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商量來商量去,都說的是道路修好以后的事,對具體如何修路沒有提出多少意見,最后倒是夏嬋弱弱舉手: “不能搞承包嗎?我爸就是包工頭來著,修路我不知道,但他承包修過政府大樓,修路應該也可以……吧?!?/br> “還有,陛下如果缺錢的話,可以把那些不常去的園子開放,當公園來收門票,就算一人只收一文錢,積少成多,長年累月下來,也能收很多吧?” 一語驚醒夢中人。 眾人紛紛就著這個話題出起了主意,元清帝一一記錄下來,最后留下太傅商議了許久。 承包確實是個不錯的方式,官道由國家全權負責修建,剩下的小道便分給各地官員,甚至可以給當地鄉紳,由他們出面去雇人來修,凡是愿意出資承包路段的,這些路都可以用他們的名號來命名,只要大魏在一日,就絕不改,并且可以在路邊立牌,將對修路有貢獻的記載下來,名傳后世。 這樣一來,原本需要國家全部承擔費力組織,緩慢進行的,分散成千百個,即減輕了負擔,也可以同時一起進行。 正好如今過了春播,不缺人手,若能趕在秋收冬日來臨之前將路修好,這個冬日過年定然會熱鬧許多。 于是隔天上朝,元清帝便將要修路的事宣布了出來。 修路是好事,但眾大臣不知道土豆玉米紅薯的存在,擔心修路花費太高,一旦發生天災,國庫不夠賑災,持反對意見。 再者,如今的官道好好的,為何要修,水泥又是何物? 元清帝早有準備,營造司帶著水泥進殿來,給大家演示一番,又將凝固好的水泥石板搬來給大家看。 周宗夔又站出來,將商議好的政策說與眾人聽,一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再一算成本,頓時爭前恐后同意了,連元清帝說的等竣工驗收才付款的提議也沒有反對。 于是大魏首批包工頭們至此誕生。 如果說長安整個五月上半月的熱門話題被皇后幾人承包,下半月則被修路這件事承包了,各種消息層出不窮。 很快元清帝就看到了由工部記錄整理出來的,關于長安路段的承包分配。 修路不是小花費,官員們有承包的資格,卻沒有足夠的錢,當然就算有,也不會表露出來,這不是自動跳出來承認自己貪腐嗎。 然而商賈們有錢卻沒有資格,正因此,元清帝才會定下先修路再付款的規矩,于是原本便依附各官員貴族的商賈們紛紛上門拜訪,這種官方允許光明正大賺錢的營生,何樂不為,再者,各官員們放出話來,路修好以后,雖說命名權歸了官員,但立碑上的記載,可以將參與修建的他們寫進去。 在這個商人地位低下的如今,算是十分光宗耀祖提升自身名望的一件事了。 修路的熱潮從長安向四周擴散開來,逐漸被全國所知。 長安作為帝都,率先修建,最先開始的是首輔周宗夔選的路段,作為首輔,他直接承包了兩坊一市。 司天監特意選了黃道吉日,動工這天,吸引了不少百姓來圍觀,為了不給百姓帶來不便,路半邊半邊修,等另一邊完全硬化能夠走人,再修另一邊。 等全國知曉修路的事,漸漸統計上奏的時候,長安城的水泥路已經鋪設了大半。 而官道也早就開挖了起來,正好仗打完許多士兵閑了下來,元清帝叫肅王將這些人重新征召起來,發放工錢去修路。 因為有了土豆玉米紅薯,元清帝底氣很足,只要撐過今年,明年保證糧倉俱豐,直接將徭役改為雇傭。 加上承包商們也在雇人,一時長安但凡有力氣愿意干活的,都能得到不小的收入,因為去年冬荒聚集來長安附近的流民也紛紛有了新出路。 整個長安城修路熱火朝天的同時,夏嬋提出的開設公園的提議,也開始施行。 對于公開皇家私苑這一點,元清帝并不反對,實在是祖父神宗大興土木建了太多行宮和園子,每年維護這些園子,都要花費不少人手和錢財,夏嬋的議題正好,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 再者,昔年漢朝時的上林苑,便不只是皇家私苑,也曾準許百姓出入。 元清帝選擇開放的第一個作為公園的園子是芙蓉園,這倒不是神宗興建的,隋時就有,從燕到周到魏,一直都有擴建,如今已有兩個坊的大小,其中景色優美,又臨曲江,用來做公園正好。 不過在開放之前,得先做一番修繕。 元清帝沒有見過現代公園是什么樣,所以這件事交給了邵巖和梁平安,宋杰也算一個,而提供了點子的夏嬋也摻了一腳,打著實地考察的名號借機喬裝出了宮。 