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節
第423章 忘了換鞋 羅氏機器坊眼下共有六個班,每班近五十人,這些人白天干活學習技藝,晚上還要認字學算術。 夏夜里,鄰人坐在院中乘涼,便可聽到從那機器坊之中傳出來的陣陣讀書聲。 白日里也可見那機器坊里的人出來行走,多是一身灰色短褐,淺灰色的衣身,深灰色的交領,淺灰褲子側面亦是縫了兩條深灰條紋,再系上一條深灰色腰帶,看起來頗精神。 坊間女子對她們這身衣服感興趣,尤其是褲子側面的條紋,也不知是從哪里傳來的款式,之前從未見過。 這些機器坊里面的女子,論長相姿容,大多也都比較粗糙,從前并未曾想過自己在容貌上與別人相比能有什么優勢,不曾想,近日偶有出行,竟也有人問起她們身上的衣服來了,說是好看。 一來這衣服可能確實比較好看,二來,這人的精神氣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女子們現如今在羅是機器坊中吃飽穿暖,每日里忙著干活忙著學習,接觸到了很多別人接觸不到的東西,她們像海綿一樣拼命地吸收著這些知識,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時間一日一日過去,不知不覺之間,她們的腰背逐漸變得挺直起來,手腳也都伸展開了,身上逐漸有了專注和自信的氣質,所以就算還是原來的容貌,慢慢也開始有人覺得她們好看了。 因為覺得這些機器坊的女子們穿的這一身灰色短褐頗好看,坊間很快便有人學著做了起來,也不拘就是灰色,甚顏色都有。 羅用有一回行在街上,打眼一看,剛好就看到一條黑色白邊的褲子,恍惚間差點以為自己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紀那時候。 長安城中不少人都說,羅氏姊弟弄的這個機器坊,根本不是作坊,它就是一個給女子們讀書的地方。 朝堂之上亦有人彈劾,好在這個年代的男子并不把女子們當做豺狼虎豹來防,因而朝中眾人也并不很當一回事,對于那些上綱上線的彈劾大多也都是一笑置之,不以為意。 不得不說,隨著天氣一日一日變得炎熱起來,朝中那些諫官御史們的戰斗能力也開始逐漸變得有些低迷。 最近彈劾羅用的人越來越少了,羅用也樂得清靜,打算消消停停把這個夏天過完了再說,至于督促萬年縣推廣沼氣池的事情,他現在也不提了。 那萬年縣縣令出身高資格老,架子大脾氣又臭,難搞得很,羅用越是喊他修沼氣池,他就越是不肯修,也是相當幼稚。 羅用現在干脆不管那邊了,只管讓杜構他們好好在長安縣地界上把沼氣池推廣普及開來,讓這邊的百姓家家戶戶都能點上沼氣燈,至于萬年縣那邊,就讓他們繼續點油燈好了。 長安縣這邊,那些個已經修好了沼氣池的地方,現在都是大變樣了。 一到晚上,家家戶戶都點著燈,外邊街道上的路燈,往往都是通宵達旦地亮著,凌晨的時候有些人早起,行去坊間的鋪子吃一碗馎饦湯餅之類,各間鋪子都點著沼氣燈,到處也都是亮堂堂的。 這沼氣著實便宜,點著也不心疼,油燈就不一樣,那點燈用的燈油,多是可以食用的油脂,這個年代很多人吃油都不舍得,點燈那就更不舍得。 別說是平民百姓,即便是在那富貴之家,油燈也不是隨便點的,每個月每個院子多少燈油,都是有預算分配的,時人大多也都比較珍惜這些物資,鋪張奢靡的,總歸還是少數。 城西這邊的沼氣燈越點越多,城東那邊一些個居民見了,難免眼熱。 在城東的萬年縣地界,雖說也不是家家戶戶都很有錢,但確實住了許多富貴之家以及朝中官員,早前羅用提出要在萬年縣推廣沼氣池的時候,跳出來反對的那幾個,也多是住在那邊,這些人現在的處境就比較尷尬了。 