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節
這就導致了市面上錢幣流通不足的情況,布帛和糧食作為貨幣也就比較常見。 這些潞州人之所以敢說他們只收銅錢,那也是因為人家的油紙根本就不愁賣,若不是那樊氏兄弟二人堅持,他們這些油紙在之前的一路上早都賣完了,根本到不了離石縣。 兩日后,這些鼓腰嶺人帶來的油紙全部賣完,人人都掙得了許多銅錢,之前那一路的艱辛,也被掙錢的喜悅沖淡了許多。 那樊氏兄弟背著一簍子油紙,前去拜訪羅三郎。 兄弟二人天未亮的時候便出發了,一直行到了日上三竿,才到了西坡村的地界上。 還未到村口,在羅家羊圈邊上,便遇到了羅三郎,只見他這時候正與幾個弟子一起,剖了竹條,正坐在路邊的樹蔭下做著什么物什,那物什的形狀模樣,卻是他們從未見過的。 “你們這是在作甚?”樊大郎樊二郎兩人湊近過去,好奇道。 “便是要用這油紙來做一個輕便些的簦笠?!绷_用抬頭看了這兄弟二人一眼,笑著說道。 簦笠一物,與斗笠相似,只斗笠是戴在頭上的,簦笠是有柄的,類似于后世的雨傘,一般農戶人家用簦笠少,主要還是以斗笠蓑衣為主。 “為何竹條如此稀疏?” 斗笠和簦笠的做法,都是用細密的竹條編出里外兩層,再在中間那一層填上竹葉等物,竹條的部分一般都會編得比較細密結實,哪像羅用手里頭那個樣子,只有幾個竹條稀稀落落地支楞著,怎么看怎么不結實。 “待我做完了,你便知曉?!绷_用笑了笑,停下手中的動作,抬頭看向那樊氏兄弟二人:“你二人今日可是給我送麻紙來了?” “正是?!狈罄烧f著,放下背上的簍子,從那里面拿出一大摞桐油紙,將那一摞桐油紙打開,里面還包著一小摞沒刷過桐油的麻紙:“我二人學得了制草紙的手藝以后,回到家鄉,經過幾番嘗試,最終做出來這種麻紙?!?/br> “竟還帶了沒刷過桐油的麻紙,正好?!绷_用這時候剛好也將一個傘骨做好了,眼下又有現成的紙張,于是便讓他的一個弟子騎上燕兒飛,跑到許家客舍去取了些從前蓋房子的時候用剩下的桐油,用刷子蘸了些桐油,將幾張麻紙拼拼湊湊,貼成了一個傘面。 別看只是一把簡簡單單的雨傘,從聽說樊氏兄弟來他們離石縣賣油紙開始,羅用與他的這些弟子摸索了快有兩天時間,作廢了好幾把,直到今日上午,才終于有了眉目。 這還是羅用的空間里就有幾把現成的雨傘的情況下,若是從無到有,還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的摸索。在羅用的記憶中,整個唐朝好像都是不怎么用傘的,雨傘這個東西,是在宋朝的時候才開始普遍起來,當然這也許跟造紙技術的普及也有關系。 羅用這時候手里拿著的,應該就是這個時代第一把可以開合的雨傘了,為了那看似簡單的幾個小零件,一群大老爺們沒少費工夫,好在這些人動手能力都很強,做過不少車鏈子削皮刀那些東西,也算是比較有基礎了。 為了給雨傘定型,在竹枝與竹枝之間,他們還很仔細地纏上了一些細細的麻線,這也是一項技術活。 樊氏兄弟沒有想到只是來給羅用送了一簍子油紙,竟能旁觀到這個時代第一把油紙傘的制作過程。 后來羅用問他們麻紙的制作過程,這兩個兄弟也毫無保留,哇啦哇啦全說了。 他倆太興奮了,他們家鄉又有竹子又有桐油,還有麻紙,自己在家就能做出油紙傘來了。 這東西想來應該會比麻紙更有吸引力,就算是在鼓腰嶺當地不好賣,也可以運到汾州等地去賣。也不需到州郡陽城,只要到平遙就好,汾州的平遙縣距離他們鼓腰嶺并不十分遠,那些來往于太原府和長安城之間的商賈旅客,應該會對這個東西感興趣才對。 樊氏兄弟學得了那制傘的手藝,高高興興回家去了。 