥了一座皇莊出來作為教習之地,這樣,在學習之外還可以在周圍的田地里種植一些草藥,用以練習。而皇莊的牌子也被換成了聽起來不明覺厲的“皇家女醫學堂”。 在西北戰事如火如荼的時候,這所學堂幾乎是悄無聲息的建立了起來,開始授課。 做完了這兩件事,越羅便安穩了下來,沒有再繼續對朝堂伸手的意思。最多就是在一場場戰事的捷報送上來之后,跟朝臣們開了幾次會議,商討這一戰的封賞該怎么定。 人太多,規模太大,國庫雖然看起來還算豐盈,但也得計劃著花。 …… 西北的將士們并不知道朝中正在為他們的賞格而起爭執,皇帝御駕親征,大秦士氣如虹,再加上草原人并不一條心,所以在采用了分而化之的計策之后,大秦的勝利基礎已經奠定,這最后一戰便理所當然了。 大秦在黎明時分發起沖擊,草原人毫無防備之下陷入混亂,被秦軍死死壓制,不得不尋找薄弱處突圍,且戰且走。 卻不知,這正是大秦的打算。 于是他們從固原城下,一路潰逃,進入草原之中。而秦軍緊追不舍,也隨即跟著進了草原,追擊數百里。直到草原人勉強收攏陣型,打出白旗,主動投降乃止。 不投降根本沒有別的出路。 其實他們完全可以仗著騎兵的便利逃入草原深處,軍隊在草原上容易迷失,所以基本上不會追得太緊,很快就會撤退。這樣他們便可得到喘息之機。 但是這一仗本來就是因為日子過不下去,沒飯吃了才打的?,F在打了敗仗,還消耗掉了族中僅存的糧食,很多部落的首領再三考慮之后,還是不得不對大秦的軍隊低下頭顱。 投降、內附,他們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大秦的百姓。而大秦在遭遇災荒的時候,朝廷和官府都會賑濟,對他們來說反倒是一條活路。 反正過兩年休養生息,恢復過來之后,他們完全可以騎著馬再逃出去。 但李定宸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他接受投降,卻不準備讓部落內附,而是十分“大方”的將他們放回了草原上。 想要糧食也可以,拿戰馬來換。 固原城里那上百萬斤的糧食,本來就是為此而準備的。 第126章 班師回朝 天泰十六年四月,皇帝率軍大破草原異族,解固原之圍,追擊五百里。 草原人雖然已經舉旗投降,但善后的事宜卻還有很多。戰敗的俘虜該怎么安置,圈回來的地要怎么治理,跟草原人如何談判,以及出征大軍的封賞等等…… 不過這些事情,就不需要李定宸親自處理了,只需任命相應官員便是。 隨軍出征的官員們對此都很感興趣。他們是文臣,跟在李定宸身邊,也不過一個參贊軍務政務的名頭,雖然也能沾光,但到底跟武將不一樣。仗打完了,剩下的才是他們的差事。 而除了封賞須得等朝廷那邊議定,剩下的事,都得跟草原人周旋談判才能最終定下來。 而打了勝仗,談判自然不會有太大的難度。差事好做,功勞卻不小,自然是人人趨之若鶩。 但李定宸最后推出來處理此事的人,卻有些出乎眾人的預料。 前首相王霄的弟子,顏弘。 就連顏弘自己也沒想到會被委以重任。他自然知道陛下勵精圖治,朝中機遇很多,但自己的身份敏感,就算有再多的才能也未必會被重用。再說,離京多年,顏弘也覺得自己有些脫離時政,所以回朝后被安置在冷門的禮部也沒有任何怨言,這一年多來一直在接觸和熟悉朝堂。 卻沒想到,皇帝竟然那么快就起用了他。 這樣的知遇之恩,讓顏弘陡然生出幾分不負使命的責任感。 他本來就飽讀詩書,對歷朝歷代的典故信手拈來,加上這一年多的了解,對李定宸的想法也多少算是心里有數。因此雖然議論者眾,但顏弘卻沒有半點推辭,接下了這份擔子。 草原人桀驁不馴,雖然認了輸,但卻不代表大秦的條件他們都能照單全收。兩方第一次坐下來談判,他們就表現得十分傲慢,甚至故意不說中原官話,只說番語。 而顏弘竟是每句話都能接得上,引經據典,將蠻橫的部落首領說得心服口服。 也是直到此刻,所有人才知道,從京城出來這一路上,顏弘竟也沒有閑著,而是一直在跟向導學習草原人的語言。幾個月下來,竟是頗有心得,至少日常對話沒有問題。 而顏弘在談判桌上的表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分明是冠巾儒士,與人爭辯起來卻是半點都不落下風,商量出來的每一個條款也都有利于大秦,讓人不服不行。 最關鍵的是速度快。 本來這種事情,不要說三五個月,就是拖個一年半載也是等閑。 但顏弘知道皇帝估計急著回京,所以半點沒有拖沓。 ——李定宸雖然不需要親自處理這些事,但談判過程中,大軍卻還是不能撤走,須得駐扎在草原上形成威懾,好叫草原部族知道厲害,免得他們反復。 而他雖然沒有催促過談判進度,卻是一天三次派人來看進展如何,顏弘如何不知道他這是不想多等? 于是拼著自己日夜苦熬,那么多那么復雜的事務,他一條一條理清楚,不過半個月的功夫,竟是都商談得差不多了。 戰俘大秦留著無用,叫各個部落自己拿牛羊馬匹來換。已經被秦軍占領的土地,自然都歸于大秦,丈量之后重新設立新的邊境線,同樣留出一段緩沖帶。