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節
錦中的圖書館不像大學的圖書館,從來不是學生復習的良地。初三級高三級若想逃離課室去別處自習,通常會選擇階梯課室。 程心曾以為圖書館會是個安全地方,尤其在高考在即的六月。 眼下左邊是窗戶,右邊是他,路被堵了。程心只好直起腰,提高警覺,眼睛不離手上的雜志。 霍泉不知從哪變出筆與紙,沙沙寫了一會,再將紙移到她眼皮底下。 他低聲問:“你話我去哪一間好?” 紙上寫著“清華”和“執大”。 據說最近高三級要填報志愿了,學生之間都在傳霍泉要報清華大學,要成為錦中第四位被清華錄取的學生。 而他的口吻,仿佛想去就一定能去,不用考似的,自大至極。 他又說:“你旺我,幫我點一點?!?/br> 程心嘴角翹起一抹冷笑。 她用自己的筆在紙上回話—— 祝你復讀。 對于高三考生來講,“復讀”無異是最毒的詛咒。 霍泉不怒反笑, “哈,你就這么舍不得我,非要我再陪你一年?” 他往她傾了傾身,“要不我復讀四次,等你一起高考?” 始終低低且平靜的腔調聽不出是玩笑還是認真。 程心站起來撿書就走。 圖書館安靜,人人都低著頭。 她不想搞出太大的動作,霍泉也正有此意,所以蠻配合地往前移了移椅子,騰出空間容身后的人一閃而過。 第82章 第 82 章 桂江公司這趟北京之行沒有白跑。 早在出發之前,他們就將目標定為尋找能支撐整個學校運營的個人或企業合作。 畢竟隔行如隔山,賣別墅都沒搞明白,又要再辦教育,實在費不過神來,索性找專家或專業團隊聯手合辦。 前后拜訪了幾家學校,輾轉認識了一位從香港去北京辦教育產業的香港人蔡先生,母語溝通事半功倍,大家一拍即合。 他們商量了許多問題,包括學校的招生對象如何定位。 桂江的原意是辦專門給富人子女讀書的學校,而這個“富人”,是指本地有錢人還是在內地做生意的港澳臺有錢人。 前者接受國內教育制度,后者不吃國內那一套。 搞清楚到底要招誰的子女做學生,直接關系到學校要走什么樣的教育模式。 與此同時,哪一種模式更容易吸引生源,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桂江一時三刻給不了答案。 斟酌期間,蔡先生提了另一個問題:“你們打算辦小學還是辦中學?” 阿爸:“辦小學。我們考察過省城的私立學校,幾乎全是中學,而且本地已經有不少優秀的公立中學。要與眾不同吸引生源,得辦小學?!?/br> “那學校的硬件你們準備好了?” “對?!?/br> 以桂江的建筑經驗,兩三個月起一幢教學樓出來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們希望使用原有的資源來減少成本支出,比如北苑別墅那幾幢閑置的會所。 別墅賣不出去,會所等同報廢,倒不如拿去做學校。 等將來北苑旺了,再重建會所也來得及。 桂江向蔡先生展示圖紙與實景圖,可見建筑物面積不少,新凈又牢固,還帶些歐式風情。 蔡先生邊研看邊喃喃:“這個可以試試?!?/br> 桂江:“就用這幾幢樓吧,不然趕不上9月開學?!?/br> 蔡先生一愣,“你指明年9月抑或今年9月?” 桂江:“當然是今年9月!” 等明年?恐怕桂江到時被供應商拆得連渣都沒了。 蔡先生恍然:“既然如此,不要糾結辦哪一種教育模式了,我建議兩種都上!兩種有錢人都抓住不放!針對本地的,我們可以與北京的名校合作,針對港澳臺的,我們找香港的名校聯手。不用擔心,這方面的資源我都有?!?/br> 桂江一片和應,這五十五十的方式好! 有心辦事和有能力辦事的人聚在一起,事情很快就會商議出結果。 他們做了許多決定。 當中有將學校定名為“桂江學?!?,學校劃分“精英部”與“國際部”,每部每級只設三個班,每班30人。 這和當時公立學校每班動輒五六十人的規模相比,算是小班教學了。 而且設的班少,一來減輕運營與招生的壓力,二來營造“物以稀為貴”的效果。 有了大方向與細節,資金硬件以及軟件資源一一到位后,桂江學校又快又穩地在平地冒了出來。 有供應商定期來桂江催收貨款,他們發現了異樣。 以前桂江恨不得他們消失,推三推四不見不接,拖拖拖! 現在,他們居然幾個人出來迎接,并且熱情好客地問:“家里有孩子嗎?上幾年級了?” 供應商:“……” 知道桂江要辦學校之后,供應商更懵了。 是不是走錯地方了,這里有第二家桂江? 拿塞過來的宣傳單看了看,又看了看,當即破口大罵:“叼你桂江!學費一年6萬,還要收30萬儲備金?我儲你老母!” 桂江笑嘻嘻的,示意他們仔細閱讀宣傳單上的內容—— “精英部”,與北京瑞興小學合作。瑞興小學什么名堂?介紹上寫是北京十佳名校。 沒聽說過,不知真偽。 但“國際部”,與香港圣莎學院小學部合作。頂,這個他們懂! 天天看新聞的都聽過香港圣莎學院的大名,那是許多香港名人的母校啊,中學部還盛產會考10a資優生的香港老牌名校。 由此推彼,看來瑞興小學的來頭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