原本以那塊棺材板的秉性,還當他這一次也會跟人死磕到底,結果他這回竟是這般快就歇火了,弄得萬年縣這邊現在很多人都以為,他們的沼氣池就是被這幾個人給反對沒了的。 那怎么可能呢,那么大一個工程,怎么可能被他們幾句話就給反對沒了呢,分明還是因為戶部不肯拿錢出來??! 戶部:我可什么都沒說啊。 對于那幾個官員的窘境,羅用也是樂得看戲。 難道只準別人給他找不痛快,不準他挖個坑給這些人跳? 也是傻,這么好的民生工程都要跳出來反對一下。 約莫就是在這朝堂之上吵架吵太多了,腦殼都吵昏了。 說到底,要在萬年縣推廣沼氣池這件事,眼下之所以還沒能做成,最主要的原因自然還是錢的問題了。 沒看皇帝和朝上幾位大佬都沒吱聲,看他們的意思,顯然還是覺得修鐵軌比較要緊,至于萬年縣這個沼氣池的事情,可以稍微往后放一放。 但這件事顯然也不好明說,畢竟萬年縣那么多百姓呢,離得又近,就在天子腳下住著,誰也不想去招惹他們的不滿不是。 結果這時候就有幾個人跳出來背鍋了,那不是正好,于是這口鍋就給他們背了。 在這長安城中當官就是這般,一個不小心就會被人給坑了。 今日有羅用坑別人的時候,他日必定也有別人坑羅用的時候,難免的,一般只要不是被坑得太慘,還能爬得起來,那就沒什么,能夠堅持到最后的,都是一些久經沙場的老鳥了。 農歷六月份的長安城,天氣著實太熱,那日頭又毒,空氣又悶,蚊蠅又多,很是難熬。 再加上這個年代的人衣服又穿得比較多,背心褲衩那是不用想了,穿個短袖都有人說嘴,穿個木屐你都得在腳上套一雙布襪子。什么你要光腳穿?不行,那是老農民的打扮,這個年代的人稱之為田舍奴,是罵人的話。 羅用熬了又熬,熬到六月中旬的時候,終于熬不下去了,衣服褲子什么的,他一時也不想去挑戰,但是好歹給他弄一雙涼快好穿一點的鞋子吧。 這時候的人穿鞋子,也不管什么冬季夏季,不是皮靴布靴就是木屐,其中也就木屐涼快點,奈何那玩意太重,不跟腳還容易打滑,著實不好穿。 南北雜貨有賣膠底皮靴,有長期合作的制靴匠人,羅用與他們定制了一批膠底皮面的涼鞋,不僅自己穿,還放在南北雜貨銷售。 這一上架,賣得竟然還挺不錯,這涼鞋不僅涼快,還很好走路,不少郎君們穿上以后都覺挺好。 這些年山南道等地大力發展杜仲膠種植,大大小小的杜仲園比比皆是,不少當地百姓便是依靠這個產業養家糊口。 經過近十年時間的發展,如今中原這邊的杜仲膠產量已是頗為可觀,但凡是過得去一點的人家,都要給自家馬車岸上兩個杜仲膠輪胎,穿著膠底皮靴也逐漸變成一件十分尋常的事情。 南北雜貨一直都有膠底皮靴銷售,這些年發展下來,款式已有不少,價錢亦不十分貴,最尋常的靴子,不到一百文錢便能買到,用的還是新膠。 坊間也有一些賣舊膠的,價錢還要更低一些,這些膠大多都是小販們從四處收來的二手杜仲膠,復又重新提煉過,用著也是不差,有人用這樣的杜仲膠做鞋底,制了鞋子出來賣,價錢自然便要更低廉一些。 南北雜貨與離石馬氏有合作,馬氏商號早早便在山南道那邊發展杜仲膠種植,因為他們給當地人帶去了旱稻種子,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所以這些年在那邊發展得也是格外順利。 因為貨源充足穩定,南北雜貨中杜仲膠制品的價錢,在整個長安城都算是比較平價的,而且品質很有保障,從來不會以次充好。 這回南北雜貨搞出來的涼鞋挺好穿,鞋面軟軟的,上腳也比較輕便,走路跟腳,還涼快,不少人都買了。 羅家這邊不僅羅用和五郎六郎穿上這種涼鞋,連四娘她們都穿,套上深色布襪,再穿上一雙深色涼鞋,倒也并不扎眼,大娘也去鋪子里給林五郎挑了兩雙,兩個顏色款式的,讓他平日里換著穿。 