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節
蘇玉秀剛剛生產正需要丈夫陪伴,溫向平卻正好撞上了靈感爆發,錯過這次不知道下次又要等到什么時候,畢竟上一次可是剛剛等了三四個月。 索性,溫向平就每天扒在蘇玉秀的病床旁邊,護士前來查房時他在寫,李紅枝帶著溫朝陽兄妹三個前來看他們的小弟弟時,溫向平還在寫,口中時不時念念叨叨,不知情的外人見了,還當以為這人魔怔了不成。 而醫院里的護士和醫生也有認出來溫向平就是溫知秋的,見到其整日苦心創作還要守在妻子身邊,更是大受感動,對蘇玉秀照顧的更用心幾分不說,就是來查房的頻率也比別的病房高出一倍去。 只在報紙上見過的,寫了《蜀山》和《大惠山》的溫知秋,現在就這么活生生、近距離的站在他們面前,怎能不讓這群溫知秋的忠實讀者激動一番。 好在溫向平選擇的這家醫院貴是有貴的道理的,醫護工作人員的素質非常之高,直到蘇玉秀和小朝玦出院時,“溫知秋陪產妻子”的消息沒出現在雜志報刊的標題上,什么奇奇怪怪的人也沒出現過。只有江家、羅家和及許城陽等熟人來看望了幾次,倒是叫溫向平對這家醫院的評價挺高。 下次生病什么的就來這家醫院了。 蘇玉秀見過溫向平三月沒有靈感的糾結模樣,此時也是體諒丈夫靈感如泉涌、一氣呵成的狀態有多不容易。只是溫向平一寫起來就沒個完,飯也不吃覺也不睡的狀態讓蘇玉秀擔憂了好幾次。 一頓兩頓不吃、一覺兩覺不睡,蘇玉秀是萬萬不會打斷溫向平創作的。奈何溫向平一寫入迷就仿似著了魔,不餓不困,倒是要蘇玉秀這個躺在病床上的時時刻刻監督才行。 也不知道到底誰是那個生孩子的,誰又才是陪房侍候的。 唉。 …… 溫向平的新作題目暫定為《和樂》,體裁是一部小說。 和樂是小說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出生在一個平凡卻安寧的家庭,父母取名為和樂,盼望兒子一生不求富貴,只求平安和樂。兩歲時在小區中玩耍而其母卻不在身邊,于是被出來尋找貨物的人販子偷偷抱走,等到其母發現痛哭悔恨時,和樂已經被帶上了前往山坳里的面包車,賣給一家無子的夫妻。 這對夫妻已經年逾四十卻無子,對待和樂宛如親生,取名為和樂不說,平素里真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只一點,不準和樂離開他們的視線半步。 和樂于是在這樣的溺愛下長到了十五歲,性子難免嬌縱,然而夫妻卻并不在意,十年如一日的待和樂好。 和樂雖然嬌縱,腦袋瓜卻是實打實的聰明,才十幾歲就能想著法子倒賣商品掙錢,等到成年那年,和樂手頭已經小有一筆的積蓄,于是決意去見識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哪怕夫妻哭鬧著阻止,和樂還是在一個晚上悄悄抱著自己的小布包跑出了山坳。 和樂腦子雖然聰明,卻到底涉世未深,出來沒多久就被人坑騙了幾次,手頭本就不多的積蓄很快就一無所有,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為生計所迫,和樂只能在一家無證的黑餐館打黑工掙點口糧。 或許是骨子里就透著一股不服輸,再度積攢了一點成本后,和樂拿著錢坐車到了大城市,從最基礎的零工打起,憑著切身體會和觀察琢磨來的經驗,一路開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了當市的商業新貴。 成熟穩重的和樂思及當年任性逃出家中的自己,和疼愛自己的父母,倍覺愧疚和思念,于是開車回鄉欲把父母接到城里來。山坳里的夫妻見了和樂喜極成泣,又高興于兒子的出息,當下便跟著兒子一起前往大城市。