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節
這兩個人一人站在堤上居高臨下,另一個站在堤下自家院子里毫不示弱,論心機齊昌蘭要勝很多籌,論吵架的嘴上功夫,那就不相上下了。 兩個這會兒氣場全開,王蘭英叉著腰罵得白沫橫飛,跳著腳的罵齊昌蘭不是東西,相比她的居高臨下,齊昌蘭在高度上就略遜了一籌,但她的氣勢也很足! 只見她左手拎一塊大砧板,右手提一把大菜刀,“養兒不養老,喪良心呢!咚”“自己不修德行,老來無人使呢!咚”“……”每罵一句,就用菜刀狠狠的剁一下砧板,中氣十足,聲音洪亮,那有節奏的敲擊聲帶著韻律,越罵越勇,越罵越有步調,絲毫沒有敗象。 反觀王蘭英這里,那也是毫不馬虎,每罵一句拍一下巴掌,“馬糞蛋子表面光,你內心黑著呢!不養老喪良心的是誰?啪”“當面一套背地里一套,當人是你做鬼也是你!啪” 兩人遙遙對罵,旗鼓相當。 從陳芝麻扯到爛谷子,不外就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一個覺得自己受到了蒙騙,把長期壓抑在心底里的事都拿出來說,另一個計謀被看穿惱羞成怒,除了拒不認帳,還恨鐵不成鋼,攤上這么個蠢妯娌,演戲給別人看。 只要不動手,勸架的人都不會有,何況齊昌蘭罵架是不能勸的。旁觀者們看得興起,甚至有不嫌事大的,樂呵呵的對兩人互動進行點評! 村民里鄰里間的戰爭來得快,去得也快,像這兩妯娌鬧得這么精彩的,還真的不多見!這事若發生在旁人身上,楊梅不介意好好的看看熱鬧,只是這兩個人她就沒興趣了,她現在擔心的只有楊珍秀! 憑這兩人的殺傷力,不可能不波及到家里的兩位老人或者楊珍秀。 楊梅急急的趕回家,果然就見著家里愁云慘淡的樣子,楊老倌坐在門檻上,依舊叭嗒的吸著他的那桿被摸得光亮的旱煙桿,裊繞的煙霧把自己包裹起來,嗆得咳成一只蝦米。于婆婆和楊珍秀則坐在屋里相對垂淚。 “爺爺、奶奶、媽我回來了!”楊梅故作輕松的叫了一聲。 楊老倌似乎并沒有回過神來,屋里倒是很快傳來了動靜,“梅兒回來了?”于婆婆忙抹了把眼睛,挪著小腳顫顫微微的站了起來,灰白的頭發有些散亂的耷拉在腦門上,清瘦的臉上滿是愁苦之色,仿佛一夕之間,蒼老了很多。 楊珍秀忙起身把于婆婆往椅子里按,“娘,你再坐會兒,我去做飯?!?/br> 一就知道那兩房人的戰爭波及到了這里,楊梅只好不動聲色的跟進了廚房,借著幫忙有一搭沒一搭的套楊珍秀的話。 原來今天的事還真是從于婆婆這里引出來的。 楊梅她們家現在居住的老屋原本是楊傳明家的豬圈,離楊傳明家自然是非常的近。自從齊昌蘭發現自家的人手不夠之后,就開始打于婆婆和楊老倌的主意。 現在雖然分田到戶,農忙時節田地里的活計大家伙兒還是有合作的習慣,老楊家的大房、二房到底是親兄弟,自然比旁人要親近一些,連帶著楊老倌和楊珍秀的田地,大家都是一起忙活的。 于婆婆裹著小腳,到底是六十來歲的人了,而且年初還傷過一次腿腳,精力已有些大不如前,再說家里的活兒也不老少,現在又有楊老倌和楊珍秀兩個主要勞動力,她下田地的時候就少了。 齊昌蘭看中的就是于婆婆這個勞動力。 她家的曬場與楊梅家的幾乎相鄰,齊昌蘭把主意打到了于婆婆的頭上后,直接就把自家曬棉花的席子鋪到了楊梅家邊上。每回出門前都親親熱熱的叫娘,希望有空的時候幫她家把曬的棉花給翻一翻什么的。 好歹是幾十年的兒媳婦了,雖然明白她心思深沉,但好歹也沒翻過臉,雖然分了家,但到底是自己兒子家的事,求到自己面前,于婆婆也拉不下這個臉面,一回兩回的應了,做起來也就順手了。 今天又幫大房翻曬的時候,恰巧就被王蘭英給看到了。 原本心里就不忿的王蘭英更不好受了,當場就發作出來,責怪于婆婆偏心。兩房都是兒子,大房人口多,干活的人也多,她們二房五口人就有兩個孩子在讀書,負擔重,勞力少,而于婆婆不但不幫她們,還偏幫大房,這是偏心偏到沒邊了。 