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唉,早知道當初我就讓我那侄女也去醫學院學醫了?!庇腥伺闹X袋懊惱。 “可不是,要是去了現在你那侄女也有一份了?!庇腥艘哺?,那人忽然看向先前廚子夫婦,“欸,我記得當初青娘可是叫你家英娘一道去的,真是可惜了?!?/br> 廚子臉色不太好,他哪里聽不出來這人是故意刺他的,他meimei英娘和青娘當初都被休棄歸家,青娘不知道從哪里聽到有醫學院招人,不,一開始是婦科院,他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青娘后來又去了醫學院。 總之當初張三同意讓meimei青娘去了,他和婆娘沒同意,他當時心里還笑話張三昏了頭,青娘都多大了還送去學堂,學了醫又能如何,留在家還能添個人手,萬萬沒想到會有這樣的造化。 如今哪個百姓不羨慕將士的待遇,不說每月俸祿,哪怕是普通的士兵,只要出示士兵身份牌,無論到哪里都能得到優待,坐公車都不用掏錢,更不用說士兵犧牲后的那些待遇,如今民間傳者一句話,一人送命全家不愁,說的就是禁軍將士。 沒想到青娘竟然能得到將士待遇,若當時他送英娘去,那說不得得到這待遇的就是他家英娘了。 廚子心里懊悔,那微胖婦人還在說:“……可不是,我們青娘現在可不愁嫁,等回來就是半個官身,跟那些女官差不多……呸,誰說我們青娘回不來,難不成你覺得咱們打仗會輸?” “自然不是!”碎嘴被噴的人忙道,這話可不能亂說。 旁人跟著道:“咱們如今有槍炮怎么會輸?我看那遼人怕還來不及?!?/br> “可不是,前年炮團演習的時候就在我那丈人家山后,我當時正好在,隔著老遠都能感到震動,還以為是地龍翻身了,聽說后來有人進山去瞧,半個山都被炸沒了?!?/br> “有這些還怕啥,看看那些來長安城的夷人,哪個不羨慕咱大魏?!?/br> “那是,都是圣上圣明,不然哪有咱們坐下這閑聊,不說遠的,就說這小吃街,若非圣人下令整改,咱們恐怕還不知道在哪里謀生?!?/br> 這話一出一旁的店主們紛紛贊同。 他們這條小吃街當初要重新規劃三市時圣上特意點出來建立的,專門將各種小吃攤子集中到一起,雖然不像從前那樣在路邊自在擺攤,但至少有了鋪面,且還不用他們掏錢。 一開始大家不能理解,以往大家都是各自劃分區域分開來,這是默認的規則,同樣的吃食聚在一起還如何做買賣,雖說有吉祥百貨小吃城的例子,但小吃城里的吃食都是不重樣的。 然而事實證明圣上果然圣明,小吃鋪子聚在一起非但沒有讓他們的收入減少,反而增多。 他們這才后知后覺反應過來,原來這就好像吉祥百貨的鋪面,所有鋪子聚在一起,反而比分散開來更受百姓歡迎。 如今來三市的百姓們若要吃飯,要么去吉祥百貨的小吃城,要么就是選擇他們小吃街。 加上有了外送,即便最熱的夏季或是最冷的冬季都有源源不斷的訂單,不愁斷了生計。 他們這些店家無不得意當初的選擇,那些不看好沒報名的現在沒有一個不懊悔的。 “張三兩口子可有福了,你們這些年幫著青娘,等她回來,肯定念著你們的恩?!庇腥肆w慕道。 老張笑容憨厚:“不求不求,青娘自己過得好就行?!?/br> 老張婆娘也笑瞇瞇道:“我們當初送青娘去醫學院,也不是為了求什么回報,只要她自己過得好就成?!?/br> 她這說的是實話,都說小姑子難處,但她跟青娘的關系卻極好,可惜青娘所遇非人,當時他們看青娘郁郁寡歡,才提出讓她去婦科院。 