在途中卻意外撞上了一位婦人,婦人最終截去雙腿,和樂聽說其喪夫喪子,孑然一身,又因為自己雙腿殘疾,當下便很是愧疚,帶著婦人一起回家奉養。 于是,四個人就這樣住在了一處別墅。一日,新聞播報抓獲一伙人販子團隊,其中的銷地正有和樂長大的山坳。 和樂聽見詫異了一番,卻并未多想,老夫妻心虛之下關掉了電視。雙腿殘疾的婦人卻很是激動。她正是和樂的生身之母,多年來和丈夫四處奔波尋找兒子,丈夫在前些年意外去世,便只剩下她一人。得知和樂來自人販子常去的山坳,婦人隱隱便猜測和樂正是她的親生兒子。在看見和樂后頸的胎記后,婦人欣喜若狂,抓著和樂跟他道出真相,和樂卻并不相信。老夫妻聽聞后,擔心兒子會離開他們,竟然下了狠心要將婦人殺掉。 孰料婦人經受連番打擊,兒子也并不認她,精神錯亂之下直接點著了整棟別墅,寧死也拖著老夫妻不讓其逃生,最終只有和樂一人逃了出來。而在警察的基因核對中,證明和樂確實與老夫妻無血緣關系,而婦人正是其母。 和樂得知真相崩潰不已,在三人墳頭坐了許久,和樂最終將全部家產捐出,來到了他真正的故鄉。 在小說的最后,和樂住進了生身父母的房子中,當看著滿屋擺著的一家三口合照時,和樂終于忍不住痛哭出聲…… 事實上,溫向平唯一的靈感就是整篇小說末端,和樂崩潰大哭的場景。據誰說,人哭著來,是因為要來經受一世磨難。 《和樂》雖然寫的是一個例子,事實上卻是溫向平用來以小見大的手法。寬寬泛泛對整個人販產業鏈的描寫到底不如一個無限接近真實的例子來的更加觸目驚心。 然而寫歸寫,溫向平自己卻是會盡力護著四個孩子,哭著降生溫向平動不了手腳,盡力讓孩子提前將一生的淚在出生時都流盡溫向平卻是能盡力而為的。 第88章 寫了一周, 溫向平也就才剛剛將大綱寫完修改好,正式的作品還沒個影子。對于被自己忽略了一周的妻子和孩子,溫向平也是頗為愧疚, 因此在打完大綱后便空閑了幾天陪伴妻兒。所幸之后正式構寫時也不再需要像打大綱時生怕靈感流失, 可以慢慢豐實骨架。 朝玦這些日子長開了些, 五官也明顯了出來。眼睛和嘴巴都長的隨了溫向平, 鼻子卻似蘇玉秀小巧, 總的來說是個遺傳了父母優點的俊小伙子。 蜜果兒從來都是家里面最小的孩子, 現在終于升級當了jiejie, 每日高興的不得了。只要在家,一定要守在弟弟的搖籃邊,伸出手指頭讓弟弟攥著玩。倘若朝玦“啊啊嗚嗚”一番,蜜果兒也能高興的叫嚷著“弟弟在跟我說話”。 而作為哥哥jiejie多年的溫朝陽和甜寶相比之下就要更淡然些, 幫著李紅枝和蘇玉秀照顧一雙弟弟meimei稱得上是得心應手, 半大少年抱著嬰孩在懷中輕拍輕哄的模樣, 讓大人們瞧了都不由得露出個笑來。 然, 溫家新出生了一個小寶寶固然令人歡喜, 可每夜的嬰孩的魔性貫耳就讓溫向平有些吃不消了。 蜜果兒出生的時候一直是李紅枝老倆看著的,難得溫向平這次想親身體驗一下做爸爸的苦與樂, 就被小朝玦時不時的哭聲嗚咽從睡眠中驚起,沒幾天, 眼睛底下就掛上了大大的黑眼圈。白天寫作時也時常精神不濟, 頭疼不已, 大大降低了寫作效率。 蘇玉秀看孩子也是熟練, 小朝玦半夜哭起來時大多都是她哄著的,見狀只能把孩子又放到李紅枝那屋去。 好在李紅枝照顧孩子頗有一手,小朝玦往往才從夢中醒來哭了沒兩聲,就又被安撫入睡,這才使得溫向平終于睡了個好覺。 溫向平慚愧的同時著實是長出了一口氣,作為補償,只能白日里寫作之余,多陪小朝玦玩一玩,再多抱抱孩子培養一下父子感情。 溫向平對《和樂》的預估字數是十五萬左右,真要悶頭寫也就一周左右的功夫。因著大綱已經打好,哪怕溫向平靈感突然福至心靈,再往里面加些枝葉進去,寫作過程又其實不甚順利,也耗不了一年半載。倘若真要拿來參與一年后的冒頓獎評比,也是趕得及的。 因此,在知道了溫向平有意用《和樂》參與冒頓獎評選時,羅家和也是給予了大力支持, “既然有想法有行動,那就是好的。你是準備要在雜志上連載,還是屆時直接聯系出版社出書?” 