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節
那一場奪嫡之爭,他們一家人可就站了兩邊,李承乾李泰都站了,就是沒人站李治,這下好了,李承乾李泰都倒了,李治成了新太子。 莫說圣人因為這場政變痛失愛子,對參與其中的杜家人印象不好,就是那李治上位之后,對他們杜家人印象又能好到哪里去? 在這種情況下,這杜惜竟然還能強撐出一幅春風得意的模樣,有些人看在眼里,便覺有幾分可笑。 這時候被人問起,只見那杜七郎手中捏著酒盞,笑盈盈對眾人說道:“你們看我這般高興,哪里不像遇著了好事?” “甚的好事?”眾人好奇。 “下半輩子不愁花用,諸君看來可還算是好事一件?”杜惜斜睨著那些人,笑著說道。 別看這些人一個個看起來還挺光鮮,實際上沒有幾個人是有經濟自主權的,月用大多都有定數,若想多拿一些,難免便要看耶娘長輩的面色了。 “下半輩子不愁花用?!边@話聽起來,怎么都像是發了一筆橫財啊,于是眾人紛紛問他怎么來的錢,奈何杜惜就是不肯講。 第417章 編書 杜惜這一次回京,順利地給羅用帶回了吳幼的賣身契,這時候又稱市券,在這份市券上,吳幼的主人現在已經改為羅用。 并且杜惜還告訴羅用,自己是通過交友,以相互贈送禮物的方式,獲得的這份市券,并非通過欺詐,故無有后患,讓羅用他們盡管安心。 既是交友,多少也會有幾分交心,得到這份市券之后,杜惜與那家人中的一名青年,也就是與杜惜關系最好的那一位,對他實言吳幼如今所在,也與他說了羅用如今在長安城的身份地位。 吳幼既是他家逃奴,那早年在這個家里肯定也會有一些親戚朋友,杜惜勸這家人好生經營這一層關系,千萬不要受那有心人的挑撥,平白又生出事端來。 這些個地方上的小家族,往往都是削尖了腦袋想要結交士族,若是遇著那心懷叵測的,怕就要被人當了槍使,卷入大家族的紛爭之中,最后損失慘重,甚至從此一蹶不振。 杜惜這般處理可謂周全,羅用也很滿意,當即奉上厚禮,并且承諾以后每個季度,都會按時將南北雜貨常樂分店的一成紅利送到杜惜手中。 吳幼這個人很有才干,這份紅利的數額,定是不會讓杜惜失望。 另外,羅用還向杜惜承諾,將來即便是河西那邊發生什么變故,他屆時再將吳幼調到別處,該給杜惜的那一份,也絕對不會少了他的。 對于這樣的結果,杜惜自然十分滿意。 這時候眾人再三詢問,他這邊賣夠了關子,也就把事情與他們略說了一說。 眾人一聽,這買賣不錯啊,不過是解決了一個逃奴的身份問題,竟然就能得到南北雜貨的一成紅利。 看長安城那間南北雜貨就知道了,這一年到頭的,都不知道要掙多少錢,一成紅利必定也是不少的。 聽聞常樂縣那間分店也不差,在河西當地賣軋棉機等物,價錢不低,掙的必定也多。 只可惜了,這種好事沒能輪到他們身上。 也是應著杜惜一貫與羅用交好,所以這件事他才會求到杜惜頭上,被這廝狠狠賺了一筆錢財去。 這些年輕郎君面上不顯,心里這時候其實已經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想法。 杜惜看在眼里,笑而不語。 他今日之所以將事情說破,其實也是羅用的意思,羅用就是要通過這件事讓這些長安青年知道,與自己合作,絕對不會吃半點虧,好處那都是終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某些閑得沒事想給羅用找點茬的年輕人們,可能就需要再考慮考慮了。 這個年代的長安青年大多比較跳脫,并且非常具有挑戰精神,一點都不像后世人印象中刻板穩重的古人形象,大約還是與眼下的官員選拔方式有關。 想要被朝中的大佬們發現和重視,他們首先自己得突出,得有名氣。更別說就算是在一個家族里,想要獲得更多重視,更多資源,往往也需要表現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羅用就擔心某些急于出頭的年輕人,會把自己當做挑戰目標。 若是果真如此,形勢對羅用來說就會非常不利。 另外,在羅用提出興辦工學之后,長安城中各個家族之間,對于羅用這個人的態度,也開始有了變化。 正月里,工學的興辦地點最后便定在布政坊,布政坊就在宮城西面,西市東北角,是個鬧中取靜的好位置。 治安更是沒的說,右金吾衛便是設立在這個地方,所謂金吾衛,就是負責長安城治安的一個部門,宵禁巡邏之類,都歸他們管。聽聞尉遲敬德亦居住此坊。 