其實去婦科院還是她先提出來的,他們那時在東市西頭擺攤,她聽食客提到了婦科院,才想著讓青娘去試試,有事做說不定就會好起來,沒想到青娘還真在學醫上有天賦,很快被調去了醫學院,更有了今日的造化。 他們如今不缺吃不缺穿,并不惦記青娘那點錢,她家三子一女,長子在自行車行上工,待遇可不少,再攢兩年,只怕連娶妻的錢都不用他們掏了。 二子隨了他爹,往后家里這鋪面是要交給他的,女兒已經說好了人家,更不愁,剩下幼子青娘臨走前說了,等她拿了軍功回來,就可以推薦幼子去長安學院,這可比什么都強。 “哎呀,你家青娘走了,往后可不知該托誰去買藥了?!庇腥撕鋈灰慌哪X袋道,“我還想著托你找你家青娘幫我買些寶塔糖,我家小寶又鬧肚子了,跟他說了無數回讓他先洗手再吃東西就是不聽?!?/br> “是啊是啊,我這幾日上火,還想著買些黃連上清丸?!庇腥烁胶?。 這些年太醫院研究出來不少成藥,一些小病不用他們找大夫拿方子抓藥,直接對癥買藥就行,省了麻煩也省了錢。 婦人笑道:“沒事,青娘臨走前跟我們交代了,要買藥可以去找她一位學姐,她就在隔壁常樂坊的衛生所?!?/br> 因為醫學生買藥有折扣,所以常常會有人來托他們讓青娘幫忙買藥,大家都是街坊鄰居,幫一幫也無妨,只不過不能太多,青娘說了有限量,若是超過必須說清去路,還會有責罰。 眾人頓時又是一陣羨慕。 有人已經在心里琢磨,要不要等醫學院招生的時候送自家孩子去報名。 作者有話要說: 寶塔糖是打蟲藥,八零到九零這個年齡段的同學應該知道。 第166章 銀票 連知曉一星半點的百姓們都對大魏禁軍信心十足, 元清帝就更不擔心了, 隨著大使館建立商路開通, 他對周邊各國的戰力水平已經多少有了數,他敢說如今沒有哪個國家能與大魏一敵。 除了應用了現代練兵方法,當初造出來的鳥銃火銃火炮等, 這幾年一直在不斷改良。 劉愿那里雖然只有文史知識,但在這些文史資料中,總會有關于槍炮的記載, 哪怕沒有詳細制作方法, 但總有提及,元清帝讓他先將這些兌換了出來, 交給了槍炮營去研究。 現在的槍炮早不是當初的基礎版本,不管是鳥銃還是火銃, 全部改名叫了槍,大炮也做了改良, 有專門攻城的,有專門給船上用的等等,更不提其它各種火器。 再加上這些年大魏禁軍一直在實戰訓練, 從未懈怠。 元清帝對這一戰信心十足。 至于匈奴會不會趁機礙事, 他絲毫不擔心,這幾年閱兵大魏展示出來的戰力,早就讓他們不敢造次,又通過經濟和文化逐步侵入,就算他如今不管不顧直接開戰, 也不怵任何人。 他毫不介意向各國展露自己的野心,他們即便明白也不敢反抗,像高麗交趾等小國,早就表達了臣服之心,自動請旨上奏要成為大魏屬國。 如今遼國和匈奴,在經濟上完全依靠大魏,一旦他打定主意要切斷與兩國的經濟往來,兩國百姓只怕會最先跳出來怨聲載道。 不過大魏自稱禮儀之邦,這次出兵自然是有光明正大的理由。 就在一個半月前,遼帝薨逝,皇長子許王被指認弒君謀反,被遼太子當場格殺,遼國雖套用了漢制,但更多還是講究強者為尊成王敗寇,許王已死,又有所謂證據,加上遼帝薨逝,太子乃正位,除了許王手下,沒有人再多事為其平反。 然而就在遼太子打算繼位之時,皇長孫拿出一紙詔書,表示遼帝想傳位的是他而非自己的父親,請遼太子直接成為太上皇。 因遼帝在世時確實不喜太子更看重皇長孫,又有圣旨在冊,朝臣們動搖起來,但偏偏按照順位規章,太子才是首位。 于是兩方開始了拉鋸。 而就在這時,被遣去邊關的楚王伺機發難了,打著要幫太子和皇長孫調解、認為他們父子之所以反目成仇是有小人jian臣作亂的旗號,帶兵攻向了東京遼陽府。 