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節
兵力最盛時也不過十萬人,所以對于夾雜在白衣大食跟大唐之間,時刻處于被兩國吞滅的吐火羅而言,其國內便是全民皆兵,男子皆習戰。 其中最奇葩的習俗,自然是吐火羅的婚俗。隋書曾經記載:兄弟同一妻,迭寢焉,每一人入房,戶外掛其衣以為志,生子屬其兄長。 而入吐火羅的范圍后,李弘便開始命令方戰與恒喬,專門走不被人察覺的山石小道。 如遇見小股吐火羅部隊,殲之。如此也是為了他們的行蹤保密,不至于剛一進入他國便被發現。 一萬人全部采用的是輕騎簡裝,在趟過了烏滸河后,李弘便命令部隊加快速度。 所有人的一切生活都開始在馬背上完成,馬背上打盹兒,馬背上吃飯,馬料同樣是身在馬背上喂食。 隨著漸漸深入,吐火羅境內的帳篷越來越多,其中碰見過好幾撥小小部落游牧,都被方戰與恒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等吐火羅的游牧騎兵明白是怎么回事兒,就便被全殲之。 所有的人包括受傷戰死的戰馬,都被身后的部隊拉進了崇山峻嶺的深處,想要發現這些尸體,恐怕沒有個一年半載是不可能的,而且甚至都可能永遠都不會被人發現。 如同西域跟吐蕃一樣,地廣人稀的地理環境,讓人再一次感嘆高原上的瑰麗。 稀薄的空氣、湛藍的天空,高海拔特有的純凈,讓李弘等人來不及細細打量。 十三天的時間,他們才接近了吐火羅王城以南的地方,而如今不過才走出了五百里地。 進入腹地,意味著被發現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李弘跟薛仁貴、黑齒常之商議后,不得不改變策略。 白天正正一萬人隱蔽在崇山峻嶺,不易被人察覺的峽谷中休息,晚上然后再繼續匆匆行軍。 方戰與恒喬頭上扎著樹枝,手里的兵器都被用布包裹住,防止反光的時候,被另一座山坡上牧民的吐火羅人發現。 整個隊伍極其安靜、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掛著謹慎跟嚴肅,喂食戰馬等等生活必備,都是在部隊休整的極近地方解決。 而就是這樣的環境,身為大唐的太子殿下,竟然能夠從容不迫、神態輕松的適應。 每每白天部隊在休整時,不出一個時辰,整個駐地便會臭氣熏天,畢竟一萬人的吃喝拉撒都在一處極小的地方進行,但太子殿下依然能夠如其他人一樣,毫不在乎的有說有笑。 如此樂觀的情緒、加上放下高貴身份與普通兵士一起作息的態度,讓原本還有擔憂,怕太子殿下吃不了急行軍辛苦的薛仁貴,不由的在心里對李弘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 而跟隨李弘在吐蕃征戰一年多的黑齒常之,早就習慣了太子殿下淡然處之的行軍態度。 原本要繼續行軍的黑夜,被天空一陣厚厚的云層遮擋住,一場暴風雨在夜色剛剛籠罩整個大地后,便開始傾盆交加的下起來。 大雨滂沱的夜晚,每一個人的身上都被雨水交了個通透。 花孟跟芒種四人,包括太子殿下的親衛隊,望著前方不遠處的山頂,一片黑乎乎的小樹林,剛想要請求李弘前往那里避雨,便被李弘的喝聲制止了。 踩在泥濘濕滑的小路上,李弘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大聲對無法無天吼道:“傳令下去,所有人手里的馬槊必須放在地上,絕不可舉過頭頂。