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
方之平平時在朝上的存在感不強,雖然誰都知道他是建業帝信重和提拔的臣子,但一來不愛出風頭,在朝會上都沒說過幾次話,二來,不愛爭權奪利,連戶部的權利都沒摸到幾分,三來,自從調回京城,除了官職升了一級以外,皇上對方之平也沒什么特別優待。 所以大家自然慢慢就不把目光放到方之平身上了,但誰也沒想這樣的大事兒上,皇上居然會問方之平的意見,往日還真是小瞧了這個人。 第111章 方之平緊張的咽了咽口水,腰部挺的板直, 想安靜的當個吃瓜群眾怎么就這么難, 不過既然皇上問了, 那就不能不會回答。 “大皇子穩重沉著,二皇子英明果敢,二位皇子若是能同去,也能顯示出朝廷對百姓的看重?!狈街絻刹坏米? 干脆把兩個人都推出了。 這個滑頭! 建業帝繼續追問道,“那他們二人誰為主,誰為次?” “無須分主次, 受災的地方有四郡, 不如一人兩郡, 相信以二位皇子之能,必能穩定人心, 幫助百姓度過旱災?!?/br> 建業帝這才算是滿意, 圓滑不要緊,但重要是心不能歪了,老大、老二同去,半個朝廷都得跟著上心,這兩邊肯定得卯足了勁兒比比, 不說旁的, 就是賑災的銀子都不準有官員敢貪污,到時候受益的還是四郡的百姓。 當然,兩個人都去話, 也就不存在哪個人勢力獨大的問題了,相互制衡才是長久之道。 “那就依愛卿所言,大皇子負責粱郡和渝郡,二皇子負責抿郡和陽郡,賑災期間方愛卿代朕巡查四郡,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直接報給兩個皇子,當然辦的好了,你也可以為他們表功?!苯I帝突然扔出個‘大雷’來。 好在百官這幾年來也算是‘身經百戰’了,面不改色的跪下領旨謝恩。 得,代皇上巡查四郡,還能給大皇子和二皇子表功,低調了兩年的方之平又成了百官討論的對象,到底人家也是半個皇家人,這份信重比不得,比不得呀。 方之平除了惶恐和驚訝以外,倒是還多了幾分心安,這事兒畢竟是他提出來,雖然本意有為四郡百姓好的地方,但若是中間出了什么差錯,最受罪的還是這些百姓,他能親自去看著,旁的不說,賑災過程中若是有問題的話,他肯定會指出來,盡量讓人解決。 下了朝,方之平跟著人群往宮外走,不知道兩位皇子什么時候啟程,他手頭的事情得跟人交接了才行,兩位皇子出發的時候他就得跟著出發。 “大人,您看我手頭的事交給誰比較合適?”沒想過培養心腹的方之平,老老實實把這事兒交代給上司。 錢珍現在內心復雜,雖然是他的下屬,當然人家的身份到底不一樣,如今都可以代皇上巡查了,等這趟差事辦完回來,他還怎么管,怕是都要把這尊大佛供起來了。 不過好在方之平不是個抓權的,不然才麻煩呢。 “先放我這兒吧,待會兒我來安排人,你先回去準備準備,皇上的差事要緊?!?/br> 這有什么好準備的,府里收拾好行李直接走人就是了,不過上司的好意,方之平得領,“謝過大人,那下官就先告退了?!?/br> 把手頭的事情交出去以后,方之平倒是也沒急著回家,按部就班的在官衙待了一天,等放衙(下班)的時間到了才走。 **** 四郡都在北邊,而且緊緊挨著,離京城也算不上太遠,起碼比江南近多了,騎馬去的來回一個月的時間也就夠了。 收拾行李這事兒靖嘉已經算是有經驗了,被褥、換洗的衣服、洗漱用品、還有方便隨身攜帶的吃食,以及慣用的筆墨,這些都得帶著,雖然只是去幾個月,但要帶過去的行李卻有兩馬車,當然兩位皇子那邊只會更多。 “你這趟準備帶誰過去?”靖嘉問道,這個誰當然不是指丫鬟,景文沒有用丫鬟的習慣,她也不會上趕著給,要帶過去的是謀士和侍從,劉時是用慣的,每次出門都會跟著,其他人就不一定了,可能帶著,也可能留下。 “侍從讓咱們從江南帶過來的那幾個跟著,他們都跟著禁軍訓練過,身手比一般人要好,至于謀士,不準備科舉的都帶過去吧?!狈街胶敛华q豫的道,人手的安排他都考慮半天了,早就定下來了。 所謂‘謀士’,其實就是當初從王家村帶出來的學子,他在江南的任期結束以后,一部分人選擇留在江南,還有一部分人則帶著家人跟他來了京城,當然滿打滿算攏共也就只有五個人,其中還有兩個在準備下一年的會試。 “要不要多帶幾個侍從,也穩妥些?!