遼太子和皇長孫雖早有防備,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楚王城府竟有這般深,握有三十萬親軍不說,且迅速擊潰邊關禁軍,整頓合一,帶領五十萬兵馬一路攻向京都。 遼太子和皇長孫不得不暫時握手言和,隨后通過大使館傳信給大魏,尋求支持。 所以大魏出兵有名,至于屆時結局究竟會如何,就得看肅王的手段了,這些年元清帝送去大遼的探子不是白送的,現在正是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 元清帝沒打過仗,兵書看得再多也只是紙上談兵,所以打仗的事交給肅王和眾將士,他只負責做好協調就行,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擅長,他需要擅長的是識人善用,讓所有人各司其職。 雖說不擔心此戰的結果,但刀劍無眼,軍隊出發前,他還是為皇叔做了各種保障,這些年從長樂那里得來的丹藥大半都給了他,還有研制出來最先進的防彈防護衣等。 槍炮營不單單只改良了火器,對刀槍劍戟等冷兵器也做了改良,甚至按照劉愿搜索出來的文字創造出了一種戰車,只是這種戰車適合平地大范圍的戰爭,一直沒有真正投入使用,現在正好可以用這一戰來試手。 同時還派去了邵巖,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些擁有金手指的穿越者還有一個作用,他們能夠隨身儲存物資,尤其是邵巖,他如今已經擁有數萬噸糧草,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日后與它國開戰根本不用擔心前線將士會缺吃穿! 在這個時代,單憑這一點大魏已經站于不敗之地! 當然邵巖自己也是愿意去的,他一直想要真正上戰場走一回,即是滿足他的心愿,也是為未來征戰日本做準備,盡管他經歷過末世身手了得也親自帶兵剿過匪,但卻從未真正上過戰場。 元清帝對此自然樂見其成,所有穿越者中,唯有邵巖所在的世界危機重重,其他無論男女皆成長在和平時代,自小養尊處優,讓他們安逸生活在長安城出些主意可以,派去上戰場卻是夠嗆。 這也是元清帝壓根不擔心宋杰想要建功立業的主要原因,雖說他也未曾上過戰場殺過敵人,但承位而上的皇帝和開國皇帝是不一樣的,哪個開國皇帝不是一路浴血奮戰上位的,不說宋杰有沒有帝王之才,單叫他提刀去殺人只怕要鼓半天的勇氣,真正殺人不是說說而已。 這么多年下來元清帝也算摸透這些現代人了,奇思妙想學識巧言一堆堆,但大半別說殺人,連雞鴨豬牛都沒有弄死過,加上生活的環境太過和平,很容易被欺騙算計,也就來了大魏才慢慢被迫學會,這點以夏嬋和梁平安最甚。 夏嬋還好一些,剛來就暴露了身份,有皇后梁才人等維護教導,梁平安卻是自己一個人小心摸索了好幾年,若非身份暴露又有了穿越同鄉,恐怕長久下去他自己先扭曲了心理。 后來的這些穿越者更不必說,有邵巖等幫忙,只要他們誠心來投,都不會過得太差。 打仗的事不需要元清帝多cao心,他眼下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 大魏從立國至今所用貨幣以銅錢為主金銀為輔,但銅錢多于五貫便沉重不便攜帶,也因此民間百姓私下交易時常會以物易物,或用絹布絲綢或用糧食油鹽等等。 從前大魏并不重商,對貨幣并沒有多做改良,而如今隨著各項商業飛速發展,只用銅錢已經不能滿足大筆交易,雖說自從玻璃鏡價格降下來,民間用得起銅鏡的全都換了玻璃鏡,大大減輕了銅的耗費,甚至還能拿來多余制造其它物件,但對于如今動輒萬萬的交易來說,還是不夠的。 