任何人不得站在樹木等等高處避雨,都必須站在這峽谷里頭?!?/br> 雨水傾盆交加,狹窄的峽谷都快要變成一條小河了,不等其他將領命令,一些兵士開始自覺的牽著戰馬,想要找一塊高地避雨,而不是站在已過膝蓋的雨水中,等待著大雨結束。 李弘的話音剛落,便聽見頭頂上方響起了轟隆隆的,由遠及近的雷聲。 第234章 奏章 李弘焦急的望了一眼烏云密布,傾盆大雨如豆般打在臉上,遠處的烏云中時不時能夠看見一絲光亮夾雜著雷聲。 無法無天兩人跟李弘一樣,都脫掉了盔甲,深一腳淺一腳的,一個向前一向后,撲騰著沒過膝蓋的雨水,去傳李弘的命令。 盔甲不用李弘下令,所有人都不會在這個時候把鐵制盔甲穿在身上,并不是說這些兵士都怕盔甲引來雷擊,而是因為濕重的盔甲加上持續的大雨,盔甲穿在身上,就仿佛把人給禁錮住了一樣動彈不得,抬手踢腿都極為費力。 命令剛剛下達到每一個團,每一個校尉在雨夜也顧不上大吼聲,是不是會被吐火羅的人發現,開始含著雨水急聲大吼,讓所有人都從高處下來。 狂風暴雨在峽谷中顯得比平原上要更加猛烈的多,隨著山風的呼嘯,此時只要一張嘴,立刻就能夠把嘴里灌滿雨水,嗆的人直咳嗽,臉上由此也分不清楚是淚水雨水,或者是鼻涕了。 李弘焦急的仰望天空,他可不想自己這些兵士,沒有被吐火羅跟白衣大食干掉,反而是被隱藏在烏云中的閃電跟雷擊干掉。 看著那緩緩移動,像是一座巨大的城堡,帶著雷電已經接近頭頂上空,而此時還有不少兵士還沒有從高處下來。 甚至一些人,因為聽不見命令,還一直再往上爬。 但也有一些,因為腳下過于濕滑,腳下踩在虛掩的石塊上一滑,整個人拽著手里的戰馬,或是戰馬拽著他,便緩緩從上面摔了下來。 噗通一聲,摔進峽谷被雨水堆積的河流中,都能夠濺起巨大的水花了。 轟隆隆的聲音攜帶著明亮粗大,顏色發紫的閃電不會等到所有兵士都下到峽谷后,才降臨。 噼叭的巨大閃電跟轟隆的雷聲相互交織,最上面的幾個兵士瞬間被雷電擊中,一陣黑色的煙霧在閃電再次劈下時,下方的人看的清清楚楚,幾個兵士仿佛被燒焦了一樣,身上冒氣一股煙霧,保持著原來直立的姿勢靜靜不動,然后直挺挺的緩緩從山坡滾下來。 接二連三的巨大閃電有如彩帶一樣劈了下來,頓時照亮了整個峽谷,看著整個峽谷的上方,李弘眉宇之間稍微輕松了一些。 還好,被雷電劈死的兵士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此刻十幾個未來的沖下來的兵士,開始牽著戰馬,冒著腰,艱難的往峽谷中出溜。 一封封紅綾奏折飛快的穿過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被送到了大唐皇帝的寢殿紫宸殿。 “胡鬧!堂堂一個太子殿下,竟然丟下安西四鎮不顧,自己率兵穿越吐火羅,前往波斯都督府援救兩萬人的部隊?咳咳……誰給他李弘的權利?是誰同意讓他去的?薛仁貴、黑齒常之、裴行儉、咳咳……馬載等等,都是死人嗎?就沒有一個人知道此番救援的兇險?為何還要讓太子殿下親自前往冒險!太子有個三長兩短!他們擔得起這個罪名嗎!來人??!安西都護府所有官員的家眷,全部監押起來!咳咳……”李治面色蒼白,嘴唇發青,看到第一封奏折后氣的差一些暈過去。 但此時他已經是視線模糊,腦袋發脹,站在房間感覺到一陣陣的搖晃,隨即一下子昏了過去。 揚武與宮女急忙扶住他搖搖欲墜的龍體,揚武急急的沖外面喊道:“快去召御醫進殿,快去請皇后過來?!?