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沒什么?!眴淘七叞炎约和肜锏呢i骨頭挑到楊梅的碗里,邊故做不經意的回話。 八毛剛才說了什么楊梅還真的不知道,也不會去在意,畢竟她不可能老跟一個小孩子計較,但看到喬云這么維護她的樣子,心里還是很溫暖的。 吃過了楊清彪家的上梁喜安宴,楊梅便考慮著是不是自家也該起新房子了。不過她的想法沒有得到楊老倌的認同,也只好作罷,畢竟現在起一棟磚瓦房什么的也沒意思。 接下來楊梅的日子都很安靜了。隨著大棚里最后一茬蘑菇出棚,便意味著接下來三個月的歇棚期到了。夏天氣溫太高,在沒有溫控系統的大棚里,沒法生長蘑菇。 趁著這幾個月,楊老倌也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了。今年的雙搶將與老楊家人無關,家里除了蘑菇大棚,所有的田地都將暫借給別人家種。 這是一早楊梅就跟楊老倌說好的。好在楊老倌并不是一根筋的人,雖然他萬般不舍,但最后還是妥協了。他也知道,現在家里種植蘑菇才是來錢的大頭,不容有失。如果還兼顧著田地,不但分了精力,而且楊梅跟于婆婆勢必也會更受累。 隨著夏天的到來,不僅僅帶來了繁忙的雙搶,對學校的學生來說,也意味著又一個學期的結束,等待著他們的是檢驗般的考試。接下來的假期是笑著過,還是哭著過,就要看試卷上的分數給不給力了。 正文 第171章通電 但對于喬云、四毛他們這些畢業生來說,這次的考試意義要更重大一些。 一連兩個周末,楊梅都沒有再見到四毛的蹤影,而向來學習輕松的喬云,也難得的正經了起來。自行車??吭趬?,還跟嶄新的差不多,喬云和郭成兩人都坐在桌邊對它目不斜視。 楊梅只看了一眼,又悄悄的退了出去,為免打擾到他們復習,她現在寫作業都已經不跟他們擠在一處了。只有臨近考試,調皮了一學期的孩子們才會對自己的學習上心,臨時抱佛腳什么的,就是專門為他們而存在的?,F在黑妹子、楊清寶,幾乎有空就窩在楊梅的周圍。 楊梅那戰無不勝的分數,已經徹底的讓他們信服,而且有什么不會的題,拿出來問楊梅似乎得到的解答比高老師講解的還要容易明白一些。 楊家村一年級的小豆丁們雖然人人都知道自家的高老師,喜歡八隊楊傳明家二毛,卻又偏偏受挫的事,但他們除了口口相傳,抱打不平或興災樂禍,并不真的明白這件事對當事人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從高馳日漸頹廢的形象中,楊梅還是能明白他的心情,在這樣備受打擊的情況下,他沒有消極怠工,已經是很難得的了,偶爾表現出一些不耐煩,應該得到原諒。 楊梅身為一班之長,這時候挺身而出,替老師查漏補缺,給同學們上些臨考的干貨,應該責無旁貸吧。也算是為高馳無疾而終的愛情無能為力之后能提供的唯一幫忙。 二毛的親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雙方已經進行到了看人家的流程,不過才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這個進程著實有些急促了,從此可以看出,蔡紹權對迎娶二毛的決心有多堅定。 對這樁親事于婆婆一直持不看好的態度,暗地里,不時的聽她跟楊老倌嘆息,只是女兒是齊昌蘭的,她這個做婆婆的根本就沒有置喙的權利。 二毛開始還抱著希望向于婆婆救助過兩回,只是沒有絲毫轉機,她便歇了心思??瓷先ヒ呀浾J命,齊昌蘭對她的看管也變得不那么嚴密起來,除了不允許外出,屋前屋后的活動已不被限制。 楊梅遠遠的看到過她幾次,每回她都像是欲言又止,但最后什么也沒有說。 五千塊的彩禮錢已經被齊昌蘭接收到了懷里,有了錢,她其實對二毛還是不錯的,自行車、手表、漂亮衣服,被褥枕頭一樣一樣流水似的往家里搬,那些都將是二毛的陪嫁。 于婆婆前幾日還在發愁,齊昌蘭該置辦不該置辦的東西都給二毛準備齊了,她跟楊老倌做爺爺奶奶的都不知道為長孫女兒準備什么添妝好了。 這件事只在老楊家內部進行著,但八隊,甚至整個楊家村都在被另一件大事轟動著。 那就是,老早就被傳得紛紛揚揚的通電終于要成為現實了! 縣里電力部門派出的施工隊已經在布線,一紅一藍兩條細細的電線在一根根木頭電線桿子的支撐下,一點一點的在村子里延伸。 