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
《孫子兵法》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戰爭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影響,歷朝歷代已經用種種事例說得很明白了。所以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軍隊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即使掌管朝堂運行的文官輕視打壓武將,但大秦每年歲入有六七成都用于養軍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還只是承平年代,一旦打起仗來,投入只會更多,情況最嚴重時甚至可能翻倍。 由此也可以直觀的看出軍隊的存在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所以李定宸表現出來重武輕文的傾向,雖然不得王霄的贊同,卻頗有一部分朝臣認為沒有問題。所以他之前以武備松弛為理由,要求徹查天下軍隊,同時進行整改,這要求內閣也通過了。 但也正因為這件事太重要,所以究竟該怎么處理,才一直爭執不下。 而現在,問題還沒解決,李定宸卻忽然神來一筆,說要裁軍,讓諸位重臣如何不震驚? 饒是這兩年來已經習慣了這位陛下行事,他們卻始終還是摸不準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會這樣突然的扔下一個炸-彈,讓所有人都嚇一跳。 虧得這些朝中高官都沒有心疾,否則早晚被他嚇出個好歹來。 按理說,身為臣子,看到陛下如此任性,就該開口勸諫了。但李定宸行事從來出人預料,但卻每每能自圓其說,被他鍛煉了那么長時間,這些朝臣也多少懂得了一點門道,于是沒有急著否定,而是打算先弄明白他的想法。 王霄在所有人的注目下,上前一步,開口道,“陛下,派往各地的御史尚未回來?!彼阅矂e總想一出是一出,好歹先把這前一件事解決了。 李定宸擺手,“沒回來正好,就叫他們留在當地宣旨?!?/br> 這是……不查了?幾位重臣面面相覷,都被這剛升起來的念頭給驚住了。其中一部分皺眉擔憂,另一部分卻生出了別的心思。 要說軍隊糜爛成了這個樣子,朝中什么都沒察覺,那是不可能的。 朝廷是一棵大樹,盤根錯節,非常復雜。軍隊那邊之所以能一手遮天,正是因為部閣高官之中有人為他們掩飾和撐腰。 這一回也是因為李定宸把動靜鬧得太大,而且看著竟是要對整個大秦的軍隊一起下手,陣勢太嚇人,下面的人反而沒有遮掩,老老實實讓御史查出來了。反正這么大的問題,就算對朝廷來說也十分棘手,一時必然難以處置。 但現在看來,皇帝有改注意的意思? “陛下究竟是怎么想的?”最后是次相顏錦泉站出來問。 這種只有重臣參加的小朝會并沒有那么正式,李定宸沒有換大朝服,面前的桌上還擱著備用的茶水點心。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端起茶盞,用茶蓋撇了一下浮沫,輕輕啜飲一口,才慢條斯理的道,“就以現在查出來的這些東西來看,諸卿以為當如何處置?” 眾人沉默。 他們心里當然想過這個問題,但誰也不愿意在這個當口說出來,因為說了一旦被采納就意味著要承擔責任。 所以他們都在等皇帝的決定。 李定宸顯然也知道這一點,他這樣問,并不指望真的得到回答,因此面對這種沉默,也只輕輕哼笑了一聲,盯著茶盞,神色淡淡地道,“朝廷這一回動靜那么大,要說下頭的軍隊沒有聽到風聲,恐怕誰也不信?!?/br> 他的臉色陡然沉下來,如同寒冰深淵、暴雨將至,“但他們不憚于被朕知曉!” 有恃無恐!這就是各地駐軍的現狀。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朝廷如果真的想處置,那么大秦一半的兵馬都會陷入混亂之中,這是朝廷無法承擔的,所以最大的可能,朝廷知道了他們的所作所為之后,非但不能動他們,還要反過來給他們補窟窿。 當然有秋后算賬的時候,但眼下總算敷衍過去了,往后的局勢如何,誰知道呢? 但李定宸卻不打算按照他們的所想來進行。 軍隊里留下這樣巨大的一個隱患,他這個當皇帝的絕對睡不安寢。因為這股力量只要聯合起來,就有本事把這天下換一個模樣,莫說是廢立君王,萬一被人煽動,就是讓這天下換一個姓都不無可能。 他絕不能讓事情發展到那個地步。 說完之后,他抬起頭來,視線一一掃過眾人,見他們均低著頭,十分恭順的模樣,才隨手將杯子往茶碟之中一擱,發出清脆的碰撞聲,而后道,“還是先來說說裁軍的事?!?/br> 雖然顏錦泉的那個問題仿佛被李定宸忽略了,但朝臣們已經從他這一番話之中聽出他決心之堅定,所以這一次沒人反對,甚至還有人拱手道,“臣等愿聞其詳?!?/br> “著各地駐軍,報上相應裁撤之后所保留的數目,由各地巡查御史監察?!