/br> 李治突如其來的昏倒,嚇得揚武原本就尖銳的嗓音變的更加尖銳刺耳。 揚武一邊招呼,一邊與宮女小心謹慎的把李治扶到龍榻上平躺下,然后焦急的望著門外,耳朵也同時豎了起來,巴不得御醫立刻出現在眼前。 武媚匆匆從蓬萊殿趕了過來,衣衫不整的她,潔白如玉的漂亮臉頰上掛滿了寒霜,這段時間陛下的身子骨也不知道怎么了,越來越不堪了。 按說如今朝堂之上并無大事兒,遼東一帶征伐高麗、新羅的大軍如今氣勢旺盛,已經是連傳捷報。 而安西如今……李弘身在吐蕃,大局已定,不日即將就會返回長安…… 武媚腳步匆匆,腦海里也是匆匆思索著朝堂之事,猜測著是什么事兒,能夠讓陛下氣的昏過去。 越想越覺得,此事兒恐怕十有八九,跟那個小王八蛋有關系! 這幾年李弘在安西的成就是眾人有目共睹,其治安西、鎮阿史那都支、李遮匍,在朝堂上已經是赫赫功績。 因為這些,都快要讓陛下天天笑的合不攏嘴了,天天把太子殿下掛在嘴邊,夸的快跟一朵花兒似的了。 而隨著李弘進入吐蕃后,雖然曾經一度惹得李治不滿,覺得過于意氣用事,但隨著好消息跟捷報一個個的傳過來,李治又是天天開懷大笑,朝堂之上這段時間,一直都是笑聲不斷。 特別是當朝堂眾臣跟李治,知曉了裴行儉、馬載,還有當初被李弘罷官的戴至徳等人,在吐蕃又被李弘重新任命后。 朝臣一個個是嘴上抹了蜜似的,一天不夸下大唐的皇帝陛下李治,還有身在吐蕃的太子殿下,好像都覺得不舒服,好像如此大功就該放在嘴邊,天天夸,時時贊。 而且現在已經又有人開始憧憬萬國來朝的景象,當年自從太宗皇帝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后,朝堂上下都是極為振奮。 但到了這一朝,大唐皇帝頭上的天可汗尊名,早已經名存實亡了,大唐對于各國的影響力,也不再如太宗皇帝那般。 武媚顫抖著手拿起讓李治昏過去的奏折,看著那個仿佛跟鮮血一樣鮮艷的紅綾,再看看紅綾處那如褐色的一道筆跡,武媚都差點兒氣急攻心的眼前一黑。 奏折上這種獨特的標志,是西域特有的緊急奏折的標志,是比紅綾急奏還要緊急,還要事態嚴重的奏折。 可以說,這種加上褐色的緊急重大奏折,是專門為身在西域的那個小王八蛋而設置的。 所以武媚一看那奏折外面的標志,就不由自主的心頭打顫、渾身哆嗦。 強自靜下心來后,武媚仔仔細細的看了第一行字,接下來便是匆匆的略過整封奏折的內容! “嘩!”奏折被武媚一怒之下仍在了地上,頓時李治的房間內,宮女、太監跪成了一片。 甚至連把脈的御醫都是被嚇得一哆嗦,趕忙穩住心神,強自鎮定的為李治把脈。 “簡直是胡鬧,目無法紀、目無朝綱、目無皇家!成何體統!誰讓他去的?裴行儉他們都是干什么吃的?薛仁貴、黑齒常之自詡良臣猛將!為何要讓太子殿下跟著一起犯險!簡直是胡鬧!” 武媚氣的臉色鐵青至極,皇后的威嚴此時盡顯無遺。坐在椅子上大口的喘著粗氣,胸前的高聳隨著她急促的呼吸,來回上下劇烈的起伏著。 可想而知,李弘這一次把他的父皇李治,跟龍媽武媚氣成什么樣兒了。 “回皇后,陛下醒轉了?!庇t小聲的提醒坐在椅子上發怒的武媚。 武媚聞言,立刻起身走上前,只見李治躺在床上,虛弱的緩緩睜開眼睛,看了一眼武媚后,便與武媚兩手相握。 “朕無事兒,恐怕是這段時間太累了,一下看到……咳咳……唉……”李治虛弱的停頓了半晌,接著說道:“皇后立刻擬旨,無論如何都必須讓李弘活著回來,朕的皇子中……” “陛下……您先休息會兒,妾身看了,這李弘雖然進入了吐火羅,但想來不妨事兒的,薛仁貴與黑齒常之,可都是我大唐能征慣戰的赫赫將領,足夠護的他的安全了?!