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而這個提議,即便是朝中最頑固的大臣,也說不出一點不好來。 在把人送去皇莊之前,李定宸見了他們一面,做了十分細致的交代,“如今皇莊上就有良種和肥料的制作方法,爾等務必先將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寫成小冊子發下去。同時擴大育種范圍,培育更多種子。朕只有一個要求,兩年之內,凡我大秦境內百姓,都能用上新的種子和肥料!” 兩年的時間自然是非常緊張的,但李定宸覺得以朝廷的能量,要做到并不難。既然是好的變化,那就應該強制執行。當然,執行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李定宸有信心將之處理好。 這件事交代下去之后,李定宸便暫時消停下來了。 現在這些改變,已經足夠大家琢磨一陣子,慢慢將之摸透熟悉。至于其他方面,暫時沒有迫切的需要,大可放緩一些。 參謀部組建之后,暫時沒什么事可做,于是李定宸索性將自己的近衛隊給塞了過去,讓幾位參謀指點教導。而受了農事的啟發,李定宸這日去觀看他們講解時,忽然福至心靈,又生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農事可以著書傳播,兵事難道就不行? 從古至今,兵法一向十分受重視,留下的著述也著實不少。但是這些書的內容,并不完全契合大秦的軍隊。而這些參謀都是久在軍中的老將,熟悉秦軍的各個方面,寫一本針對性的、全面的兵書,用于指導軍事訓練和作戰,或許也是可行的? 想到就做,他立刻就把人召集起來,提出了這個想法。 然后九位參謀齊齊垮下臉色:“陛下圣明,這兵書若能寫出來,必然功在千秋。但……臣等都不識字??! 第92章 開科取士 “……”這個回應,李定宸可是萬萬沒想到。 要說這些武將真的一個字都不認識,那也不至于,至少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常用字是認識的。但是要寫書就不夠用了,好比要求剛學完了三百千的孩童寫出一部著作,根本是癡人說夢。 所以他們也不介意更加貶低自己,讓皇帝意識到這個建議的不靠譜。 雖然已經到了這個年紀,但皇帝若是想讓他們去前線打仗,那絕對沒二話?;蛘咦屗麄兿裰澳菢佑柧毾旅娴氖勘蛯㈩I,也沒有問題,他們愿意用這種方式為國家發光發熱。 但是著書立說,那不是文人們的事嗎?跟他們這些大老粗說這個事,根本就是找錯對象了嘛! 然而他們不想寫,近衛隊里這些被李定宸冷落了不少時候的將官們卻是躍躍欲試。他們被選送入京,本來是鍍金來的,希望能抓住這個機會,得到皇帝親來,升官發財。結果皇帝不滿意,一直沒怎么安排他們。還是后來參謀部成立,才讓他們過來跟著學些東西。 眼看著一年之期就要到了,若是他們再不想辦法,或許他們就只能灰溜溜的被發還原籍了,由不得這些年輕將官們不著急。 因此見李定宸微微蹙眉,其中一人便大著膽子道,“陛下,老參謀們不識字,屬下等卻是認識的?!?/br> “哦?”李定宸本來已經在琢磨給這些參謀每個人配兩個書記官,讓他們口述,書記官記錄,然后再進行整理。聽到這人的話,倒覺得這些年輕的將領們會是更好的人選。 一來他讓寫兵書的目的,本來就是要給將士們學習,還是武將來寫更合適。 而且他已經決定接下來的幾年內什么都不做,讓軍隊休養生息。而近衛隊已經是他唯二能插手的地方了,自然不會真的放著不管。培養這些將領,然后將他們派遣到各地去,長此以往,也就有了自己的班底。 這些人在計劃之中本來就是第一批要學習新編兵書的人,現在他們能參與到編纂工作之中來,或許效果會更好。 于是他點了點頭,道,“好!既然如此,那此事就由你們協助幾位老大人,他們口授,你們記錄,盡快將兵書初稿整理出來?!?/br> 沒能將差事推出去,老參謀們苦了臉。 等李定宸一走,就抓住這些膽大妄為的年輕人,狠狠訓斥了一頓。但訓斥完了,陛下交代的任務還得做不是?再說,這些老大人們當著李定宸的面是那樣說,但心底也難免有些不服氣。 武將怎么了?武將難道就真的比文官差? 都知道成立參謀部的事,可以說是陛下一意孤行,在朝堂上舌戰群雄,才說通了內閣和朝臣,將這個新部門給立了起來。而從參謀部成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幾個月的時間,他們卻一件像樣的差事都沒辦過,這些老將們心里也沒底。 但現在不打仗,他們就是個閑散衙門,再擔憂也沒辦法。 如今陛下交付了新的任務,雖說令人撓頭,但總歸是有事可做了。 于是幾位參謀牽頭,也將編撰兵書的事情立了起來。 李定宸回來跟越羅說了這個笑話,越羅便忍著笑道,“這可不成。不識字,還不能學么?” “此言有理,便是現在不學,以后也是要學的?!崩疃ㄥ伏c頭附和,“這書寫出來,朕總不可能再安排個文官給他們宣讀吧?下面的士兵可以不識字,這些將領們,都該著手學起來了?!?/br> 越羅聞言,腦海中靈光一閃,又冒出來一個念頭,“這些武將們不是總抱怨承平年間沒有仗打,升遷太慢么?不如在軍功之外,也允許他們如文官這般考試升遷?!?/br> “這不就是武舉嗎?”