本讣翁嶙h道,保不齊有沒有攔路劫道的,人餓急眼了什么事情都能做出來。 “沒事,去的時候跟在兩位皇子后面,侍衛肯定少不了,安全的很,三五個月我就回來了?!狈街桨矒岬?。 兩個人自從成婚以后,基本上就沒怎么分開過,靖嘉也早就習慣了景文在身邊,突然要三五個月見不著面,心里頭空落落的,鼻子也酸酸的,忍不住抱住景文的腰,埋頭在他胸間。 “好好照顧自己,別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苦的累的都讓下邊人去,別那么為難你自己……”靖嘉絮絮叨叨的囑咐道,依著景文的性子,就非得跟下邊人同甘共苦才行,人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人家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雖然容易收服人心,但身體不是這么糟蹋的,想想就讓人不放心。 方之平也不言語,一遍一遍擼著靖嘉垂下來的長發,明白妻子是在關心他,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做事的方法,他沒覺得自己比那些下屬高貴在哪里,別人能吃的苦他也一樣能吃,別人能做的事情他也一樣能做,更何況有些事情必須是你做了,才會明白它到底難在哪。 因為兩位皇子打發人過來說明天就要走,方之平特意帶著妻子和孩子去狀元府陪娘親用晚膳,又是一陣叮嚀,宋氏雖然連京城都沒出去過,但她素來愛看書,很多事情都或多或少知道一點,特意囑咐讓兒子去的時候帶著郎中,萬一出現什么事兒,身邊有郎中總是方便的。 方之平自然答應,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臨睡前,嘮叨的人就從靖嘉變成了方之平,妻子不放心他在外面,他又何嘗放心家里的妻女,“我走了以后,還是讓長樂去她自己的房間睡,還有抱她的時候不要忘了把耳墜拿下來,小家伙現在力氣越來越大,猛不丁一拽還是很疼的……” 第一次分開,兩個人心里都有點悵然和不適,約定好了七日就要寫一封信給對方,這才閉上眼睛睡下,但兩只手還是交握著,長了只能從中間的位置移到了里邊兒。 去北邊兒賑災本來就是要輕車簡行,但饒是如此,皇子也都是十幾車的行李,比起方之平那可憐的兩馬車來,可以說是相當壯觀了。 大皇子不動聲色的看了看方之平簡陋的行李,這做派不像勛貴出身,倒像是那些寒門出身的官員,不重權不重欲,生活還清貧,父皇是欣賞這一類的臣子? “勞姑父久等了,家里人不放心,臨走的時候哭哭啼啼,耽誤了些時辰?!贝蠡首咏忉尩?,態度很是親近的樣子。 方之平忙拱手,“不敢不敢,是臣怕趕不上時辰,來早了?!睘榱瞬徽腥锹闊┦聝?,他哪敢讓這二位皇子等啊,特意提前出發了半個時辰,說起來大皇子還比他們預定的時間早到了半刻鐘呢。 二皇子是踩點到的,見大皇子和方之平已經在這兒等著了,并沒有什么表示,畢竟他是按時到了。 “姑母怎么才給姑父準備了這點東西,若是不夠用的話,姑父可以來找本皇子?!倍首永事暤?,又不缺那點東西,姑母對方大人也太不上心了,不過這位方大人倒是好性子。 這位二皇子說話還真是率直,跟傳說中的一樣,方之平既不拒絕也沒接受,干脆把話含糊了過去。 跟率直的人相處,還不如跟內斂的人相處來得自在。 第112章 干旱的地方又何止是北地四郡而已,整個北方六月七月的雨水都不多, 收成也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影響, 不過這四個郡的情況已經嚴重到了需要朝廷賑災的程度。 方之平本來都已經做好了去催促兩位皇子的準備, 畢竟據他所知這還是兩位皇子第一次出遠門,又是在宮里嬌養大的,應該吃不了什么苦,沿途或許會多停頓幾次。 不過這次方之平還真是小瞧了他們, 雖然人多行李多,但是行車的速度卻絲毫不慢,碰上路途平坦, 天氣又適宜的時候, 車隊甚至會連夜趕路。 不出半個月的功夫, 已經到達了梁郡,方之平隨大皇子留下, 二皇子都沒有留宿一晚便直接趕路, 一副心急災民的模樣,甭管這份心急是不是為了災民,但有心為災民著想的人都松了一口氣,上邊兒的人緊一分,下邊的人就能緊十分, 災民的日子也就能好過一點。 “外面不安全, 姑父不如隨本皇子住在官衙?!贝蠡首诱\意邀請道,同住在官衙,一來是可以親近親近, 二來也更有利于方之平注意到他接下來這段時間的努力。 方之平倒是沒有推辭,很是爽快的應下了,左右他的目的也不是要得罪這二位,自己無功無過也就可以了,只要別弄巧成拙,反倒害了四郡的百姓就可以了。 不得不說身為皇上的長子,年僅二十歲的大皇子很多方面已經超出了同齡人,無論是御下的手段,還是各方面的才識,不容人小覷,整個梁郡很快就動起來了,無論是郡守、都尉,還是衙役、士兵,全部都聽從大皇子的調派,更不用說他從京城帶回來的那些人了。 方之平也沒閑著,半日跟在大皇子身邊,半日帶人出去巡視,而且隨身帶著一本冊子,用它來記錄大皇子的‘功勞’,最后這都是要呈給皇上的,當然若是遇到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方之平會在無人時稟告給大皇子,對方把不足的地方補正以后,這冊子上也就又多了一筆‘功勞’。 方之平這本冊子并沒有避著人,大皇子自然也能很輕易的探知到里面的內容,便是讓對方指出了不足,都沒有什么不高興的,畢竟方之平給他找出來的不足越多,冊子上的‘功勞’也就越多,于父皇來看,他做事就越完善,巴不得方之平多給他找幾點不足呢。 方之平只在梁郡呆了十天,便又匆匆忙忙策馬去了岷郡。 這次出行,不管是大皇子還是二皇子,帶出來的人基本上沒有哪個人是酒囊飯袋,辦事效率和方法都不錯,兩邊的人用一心鉚足了勁兒相互較量,所以二皇子這邊的進度還沒真沒差多少。 不過二皇子這邊兒,方之平的策略就得改改了,畢竟率直的人不一定能容得下別人率直的給他指出不足來,他還是悠著點比較好。 不過作為這次代皇上巡查甚至能為兩位皇子表功的大臣,方之平身邊自然是少不了探子,當然他本人也放任了這件事情,所以冊子的內容不止大皇子知道,二皇子也是知道的,查缺補漏起來是相當的熟練。 方之平在四郡之間來回轉,三個月的時間寫出來六本冊子,賑災的事情也進入了收尾階段,雖然還有很多災民即使領了救濟的糧食,也沒有辦法吃飽,但方之平的確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畢竟倉庫能拿出來的糧食只有那么多,就算加上大家捐出來的,不能讓人人都吃飽,但好在可以不讓人餓死。 這三個多月,從京城出來賑災的這些人就沒閑著過,不管是兩位皇子,還是方之平,還是其他的下屬,每個人都起碼得瘦了三、四斤的樣子,當然也都不可避免的黑了一些。 方之平進京之前頗為憂傷的摸了摸自己的臉,出去一趟就成了糙漢子,不過不管臉有沒有變糙,女兒都應該不認識他了。 到了長公主府門口,方之平還沒翻身下馬呢,府里的大門已經是開著的了,靖嘉抱著女兒迎了出來。 比之前瘦多了,方之平都怕胖嘟嘟的女兒把靖嘉給累到了,趕緊往前走了兩步,把孩子接過來,剛準備伸手牽靖嘉呢,懷里的小祖宗就哭起來了。 果然不出所料,女兒已經把他給忘了,方之平心里酸酸的,又是晃又是哄,但小祖宗一直哭,沒法子只能把她遞給奶娘。 好,奶娘也沒辦法把小祖宗哄好,長樂占有欲十足的摟住靖嘉的脖子,被娘親親了又親,哄了又哄,這才算是安靜下來。 方之平就心酸了,女兒不認識他了不說,還跟他搶老婆。 不過就算有‘搗亂’的,也沒止住夫妻二人互訴衷腸,都覺得對方瘦了、憔悴了,這段時間過得辛苦。 方之平洗漱完又換了衣服,帶著妻女去娘親那邊用午膳,他娘親那邊怕是早就惦記著了。 宋氏早就知道兒子今天要回來,早早的就讓廚房備下了膳食,基本上都是方之平愛吃的,自己的兒子自己了解,災民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之平怕是也不會好好的用膳。 次日,方之平便帶著六本冊子進宮面圣,為兩位皇子表功,不過,遞上去的冊子建業帝連翻都沒有翻,便直接下旨賞了大皇子一個皇莊,二皇子一個園子,倒是不偏不倚的很。 知道對方跟自己差不多,大皇子和二皇子雖然不是很高興,但總體上還是滿意的,這一趟出去不止收了人心、鍛煉了能力,也得到了父皇的認可,這都是政治資本,要知道父皇可不止兩個兒子,下邊還有一串兒呢。 