雖然說在雜志上連載能積攢人氣,然而無論是哈維獎還是冒頓獎的評選,都與讀者支持率沒有關聯,評審的評委們最終看的都是作品的優劣。 所以像《蜀山》這類作品,雖然在讀者中呼聲高,評價高,給雜志帶來的收益也高,但因為思想點的立足只能與獎項失之交臂。 至于直接出書,優于連載的地方是當寫到后來時,可以隨時修改前面的部分,最終出印的是完全改好的成品。約莫著會有讀者沖著溫知秋的名聲而去,然溫向平所真正需要的,其實只有一本。 交給評審團的一本。 溫向平想了良久,道, “直接出書,也不用印的太多?!?/br> 溫向平這么思量自有原因所在。 《和樂》雖然如今才寫到一半,大綱卻已經能窺得幾分意味。正如羅家和看過之后沉默良久道, ”是個好體裁,深度也能算是夠的,只是對于讀者來說,就不是那么討巧了?!?/br> 畢竟與揭露看不見的現實黑暗面的作品相比,情節性強、新穎的小說要更受讀者歡迎。放在新周刊上連載,可能就不會取得像《蜀山》等一樣的熱潮。 溫向平對于這點自然明白,但他總想試試。不是說通俗小說不好,能像查老一樣把一條路走到極致也是一條極好的出路。只不過,溫向平拿著億萬分之一的機會多活十年,一直照著舊路走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天賜的好機會。 趁著還年輕,溫向平想多試試,哪怕失敗,也還有繼續深造和從頭再來等等的出路,何況能從中汲取經驗,也不失為一種收獲。 溫向平到底是寫通俗小說寫久了,哪怕在散文等方面仍舊筆觸自如,寫起來亦文思泉涌,但在寫《和樂》的過程中,著實遇到了不少麻煩。 就比如思想深度這么個詞,說起來好說,寫起來卻不甚容易。什么地步,什么狀態才能叫文章層次豐富、內涵豐富?人物的對話、環境的塑造要怎么構思才能不贅不乏?中心主題深,卻又要深入淺出,對于溫向平而言也是極大的挑戰。 這和寫《蜀山》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速度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速度。對于《蜀山》,溫向平每日萬字都輕輕松松,然而對于《和樂》,溫向平需要斟酌斟酌再斟酌,哪怕有那么一剎突然福至心靈,寫完之后也需要再翻回頭去琢磨修改,如此這般,每天寫五千字的工作量,已經叫溫向平寫的頭腦發昏。 因此,對于《和樂》,溫向平并沒有半成以上的自信能確保其成功,反倒有可能打破“溫知秋出手必屬精品”的牌頭。 前期的名聲給溫向平帶來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桎梏了他的發展,限定了他的發展領域。這是溫向平和羅家和都看得見,也都清楚的。所以溫向平才會苦思冥想之下,選擇踏足新的領域。 羅家和提議道, “不然你就只印上幾本,一本送去評獎,剩下的寄給賈史幾位前輩,看看他們的點評,也更有針對性一些?!?/br> 這也是因著賈平仄和史仁不擔任新一期冒頓獎的評選,羅家和才能這么說。 溫向平思索了一番,還是搖搖頭, “無妨,一起印出去就是了,書的受眾應該是所有想讀書的人,而不僅僅是評委。前輩的意見指點固然重要,也不能忽略來源于最直接的受眾的聲音。否則我或許會忽略許多最直接的道理和想法?!?/br> 羅家和沒想到溫向平當真如此豁的出去,這要是寫的不好,『溫知秋』的名聲必然會遭受打擊,但見溫向平執拗的模樣,羅家和嘆了嘆氣,也說不得就是他自己太看重外物了,于是道, “那是否用在雜志上出個推薦給你?!?/br> 溫向平眉眼間滿是堅定,道, “雜志毋須幫我做任何的宣傳,成也好敗也罷,且讓《和樂》自生自滅吧?!?/br> 羅家和見溫向平竟然還有心思開玩笑,也就清楚了他在這事上有多堅定,聞言頷首道, “可以,只不過――你要以『溫知秋』的筆名發表么?” 