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節
陵江書院坐落于陵江之畔,修建至今,已經有三百余年,且歷經兩朝,在整個越省乃至淮江流域都頗為有名。 陵江雖稱之為‘江’,但實則并不算寬闊,僅是淮江的一條支流罷了。 其中淮江居西,陵江位東,兩江于淮安府相匯,齊流向東,連貫著整個越省東西。 陵江書院離府城不遠,不過一個時辰的路程。 顧云浩出了東城門,便沿著官道一路而行,時而駐足休息,時而臨江遠眺。 因著他出門早,即便走走停停,也是還未及午時,便到了書院。 陵江書院雖取名‘陵江’二字,實則卻是依山而建。 及至山門之下,看著隱于山間的房舍樓閣,轉首又看了看身后的悠然江水。 依山傍水,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顧云浩心里大贊一聲,拭了拭額上些微的汗珠,嘴角含笑,拾階而上。 步入大門,一路經講堂、過回廊、至后堂,顧云浩總算到了自己的寢舍。 陵江書院的學子講究一個貴精不貴多,即便書院傳承日久,聲名遠播,但其實院中學生并不多,攏共不過七十三人。 跟官學相同,陵江書院也分為內舍跟外舍。 只是這里的內舍學生只十九人,基本都是已經取中了秀才,即便有一兩人并非生員,但也是考過了府試,只差臨門一腳。 而外舍分為甲班跟乙班,甲班學生二十人,乙班二十四人。 值得一提的是,陵江書院并不招收蒙童,一進學,便直接開始講治四書五經。 雖都是治四書五經,但內舍跟外舍也是有些不同的。 內舍的學子基本是以應對鄉試為主,因而即便治經,主要為制藝,以時文、策論等為主,隨后詩賦、雜文、表判、算學之類也是要學的。 而外舍學子基本乃是以童試為綱,與內舍不可同日而語。 外舍甲班的學子,基本便是進學幾年,準備下場應試的,而乙班的大多是剛進書院。 因著書院里學子并不多,所以大家住的也尚算寬敞,皆為兩人一間寢舍。 寢舍并不大,但好在所需之物都算齊全。不僅有兩張小床,每名學子還有單獨書案座椅。 除了要求兩人一間之外,學里也不再強制給學子分寢舍,因而大家都是拉著自己平時交好的同窗共住一間。 顧云浩到書院時,正值書院講學,即便想進入講堂聽課,但也不好貿然打擾,便只得先回到寢舍。 先將書箱里的書取出來放好,又將帶來的衣物稍做收撿放好,忙完了這些,放才坐在椅子上歇息一會。 他離開書院數日,但書桌依然整潔,不僅桌面上未有塵跡,就連桌上的書紙文房等物,也都是纖塵不染。 顯然是在他離開這段時間,有人特意為他擦拭過了。 顧云浩心下明白,眼中自然是帶著幾分溫和的笑意。 沒一會,正好到了午正時分,隨著散學的鐘聲一響,眾多的學子便紛紛抱著自己的書紙,自講堂出來。 沒隔一會,只聽見門“吱呀”一聲開了,隨即走近來一名少年,那少年見著顧云浩,亦是面帶幾分驚喜。 “云浩,你回來啦!” 顧云浩舉目看去,只見來人不過十五六歲的樣子,身著陵江書院的青色學子長衫,面容俊秀,眉宇舉止間盡顯出身世家的風華氣度。 不是旁人,正是先前相識的季航。 第58章 第58章:書院讀書 陵江書院, 雖是僅有學子七十余人,但講郎卻有九人,外加山長一名,共十位先生。 山長柳予安乃是兩榜進士出身,后辭官回鄉,到書院講學,而后為越省巡撫授為陵江書院山長。 柳予安博才廣識, 在書院里威望頗高,但講學卻是要少一些,除了每個月在書院為所有學子講一場月課外,只會半月為內舍弟子開堂講一次《中庸》。 所謂月課, 即每月只有一堂, 一堂就是一天,乃是柳予安的專場,主講四書, 書院全部學子都可參加, 月課之時,學子們可以當堂請教,讓柳予安幫忙解答尋常學業中的疑惑。 書院除了月課之外,還有朔望課, 即每月初一十五,院中講郎會輪流開堂講學, 只是朔望課, 不同于月課以講四書為主, 卻是主講五經。 因著學子們各自本經不同,便可自行選擇聽哪位講郎的朔望課。 陵江書院的講郎都是已經取中了鄉試的舉人,即便不如柳予安那般有號召力,但也都是才學之士,到書院講學為師,不過多是為了回饋家鄉、立德傳道罷了。 對于這樣的人,顧云浩是打從心眼里敬佩。 要知道,這些書院里的先生,若是放在尋常,是給多少束脩都難以讓其收徒教學的,畢竟俗話說‘窮秀才、富舉人’,到了舉人這個層面,立馬身價上漲,與平民劃開界限,舉人不僅免稅多,而且隨之而來的就是商戶地主的依附和鄉紳的巴結。因而,到了舉人這個層面,便不會開辦學堂,賺取學生束脩。 陵江書院為百年書院,自然更是不會如此。 顧云浩他們這些學生進學之后,竟然是除了自己的書紙文房的開銷之外,也不必再給書院束脩銀。 一般而言,學堂到了陵江書院這個層面,堪為一省之最,不論是巡撫衙門,亦或是淮安府,都會給予一定的治學經費。 再則來說,陵江書院歷經三百余年,高中入仕之人不少,學子為官之后,多會在有余力之時,為書院添磚加瓦,置辦學田,以資辦學之用。 