把工學設立在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出朝廷對于這所新學的重視程度。 除此之外,最后宣布的工學博士總共有五位,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羅用,并且在這五人之中他的地位最高,工學之中各項工作都要以他為主導。 另外,助教的人選大致也都定下來了,人員數目頗多,不用說這里面肯定有各大家族的人,皇帝自己的人也不會少。 羅用年前方才當上了長安縣令,未過正月十五又兼任工學博士一職,對于一個農戶出身的年輕人來說,也算是官運亨通了。 縣衙那邊有杜構,羅用基本不用怎么cao心,只需在必須他出場的時候,大致走個過場便可。 羅用不僅給與杜構權利,也給與他錢財,只要是能用他們現有的錢和權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那背后必定就是有什么力量,以羅用他們目前的處境和地位,難免也會有需要妥協的時候。 杜構這個代理縣令做得相當好,恩威并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按住了衙門中的絕大多數老油條。 只要按住了絕大多數人,余下那些想蹦起來鬧事的,就不得不掂量掂量看看形勢了。 杜構這個人,比羅用想象的還要能干得多,很多事情換了羅用自己,做得肯定也沒他好。 還有那個名叫夏彥的萊州青年,當年他們幾人一路護送杜構流放之路,杜構被赦免之后,其他人都回萊州老家去了,他則跟隨杜構去往河西,參與雪靈渠工程,現在又到了長安城,依舊給杜構打下手。 一個商人之子,混到他這種程度,也許還算不上什么出人頭地,但他眼下確實也掌握了一些權力,他的家人在萊州那邊,應是會有所受益,至少不會像過去那般任人搓圓捏扁,從前很多對于他們是攔路虎一樣的存在,漸漸也會開始給他們讓路,這就是權力的好處。 羅用這一邊,則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工學上面,工學的招生等一應事宜,主要交給侯藺負責,羅用和另外幾位博士,以及眾助教,這幾日都在商討編書的事情。 既然要教學,沒有書籍肯定是不行的,這件事不能指望別人,只能他們這些人自己編寫。 羅用將這件事分派到各工學博士以及助教們身上,別看工學這些助教地位不高,連個品級都沒有,卻實打實都是各個家族安排過來的人才。 畢竟那些個腹內空空的貨,千辛萬苦安插進來亦是無用,別說有沒有那個能力可以接觸到關鍵技術,就算被他們接觸到了,怕也未必能夠學得回去。 羅用安排他們幾人一組,要求每一組人都在一個月之內編出一本書冊,未必要十分周全高深,旨在實用。 羅用自己并不做這個事情,他負責監督各個小組的進度,也幫忙解決一些他們在編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而在這些小組當中,最最受人期待的,自然就是衡致他們那一組。 衡致與兩名助教同編一本書,在侯藺那邊招募進來的十幾個學生的幫助下,這項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不到一個月,便編完了一個書冊,交由侯藺,讓他去尋人雕刻印板。 二月中旬的一個大朝之上,羅用奉上已經成書的幾本冊子,交給皇帝以及眾位大臣檢驗。 其中便有衡致等人編撰的《力學簡析》,這是羅用以及他的弟子們,在他從后世帶來的知識基礎上,在這個時代鉆研試驗這些年之后,第一次將成果以書籍的方式呈現在這個世界上。 這只是薄薄的一本冊子,里面的內容也并不十分多,更談不上艱澀難懂。 書中簡述了力學原理,并提出力的大小,其實是可以通過計算得到一個比較精確的數據,并且例舉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加以分析。 在這本書的最后幾頁,講述了杠桿滑輪等物在實際生產中的使用與原理,配有清晰的圖畫。 最后的最后,甚至還提出了熱能這種全新的概念,也大致說明了一下它之所以能在生產中得以利用的原理,算是為當代這些人解開了熱能的神秘面紗。 朝堂之上,多是有識之士,這本冊子一經傳閱,當即引起轟動。 尤其是最后那一部分關于熱能的內容,眾人先前基本上也只是道聽途說,并不真的明白它的運用原理,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過是羅用他們在吹牛而已,這時候一看這個冊子,很多腦子聰明些的,一下子便都懂了! 