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節
    還沒吃完飯,從食堂回來的葉mama,卻帶來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    碧土村田地里,今早從林子里坡上,溜出一條黑尾巴蛇,追著老鼠來的,幸好是無毒的,被村人們分著吃掉。    葉老爺子皺眉道:    “以后娃娃們少往山邊跑,林子里也別單獨去?!?/br>    葉爸爸嘆息道:“他們村怕的不是黑尾巴,而是野豬群、豺狼、熊瞎子哪些。那天晚上,不是有人聽到一聲狼嚎?要是狼群進村,后果恐怕不堪設想?!?/br>    甜妹兒眨巴兩下眼睛。    她不敢跟爺爺爸爸說,青山空間里也傳來幾聲狼嚎。    武力值必須加大??!    **    最近,碧土村黃隊長愁得白發冒出數十根。    他們村的巡夜隊,是碧山村的五倍以上,為的是安全。    黑尾巴蛇是當地土話。    咳咳咳,它有一個人人都聽過的恐怖學名——蟒蛇。    是的,就是蟒蛇。    能吃人的大蟒蛇,比如五米以上那種,被本地人稱為‘大龍’,‘青龍’,‘煞龍’,但這種蛇百年難得一見,都躲在深山老林里。    若是真不幸遇到,不是人死,就是它被人群毆死。    至于——    作者有話要說:  葉子:么么噠~~~~    生活在山邊,除去人防著,野生動物同樣得注意一點。    通常它們不傷人,總有特例跑出來的。    小時候還有野兔野雞野豬、野刺猬、野罐類的……跑出來,長大只剩下蛇_#    暈倒~    **    葉子開心開心極啦!    第170章 育秧與收麥    因本地是亞熱帶雨林氣候, 碧山溪水質量好, 田鼠、山雀類多, 短一點諸如兩到三米的蟒蛇, 在本地山林里不算少見。    從山林里竄出來的蟒蛇, 幾年內總有那么一兩條。    它們多數都在五米以內,常在三米左右, 比罕見的過山峰(眼鏡王蛇)類的劇毒蛇好對付得多, 兩個青年村民只要不打岔, 可輕輕松松將一條兩三米蟒蛇拿下, 剁rou存糧。    碧土村黃隊長擔心的可不是蟒蛇。    而是碧山里的猛獸類。    碧山是群山系,除去二碧山、三碧山,連綿不斷還有很多群山,有名字的,沒名字的,一座又一座。    而圍繞三村的群山, 只要比二碧山高,就有名字,且以數字為名, 排在‘二’之后。這大概是因為祖宗是個取名廢。    從山外人眼里來瞅,三村的村民本就出自碧山系, 并無什么山腳山腰,他們村就住在碧山里,是一整大坨碧山系。    而碧山的壞特點,建國以前有倆個:    一是山賊多, 二是野獸多。    山賊多,因為碧山高、樹林密,山間小路人口少,容易迷路,而進出碧山的山路,無野獸安全的僅有那么兩條。    因此常出現攔路打搶的人。    就像電視里演的一樣,蒙個面,見到不認識的人就打劫。至今百姓不知道劫匪是誰,唯一確定,肯定是當地村民。    野獸多,這里有虎豹蟒熊等猛獸出沒。    根據老人一代一代流傳講過,村里曾合伙打死一只外出覓食的老虎,還將rou、骨、爪、血給三個村子的人吃。    當然,虎豹類猛獸出山活動,卻比蟒蛇出山更少見,它們在那座山里的哪個角落,村民們一點不關心,只要不在村子里就好。    村民們的最大危險來自兩個種群——野豬與野狼。    當林子里野狼在食物減少時,會習慣性的遷徙覓食,很有可能成群結隊往村子里跑,這些家伙最難對付,對付必是一群。而野豬們同樣如此,在春秋季節,隔幾年會出來禍害地里的莊稼糧食。    這兩種賴皮的野獸,讓村民們狠得牙癢癢,恨不得將它們全宰殺光,吃rou剝皮抽骨??上б拔兑膊皇悄敲春么虻?。    碧土村的房屋特點是一定有高墻等,還會有很多陷阱,各家各戶也有一些原始的打獵工具。有時陷阱里還能套個偷偷摸摸黃大仙之類的。    如今半夜聽到野狼嚎叫,這說明附近肯定有狼群遷徙,這是一件防備持久戰,令村民們苦不堪言,但不得不做。    直到一個月沒聽到狼叫,山民們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至于碧水村,蟒蛇可能從溪水溝里滑至他們村。而碧山村背靠神山,從來沒有出現猛獸傷人的故事。    兩村村民村民只需要出人出力,在必要時刻,協助碧土村趕出或殺死猛獸,得到一部分的獎賞。    而三村老祖宗有交代,由前村長家口口相傳:    無論哪個村,在面對野獸攻村時,必須放下暫時的成見,一致對敵獸。    