蔽涿目粗撊醯睦钪?,眉頭間的憤怒早已不見,換上了一副溫柔和氣的面孔。 李治牽動嘴角笑了笑,微微搖著頭,在龍榻上用另外一只手摸索了下,拿出另外一個奏折,虛弱的低聲說道:“皇后先看看這個吧,朕這幾日恐怕難以處理朝政,有何事,不妨皇后先替朕處置,但一定要切記,必須讓李弘活著回來!” 李治說完后便緩緩的閉上雙眼開始養神,但從起伏的胸膛,以及緊皺眉頭的苦痛神情上,武媚還是察覺到了一絲不詳的異樣兒。 前后兩次叮囑自己,一定要讓李弘活著回來?為何會如此叮囑?到底有何用意?還發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武媚任由李治的一只手,無力的放在大腿上,拿過李治遞給她的另外一封奏折,剛要撕開,想了下說道:“明日一早,立刻派人去太乙城請孫神醫進宮,讓其為陛下探視一番?!?/br> “是,皇后?!睋P武跟連鐵同時應聲道。 “擬旨,因陛下龍體欠安,暫停早朝,如有緊急政務,可門下、中書酌情處置。另……命兵部尚書立刻進宮?!蔽涿膿鷳n的看了一眼躺在那里的李治,先安排著眼前的事物。 看著李治在自己下令后并無反應,這才緩緩拿起手里的奏折打開。 看字跡,赫然是李弘的親筆奏章,無論是形式、格式都是極為工整、嚴肅,完全不像是平日奏章的懶散作風。 第235章 疑惑 武媚看完這封李弘親筆書寫的奏章,不由得也是一陣一陣的發懵,看完整個奏章后,就算是素來以內心強大自詡的她,也是覺得神經有些恍惚,心里感到一陣難受跟空嘮嘮的。 這還是她的兒子嗎?還是那個為了逃避責罰,成天跟她東躲西藏的太子殿下嗎? 武媚眼前一幕幕的浮現著李弘平時的樣子,除了當年在太乙城遇刺那一次,她看到了不同的李弘。 但那個時候的李弘,也是一個不服輸,顧大局的李弘,是一個從來不會以身犯險的李弘。 他把他自己的命看的金貴著呢,要不然也不會在皇宮,看似無法無天、藐視一切禮法的樣子,但卻在皇家權利這跟底線上,他是從不越雷池一步的。 武媚看了看沉睡中的李治,燈光下,武媚再次細細品讀著李弘的這封奏章。 遣詞用句、筆跡勾劃,還有他發明的那標點符號的應用,都足以說明這是李弘的親筆奏章。 那字里行間欠揍的樣子,用句時調皮搗蛋的德行,都能證明這是李弘的風格。 武媚手里拿著連鐵從蓬萊殿,帶過來的其余李弘的親筆奏章,一一仔細對比著,但眉頭間的憂慮跟疑惑,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是越來越多。 她不相信李弘會以自己的性命去換邊關兩萬將士的性命,她知道李弘乃性情中人,這幾年也可能改變一些心性。 但知子莫若母,以李弘的性格,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超過五成的把握,他基本上不會冒險去做的。 何況他這次出征波斯都督府,甚至可以說是把大唐兩大能征善戰的名將,薛仁貴跟黑齒常之都招致麾下了,說明了李弘他知道此行的兇險。 而這也反向說明了李弘的謹慎,畢竟以薛仁貴與黑齒常之兩員勇將,再加上他這個用兵打仗,絲毫不弱于兩人的軍事才華。 三人一起出征,就算是無法救出那兩萬大唐將士,但保全三人回到西域這是絕對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