還有羅用的那些個弟子,近來也多換了這種鞋子穿,他們都是要干活的人,夏日里著實太熱,從前的鞋子燜腳,換上這個涼鞋以后可真是舒服多了。 羅用平日在家里的時候,連布襪都不愛穿,光腳穿涼鞋,那就很涼快。 該去縣衙點卯的時候,他就把布襪套上,該去宮里上朝的時候,他就又得把布靴穿上了,畢竟是在那樣嚴肅的場合,該怎么穿還得怎么穿。 這日又要上大朝,羅用的住處離宮門也近,夏日里他起得又早,早早便入了宮,進了大殿,在自己那個位置上等著。 這時候的官員都是坐著上朝,就坐地面上,每人給個墊子,坐姿是正襟危坐,也就是跪坐,皇帝也坐著,不過他是坐在壟榻上,位置相對高些,這兩年皇帝老兒也是有些懶散了,常常都是盤腿坐著,少有正襟危坐的時候。 羅用就坐在自己的那個墊子上,思忖這今日朝上大約又要講些什么。 別個晚到的大臣,就一個個從他身邊走過去,那感覺,就跟從前讀書的時候,比別的同學早到教室一般。 羅用正想事情呢,一個抬眼,便見有人穿著一雙黑色皮涼鞋從他身邊經過,待他抬起頭來細看,那人已經走過去了,不過這人也是很好認,畢竟朝中品級似他這般高的官員也沒幾個,朝服的顏色亦是與尋常官員不同…… 待到下朝的時候,羅用走在出宮的路上,便聽不遠處有人問房玄齡道:“房公今日怎的穿著涼鞋便來了?” 房玄齡這兩年歲數也是有些大了,說話走路都是慢悠悠的,這時候只見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腳面,慢條斯理回了一句:“哦,出門忘了換鞋?!?/br> …… 打從這日起,房大人每次出門都忘記換鞋,這一整個夏天,再沒見他穿過布靴。 第424章 真香 在原本的歷史中,這兩年李世民曾經御駕親征高句麗,在那場戰事中,房玄齡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李世民自己跑到遼東去打仗,長安城這個大后方就交給房玄齡來掌管,房玄齡那時候也是一把年紀了,勞心勞力不說,還被人到李世民那里去告了一狀,說他要謀反。 謀反那種罪名一旦被扣下來,房玄齡自己不說,整個房氏一族都要跟著遭殃,妻兒老小更不必提,女子皆要被充作奴婢,男子十三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者,全部都得掉腦袋,十三歲以下的也要被充作奴婢。 想來那段時間,房玄齡的日子必定是很不好過。 同樣不好過的還有李靖,李靖那時候都七十多歲的人了,年紀老邁行動不便,不想跟李世民去遼東打仗,但他這個人出身高貴名聲又好,而且還飽讀詩書戰功卓絕,很有人格魅力,很是受人敬仰,可以說是一呼百應,李世民不放心留他在長安城這邊,非要帶上他,也是把人給折騰得夠嗆。 最后他們這三個人,在那高句麗之戰后的沒幾年,先后便都離世了。 房玄齡前面先走,也是在夏天這時候,待到了第二年夏天,李靖與李世民先后也都走了,前后腳走的,相差不過數日。 這般說來李世民也是有幾分可惡,不過在這三人當中,他也是最年輕的,房玄齡李靖的歲數,都是他叔伯那一輩的人了。 不去細究那許多是是非非,亦不論個人好惡,他們這些人在歷史長河之中,都是十分閃光的人物,在當朝當世,對這世間百姓,也可以說是問心無愧。 羅用心里對他們總是存著一些敬佩,希望這些人在生命中的最后幾年,能好好享享清福,要能多活幾年那就更好了。 眼下太子還很年少,他們這些人若是能夠多活幾年,屆時新舊帝王的權利交接,或許也會溫和許多,新帝自己若能掌權,長孫無忌便不會有權勢滔天的那一日,吳王李恪或許也就不用死了。 