边@句話李定宸說得很慢,語氣也落得很重,“往后各地的駐軍數目,便以今次報備為準?!?/br> 他說完之后略略停頓,似乎在等眾人反應,片刻后又道,“另外,以后每年天元節,調一路駐軍入京,演習慶賀?!?/br> 王霄是第一個聽明白的,他抬起頭來,看向端坐在上首的年輕帝王。 其實以臣子的身份,這樣在御前抬頭,直視天顏,是非常不符合禮儀的,讓御史中丞看到,只怕明日又有彈劾的奏折送上來。但此刻,王霄沒有任何退縮的意思,他那樣平靜的、直白的注視著眼前的人,像是第一次認識了他。 而后又在其他人從震驚之中回過神來之際,慢慢低下頭去,沒有讓任何人察覺到這短短一瞬的對視。 幾位大臣反應過來之后,殿內立刻響起了低低的驚呼聲與議論聲。 李定宸說得簡略含糊,但他們都聽明白了。 其實還是在解決天下軍備糜爛之事。 讓各地駐軍自己上報保留的人數,也就相當于是給了他們一次機會,愿意對此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既往不咎。同時也相當于讓他們主動將自己吃了多少空餉,軍中實際上還剩下多少人這些情況匯報上來。 簡直可以說是釜底抽薪之計,令人不得不嘆服。 本來是一件無解之事,李定宸卻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絕妙的解決方式。他將選擇權交出去,看似朝廷忍氣吞聲,但卻牢牢把握住了主動權:這個決定對各地駐軍而言,是誘惑和風險并存的,勢必會將隱隱有聯合態勢的各地駐軍重新分化。 如果他們選擇服從朝廷的命令,就等于將自己的罪證拱手送上,要承擔秋后算賬的風險。若拒絕朝廷的命令,或者謊報人數,往后被查出來,那朝廷也就有了處理他們的理由。并且處置了后面這一批人,同樣是對選擇正確者的警示與告誡。 再加上每年召一路軍隊入京演習,慶賀天子誕辰的決定,可以說將后患也解除了?!搅司┏?,軍隊究竟有多少人自是一目了然。而想要以老弱病殘充人數的做法也不可能奏效。 而且,入京演習同樣也是對各地駐軍的一種保證,既然還有后續,那么秋后算賬的可能就降到了最低。何況整個大秦除了四京之外,分為十三路,這入京演習且得慢慢排,就是秋后算賬也沒那么快。 可以說,小皇帝是自己退了一步,從而將整件事情都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幾位重臣被召集過來時,本以為因此事而輟朝的小皇帝必定暴怒不已,誰能想到短短時間內他已經想到了解決之法?也不知道這半天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讓他開了竅。 李定宸留下了足夠多的時間讓他們討論,等到殿內的聲音低下去,才開口問,“諸卿以為如何?” 這些大臣還能說什么?只能心悅誠服的說一句,“陛下圣明!” “那就著翰林院擬旨吧?!崩疃ㄥ返?,“此事交由內閣處置,想來諸卿不會讓朕失望?!?/br> 這最后一句敲打,又讓心里有鬼的那幾位凜然。 他們暗地里那些事情,小皇帝未必都知道,但猜到京中有人里應外合是必然的。這個時候,就算想做什么,也必須要三思而行,十分謹慎。與其費這個功夫,倒不如配合小皇帝,主動把這一頁揭過去。 不過……剛剛那一瞬間,他們被皇帝的氣勢一壓,幾乎有回到世宗朝、面對的是那位一世雄主的錯覺。 從殿里退出來,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失去了談論的興致,默然回衙當差去了。 回內閣的三個人之中,王霄走在最前面,杜卓華作為王黨緊跟他的腳步,而顏錦泉也十分自覺的落在了最后,遠遠的跟著。 杜卓華回頭看了一眼,見顏錦泉離得遠,沒人能聽見他們說話,才低聲對王霄道,“王相,陛下自大婚之后,數次對朝事插手,動的都是軍隊??!” 不論是一開始手筆青澀的練兵和弄馬球比賽,還是現在的近衛隊,裁軍,處處都著落在軍隊上。 這固然是因為文臣這邊有王霄壓著,插手的機會太少,但皇帝表現出來的這種傾向,還是讓跟王霄理念一致,不希望皇帝過分重視武事的杜卓華十分憂心。 不怕小皇帝是用這種方式鞏固自己的皇權,就怕他還想著打仗! 第79章 這是資敵 小皇帝的心意,王霄自是比旁人都看得清楚。 這種內心的憂切,他雖然沒有表露在臉上,但杜卓華是他一手扶持上來的臂助,彼此之間政見相同,自然也更能領會他的想法。見王霄不說話,便道,“陛下年幼,難免喜威勢、重武力,咱們身為臣子,該多勸諫才是?!?/br> “圣心獨斷,豈容置喙?”王霄終于開了口,卻是慢騰騰的說出了這八個字。 杜卓華眉頭一跳,正要細問,然而內閣官署已在眼前,而本來遠遠綴在二人身后的顏錦泉,也已經快步趕了上來。見此情形,他也只得作罷,將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接下來內閣要忙著往各地發明旨,曉諭裁軍之事,忙得腳不沾地。而三位閣老雖然都有各自的房間,但總有負責整理各種文書的書記官、通政司的官員和殿中省的內侍進出,根本不是說話的地方,杜卓華滿心的想法,卻始終找不到機會開口。 