羅用這邊,則是為了這油紙傘的宣傳推廣一事費起了腦筋,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宣傳一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沒見羅用先前做過的牙刷等物,因為沒有宣傳,到現在也沒幾個人問津,而經過特意宣傳的牡丹坐墊,則早已風靡長安城了。 等來等去,終于被他等到了一個下雨天。 這一天羅用難得有耐心地跑去教杜構畫了半天素描,其實也就是一些現學現賣的東西,等到了許家客舍的油渣包子出籠的時間,羅用便說自己肚子餓了,叫他去買幾個包子來吃。 杜構近來住在這西坡村,也是沒少吃許家客舍的油渣包子,這會兒羅用既然這么說了,他就想著干脆多買幾個回來做晚飯好了,臨出門的時候,羅用讓他拿自己那把油紙傘去用,杜構沒多想,撐著雨傘就出門了。 別說,這油紙傘還真挺好用,拿在手里十分輕便,不用的時候輕輕一合,也不占地方。 傘面上的麻紙在刷過桐油之后,透著淡淡的琥珀色,雖然沒有什么裝飾,看起來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夏季的午后,山風山雨之間,一個青衣男子撐著一把油紙傘,在綠意盎然的鄉間小路上緩緩走著,一路行到許家客舍,合起雨傘,輕輕抖了抖上面的雨水。 廳堂里面那些人紛紛向他看了過來,杜構對那些人笑了笑,找許家兄弟買包子去了。 然后…… “羅三郎,你家那種油紙傘還有沒有了?就跟那杜家郎君那把一樣的?!?/br> “其實還可以畫一些花鳥圖案上去?!?/br> “不不不,不用畫什么圖案,我就要跟他那把一樣的,一模一樣的?!?/br> “那好吧,一把油紙傘二十文錢?!?/br> 第113章 麻紙與少年 羅用他們這邊正在大賣杜構同款油紙傘的時候,在千里之外的長安城,那里的士族子弟們還在玩肥皂。 眼下正是貞觀九年八月,距離當初羅三郎獻皂方已有兩個多月。 想必再過一兩個月,那些被派遣到草原上傳播制皂之法的文官武吏也該回來了,若是未能在降雪前歸來,行路就會變得十分艱難。 這兩個多月以來,長安城中但凡有些門路的家族,這時候也都已經弄到了那制皂的方子。 那豬脂皂和羊脂皂的制法都十分簡單,長安城的有錢人們自然不會滿足于這么簡單粗糙的制皂之法,就好比烹茶調香,此制皂一事,也有許多供才子佳人們diy的空間。 在最近的長安城中,常??梢月犝f誰誰家又制出了一種什么樣什么樣的皂,哪位小郎君又別出心裁,哪位小娘子制皂手藝最佳,云云。 不少人以名貴藥材或者香料入皂,什么人參皂沉香皂,都不算稀奇,以花入皂者更是數不勝數。而市面上普遍流行的,除了羅三郎推出以及各家仿制的艾草皂和桑葚皂,還有一種竹葉皂,那種竹葉皂的制法并不很難,主要就看誰家制出來的肥皂顏色最青,最是清香。 阿枝也是個做活仔細又肯琢磨的,她制出來的竹葉皂就很不錯,每日制些竹葉皂拿出去賣了,也能掙些錢糧。 這竹葉皂很得讀書人們的喜愛,價錢又不算太貴,絕大多數小康之家都還消費得起,于是也就頗有市場,阿枝要價不高,每日里做出來多少,左鄰右舍分一分,基本上也就沒剩下多少了。 他們現在已經搬到羅用這個小院住著,羅用這個院子比起他們先前那個院子,屋子更新一些,地方也寬敞一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 侯藺和喬俊林都有各自的交際應酬,在這種情況下,住在高檔小區,自然要比住城中村來得體面。侯藺也不是那么想不開的人,羅用既然都已經那么說了,又把鑰匙留在了阿枝那里,他想了想,最終還是決定搬過來住。 搬過來這邊以后,阿枝原先那個活計也就辭掉了,因為離得太遠。