金礦銀礦雖加大了開墾,但攜帶非常不易,一旦涉及多金銀的交易便需要請鏢師請護衛,雖說如今有禁軍有巡警海晏清河,但總有求財不要命之人。 而且自從大魏崛起小國俯首,四通八達的商路開通,各國貿易上了正軌,很多異國夷人也用起了大魏貨幣,大魏境內有安全保障,但遠去它國行商卻沒有巡警幫忙,于是隨著商業漸漸崛起,元清帝不得不考慮對貨幣進行改革。 至于如何改革,自然而然想到了現代的貨幣。 自從衛生紙出世,營造司便單獨分出來了造紙署,專門為皇家提供各類紙張以及繼續再研究,七年過去,在造紙上早有了新進展,足以制造出能夠供大魏百姓使用的新貨幣,或者說叫銀票。 當然這其中還有民間百姓的功勞。 這些年發明創造獎一直沒有撤銷,甚至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分出了類型,元清帝結合皇后等人所說的現代各種獎項,設置了大魏皇家獎,下分皇家發明獎、皇家理論獎、皇家手工獎、皇家醫學獎、皇家詩畫獎、皇家文學獎等等,獲獎者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只要拿出證明是自己所創,皆可以報名。 前幾項顯而易見是為了鼓勵百姓多多發明創造,后面則是向朝臣和儒生的妥協。 其實應該再詳細些像現代那般分物理化學生物等等,但眼下這些學科還沒有完全普及,等普及后再改也不遲。 因著獎金的刺激,使得這些年民間各種發明創造遍地開花,尤其百姓提出的,多與民生相關,大大提升了大魏百姓的生活水平,這其中還鬧出了一些趣事和幾樁冤案。 利益放在這里,自然會有人鋌而走險,不過有無處不在的錦衣衛和金吾衛,還有群眾自發舉報,再加上提交發明必須說明來龍去脈,需得當場制造演示,而且一經發現必定重罰,這般做的總是在少數。 話說回來,正因為發明創造獎的設立,使得現在元清帝想要改革貨幣時,不愁沒辦法可用。 事實上第一批銀票在他的授意下已經印了出來。 巴掌大小,印著龍紋暗花,底色是白色,格式是事先刊印好的,只留了金額簽名日期備注等空白。 抬頭除了銀票二字,還有一行印花大字:大魏皇家銀行。 與其說這是銀票,倒不如說是一張存折。 是的,元清帝真正想要改革的不單單只是貨幣,而是想要放出銀行這個他早就謀劃了很久的東西! 早在從穿越者口中知曉銀行的存在,他就在琢磨著有朝一日如何將它建起來,如今八年過去,終于是時候了。 他看著手中的紙張,真正作為貨幣的紙幣其實還在研制改良中,畢竟存折可以一式多份保存,貨幣卻很難,站在百姓的立場上,遠沒有銅錢實用,在銀行未建起來之前,紙幣并不適合拿出來,再者即便有了紙幣,銅錢還會是主要貨幣。 不過他弄出銀票重點是為了緩解大面額交易,小額并不礙事。 當然,關于銅錢也在改良中,現代的銀幣有些難,但民國的銀元卻是可以試一試的。 而要建銀行,他之前想過的財務部便需要設立起來了。 “來人,宣安王來見朕?!?/br> 作者有話要說: 話說八年時間抗戰都打完了,銀行也該搞出來了。 第167章 銀行 元清帝之所以要挑這個時候放出銀行,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與安王有關。 銀行是安王的系統發布給他的新任務。 這些年, 所有擁有系統需要做任務的人中, 就屬安王最積極,沒有有之一,沒辦法, 只有他的任務有失敗抹殺這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