李定宸沉吟道,“恢復武舉,只怕朝臣們不會同意?!?/br> 因為知道李定宸的性子,所以現在朝臣們對這方面非常警惕,根本不用考慮。 “不是武舉?!痹搅_道。其實武舉的考試內容,就跟李定宸從前在神武衛之中挑選伴讀一樣,要求個人的勇武比較多。但越羅要考的卻是武將,自然有所不同,“考兵法和對戰?!?/br> “兵法倒罷了,對戰怎么考?”李定宸不解。 越羅道,“陛下從前不是還想過讓軍隊換防么?只是種種緣故,難以施行。倒不如讓臨近的駐軍時時互相對戰,既能以此練兵,也可以令他們互相監督,算是考試的一環。將官門的升遷也罷,朝廷軍餉分配也罷,都按著考試結果來,如何?” “如此倒是十分有趣?!崩疃ㄥ纺樕狭⒖搪冻鰩追制诖?,雖然明知道朝臣那里估計很難通過,但他現在滿心興奮,決定排除萬難一定要將此事定下來。 而且如越羅所說,按照演練結果分配軍餉,那么就可以節省一部分,正好用于對戰消耗。 以前除了九邊之外,朝廷對各地都是一視同仁,把這些軍隊都養費了,根本不能用。用這種辦法cao練起來,往后真到了用兵之時,也就不用太擔憂了。 演練的事可以暫時放一放,但軍中將領們須得讀書識字這一項要求,李定宸卻是立刻就著人通報下去,又惹得武將們叫苦不迭。 但連著編了兩部書,連軍隊都要求讀書,卻也可見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于是朝中不知怎的忽然就刮起了一股著書立說的風氣。而且這風氣還很快就從朝堂吹到了士林,引得不少人意動。 尤其是那些屢試不第,但又有一顆功名之心的文士。若是自己編的書能入得皇帝的眼,也就可以跳過科考這一關,直接入朝。 不過都知道陛下愛的不是詩詞文章、風花雪月,所以大部分人雖然有心,但奈何自己在雜學之上,并沒有太多的造詣,只能扼腕嘆息,懊惱自己從前不曾將精神放在這些東西上。 但大秦人口眾多,總有對雜學造詣極深的人,甚至其中某一部分,本來就一直在將自己的研究寫成文稿,只是沒有系統的整理過。如今這風氣一吹,他們也就動了將文稿集結成書的念頭。 于是這一年底,在兵書和農書還在打磨的時候,已經有兩部書稿送到了李定宸和越羅面前。 一部是醫書,另一部則是雜談,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復雜,山川地理,天文氣象,乃至墨家器械工具都有。 這兩部書完全出乎李定宸的預料,也讓他陡然發現,大秦還是有許多人才的??婆e雖然是選材大典,但總難免有遺漏的地方?;蛟S,得想個辦法讓這些人才也都為朝廷所用了。 李定宸和越羅排排坐著將這兩本書翻閱完畢,都是一樣的想法。 越羅道,“我大秦果真人才濟濟,可惜從前一直散落民間,倒是白耽誤了。若是能將這些人才收攏起來,陛下也就不用這樣費力?!?/br> “正是?!崩疃ㄥ肥终駣^,“朝堂上的事千頭萬緒,朕不可能一人兼顧。若自己一項一項的革新,莫說這輩子,就是下輩子也搭上,都未必能成。還是該多多招攬人才,讓他們人盡其用,才是為君之道?!?/br> 他最近好像有些沉迷跟朝臣們唇槍舌戰、你來我往,倒是將自己作為皇帝的職責給荒廢了,著實不該。 越羅見他自省,便道,“萬事開頭難,陛下須得親力親為,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往后卻不用這么費力了。如今還需皇上牽頭,搭個架子,等這些架子搭好,他們便可以自己做事,不用時時盯著?!?/br> 李定宸聞言,不由擊掌道,“知朕者,阿羅也。朕便是打算將這些事情都弄成制度。往后有了定例,便知道該怎么做了。如此,不止朕能省心省力,就是后世子孫,也得益多矣!” 越羅微微一怔,繼而笑了起來,“那臣妾就要恭喜皇上了?!?/br> “恭喜我什么?”李定宸不解。 越羅道,“當然是恭喜陛下找到了自己的抱負?!?/br> 理想和抱負這種東西,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就是朝中這萬千官員,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中大部分人,不過渾渾噩噩的混日子罷了。 能夠找到自己的目標,并且堅定的將之實現,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現在,雖然李定宸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他的理念和抱負,正在逐漸形成。他開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事,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于國于家能有什么貢獻,這就是最大的不同。 越羅自然是為他開心,且以他為傲的。 李定宸也反應過來,目光明亮且灼熱,心頭陡然生出萬丈豪情,“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那倒不必?!痹搅_調侃道,“陛下是有道明君,必然得道者多助,一呼百應,無不順從,千萬人皆為先驅才對?!?