不久之后,長安城中流行起各種各樣的肥皂,阿枝便也開始做肥皂賣。 那制皂之法,羅用上回來長安的時候就已經跟她說了,但他也提醒阿枝,以他們三人目前在長安城的處境,還是不要做什么太打眼的事情為好,尤其是這種小買賣,若是傳出話去,喬俊林和侯藺還會被他們的那些同窗同僚恥笑。 阿枝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這時候的上流社會最是講究清貴,出身微薄在很多人眼里就好比先天不足,小買賣人在他們眼中更是卑微低賤的。 正是因為如此,阿枝現在每日里做出的肥皂,寧愿以較低的價錢賣與左鄰右舍,也不肯自己拿到街上去零賣。他們的那些左鄰右舍得了這價廉物美的肥皂,除了自家用的以及拿去送人的,多數都轉賣給了親朋好友,就算不掙錢財,掙些人情也是好的。 侯藺和喬俊林舅甥二人得空的時候也會幫忙制皂,阿枝知道他二人壓力很大,也不怎么肯讓他們幫忙。 侯藺就不說了,喬俊林今年才十六歲,每日里除了讀書練武應酬,偶爾給她幫忙,然后就是吃飯睡覺,日復一日,未曾見他有過松懈的時候。 近來與喬俊林走得挺近的杜惜也這樣說他:“你每日這般,何曾有過閑適的時候?” “要閑適何用?”喬俊林這時候正用調羹挑了一些磨碎的茶葉末往陶壺里放。 唐初這時候的茶,還不是后世的清茶,而是一種加了許多食材煮出來的飲品,又名酪漿。 這烹茶之道,也是幾乎所有讀書人的必修課,不過杜惜本人也是不精此道,這一日說是讓喬俊林過來跟他學烹茶,實際上也不過是為了向外人做出來他與喬俊林走得很近的樣子罷了,既然已經答應羅用要帶帶這個喬俊林,他自然也不會食言。 “整日只知埋頭趕路,大好的風景都被你錯過了,豈不無趣?!倍畔币性谒?,懶洋洋道。 “整日只知道看景,直到日薄西山,才發現自己攏共才走了沒有半里地,豈不蠢極?!眴炭×止戳斯醋旖?,微微笑道。 少年人過分端正的容貌,過分筆挺的背脊,還有那因為過分的堅定而顯得太過鋒利的目光,無一不透露出他骨子里的那份倔強,甚至偏執。 “走得太快會沒朋友?!倍畔б琅f笑瞇瞇的,好像并不會因為喬俊林過分的認真和犀利便失去了趣味。 “……”喬俊林這一次并沒有再說什么,只是垂下眼眸輕輕笑了一下。 不能與他同行的朋友,要來何用。 杜惜也只是撇撇嘴,好像對于喬俊林的論調很是不以為然,他也根本不把這個毛頭小子當盤菜。 然而等到喬俊林走了以后,這家伙卻拎著一把劍到院子里練起武來。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時候的杜七郎并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已經感覺到了這樣的危機。 另一邊,喬俊林從杜府出來,穿街過巷,走在長安城的沙土路上。 唐初這時候的長安城中的幾條大街,都是用河沙鋪的路面,這樣的路面比泥土路好些,不會稍微見點水就是滿地污泥,但還是經不住那些牛車馬車的踩踏傾軋,路面處難免還是會有些坑洼,若是遇著下雨天,再加上那些被行人牲畜車輛從別處帶來的稀泥,路況也是堪憂。 好在這一天是個大晴天,進了他們那個小院所在的坊間,街頭巷尾,挑擔的閑逛的,處處都顯得十分熱鬧。 喬俊林看到有一個挑擔賣紙的莊戶人,便湊過去看了看,見他家這麻紙做得不錯,便從身上掏出幾枚銅錢,買了一摞。 若是去那文房店中,就這幾文錢,人家怕是連看都不愛看,從前侯藺帶喬俊林去買紙,一次若買一刀,動輒便是數百文錢,乃至于他們舅甥二人用紙的時候都是一省再省。 但是這街面上的麻紙,只要花一文錢就能買到兩大張,喬俊林花了五文錢,對方還送給他一張邊角略略有些殘缺的,總共得了十一張,這些紙裁開來,夠他練字用挺久的。 