羅家和的意思是,可以取一個練筆的筆名,如若《和樂》得到了高口碑自然是一段佳話,拋卻了光環的『溫知秋』確實有折服讀者的實力。倘若最終沒成,灰也沾不到溫知秋的身上來。 溫向平視線凝在手中的大綱上良久,最終搖了搖頭, “不用,外界知不知曉它出自我手,它都確實是我親手寫出來的,倒不必要刻意遮掩?!逗蜆贰泛汀妒裆健范际俏业淖髌?,都是我的孩子,自然要一視同仁?!?/br> 聞言,羅家和不由得嘆一口氣, “倒是我被錢瞇了眼,總想著擴大利潤減少損失,卻忘了這一份初心?!?/br> 頓了頓又笑道, “你這倒還真是又做了父親,父愛泛濫,也罷,我就照著你的想法來,一切都有我,你且放心寫作就是?!?/br> “那就謝謝羅大哥?!?/br> 溫向平真心實意的道謝,有羅家和在,確實免了他許多的麻煩。 因著時間到底是充裕,預計總字數也并不算太多,哪怕溫向平每日寫的字數不多,也到底是在趕在新一期冒頓獎評選前完成了這本《和樂》。 然而出版社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向來都是千本起印。多出來的九百多本,溫向平便放入了各大書店,也沒有再印的打算。 書一印出來,溫向平先拿了三本分別寄給賈史兩位前輩,并附言求教。 很快,賈平仄和史仁的回信便寄了回來。 溫向平看完兩封回信,心下不由得沉了幾分。 賈平仄和史仁都是華國資深且首屈一指的大家,華國內七七八八的文學獎項,二人基本評委已經做了好幾圈過去,在評獎文學這方面可以說是相當有發言權。 然而兩者對于《和樂》的評價都不是很高。 史仁文如其人,言辭間直指要害,稱得上是疾言厲色,說這本書的主題“刻意且淺薄”,情節“矯揉且造作”,不可不謂尖酸刻薄,哪怕隔了一張紙,溫向平也能感覺到臉上泛起羞愧又羞惱的熱度。 史仁這樣評價道, “為了獲獎而誕生的作品,作家的心態就是淺薄的,又怎么能要求其作品不淺薄。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被作家的細膩捕獲,再用最純潔的心、最順暢的筆觸構寫而成,引以為傲,故而得到大眾認可,得到更權威的前輩和機構認可,這才是得獎的含義?!?/br> 溫向平看著羞愧,卻又不得不承認史仁說得對。 溫向平從一開始寫《和樂》的目的就不單純,因著錢財夠了,在讀者中的名聲口碑也有了,所以就貪求在權威中的獎項來加重自身的籌碼。 縱然后來溫向平心思有所扭轉,可源頭錯了,后面再怎么改也是徒勞。 賈平仄在信中也是批評道, “古人說窮而后工,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在,外物都被作家摒棄,創作的初心便指引著作家一次次的突破自我,下筆也就如有神。為外物所驅使,哪怕再華麗的文筆,再深刻的事實,也是言之空洞乏味,徒有其表。思想的深度,不在于作家選擇了多么貼切社會和現實的題材,不在于作家寫的多么深奧晦澀。心是透明的,思想是清越的,哪怕是簡簡單單同家人一起用一頓家常晚飯,也能品出來思想的深度?!?/br> 末了,賈平仄下了八字結論, “其心不靜,火候未到?!?/br> 雖然其間也有寥寥幾筆的夸贊,然而和通篇的批評之言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溫向平捏著這薄薄的兩封信,哪怕書房里只有他一個人,也恨不得地上有個地縫能讓他鉆進去。一瞬間更是萌生了把已經刊印出去的書都收回來的想法。 到底還是忍著羞愧把這兩封信又仔仔細細的讀了幾遍,其中除了對于溫向平立意的問題,還指出了溫向平在寫作方法和情節安排上的一些漏洞及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