不同于兩位皇子的風光無限,代皇上巡查的方之平則是被口頭表揚了兩句,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獎勵,繼續不緊不慢的窩在戶部當他的右侍郎。 只不過從北邊兒回來以后,有些東西到底是不一樣了,往日方之平不爭,拿到手里的就只有一些閑散、不重要的差事,但是現在,哪怕他的態度還跟以前一樣,分到手的差事卻明顯有分量了,相對應的過年收到的孝敬也比往年多出來好幾倍。 態度變了的不止是戶部的同僚,回來的第一個月方之平已經收到了二十幾份請帖了,有請他一起去參加文會的,也有去打獵的,當然更多的是吃酒的請帖,而這些給他下帖子的人,大部分都只是面子情而已。 方之平很是認真的寫信解釋了原因,但不管誰的邀請都沒有去,還跟以前一樣,不是帶著妻子孩子出去玩兒,就是窩在府里不出來,一副富貴閑人的樣子,愜意的很。 剛進臘月,長生的親事總算定下來了,在換了八字以后,方之平作為男方的長輩,陪著在定安候府招待女方的父母、親族,還有媒人。 女方的哥哥是上一屆的二甲進士,父親則是舉人,家族的底蘊算不上深,但有好幾代都是讀書人,只不過以前一直沒有發跡罷了,一直到這一輩才出了一個進士。 能跟這樣的人家結親,算得上不錯了,勛貴要想不爛在泥里,就得慢慢的改路子,跟文臣聯姻是最好的途徑。 不過,有道是好事多磨,定親還沒多久,臘月二十一,定安侯府的老祖宗崔氏去了。 沒有突發的疾病,沒有兒孫守候,老崔氏死的悄聲無息,白天還興致勃勃的聽了好幾出戲,睡前也沒什么不適,但第二天一早,丫鬟過來服侍她起床的時候,身子就已經涼了。 老崔氏是見證過定安侯府興盛和衰敗的人,更是在定安侯府掌了幾十年的權,哪怕這兩年存在感不高了,但府里很多人都把她當成高山一樣的存在,敬著、怕著,沒想到人就這么無聲無息的去了,臨死的時候連兒孫的面兒都沒見著。 方道如作為兒子必須要報請解官,丁憂三年,不過方道如身上的官位本來也只是捐出來的閑職,停不停職的倒是也無所謂。 剩下的孫子、重孫子倒是無需丁憂,但是必須要守孝一年。 但是于長生來說又不一樣,他是嫡長孫,老崔氏去世,定安侯府三年都不能舉行婚嫁和吉慶之事,他的婚事三年之內自然也不能辦,只能往后拖。 第113章 雖然對老崔氏沒什么感情,但人已經去了, 方之平守孝期間還是拿出了誠意的, 除了去官衙當差的時候以外, 平日里都是素衣素服,也穿了一整年的白鞋,百日之內都沒有吃葷,也沒有出去串門。 靖嘉基本上也是如此, 不為老崔氏,只是想陪著景文罷了,至于那些禁忌之說, 她是不信的, 皇家向來很少有人能把守孝做完全, 卻也沒見天降什么災難,可見那些說辭不過是拿來糊弄人的罷了。 長樂還是小孩子, 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平日里不給她穿紅戴綠也就夠了,至于吃食上的禁忌就沒必要了,真要一絲不茍的執行,她的身體也受不了。 總的來說,老崔氏的去世對方之平和靖嘉的影響不大, 以前除了逢年過節的時候以外, 很少能跟她見面,便是厭煩也沒有很多,除了一些避諱的地方以外, 日子該怎么過還怎么過。 老崔氏的去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宋氏和長生,前者明顯松快多了,哪怕守著孝,氣色也比以往更好,后者則是要把婚事往后推遲,因為身上帶孝,也不好出門去別人家請教問題,所以這耽誤的就不止是婚事了,還有學業。 好在他還有一個狀元郎出身的叔叔,親事上方之平不愿多管,但讀書還是可以的,也不拘是不是休沐日,侄子來請教,他也不吝指點,沒了老崔氏,感覺跟兄長那邊兒的接觸都自在多了,起碼不用擔心被爛泥也是一樣的勛貴們趁機拖下水。 畢竟跟勛貴交際最多的還是老崔氏,哪怕她已經中風癱瘓在床,至于小崔氏,不過是占著長嫂的名頭,還沒有資格和能力借著他的名義做事。 不過這讓眾人覺得震驚的還是方道如,作為老崔氏唯一的兒子,他能繼承侯府,能活的那么自在,其中都有老崔氏的一份功勞,可以說老崔氏最疼的就是這個兒子了,生前分配自己的私房,都有五成是方道如的,三成給方之銘,兩成給方之平,至于方之青和方之業,老崔氏向來當他們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