至于糧食交易的價格,以后的邊貿互市等等,也在顏弘的考慮之中。 等商議完畢,厚厚一摞條款書送到李定宸案前,他忍不住將之展示給首相杜卓華看,兩人贊嘆了一回年輕人的沖勁,又不免懷念了一番王霄。李定宸便也順勢下旨,恢復了王霄身上虛銜,叫他在老家榮養,又賞賜了不少財物。 距離王霄去職至今三年時間,他從未對朝堂施加過影響,李定宸自然也不會讓他一直以一介白身住在鄉間。只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契機罷了,如今顏弘出了政績,自然是順勢而為。 而這種賞賜,顯然比給顏弘加官進爵更讓他高興,面圣時一再表示要為陛下、為朝廷肝腦涂地,死而后已。 李定宸沒要他肝腦涂地,只是把人留在了西北,要他將條款上的那些內容一一落實。等事情做完之后再回京。而他自己,則也是時候班師回朝了。 御駕親征的夢想完成,雖然沒有親自領軍上戰場,李定宸也算是過了個癮。中途還看到了不少北地的風土民情,也算是讓他對自己治理之下的這片土地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等興奮之情散去,作為皇帝的責任盡了,新鮮感也消耗得差不多時,李定宸便開始想家了。 尤其是在有了新的想法,迫切的想要跟皇后分享,轉過頭卻發現身旁根本沒人時,這種落差最大。就算是再好看的風景,再令人興奮的功績,少了與之分享的那個人,似乎也就不那么令人激動了。 所以仗一打完,李定宸就已經著人安排回京的事。 他還嫌棄大軍走得慢——畢竟步兵的行軍速度和騎兵截然不同——索性把這些人給留在后面慢慢走,自己則領著剛剛組成沒多久的輕騎兵先走。 這個計劃遭到了朝臣們的反對。 因為只帶騎兵,就意味著鑾輿也要留在后面,而文官們所乘車馬,必然也是如此。 皇帝自己身體強健,弓馬嫻熟,跟騎兵一起趕路不覺得有什么。很多朝臣卻是養尊處優,雖然也不是不會騎馬,但要像是行軍一樣趕路,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叫皇帝把他們給留在后面,那成什么樣子了?估計等回了京城,皇帝固然會被御史彈劾一個“輕浮、不成體統”,他們自己卻恐怕連頭頂上的烏紗都保不住了。 但是皇帝會怕嗎?反正從他登基開始,專門寫來罵他的奏折幾乎每天都有,而且其中出現得最頻繁的罪名就是輕浮任性。不痛不癢,李定宸早就已經習慣。所以面對朝臣們的勸諫,他的態度也很堅決。 要么你們自己跟上來,要么朕自己先走。 大臣們能怎么辦?當然是咬牙也要跟上??!只有他們遷就皇帝,豈有讓陛下遷就他們的? 不過像杜先生這等上了年紀的老臣,李定宸也不強求他們跟上,索性都安了個可有可無的差事,叫他們留在固原,晚一步動身。 于是,在這樣的安排下,算算時間,李定宸發現,自己完全可以趕在端陽節之前回到京城。 他還特意給越羅寫了一封信,叫她等著自己回去一起過節。 消息傳回來,整個京城都沸騰了。 雖說大軍并沒有跟著回來,但帝王凱旋、鑾輿回宮,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大事。雖然真到那個時候,為了保證安全,京城內的道路估計會戒嚴清場,他們其實什么都看不到,但還是不影響所有人的熱情。 而且京城百姓對皇室的畏懼沒有那么深,又在這城中生活了那么多年,就算軍隊封路戒嚴,他們也總能找到圍觀的辦法。 這可是大秦幾十年沒有過的盛況,如今能夠親自目睹見證,足夠接下來幾十年里吹噓的了。 皇帝回京,皇后與朝臣們自然也要出城迎接。所以提前一日,就有消息送回來,預測鑾輿返京的時辰,好讓這邊做好迎候的準備,以免倉促之間會出差錯。 雖然越羅也想闔家去迎接李定宸,但江太后不愿拋頭露面,而兩個孩子又還小,索性就只安排他們在宮門口迎候,她自己則是必定要出城去迎接的。 到五月初三這一日,一大早越羅就起了身,沐浴更衣,按品大妝,然后乘坐皇后鳳輦,率留守京城的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這個時節,天氣已經有些炎熱,為了避免失儀,又不能進食水,一行人從清晨等到中午,從精神抖擻等到無精打采,卻還是沒等到人。 越羅體諒眾人,索性讓他們到長亭中等候,等前面來了消息再出來列隊迎接不遲。她自己則留在了車上,畢竟這皇室所用的車輦功用齊全、空間寬敞,也就不用去亭子里跟其他人搶地盤了,反而叫他們不自在。 直到將近未時,才見探馬一騎絕塵,趕來稟報御駕已在十里之外。 眾臣連忙整理儀容,從長亭之中走出,在路旁列隊。 然而探馬趕來畢竟也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不過片刻之后,遠方已經可以看到騎兵飛馳時一路帶起的煙塵。幸而大臣們平日里上朝都已經習慣了站班,堪堪列好隊形,馬隊已經疾馳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