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喊了很久,但在農民們的理解中,四個現代化,就是實現‘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小康生活。小洋樓、電話這些離尚且還居住在茅草屋里的人們,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但電燈馬上就要實現了,一個個像看西洋景似的,跟著施工隊移動,熱血沸騰。 稀奇是稀奇,但相對的對鄉下人來說,通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電纜鋪設進村是國家的財政支出,但進了村,具體到戶就是各家各戶自己的事了,這里面包括家里的入戶電線、燈泡以及電度表。 村里的干部老早就做過宣傳,讓大家各自齊備,別的大隊是怎么解決的楊梅不知道,但八隊的每一戶裝電的家伙什還都在楊梅家里堆放著。 村里的人并不是每人都有空往城里跑的,面對著一隊的友好鄰居們所托,楊梅也不好袖手旁觀,有一次趁著去城里看望楊珍秀就全打包帶了回來。每家需要的電線長短報了數,楊梅購買的整卷,因為沒到安裝的時候,也還沒有分開,全都存放在楊梅這里。 施工隊的速度很快,不過四五天,安裝就到了楊家村八隊。 一大早的,楊梅是在鄉親們過節般的爽朗笑聲中清醒過來的。 對比這些習慣早起的村民,楊梅就懶惰多了,其實現在也才早上六七點鐘的樣子,并不算太遲,楊梅一再的為自己喜愛睡懶覺而汗顏,但卻又喜歡找理由開脫。 八隊第一戶安裝的是東頭楊傳旺家,跟楊老倌是出了五服的本家子侄,他家的女人是個五大三粗的大嗓門,一進楊梅家門就笑呵呵的。得知安裝隊已經進了隊上,楊梅一骨碌就爬了起來。 對于一個習慣了城市霓虹的人來說,在這個黑燈瞎火的鄉下貓了一年多,仍然沒有任何適應的跡象。特別是上回被蛇咬了之后,楊梅更是小心謹慎,天色暗淡后,那是打死都不會出門的,也不知道自己心里的那點陰影還有沒有機會消退。 不大的功夫,家里又來了好幾個人,大家伙兒好像都等著安裝工的到來,連田地里都不打算去了。 楊梅緊跟在拿滿東西的人后頭,急急的往東頭去。 安裝工人其實只有兩個,穿著絕緣的塑膠解放鞋,褲腳打了綁腿,腰上系著安全繩,打扮得整齊利落又與眾不同。落在杜民們的眼里分外的神秘和高大上。 他們腰間別著的工具袋就像機器貓的百寶口袋,人們看著從里面一會兒拿出鏍絲刀,一會兒翻出手電還有會發光的電筆,折疊刀和電工膠布全都是新奇的東西。 故而對那兩個師傅越發的恭敬,所有要求,言出必隨,言出必行。 只是鄉下房子,免不得灰塵密布,狹小陰暗,常常弄得兩個師傅灰頭土臉。主人家便會很不好意思的打水拿肥皂,非常過意不去。 好在那兩個師傅也很有職業cao守,并不會因為臟亂而有任何怨言,工程進展依然神速。 正文 第172章變故 其實速度想不快都很難。這時候每家每戶雖然能填飽肚子了,但日子過得并不寬裕。自從分單干過小日子后,人們才發覺似乎做什么事都離不開錢,而掙錢的途徑又那么稀缺,讓人恨不得把每一分錢都掰成兩半花。 家里通電也不過是就在各自的堂屋里吊一個燈泡。家里有余錢,也舍得花費的人家,也會考慮到早晚做飯的麻煩,而在灶房里加多一盞,但總之就沒有超過安裝三盞燈泡的。從主線上接一組開關、燈泡的并聯線路,用瓷夾固定即可,并不需要什么技術含量。 貧窮致使人們過日子不得不精打細算,但對生活的熱情并沒有因此而減少分毫,安裝好的人家啪嗒一聲拉一下開關處垂下來的長繩,白熾燈泡就發出耀眼奪目的淡黃色光圈來,引得大家一陣歡呼,嘖嘖稱奇。 雖然后來人們都用昏黃來形容白熾燈泡發出來的那一點光,但這一點光,放在這個時候,卻是非常了不起的創造。比起每晚搖曳不定的煤油燈盞,這種不怕風雨,光線明亮的白熾燈,簡直可以稱得上劃時代的壯舉。 一直裝到楊梅家,每家裝燈不過二的規矩才被打破。 應楊梅的強烈要求,楊梅和喬云家,每間屋子里都裝上了電燈,連豬圈里都沒放過。這個舉動落在村民的眼里,那簡直就是浪費到了極點的行為,于婆婆和楊老倌寵孩子的評價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時間說什么的都有,有人說兩老非得寵壞了孩子,也有眼紅的說老楊家財大氣粗,種蘑菇發財了。誰都沒有發現,人群中,齊昌蘭臉色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