于婆婆受了氣,齊昌蘭自然不能不管。若讓于婆婆坐實了這個偏心的說法,她的活兒可就沒人干了。 齊昌蘭便拿出之前說的二房不負責養老的話說事兒,這不兩妯娌就杠上了。一個說養兒不養老,還想占便宜不要臉;一個回設圈套存心害人,占盡了便宜黑心爛肺??傊且槐緺€帳,一時半會兒的也翻不完。 兩個兒媳婦針鋒相對,老人心里只有自責。這事確實怪自己想得不周到。 于婆婆向來自詡做事公平,兒女們都是一樣的對待,結果現在卻被二兒媳婦指著臉罵偏心,偏偏還說不出話來! 當時也不是沒想到二房。只是二房離得遠,老太太走個來回都得花不少的功夫,且二兒媳婦又沒來求助,想必已有安排,況且自己家里的活兒也著實不少,抽不開身,一去二來的就給擱下了。 大家心里都有事,無論楊梅怎樣活躍氣氛,家里始終是沉悶的。瞧于婆婆那樣子,楊梅就知道她肯定是下定決心,要把二房的活計也包攬過來了。 正文 第075章余蓮的委屈 有些話以楊梅現在的身份不方便說出來,其實她是很不贊成于婆婆把兩家的活計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 先不說于婆婆自身的體力和年紀,已經不能再勝任如此繁重的勞作,即使是能,那兩個兒媳婦并不會為此而開心的?;鸺热灰呀洘饋砹?,再多的紙都已經包不住,只能推波助瀾,越燒越旺。 做再多,在兩個兒媳婦眼里,也只有幫誰做得多一點,幫誰做得少一點而已。對于存了心要找茬的人,就跟要強行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達不成任何想要的結果。 接下來的整個秋收季,于婆婆果真忙成了一個陀螺,村子東頭、西頭兩邊跑,收完了大房的棉花又去收二房的,曬完了二房的谷子才來曬大房的,喂雞養豬,一樣都不能落下。自此兩房媳婦倒是風平浪靜,再沒見爭吵,只是一季秋收下來,于婆婆整個人瘦了不止十斤。 為這事楊老倌不停的嘆氣,楊珍秀哭著勸于婆婆兩邊都不要管。 “珍秀啊,兩邊都是你哥哥,這話你就不要說了,省得被兩個嫂子記恨。我跟你爸護不了你幾年了,往后你跟梅兒可還得靠娘家人呢?!泵炕赜谄牌耪f完這話,又會踮著小腳兩頭忙活去了。 楊梅也知道于婆婆所做的這一切,全是為了她跟楊珍秀兩人著想,但她不相信這樣的付出會有什么意義。她把自己的想法跟楊珍秀說過,只是到底是不同年代的思想,很難引起共鳴。 這時候的女人,講究的是‘百歲都離不開娘家人’。嫁了人過得不順心了都得靠娘家人撐腰,更不要說楊珍秀這樣沒了丈夫的女人。 所以說楊梅與楊珍秀的談心不但沒有收到想要的效果,甚至連帶著楊珍秀,為了幫于婆婆都參加到了幫忙的隊伍里。 這就讓楊梅無話可說了。 在楊珍秀和于婆婆的委屈求全下,齊昌蘭和王蘭英維持著表面的平靜,實際上,背地里早已風起云涌,離頭破血流只差一根導火索。 …… 1980年的秋收,是個難得的豐收季。楊家村土地肥沃,村民們頭一次當家做主,積極性高漲。交了工糧、繳了提留,家家都有富余。 這份富余除了夠全家下一年的口糧之外,還能留下不少的現錢! 僅僅半年的單干,就有這樣的收獲,讓村民們一下興奮起來。以往公社大集體的時候,家里孩子多勞力少的人家不要說見到現錢,就是一年忙到頭,填飽一家老小的肚子都成問題。 而現在單干之后,恰恰是這些家里人口多的人家分得的田地多,收獲更豐厚。比如楊傳明家,原本就有七口人,再加上新娶的余蓮,八口人分到的承包田地共有十六畝之多! 再加上齊昌蘭和二毛都有裁縫的手藝,還能撈點外塊,一家人小半年的收入就存下了不少的錢。 最先掂記上這些錢的人是余蓮。 當初余蓮的娘家眼看著到手的承包田地,都沒動心,把余蓮嫁到楊家來,看中的就是楊家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