公園的事先放在一邊,邵巖和梁平安立下了“軍令狀”,說保證會給大家一個驚喜,元清帝只等到時候完工來看。 他手頭邊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時間倒退幾日,回到五天前。 端午之前元清帝便跟肅王定下了要選宗親十歲以下孩童入宮進學的事,端午一過,肅王就著手去辦了。 肅王出馬,用了不到十日,便搞定了所有宗親,甚至連三個皇姑也都參與,希望能將自家兒孫也算在內。 于是在五天前這一日,司天監選下的良辰吉日,宗室中所有十歲以下六歲以上的孩童全都進了宮,共計二十三名。 未來大魏第一批接受現代數理化教育的學生,也是未來推動大魏發展的基石,在這一天誕生。 第33章 開學┃儀式。 大魏皇子公主進學的地方叫資善堂, 離紫宸殿不遠, 元清帝剛進學時就是在資善堂, 不過只念了一年,他就從太子升職到了皇帝,改到紫宸殿學習了。 資善堂則留給了安王和長樂公主使用, 安王去年年底就已經畢業,只剩下長樂公主和她的兩個伴讀還會去,不過長樂公主是女子, 又年紀漸大, 男師傅們在安王畢業后就不再教了,只剩下女師傅, 專門教授長樂公主。 當然,現在教授的對象又多了皇后幾人, 在皇后的組織下,幾位穿越女還真開始學習起了琴棋書畫, 宋杰閑來無事也報了名,他如今屬于兩頭跑,穿越女這邊有需要他就是穿越女, 穿越男這邊有需要他就是穿越男, 沒少被夏嬋吐槽。 因大魏后妃多從民間選拔,妃嬪入宮后才開始讀書識字屬于正?,F象,不足為奇。 肅王游說眾宗親時元清帝也沒有閑著,著人將資善堂修繕了一番,當然具體修繕方案由穿越者們定制, 畢竟將來授課的是他們。 學堂修繕完成后,元清帝特意去參觀了一回,很是滿意。 于是很快定下日子,招這些未來的學生入宮。 對于皇帝要讓宗室送子女入宮統一進學這件事,宗室們第一反應:這是又要鬧什么幺蛾子? 沒辦法,大魏皇室宗親不好做,不敢出頭不敢冒尖,生怕上面坐著的對他們有什么意見,鬧得日子更不好過。 等肅王拜訪了兩個還活著的叔叔后,宗室才開始漸漸信了,皇帝這一回是真想要拉宗室一把了。 說起來,元清帝這樣做,很有挑戰祖制的嫌疑,若放在民間宗族中,改變祖規,是要全族討論,由族老們再三商議才能決定的,但誰讓元清帝是皇帝,自然是他說了算,當然,如果元清帝要做的太過,宗室還是會出來抗議的。 大魏至今唯二沒有被宗室上書過的皇帝也就神宗和元清帝了,前者是因為活得太久,等他開始荒唐的時候,上頭長輩都沒了,下面除了弟妹,就是兒孫,誰敢說他。 元清帝則是因為年輕,也沒做什么錯事,宗室自然犯不著找皇帝不自在。 不過這一回,宗室沒有一個站出來反對的,無他,這件事對他們有益無害,甚至是有大益。 否則三位大長公主也不會非要將自家兒孫塞進來了,而不在限定年紀范圍內的則紛紛扼腕,年紀不到的還好些,有一就有二,他們等得起,過了的嘴上說著不在乎的酸話,心里羨慕嫉妒。 最后選定的二十三個孩童,魏家宗室十八個,來自公主一脈的五個,其中四個來自三位大長公主家,最后那個是慶康大長公主用人情捎帶上來的。 這個被捎帶來的孩子叫崔昭,算起來跟皇室也有那么一點關系。 崔昭的外高祖母是神宗的小姑姑,嫁人后便因難產而亡,留下一個女兒,因長得與神宗元后早逝的女兒有些像,被接進宮養了幾年,即崔昭的外曾祖母。 這位外曾祖母以郡主的身份出嫁,嫁人后倒是過了一段好日子,但后來神宗十幾個兒子奪位,郡馬一家被牽連其中,外曾祖母因著郡主的身份逃過一劫,帶著女兒活了下來。 她的女兒即崔昭的外祖母,神宗的元后憐惜郡主不幸,又將崔昭的外祖母時常接進宮。 彼時元后將失了母親的慶康大長公主養在身邊,崔昭的外祖母便時常帶著慶康大長公主玩耍,久而久之,慶康大長公主便待她比元后更親近。 后來朝中一片混亂,元后病逝,崔昭的外祖母失了依靠,很快嫁了人,慶康大長公主又還小,一時斷了聯系,等慶康大長公主出閣,崔昭的外祖母已經去世,只剩下一個十歲的女兒,即崔昭的母親。 但此時崔昭的母親已經隨父親外放,等再回京時,只剩下襁褓里的崔昭。 慶康大長公主念及幼時崔昭外祖母對她的悉心照顧,接受了崔昭母親的臨終托付,將崔昭養在了身邊。 所以這次入宮進學的事一出,慶康大長公主便將崔昭和女兒嘉善公主一起送了進來,兩人正好十歲。 和別的孩童不同,因著寄人籬下,崔昭比尋常孩子要早熟許多,雖然慶康大長公主待他極好,但畢竟不是親生。 