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節
書迷正在閱讀:逆天全職大師、不熟、修真之一劍在手、吃rou的狐貍不好養、秘制甜妻:柏少,要抱抱!、喂你一顆糖、滿床笏、嫁個金龜婿、農門小寡婦、權相養妻日常
胡正雄則去講了一節課的故事,時間差不多就去食堂吃專門給他做的飯。 韭菜炒雞蛋、蘑菇湯、蒜薹炒臘rou、雞大腿,還有雜合面大卷子。 他香噴噴地吃完,走的時候還特意去找何桂蘭、張翠花道謝,“嬸子就是實在,這飯比區委食堂的好吃多了?!?/br> 倆老太太笑著歡迎他常來。 她們最喜歡胡通訊員了,每次來都帶好消息。 …… 這一次買拖拉機順利得很,貸款都有專門人給辦理,他們只需要摁手印、蓋章、簽字,然后交兩千四百塊錢,就可以先把拖拉機開走,以后每個季度還一次錢就可以。 還錢也不需要來縣里,只需要還給公社的信用合作社即可。 拖拉機只是一個驅動機械,還必須要有配套的農機,耕地耙地一體的旋耕機、還有播種機、收割機,這些都是一起買回來的。 大拖拉機他們暫時沒有配車斗,那些配套農機可以裝在大拖拉機的就裝上,不行的就裝在手扶的車斗里拉回來。 等都裝好以后,周誠廉開著手扶,周明愈和周培基駕駛東方紅。 東方紅的啟動和后世的拖拉機不同,他既不是手搖打火,更不是電子打火,而是拉繩啟動。 車頭上有一根啟動繩,一拉發動機就突突突地開始啟動,這個也要掌握規律和感覺,否則不是那么容易啟動的。 周明愈在省城的時候學過,試了試就掌握啟動方法,惹得縣革委會的技術員們都佩服不已。 “周團長,人家都說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你是一天不見就得刮目相看啊?!庇腥烁f笑。 自從張技術員通過關系留在省里以后,縣里又培養了幾個技術員,都是從機械以及農業大專院校畢業的學生。 要不是有人說起來,周明愈都要忘記張慶祝這個人了。 張慶祝離婚和何敏結婚留在省機械廠,后來還參加造反派,一時間也成為風云人物。不過他也鬧出不少笑話,聽說他和何敏倆對語錄有不同理解,兩人在家里的時候經常大開夫妻辯論,有時候鬧到大打出手。 后來組建革委會的時候,張慶祝想進工廠革委會,但是沒得逞,只能當一名普通工人。 按說在省城當工人也不錯,這是好多人夢寐以求的,他之前也就是想留廠當個技術員或者工人的,這也算得償所愿。 可他畢竟也風光過,一旦上去很難下來,心里落差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再者他因為靠著不光彩的手段留下的,心里也別扭,總覺得人家都針對他。自然也會因此生出各種矛盾和事端,后來和何敏鬧得越來越厲害,最后被工廠開除。 開除以后他想回縣里,縣里怎么可能還要他? 沒轍,他只好回老家種地去,據說現在在生產隊當個技術員,也要下地勞動賺工分的。 周明愈和人家聊一下,看日頭要落山,就告辭回家。 夏日天長,就算太陽落山還能亮半天,差不多到八點才會真的黑下來。 啟動拖拉機離城回家,這時候城里鄉下大部分都是土路,他們開著履帶式拖拉機像坦克一樣過境也沒什么問題。 正是農忙的時候,沿途全是在地里干活兒的社員們,看著他們開著東方紅拖拉機,都朝著他們揮舞手臂高喊著什么。 等進入先鋒團地界的時候,社員們則是熱烈地歡呼,甚至很多人都跑到路邊來圍觀。 “今年收莊稼可輕松啦!” “是啊,聽說這大家伙一天能耕地七八十畝呢,收麥子更快?!?/br> “我聽說還能收棒子呢,直接把玉米粒都給脫出來,不知道真假?!?/br> “要這樣,那可太先進了?!?/br> 說起先進,這種組合機械真的挺先進的,尤其適合大地塊農場作業。 只是大包干以后,農田也都包干到戶,恢復各家各戶的小地塊。農民們個人買不起大機械,小地塊也不適合大機械作業,所以很多地方生產隊的那些大機械都荒廢了,就算有人買去一開始都施展不開。 