等散了衙,王霄又是第一個離開的。杜卓華追出去時,已經不見了人影。想上門求見,可到了他這個身份,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人盯著,與其他重臣的交往更要時刻注意避嫌。在衙中說兩句話還無礙,跑去登門拜訪王霄,那明日京中必定遍傳此事。 再說,杜卓華雖是王黨,可到了他這個地位,自重臉面,也不愿再做眾人眼中的“攀附”之事。 何況他聽下頭的人稟報,王相閉門謝客已久,不管是真心如此還是做給皇帝看,只怕都不會輕易破例,去了也只會吃閉門羹。 這么一想,也只能歇了念頭,自己召了幾個幕僚和親信,在書房里商議至半夜。 小皇帝這種勢頭,自然是要遏制的,不過究竟要怎么做,從哪里入手,還要不將自己牽扯進來,杜卓華就有些頭疼了。 雖然下面的人各有心思,但在裁軍之事處理完畢之前,卻都不會有什么異動。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日,朝廷雖然陷入忙碌之中,氣氛卻始終平穩,就連底層的官員和文書們都能察覺到,朝中氣氛不似之前那般緊繃了。 有路可以走,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孤注一擲去冒險。所以雖然對小皇帝到底有幾分誠意十分懷疑,但各路反饋回來的,卻基本上都是好消息。大部分駐軍都愿意提供“裁軍名單”,解決此事。 而有了一家同意,其他觀望的人便也紛紛解除戒備,跟上了這一波形勢。這個時候,就算心里還有別的想法,也沒有另一條路能走了。 李定宸兵不血刃,就將一場危機化解于無形。 剩下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數月之后,各地的數據發回京城,歸攏到了內閣,然后內閣三位大臣帶著這封奏折,聯袂求見李定宸,又跟他關在一起開了一下午的小會。 因為絕了用老弱病殘充數的路子,情況比他們預想的還要糟糕。 除了九邊,其他駐軍基本上都已經名存實亡了。 大部分地方實際上擁有的兵員,只堪堪足夠滿額的一半,好一些的有七成,最糟糕的只有三成。而每一年朝廷的糧餉,卻從來都是足額發放的。多余的都去了哪里,自不用說。 但李定宸說到做到,看完之后雖然臉色不好,但還是對這個數據點了頭。不管是真是假,下面報了那么多,以后就得有這么多人。確定他沒有秋后算賬的意思,三位閣臣也不由放松了少許。 李定宸見狀,便道,“少了這幾十萬人,想來往后國庫每年當可省下上百萬軍費了?!?/br> 杜卓華連忙道,“陛下,話雖如此,但各地卻不能沒有駐軍震懾。如今裁撤了人員,將來只怕還是要慢慢添上。這筆錢,卻是不能輕動的?!?/br> “為何要添上?”李定宸神色冷淡,“既然如今這些人能鎮壓各州,將來自然也能。既如此,又何必空耗錢糧?” 這話說得有些誅心,但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軍備廢弛之事,也早有端倪,是這一百五十年的太平日子,一點點滋生出來的。從前給足錢糧,真正做事的其實也只有這么些人。既如此,憑什么說他們守不??? 不過是在地方負責治安糾察而已,又不是戍守九邊。 以前皇帝不知道也就罷了,就是被下面的人糊弄了,也只能咬牙忍了。如今既然查實,而且已經把腐rou割掉,又怎么可能再眼看著它長出來? 王霄就從不糾纏這些小節,他上前一步,沉聲道,“陛下,各州之事雖然情形嚴峻,但只要按照圣命處置,倒也不難。難的是九邊?!?/br> “王相此言何意?”李定宸果然立刻被轉開了注意,問道。 王霄取出另一份密折遞上。 李定宸翻看一看,頓時又驚又怒,沒想到情況竟已壞到這個地步了。他的臉色逐漸嚴肅起來,沉著臉將一本薄薄的奏折翻完,記住了下面那個名字,對王霄道,“此國之肱骨,當護持之?!?/br> 王霄微微一愣,然后才躬身道,“臣領旨?!?/br> 他沒想到皇帝第一在意的不是奏折之中的內容,而是送上這份奏折的人。這般愛護之心,若是讓余敏程那個一腔熱血的小子知道,只怕真是為他拋頭顱灑熱血都甘心。 王霄再次感覺自己從李定宸身上看到了類似于世宗皇帝的東西。 但那并不值得高興。 世宗皇帝李長聿,王霄從不否認他乃一代英明雄主,令許多良臣悍將誠心追隨。然而過于霸道,聽不進臣下的意見,獨斷專行,導致的結果就是永初末期長達十數年的朝綱崩壞,萬事皆決于帝心。偏偏皇帝喜怒不定,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有幾年時間,朝政一度陷入廢弛! 作為親身經歷,親眼看到這一切發生的人,王霄直至如今仍舊心有余悸,他偏向保守的政見,可以說一大半都是源自于此。 所以看著李定宸越長越像那一位,王霄心中滋味可想而知。他明明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帝王標準去教導他,可李氏的血脈天性如此頑固,師生之間的氣氛從來沒有愉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