這次能夠入宮進學,崔昭對慶康大長公主十分感激。 崔昭雖然對能入宮進學充滿期待,但他也知道他的身份,以往在公主府時,他便謹記幼時的教訓,從不拔尖,如今進了宮,面對一眾皇子皇孫,他更不能草率冒頭了。 然而下了馬車,到了資善堂前,那位自稱老師的先生竟要他們按照年紀大小來排隊。 原本按照他的身份是不能走在最前列的,若非嘉善公主帶著他一起,他該排在最后,但現在,那位老師叫他排在男孩隊伍的最前。 此次進宮的二十三人中,年滿十歲的僅有三位,而男子只有他一個,其余兩人皆為女子。 崔昭驚訝的同時,心里時刻默念讓自己謹記藏拙的枷鎖動了動。 而等進了學堂,聽到見到的,讓那枷鎖更松動了,心中隱隱有了期待。 學堂跟他在公主府時見到的完全不一樣,那位叫邵巖的老師將他們分成了兩撥,五歲到七歲的一撥,八歲到十歲的一撥,前面的叫小班,而他們叫大班。 小班和大班分開進學,各占一個教室。 教室里的一切都叫崔昭驚奇,占了整面墻的黑板,邵巖老師用白色叫粉筆的東西就在上面寫下了字,桌案雖然也是一人一個,但跟公主府的不同,下面帶了兩個洞,可以將隨身的東西放進去。 崔昭探手進去,發現居然有東西,抽出來一瞧,竟然是書本,一本本錯開瞧去,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思想品德……叫他一陣茫然。 沒等他們驚奇完,邵巖老師帶著他們大班跟小班匯合,去了教室后面的cao場。 cao場邊上搭建著一個高臺,崔昭眼尖,遠遠便看到了高臺上身著明黃的一人,是皇帝陛下! 崔昭長這么大第一次見到皇帝陛下,心情激動又好奇,等走近看清皇帝陛下的容貌,心里只劃過一個念頭:外面傳言沒錯,陛下果真是京城第一美男子。 再一瞧,旁邊那人他見過,是首輔大人! 若說崔昭最敬佩最崇拜的,莫過于首輔周大人,他曾想過,若日后能做官,定要做個像首輔一樣清廉為民的好官。 沒想到有一日他能得到首輔大人的教導。 雖然首輔大人說他每日只教一節課,但能得到他的教導崔昭已經十分高興了。 除了首輔大人,教導他們的還有兩位極有名望的先生,崔昭知道他們,若是原來的他,根本無法拜到他們名下,如今進了宮,卻能得到兩人一同教導,頓時更興奮了,暗下決定日后定好勤勉用功。 至于沒聽過名聲的邵巖老師和代表皇后來教授禮儀的夏嬋女官便也無所謂了,尤其后者,想來應該是教導那些女孩家的。 不過叫崔昭驚訝的,最后竟然介紹了一位助教,叫他驚訝的不是助教,而是擔任助教的這個人,居然是長樂長公主。 崔昭沒有見過長樂公主,但嘉善和幾位表哥見過,尤其嘉善時常提起,每每提起都是十分羨慕的語氣。 長樂公主上前來落落大方的介紹自己,聲音甜美親切,崔昭忍不住抬眸看了一眼,對上長樂公主的笑靨,瞬間垂下了眼簾,下一刻又忍不住抬起,卻不想正巧與長樂公主的目光對上,兩人均愣了愣,而后長樂公主對他露出一個淺笑,移開視線,退回了皇帝陛下身旁。 崔昭盯著高臺的一角,久久沒有回神,連皇帝陛下說了什么都沒有聽見。 皇帝陛下好巧不巧將剛才的那一幕收入眼中,從他的角度,將崔昭耳脖通紅恍然失神的模樣看的一清二楚。 面無表情的皇帝陛下將崔昭的容貌暗暗記下,小小年紀居然敢肖想朕的meimei,膽子很大嘛。 簡單的開學儀式結束,進學就算開始了。 元清帝在教室后面看了片刻,見教的認真,學的也認真,便放心走了。 學校短時期內應該沒有問題,老師們每天一個人最多也就兩節課,不過到底不是長久之計,邵巖和夏嬋都沒有當過老師,雖然有皇后幾人一起幫忙寫教案,但只有他們兩個遠遠不夠,夏嬋頂著教禮儀的名號也遲早會戳穿被宗室知曉,得在這之前,多培養出一些老師來,元清帝還想著日后在國子監等推廣新學。 不過數理化等基礎教材已經編撰完畢,像基礎數學已經在戶部開始傳閱,自從戶部官員學會了阿拉伯數字,辦事效率大大提高,戶部不乏對數學有研究的,等他們中有拔尖的出現,可以挑出來去跟夏嬋學習中高等數學。 基礎物理化學也可以照此在工部推行開。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夏嬋知道的有限,有很多知識她已經不記得了,初級數理化還好,再深奧一些的,有些她自己也沒弄明白,等到那時候,只能靠他們自己慢慢摩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