這也導致在八/九十年代的一大部分農村,一度又恢復到牲口耕地收種的狀態,直到2000年以后,百姓們打工富裕起來才又開始合伙買大型機械在鄉下跑活兒幫忙收割耕地播種。 東方紅突突地開進團部,立刻就引起一陣轟動。 干活的社員們正好下工,看到大拖拉機紛紛圍上來,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這么個大家伙,咱們團的麥子夠不夠收的???” “收完麥子還得耕地呢,閑不著?!?/br> “那咱們可更輕松了,哈哈,加入團部以后這日子真是越來越紅火,吃得飽穿得暖,種地還更輕松呢?!?/br> 周明愈聽見,笑道:“閑的時候把你們各自的手藝都好好耍起來,這些咱們也都需要的?!?/br> 有些社員是祖傳的手藝,有些心靈手巧一學就會,如今農閑的時候也都能在那些部門賺外快。 拖拉機開回來,周明愈就讓林紹禹去團部廣播,讓各連長明天來開會,確定一下麥收的順序。 村里沒通電,廣播是汽油發電機驅動的。一根高高的電線桿,上面東南西北四個大喇叭,一廣播社員們都說能傳出十幾里地去! 發電機是年初周明愈在莫應棠的幫助下買回來的,還買了全套的廣播器械,如今由林紹禹等幾個青年組成的團部廣播通訊組負責。 當然,順便也買了放映機。 因為要麥收,周誠仁等老頭子自然還得帶人壓場,為了不破壞場院,只有團部外面的場里是用水泥抹平的,其他還是原樣的土地,打場的時候壓場,用過之后可以再種菜。 有東方紅幫忙,今年麥收簡直神速。 社員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樣,有些人跟著看拖拉機干活兒,哪怕頂著毒辣辣的日頭他也能看一天! 麥收之后,為了犒勞社員們,團部下令:放三天電影! 作者有話要說: 明天完結哈。么么噠。 ☆、第278章 結局 每次放電影, 為了把先鋒團下面的村都照顧到,周明愈設立了三個點,每個放映點周圍幾里地的人都可以來看電影。 一般都是晚飯后七點開始放, 一次放兩個片子, 最晚十點結束。 剛經歷過繁忙勞累的麥收, 接下來是略微輕松的夏管階段,社員們晚上也有心思看電影, 覺得特別解乏。 有些人甚至盼著秋收趕緊來, 秋收完了還會放電影,一般冬天農閑的時候是放最多的, 六七里以外的人都會跑過來看。 這時候也沒有太多新片子,基本都是革命電影,有時候找不到新片子,就只能放一部新的再放一部老片子。 哪怕是看過兩三遍的,社員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不識字地能跟著電影說臺詞。 …… 這時候也到了工農兵學員們入學的日子。 原本入學報名是從前兩年就開始的,只是各地的地方政策不一, 有的地方報名,有地方根本沒通知,有些地方已經臨近入學日子才開始, 又是一片亂哄哄。 先鋒團是今年春天接到通知的,那時候團部也舉薦了幾個成分和成績都不錯的知青上去,不過在公社的時候就被相玉亭卡住,明確規定要工農兵學員, 知青可以有,但是一個團部一次舉薦不能超過兩人,錄取一個。 當時相玉亭還說不用著急,可以這一次麥收的時候看看他們的表現嘛,反正入學時間也不是死的,現在去和冬天去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現在麥收忙完,各團和大隊就忙著工農兵學員推薦入學的事情。 雖然規定是自愿報名,可其實第一步是群眾舉薦,也就是生產隊或者大隊推薦,只有被推薦才能拿到報名單,然后被送到公社去。 這種cao作方式導致在大部分地方,舉薦入大學淪為干部的手段。自己家有孩子的,自然是舉薦自己家的,自己家沒適齡孩子的,那就讓想去的人互相競爭咯。 托關系、送禮,這都是不可少的步驟。 所以很多知青都紛紛回城,要求家里人支援糧票布票以及錢物,拿回來再暗中收買大隊干部,爭取能去上大學。 原本是要求有初中以及以上水平,但是在有些人的cao作下,年紀差不多的,上了幾天學不是睜眼瞎的也去讀大學。 