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節
“得,他又拿啥古醫書給你交換,能不能給我也瞅一眼……你們車坐不下吧!我找個人加輛車,送你們回去……” 等兩人討論好,甜妹兒小腦袋一點一點的,身上蓋著大棉襖,被無聊醫學知識催眠睡著啦,錯過很多關于師父的消息。 從縣醫院出來,一行人則去縣城東邊的縣辦事處。 縣辦事處是建國前的舊衙門改造而成。 原來大堂、二堂,改成前大廳,后大廳兩部分。前面是會議室,后面也是幾間白墻黑瓦平房,作為會客室、接待室、辦公室,辦事處公共食堂等等。 沒有電話,沒有暖壺,公共食堂全憑票買飯,除去病號飯是一碗細白面,其他也都是紅薯、雜糧、米飯、粉條等等。 辦事處最貴的是公用腳踏車與一個小鬧鐘。 里面的人大多數都是全新全意為群眾服務,只想著幫忙解決問題。 一行人從大廳進去,各種各樣吵鬧的聲音不絕于耳,誰家彩禮少啦、誰家孩子搗蛋、誰家吃不起飯……甚至娶不起媳婦兒,也在這里哭泣,找公道。 辦事員們忙得團團轉,能解決幫忙解決,不能解決的好聲勸慰,大部分家事也只能勸說。他們像是一個聽人抱怨的垃圾桶,看得葉家人驚嘆連連。 這辦事員真好脾氣,處理問題,還沒葉二嬸干脆直接呢! 在辦事處,白老爺子的朋友是他曾經救過的人,關系雖沒祝院長那么鐵,但這么些年來,人家一直感恩戴德。 一聽要辦戶口遷移,他聽完文景深的具體情況后,不影響、不破壞規矩,十分鐘基本辦好,就差張隊長一方的接納。 “……今天太麻煩你啦!” “謝什么,昨日白大夫你們來,我都沒有好好做東,今天委屈你們吃食堂。要是白大夫你們不吃,這戶口的事兒……” 而且在他的強勢挽留下,葉家人沾白老爺子的光,花辦事員的糧票,第一次在鐵飯碗的公共食堂吃飯。 他們吃得是滿滿一大碗燉白菜加豬rou的粉條,用的是大骨頭湯,可以加麻辣,吸溜吸溜,香味濃郁,鮮滑燙暖,這可是食堂里最貴的一種飯菜。 量特別足! 甜妹兒:……只比mama差一點點。 作者有話要說: 話說,在紅色時期前,除去對地主以及封建迷信打擊,很多干部的熱心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曾經聽說那時候有人帶著一溜達餓得不行孩子,去哭泣啥的…… 紅色時期,主要是事情更多更嚴格,稍微不注意就……然后就流行幾不,其中有一個就是“不幫”。 嗯嗯嗯,葉子啥都沒說過。 ** 小時候去醫院,最怕打針。 經常被幾個人按著,才能扎屁股,捂臉……一不留神,滿醫院跑……我媽滿醫院追。 而且吃藥一定要有糖或者橘子,不然不吃。 最討厭吃黃連,那種一放嘴里,來不及咽下,就苦得…… 中藥不好喝,需要里面放紅棗。 ** 第135章 縣學與姥爺 即將去岳父家, 與兒女們的期待不同, 葉爸爸除去期待, 還特別緊張。 麻布麻線麻繩、桐油桐子、山鼠麻雀腌魚、山柿子野葡萄干紅棗、野果醬等等, 全都被他在三弟的背簍里翻來覆去折騰好幾遍。最后還是白老爺子看不下去, 拿起房間的掃帚,強勢攆他們出門。 “那么多吃食, 你們去拜訪財神爺也都夠了, 在招待所顯擺啥子!” “白老爺子, 你瞧瞧我衣服咋樣, 頭發亂不亂……” “跟個天仙似的!” 甜妹兒垂下睫毛,并不想搭話,她左邊的麻花辮松松軟軟,蓬松得差不多快散架。