這個世界上,竟果真能有這般奇事! 只要燒火就能實現生產,在當時這些人眼中,這簡直堪比仙術! 第418章 早春 其實不僅是衡致他們這一本《力學簡析》,其他幾本冊子同樣也很有價值。 技術這個東西就是要公開要交流,然后再集合更多人的智慧,對它加以改進升級,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得進步。 然而技術往往也意味著財富,甚至是匠人們安身立命的根本,關于整理和公開這些技術,從前是沒有人能做也沒有人愿做這件事情,即便做了也沒有多少功績,匠人的社會地位低下,奇技yin巧并不被人高看。 這一次是羅用以自己手頭上的幾個技術作為誘餌,才能令這工學得以開辦,這些書籍得以編撰。 那些大家族們為了自己的人能夠在工學之中獲得認可,占據一個有利位置,這回紛紛也都下了一些本錢,拿出一些自家掌握的技術編寫到這第一批教學資料當中。 說實在的,這里面的不少技術,就連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頭一回見到。 隨著這些書籍的面世,朝中許多人也都紛紛感覺到,這羅用,似是要掀起一股浪潮,不知這股浪潮于這世間,于這朝堂,又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變化,對于他們個人以及家族來說,又是有利的嗎,還是會帶來什么沖擊以及隱患? 但就眼下這形勢來看,怕是誰也阻擋不了這一股浪潮了,各大家族已經紛紛下水,那個關于熱能的新技術,誰人又能舍得松手。 · 話說,自打羅用回到長安城以后,不是忙著接任長安縣令一職,就是忙著那工學的事情,每日里早出晚歸的,并不怎么著家。 二娘與四娘她們幾個倒是親近得很,衡致與阿枝兩口子也與他們同住,衡致近來也在忙工學那邊的事情,阿枝就與二娘她們一起。 他們平日里若是無事,有時候便會一起去四娘她們干活的南北雜貨看看,有時候去大娘那邊的阿姊食鋪看看,幾個年輕女子坐在一起說說閑話,日子也是過得頗舒心。 五郎他們幾個小的就沒有這么好命,這幾個現在也還沒有什么正經事情做,于是羅用便叫他們依舊去白家上課。 白家人管教族內子弟頗嚴,課業亦頗重,弄得五郎他們幾個每日里苦哈哈的,看著阿姊們閑著沒事愜意悠然,他們卻只有乖乖讀書的份。 其實二娘她們也有干活的時候,只是這些個小的沒看到而已。 二娘打算在長安城辦一個面巾作坊,地方都定好了,就在大通坊進來一點的敦義坊,與阿姊食鋪挨得近,離大娘她們兩口子的家宅也近。 這一日,大娘邀二娘同去新豐集市看貨,打算去那邊看看白疊花。 那新豐集市早幾年主要就是賣些糧食土產,而且只是冬季熱鬧,其他幾個季節都比較蕭條。 現在那邊什么物什都有了,一年四季都很熱鬧,尤其是一些大宗貨物買賣,糧食牲口精鐵石炭之類,不需去往長安城,直接在這新豐集市上便可達成交易,很多潼關洛陽一帶的商賈也到這個集市上買貨。 這兩日大娘聽人說,關內道那邊過來一批白疊花,數量頗多,要價亦不甚高,于是她便對二娘說了,姊妹二人打算一起過去看看。 隨行趕車的都是大娘鋪子里的婦人,她們幾個負責采購的,常常要去新豐集市那邊買貨,這日剛好便一起去了。 農歷二月份,天氣已是一日暖過一日,有那愛俏的郎君娘子,這時候已經換下了襖子,穿上了薄衫。 街上行人車輛頗多,還有成群結隊的小孩在街邊嬉鬧玩耍。 “自那種牛痘之法推行之后,這長安城中的孩童便越來越多了?!贝竽镄粗稚夏切┬『?,對二娘言道。 “飛兒可種上了?”二娘問。 “一早便種上了,哪有不種的?!贝竽锏溃骸俺房h那邊的孩童可是要種?” “都要種的?!倍镆舱f:“只是那邊地方小,人也少,有時候若是不湊巧,遇不著痘種,便要等上一等?!?/br> “長安這邊人多,倒是不需等,去了便能種上,早前還要收那三五文錢,后來有御史在朝堂之上說了這件事,道是有些家中窮困見識又短的父母,為了省那三五文錢,竟是不給兒女種痘,道那痘種又不是甚稀罕物什,何苦要掙百姓那三五文錢來哉……于是后來便不收錢了?!?/br> 姊妹二人坐在馬車之中,大娘對二娘說起了這長安城種牛痘的事情。 “那御史倒是個好的?!倍锫犕暌院?,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