三村老祖宗不知道,村人們都知道,三村村長老輩家還有現代打獵工具——三把工字牌汽木倉,以及數百粒的鉛彈。    村里可有不少獵人高手!    必須提的是,這并不違種花國的規章制度。    直到八十年代末,汽木倉與仿真木倉沒有明確劃分。當地村民有擁有汽木倉,打野味的權利。誰要是有錢,都可以買到它。有霸氣的山娃娃打鳥都用它。    九十年代開始,汽木倉類事故層出不窮,為安全考慮,將它歸為木倉,人民群眾必須上交。這是后話。    總而言之,狼嚎現,碧土村的人最近恐怕有的忙活。    **    野狼群不出現,晚上嚎叫也只偶爾傳來一兩聲,不知遠近。村民們只能干著急,暫且放一邊去。    雪融化后,村里男女老少依舊穿著厚棉襖,除去一日三餐,時時刻刻往地里蹦噠,坐在田坎上,去敲敲土,看硬松程度,在感受一下山間溫度。    只要氣候在暖和一點,稻谷、紅薯、洋芋都得準備開種,各種各樣的春種春收,一點都不比秋忙輕松。    至于麥地與油菜花地的收獲,盯著越來越傷心,只能期待多一點,半夜里祈禱再多一點。    村里老人都不去麥地,家人們生怕他們怕哭暈過去。    瞅著一片揪心的場景,張隊長思考許久,再聽取老輩們的建議,最后與干部們商量許久,決定今年多種十畝紅薯,減少水稻等高要求植物。    紅薯最便宜,生產隊今年總工分值肯定下降,沒錢就沒錢,但沒有什么比填飽肚子更重要。庫里有糧,心里不慌。    開春過后,白老爺子也會幫他一下,向公社里打一份宜種糧食報告。況且,諸如種植什么,隊長是有權力選擇的。    今年春季來的相當晚。    直到三月中旬,氣溫才略微適宜。    等張隊長一聲命下,村民們分成兩批,一大批下地種紅薯與洋芋等。一小部分則準備育秧苗、種水稻。    牛驢紛紛下地,不知疲倦地犁地。    村民們在它們屁股后頭,用鋤頭將翻好的松軟土壤弄平,近聞皆是泥土與青草的芬芳。    甜妹兒穿著藍色毛線衣,外罩一件藍棉襖褂子,綁著高馬尾辮,露出白嫩精巧的臉蛋兒,在田間跑來跳去。    今早起來,全家人心血來潮量一下身高。    參照比是堂屋墻壁,這還是甜妹兒請求爸媽制作的。最后發現過個春節,全家小輩都在長個兒。    葉安誠五厘米,思丫頭四厘米,曉丫頭三厘米,甜妹兒五厘米。連葉三叔都往上延伸厘米,身高成功超過葉二叔,直奔葉爸爸。    果然,全家偷偷摸摸開的伙食太好,營養跟上。    此刻,甜妹兒摟著數個長竹筒,蹦蹦跳跳,給親人們送水。    葉mama正在田間疏通溝渠,加固田坎,在把清澈的溪水引入一方方稻田里,潤濕泥土,看上去特別清澈透明。    這幾天除去整地,還要忙著給育苗。    俗話說“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盡管還沒有雜交水稻,村民們依舊盡心盡力,選擇好優良的秧田,浸泡種子育出嫩稻秧。    這可是種稻田的關鍵之一。    “媽,二嬸嬸,喝點水!”    甜妹兒把竹筒遞過去,筒里是葉家特有的淡淡甜味‘溫白開’,每日的做湯汁者則是家里最小女輩。    葉二嬸對小侄女眨眨眼睛。    這丫頭不喜歡吃果干,原來是存著天天泡溫水,這么一喝,味道挺好的。    甜妹兒對她神秘兮兮一笑,然后抬頭往山坡上瞧,繼續往山上‘慢慢’爬去?!疤摎q”四歲的山娃娃,真的比三歲自由很多。    半山腰梯田往上,全都是肥沃的一塊塊黑土地,不在引入溪水。今年這些地會全部種上紅薯。葉家大老爺們正在梯田里,滿頭大汗地勞作。    “爺爺,爸爸,二叔,三叔,大哥,喝水啦!”    甜妹兒一邊大聲叫喊,一邊在地梗邊上跑著。    離得近的黃老爺子,趕緊彎下腰扶她一把,拍拍她肩膀,笑瞇瞇囑咐一句‘小心,慢點跑,地里滑’。    “謝謝黃爺爺!”    瞅著她一點一點走遠,黃老爺子笑著搖搖頭,才蹲下來,捧起地里泥土,聞兩下,總覺得跟往年不一樣。    從去年秋天開始,當地氣候都很詭異,老農民全部都迷迷糊糊,也不知道正常該是啥樣的,還真讓人傷腦筋。    春種真的很忙,起早貪黑,在水田里插秧栽水稻、種紅薯、洋芋,灑南瓜種子,還有其他少量的蔬菜等。    睡覺五個小時,基本沒有任何休息時間,吃飯都是在田坎地梗邊,除去老人娃娃,無人搞特殊。    值得慶幸的是,碧水村食堂已經基本斷糧,而碧山村碧土村還能基本維持。但糧食量提供一日三餐已經是最大限度,村民們吃的糧食少,干的活多。    連續十幾天,村民們又累又餓,連走路吃飯都能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