比如有些大隊書記的兒子、閨女、侄子、外甥的,紛紛踏進大學校門,成為工農兵學員。期間自然也鬧出不少笑話,直到畢業有人也學不會最基本的知識,一大部分人畢業后也就相當于高中未滿的水平。甚至很多大學老師、教授,要教著他們怎么記筆記,怎么從最基本的知識學起,也真夠為難老教授們的。 在先鋒團,知青們一開始以為和別人一樣,很多人都來跑周明愈的門路。周明愈直接說自己只有蓋章的權力,沒有推薦的權力。 推薦的權力在各隊的先進骨干手里,以一百個社員有二十個先進的比例,然后骨干推薦人數過百分之六十,這樣就可以被舉薦到團部。 再由團部審核篩選,擇優報名,最后送到團部由周明愈蓋章。 他不獨攬大權,各連隊的連長們自然也不好意思,都是按照規定往上推薦,如果有作弊的或者故意打壓的,團部也會派人核實,一旦證據確鑿全都要受到處分。 至于第一次沒有報名的,來年可以優先考慮。 畢竟每年招生的人數都是有限的,直接從省教育部分到各地區,然后分到各縣,各公社、團部或者大隊。先鋒大隊因為一直都是優秀大隊,如今先鋒團也是優秀團,所以人數比其他普通的地方要多一倍。 一開始知青們覺得自己學習肯定比農民、工人要好,如果有十個名額,他們應該八個,工農一方一個??伤麄兿氩砹?,第一批十個名額,知青只允許有一個,至少先鋒團接到的命令是這樣的。 但是周明愈給知青爭取到兩個名額。 最后通過社員們選舉推薦,先鋒團林紹禹、周欽平(泥蛋兒),周菊芳(菊花兒),周欽丙等12人成為首批工農兵學員。 他們填報的學校和志愿也都是上頭分配下來的,全是省內的農業、電力、機械等方面的學院。這也是恢復辦大學的思路,恢復理工科以及農業、衛生方面的大學,文科文藝不在此列。 原本上頭規定6月27日工農兵學員入學,但是各地行動力參差不齊,且那時候正是忙麥收的時候,所以大部分農村學員入學都要推遲個把月。7月15日,團部送他們上了手扶拖拉機,拉著去高進縣火車站坐火車,各去不同的學校報到入學。 送走那批學生以后,周明愈和莫茹又能輕松一下。 雖然有些知青意見很大,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他們出去打聽一下,有些知青通過關系拿到了大隊的舉薦,可惜上報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不合格,不是在公社被卡住就是在縣里被卡住,還有已經去了學校又被學校審核給開除回來的。 先鋒團這樣,舉薦一個就成功一個,還是頭一份的,也不能不說是周明愈把握得很,沒有把那些似是而非的送上去。 這日莫茹騎自行車去遠處的棉花田轉悠一圈,把蟲子收一遍,如今她收害蟲的范圍包括了全先鋒團,一般都是騎著自行車去轉悠一下,半個月輪一次就沒什么問題。 回來就去種子站看看。 估計她是史上最閑的種子站站長了,吸納知青以及一些公社連中畢業生來上班,各項工作都是專人專管,她還真是沒什么事情。 她主要是來看周七七和小八姐弟倆的,他們在種子站的實驗室搗鼓手搖發電機,說是要給大舅和小舅舅發電報。 “我說你倆天天翹課,是不是不太好?!蹦阏驹陂T口,屋里也沒個下腳的地方,她放棄要進去的念頭。 周七七笑道:“媽,你也不是不知道,現在上學學啥???” 語文課就是家史訴苦,要么就是學語錄,數學課就是算工分,生化課就是積肥,英語課每堂課都在學二十六個字母,物理課就是干活! 反正畢業以后就是回生產隊種地,去學校浪費時間,她現在也不想去,她還要給廣播臺寫故事呢。 小八更不用說,他跟著爸媽、小舅以及原本研究所的黃院長等人學的知識,跟學制改革以前的高中生差不多。 現在的連中都不如他呢,所以,讓他去學校? no! 他還是自己在家里自學吧。 反正黃院長和小舅舅等人也給他們寄大學的相關課本,他們能學的東西還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