按照原來的歷史軌跡,那也就是六七年以后的事情了,并不是很遙遠。 而現在,一切都沒有發生,高句麗之戰雖然依舊失利,但李世民并沒有御駕親征,因此李靖也就不用跟著一起去往遼東,年邁的房玄齡也就不用在那種情況下坐鎮長安城,面臨著各種復雜形勢,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對于這個現狀,羅用也是比較高興看到,唯一就是對長孫無忌感到有幾分抱歉,尤其這位大人對他還很和善,每每遇到,都是笑瞇瞇與他說話。 他必然不會知曉,自己的權臣之路幾乎都已經快要被羅用這只蝴蝶給扇沒了。然而羅用對于這一點卻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每每在面對長孫無忌這個人的時候,都有一種莫名的心虛,面上笑容格外燦爛,心中默默念著罪過。 話說近來羅用這邊是消停了,然而這朝堂之上,卻還是熱鬧依舊。 近來眾人正在為修路的事情爭吵,朝廷有意要修洛陽往東的那一條鐵軌,朝中很多官員對這件事都很支持,汴梁一帶的士族豪紳商賈富戶們,更是翹首以盼。 反對的聲音一直都有,只是這越到了將近動工的時候,這些人就反對得越是激烈。 河東的官員表示,從長安到太原這條路上都還未有木軌,因何就要先給洛陽那邊修鐵軌。關內道更慘,從長安城這邊去往關內道腹地,別說鐵軌木軌,就連一條水泥路也無。 還有嶺南那邊,這些年因為水果罐頭以及各種果漿蔗糖產業的發展,嶺南地區與中原這邊的聯系也是越來越緊密,他們那邊的人可也都盼著修路呢。 要說起來,現下最需要修路的,還數嶺南那邊,但是嶺南出身的官員數量很少,在那朝堂之上根本爭不過。 河東出身的官員數量倒是足夠多,戰斗力也很強勁,但是人家江南魚米之鄉,有絲綢有海貨還有美景,這條鐵軌修好之后,就能方便長安城這邊的皇族以及士族大家們下江南游覽賞景。你河東道有個啥,粟米羊rou繡花針?顯然也是爭不過的。 有一個河東道出身的年輕官員,問羅用怎么都不發聲,雖然他只是區區縣令兼工學博士,品級不高,但是他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可以,說出的話往往也都能得到正視。 羅用說,河東道多山地,就算修了軌道,也未必能有許多助益,再說精鐵糧食羊rou罐頭那些物什,走走水運也是挺好的。 結果就挨了一頓噴。 大抵便是說他這個人不團結,遇事就要往后縮,云云。 幾日后,羅用去上大朝,那青年家里的一個大人,便尋機與羅用說了幾句,道是沒有管好自家后生,讓羅用笑話了。 羅家人從前與河東那邊的商賈世家之間的往來,多以商號以及一些小家族為主,和那些真正的世族大家之間,交集還是比較少。 但是不管怎么說,羅用也是河東道出身,依他眼下的發展形勢來看,那也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河東道這些大家族們自然也沒有與他交惡的道理。 他倒是沒想到,羅用竟是一點都不生氣,還說什么年輕人血氣方剛,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有激情有斗志也是難得。 對方仔細端詳眼前這名青年,不高不矮的身量,相貌不錯,不過也算不得十分出挑,這時候面上笑瞇瞇的,看起來也挺真誠。 這人心道,你這才多少歲啊,就喊別個年輕人,這話要是被家里那幾個小子聽著,八成又要跳腳。 又幾日,時任國子學博士的陳冕請羅用幫他出一份考卷,羅用欣然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