大人們總是愛揉頭或扯辮子。 葉三叔與葉安誠捂嘴偷樂,難得看到厚臉皮大哥(爸爸),如此窘迫的模樣。不過, 很快他們就后悔這個想法。 午后難得秋陽,一路朝南,葉爸爸都扯著拖著兩人, 不停地問“衣服咋樣”,“鞋子上泥灰多不”, “頭發是不是有點油”……在某些方面,他的臉皮果然厚如城墻,一點都沒有不好意思。 甜妹兒閉著眼睛,動著眼皮子——使出裝睡殺手锏。原來爸爸是這樣子的, 平常真的看錯人哩! “大哥,你背簍里裝的啥子?咋要我來背禮物?”葉三叔趕緊轉移話題,把眼光瞄向被哪部遮得嚴嚴實實的背簍。 昨天半夜三更,葉爸爸偷偷摸摸,用各種麻布把籮筐里的東西,轉移背簍放好。然后在把背簍忘大通鋪底下一塞。 對外說一句,“這是媳婦兒給她爸她哥私下備的年禮?!迸匀四呐略谛陌W癢,也只能停下追問。 葉爸爸眉毛一頓,“你嫂子備的東西,有啥好瞅的。倒是我這褲子,是不是有點太長,要不要往上面卷卷?!?/br> 沿著主要街道走,在縣城南面,有一溜煙兒的國營工廠,諸如肥皂廠、國營被服廠、面油加工廠、水灣機械廠等,廠房都是磚瓦平房加土屋草房,外面用泥土墻圍成一個圈。 工人們雖一年到頭都在上班,忙不忙卻要看工廠。且有的廠可以用一句話形容:廠子停停干干,半年生產半年閑。 還有一些如老爺子理發店、王□□子木工房、劉老三鐵匠窩等無證經營的小手工作坊店,看得葉家大老爺們既新奇又有趣。 “三叔,文老師,拐角處就是學校!” “初??!高??!初中!” 國營工廠工人多,除去吃飯醫療福利,房屋土地劃分也令人羨慕得很,多數廠里工人都在這里成家立業,工人子弟多,孩子多,需求多,這學校也就建立起來。 一靠近,還能聽到學生們激情昂揚的讀書聲,朗朗晴空,稚嫩聲音中充滿朝氣與希望,甜妹兒連忙伸脖子,往學校那邊看去。 縣城南面的學校分為初中班、初小、高小,四年級畢業叫初小畢業,六年級畢業則是高小畢業。 這年代的高小畢業生,非常不容易,他們已經可以去當一個鄉村教師。更不要談初中生,或文景深類的高中生,真的就是文曲星。 要不是涉及地主成分等特別敏感方面的問題,他要來縣城當老師也不是不可能,縣城的老師與醫生一樣吃香。 “只看得到墻壁屋頂,啥都瞧不見。我們能進入瞅一眼不?”甜妹兒對這破破舊舊的學校,還是挺好奇的。 葉爸爸仍舊扯著三弟嘮叨,無意中忽略兒女的坑爹步伐。還有十多分鐘的路,你們還要浪費去縣學轉轉? “嘿嘿嘿,瞧大哥的?!比~安誠昂首挺胸,走到墻角處看門大爺哪里,笑道,“李大爺,你好,我是王溢梅與王溢望的表哥,咱們能不能進去瞅瞅?!?/br> 李大爺手cao在棉衣里,瞇著眼睛打量他一會兒,似乎有點兒眼熟,咧著一排整齊大黃牙笑道: “我記性一向挺好,你幾個月前來過,確實是他倆的表哥,進去瞅瞅吧,啥時候也能來縣學讀書,以后好光宗耀祖?!?/br> 回過神來的葉爸爸,背著大背簍,抱著小閨女,領著弟弟與兒子,走進神圣的縣學,轉悠轉悠一圈。 一進去,入耳的是學生們的讀書聲,還能聞到墨水香味兒,這個時候的考卷都是老師們純手寫的。 縣學也是由舊龍王廟改造而成。 一排排高高的黑瓦組成教室與辦公室,后面還有草屋宿舍,專門給村鎮的山娃娃們提供歇息地兒。 不過這個年代,村里娃要讀書,首先得聰明勤奮,其次家庭條件好,從小到大供得起學生娃,至少也得富農以上。 “籃球場!” 甜妹兒心里默念,這倒是有一股特別熟悉的味道。 縣學有一個大平壩cao場,平平整整的泥土地,上面竟有籃球架子,很簡陋,僅用兩根木柱釘上平板帶一個鐵圈。 叮鐺哐鐺—— 鐵錘敲鈴的清亮響聲。 四十五分鐘下課,很多學生都在教室里歇息,也有調皮的男孩子們跑出教室,到cao場蹦跳玩耍。 “安誠表哥,你咋來啦!” 一個臉圓嘟嘟、大眼睛,翹鼻梁的小個子男孩,滿臉驚喜,一邊大喊,一邊蹬蹬蹬往學門口跑來。 這是王大舅最小的兒子。 王大舅總共有三個兒女。 大兒子王溢希去市里讀高中,二女兒王溢梅與三兒子王溢望,都在水灣縣學讀初小。再過兩年,王二舅家遲來的兩個胖墩,也夠年齡上學啦。 有同學也將王溢梅叫出來。 兩姐弟還真像,jiejie的個高一點、五官更柔和一些、下巴稍微尖一點,用紅頭繩扎著一馬尾辮兒。 葉爸爸臉上堆積笑容,親切問候侄子侄女,趕緊把背簍里掏出倆山柿子,一人分得一個,還抓一小把葡萄干給他們。 這可是難得的水果零嘴,多數家里都舍不得花錢花票買來吃的。 當吃的塞到倆姐弟手里,他們得到同學們羨慕不已的目光時,神氣得很,心里也開始喜歡這個村里來的大姑父。 王溢梅蹦噠兩下,摸一摸甜妹兒的頭,開開心心道:“等放學后,表姐帶你玩過家家,咱們甜妹兒當新娘子?!?/br> 甜妹兒:……過家家這種游戲,本大姐大一點都不喜歡。 王家離縣學很近,在這里,約有幾十戶人家散落,東家的堂屋頂著西家的廚房,南邊的煙囪靠著北院的洗澡房。 山區的縣城不大,沒有高樓,有時空間還蠻擠,種花家的縣城房在五六十年代,就有那么一點子,二十世紀城市里擁擠的味道。 總之,工廠給你批一塊空地,你就可以在這里圈一間屋子。再批一塊地,再建屋子。部分房子里根本沒有院子,漸漸的,就形成一兩條彎彎曲曲小巷子。 王姥爺的住房在巷子口,三間房子帶一高墻小院。 布局是此時最流行的,中間客廳,后半間廚房,東面臥室,西面隔開,現作兩間客房,很想后面的套間。小院子里有三分地面積,被王姥爺種上一些蔥姜蒜青菜等,還蓋一間茅房小草屋。 至于王大舅王二舅的住房,修得晚一些,在巷子中間,面積沒有巷口大,沒有院子。約六、七間新蓋屋子,中間打通一個小門,連接起來長長的。 要是以后表哥表弟們結婚,還可以沿著巷子使勁兒找空地,一直修下去。王家也會越修越長,親戚都在一條巷子里。 姥爺與大舅二舅屋子中間,不知隔多少間別人家的房子,看得甜妹兒目瞪口呆,原來縣城巷子都是這么修來的! 第一次來縣城的葉三叔,聽到修廁所都要向上頭打報告,心里頓時覺得還是葉家屋子好,自由自在很多。 姥爺平日里都住巷子口,只有逢年過節,去時倆舅舅屋子里,輪流住上一陣子。這么一來,減少很多不必要家庭矛盾,王家相處一直挺和諧的。 至于吃飯,王家兩口子基本都吃工廠食堂。 只有姥爺領著孫子孫女,在巷子口大屋子單獨來火,菜糧食都是兩家共同分擔買的。 此刻,頭發全白、褶皺臉、門牙掉一顆的王姥爺,坐在光禿禿的小樹苗旁曬太陽,看倆四、六歲胖墩在院子里蹦噠來蹦噠去,時不時出聲囑咐一句。 “翔小子,仔細點,別戳到你弟弟!” “知道啦!濱娃子,看你四哥的飛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