最近這段時間,在長安城中經??梢钥吹竭@種賣紙的擔子,相傳是那離石縣的羅三郎造紙不成,倒是造出了一種如廁用的草紙。 后來他的造紙方子流傳出來,很多人都學他那樣造草紙賣,還有一些人則是參照那個方子,用其他材料代替秸稈造紙,然后沒過多長時間,市面上就出現了這種麻紙。 這麻紙雖然比不上店里賣的那些高檔紙,但同樣也可以用來書寫,它的出現,對于許多家境不夠富裕的學子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單單在四門學中,就有許多學生都是跟喬俊林差不多的經濟條件,也有比他更苦難的,他們家里的父親或者爺爺當個小官,每月所得那點俸祿,既要養活家人又要應付各種交際應酬人情往來,若是根底深厚的世族大家,便還要從家中拿錢來花,若是沒有多少家底,那便只好拮據度日了。 除了四門學,另外還有書學和算學,那兩所學校學生更多,超員更嚴重,而且絕大多數學生的家境都比較一般?,F在既然能在紙張上剩下一大筆花銷,也沒幾個人會選擇打腫臉充胖子,所以這種麻紙很快就在長安城中打開了市場。 然而,對于那些依靠造紙獲利的家族來說,這簡直就跟從他們身上割rou沒兩樣。 喬俊林近來跟杜惜一起出去活動的時候,聽到了一些對羅用不好的話,他感受到了那些人對羅用的惡意,也擔心有些人會按捺不住對他不利。但他也很清楚,羅用自己對于這一點不可能毫無所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家伙的膽子也不是一般的大。 只是,萬一真有那么一天,自己又能為他做些什么呢? 少年人目光沉沉地回到院中,扯開笑容與阿枝打過一個招呼,然后再一次將自己關在了屋子里。 這夏末時節的陽光與清風,統統都被他關在了門外。 作者有話要說: 關于紙的價格,我剛剛百度了一下,據說現在好一點的宣州紙,一刀都要兩千往上,這個簡直太兇殘了,估計在大唐朝也便宜不了,想想那時候的人都沒什么經濟收入,哪里的錢買紙,讀不起書什么的,太正常了。 ··· 然后那什么,這幾天又斷更了,我很沒臉。前兩天碼了半章,不太滿意,稍微放了放,轉眼又過去好幾天。今天聽聽歌,腦子好像終于又能轉開了,于是重頭來過。 信的《如果你還在就好了》,howo有毒,推薦大家也聽聽看。 第114章 迎親【修】 農歷八月中旬,夏播早已結束,秋收還未開始,趕在這農閑時節,姚家終于把姚茂云的婚禮給辦了,娶的是石子溝劉老漢家的閨女。 這閨女也是家中長女,今年十八,長得端正,干活也利索,甭管是家務活還是農活,她都是一把好手。 原本以她的人品相貌,要尋個差不多的人家應是不難,之所以熬到十八歲才嫁人,實在也是被家里給拖累了。那石子溝窮鄉僻壤的,連正經田地都沒多少,偏他家又生了一串娃娃,別人都怕她出嫁以后還顧著娘家,從婆家往娘家掏東西。 這劉大娘當初熬到十六七都沒個正經人家來問,他們村好些人都說她以后八成就是給人當續弦的命,還有說她要給人當妾的,甚至還有一些不正經的老光棍老色狼亂打主意。 誰又能想得到,最后她竟能被西坡村的姚大郎給看上,那西坡村多富裕,這十里八鄉的小娘子們,誰人不想嫁去西坡村,在那西坡村為數不多的幾個小郎君里頭,除了羅三郎,也就是這姚大郎最是被人看好。 婚宴當日,村里村外都是喜氣洋洋的,羅用因還在孝中,便沒有去湊那個熱鬧。 聽人說那石子溝地方太偏,山路又陡,牛車根本上不去,迎親的隊伍去了以后,新娘子便跟著他們一起,用兩條腿走下山來,一直走到山下大路邊,才坐上了姚家的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