/br> 被她這么一夸,李定宸自己反倒冷靜下來了,嘆道,“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那一步,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制度要建立,卻也離不開人才。朕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 這幾年時間的磨合,李定宸對朝中官員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守成有余,不功不過,但要完成自己的壯志,只靠這些人卻是不夠的。因為他們是那個舊有的框架里培養出來的讀書人,于是就總會受到限制,跟不上李定宸的思維。 而手里沒有合用的人,就算心里想得再多再遠,也沒有用。 “陛下若想要人才源源不絕,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到底不妥。雖說是因功受封,但難以形成定制。倒不如開科取士,只不考經義策論,而單考雜學,如何?”越羅想了想,道。 “好主意!”李定宸握著她的手,“阿羅果然不愧為朕的賢內助,如此一來,天下英才必然都能各安其所!” 頓了頓,又道,“不過還是得慢慢來,暫且就先開工科和農科與醫科。其實朝廷本來也有這方面的選材先例,如今不過是將之引為定制罷了,想來朝臣們不至于會反對?!?/br> 不說前朝,就是大秦立國之后,也有人在這幾個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因而得到朝廷封賞的。 畢竟這幾個方面,都與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便是讀書人鄙薄,也不能不承認它們的重要性,既然如此,國家儲備這方面的人才,自然也是應有之義。 李定宸已經開始琢磨怎么讓朝臣通過這項提議了。 越羅又提醒道,“不過還是先找人對這兩本書上的內容進行查驗吧,若果然都確實,陛下再以此為引,想來會容易許多?!?/br> 尤其是醫書,記載了許多病癥的判斷方法以及對癥的藥方,據說都是著者多年在民間行醫的經驗。若能驗證確實,推而廣之,對大秦百姓而言,無疑又是一項福音。這種事,朝臣們是絕不會阻攔的。 說完了正事,李定宸又提起私事來,“過幾日就是冬生的生辰,過了三歲也該開蒙讀書。朕已經從翰林院挑了幾位德才兼備的官員,阿羅是否也要見見?” 越羅點頭,“自然該見一見?!被屎笳僖姶蟪嫉那闆r雖然不多,但卻也不算驚世駭俗,尤其還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何況不見一下老師,越羅也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 第93章 請立太子 越羅一見李定宸拿過來的老師的名單,心下就暗叫糟糕。李定宸給自家兒子挑的都是博學大儒,學問和人品必然都是上佳的,就是年紀大了,一來精神不那么健旺,二來思想也會趨于保守,講起課來自然也就容易長篇大論,冗長枯燥。 幸虧自己把了關,否則真給冬生請上這么三五位先生,恐怕將來又是一個李定宸。 她將名單合上,有些哭笑不得的對李定宸道,“陛下自己從前最煩先生說教,不耐聽那些大道理,怎么到了孩子身上,就給忘了?”莫說是從前,就是現在,讓這幾位老先生來給他講一天的課試試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么簡單的道理總該懂得。 冬生正是啟蒙的關鍵時刻,若是學的東西太過枯燥乏味,很容易就失了興致 不過李定宸身為帝王,其實并不唯我獨尊,是很能為他人著想的。聞言一拍額頭,自嘆道,“是了!朕總想著要挑學問上佳人品貴重行事端正的,免得孩子跟著移了性情,卻是沒能考慮周全?!?/br> 說著不由搖頭,“虧得阿羅提醒,否則將來冬生豈不埋怨我這當爹的?” 也虧得自己只是在暗地里考察,雖然想要完全瞞過不可能,下頭一部分人多少應該猜到是在給皇子選老師,但畢竟沒有確定人選,更沒有明旨,這份名單也只有自己身邊幾個內侍得知,不會隨便外傳,還有轉圜的余地。 于是只得暫且作罷,從頭挑起。不過這一回,李定宸又過分心疼孩子,選來選去,覺得都不合適。 越羅只得給他出主意,“小孩子好奇心重,喜歡新鮮的,沒見過的東西。如今只是啟蒙,倒也不必太過著緊。陛下既然要抬舉雜科,不如就從這里頭挑幾個?” 還有什么比給皇子當老師更能抬舉身份的? 冬生如今雖然還不是太子,但中宮嫡子,宮中又只有這么一根獨苗,自然所有人都對他寄予厚望?,F在是皇子師,將來就是太子師,帝師。 如此一來,既可以讓天下人看到皇帝的態度,也能讓冬生開拓眼界,不至于這么小小年紀,就要坐在書房里不停念書,不得休息。越羅自己小時候學東西,父親從來都是寓教于樂,并不過分說教,如今也想讓冬生能如此。 不過,也就只有開蒙這幾年了。 等到七八歲左右,是必定要去接受皇太子的教育,在朝臣的關注之中學習的,就像李定宸當初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