可以說陵江書院能有今天的名望,甚至經歷朝代更迭,仍傳承至今,靠得就是書院里一代又一代的先生和學子聚力而為。 今日一大早,顧云浩便收拾了書本紙頁,拿上文房匣子,準備前往講堂。 “云浩,我先前跟你說的可有興趣?” 季航笑著問道:“我們學社而今并非只談五經,也開始兼作四書時文跟詩賦了?!?/br> 略微想了想,顧云浩還是面帶歉意地道:“還是算了吧,我這本經都尚未學透,實在也是無暇其他?!?/br> 季航說的是學社之事。 學里的學子們為了交流所學,多會起建學社,在講郎們講學之余,同一學社的學生們便會聚集起來,開社辯學或互相解惑。 這也算是學生中的一個小團體,不僅可以拉近同窗之誼,更有助于學子們互相督促進學。 因而書院對此也并不干涉,甚至頗為支持。 一般而言,學社也并非是隨便亂起的,陵江書院的學社,大多都是以五經而分,多是主治同一本經的學子們共起一社。 季航主治《禮記》,他們的學社里也都是以此為本經的學子,平時也多是聚在一起研習《禮記》。 因著顧云浩兼治兩經,季航便幾次邀他入社。 若說對于學社沒有動心,顧云浩心知那是假的,畢竟一個人讀書,跟一群人讀書是有不同,而且他也并不是那種不愿與人交流互助之人,但實在是覺得沒有時間。 畢竟雖然是準備兼治兩經,但科考應試之時,仍是需要五經僅選一題作答,意思就是科考的時候,不論士子能通幾經,只需做一題即可。 顧云浩一向喜歡《春秋》,便打算科考之時,以《春秋》為主經應考,但是他剛開始治經不久,即便今年的秋闈不得下場,但三年后的鄉試,他卻是再也不想錯過。 旁的學子大多從治經開始,都只選一經,這樣一來便會輕松許多,畢竟從是自開始治經到鄉試,最少也有六七年的時間。 而顧云浩卻是不同,他從十一歲開始治經,但是前面三年卻是治的《禮記》,直到去年秋天,才開始跟著江程云治《春秋》,若是準備三年后鄉試下場的話,他只有三年多的時間,這樣一來,在治經上,要比尋常同齡的學子們少了一半的時間。 當然,學子們互相交流絕對是件好事,但奈何書院里治《春秋》的學子太少,內舍僅他一人,外舍雖有兩人,卻是乙班學生,年歲太小,實在難以起建春秋書社,所以只得罷了。 “那行,若是哪天你有興趣了,隨時跟我說?!?/br> 季航也不在意,直接說道。 隨著一聲鐘響,學子們都開始往講堂而去。 今天是朔望課的日子,書院里的講郎會輪流開堂分講五經。 治《春秋》的人少,學子加上顧云浩一共就三人,而先生自然也少,整個書院就一名講郎以《春秋》為本經。 熟門熟路地穿過回廊,走進前堂最西側的一間講室,邊見那兩名外舍學生已經等候在此。 因著人少,他們這間講室便小上許多。顧云浩上前跟那兩人點頭示意,而后便坐下將自己的文房等物一一拿出來放好。 隔了一會,邊見講郎陸延寧抬步進來。 朔望課上,一般都不會細細講經,大多都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由學子提問,先生答疑。 顧云浩他們三人學業進度不一,更是如此。 因著書院每季的季考,顧云浩成績都是不錯,因而自山長到講郎,眾人都對他頗為重視,當然,這個‘重視’里面,也有很大成分是來自于他院試案首跟江程云弟子的名頭。 陸延寧作為書院里唯一治《春秋》的先生,尋常顧云浩在學業上有什么不解之處,也是多向他請教。 畢竟書院到府城還是得走一個時辰,他不可能時時去找老師江程云。 朔望課只有半日,每每朔望課后的下午半日,都是學子們自己安排學習的時間。 午休過后,顧云浩想也不想,便直接到了書院的藏書樓。 書院的藏書樓典藏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且對他們這些學子完全開放。 藏書樓一共三層,樓上兩層皆是藏書,最下面的一層卻是擺上不少書桌案椅,以供學子在此讀書所用。 除了可以在此翻查閱讀書籍之外,學子也可在此將書帶走借閱,當然每本書都有歸還的期限。 這就有些類似于前世學校的圖書館了。 初到出院之時,顧云浩聽聞這個消息,也是興奮異常。 畢竟對于他們這些寒門子弟來說,家里是很難拿出錢讓他們買很多書的,一般都是只買科考必用的那些,若是想要看看別的書,便只得到書肆去蹭書看。 對于治學念書之事,顧云浩一向舍得下面皮,曾經也是常到書肆蹭書看。 現下書院有這么一個藏書樓,對他而言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好消息。因而課余時間,除了吃飯和睡覺,顧云浩一般都是泡在這藏書樓里面。 邁進藏書樓,顧云浩四下一看,果然見著已經有好些人在此。 朔望課后,學子們都不愿浪費這半日的時間。 顧云浩心下一嘆,這個時代學子的自制力真是挺強。 例如剛進學的外舍弟子,基本是九歲到十歲的樣子,進學之后便都是一副小大人的樣子,除了講郎們吩咐的課業之外,大多都還會抽空溫書練字。 即便今天下午,這藏書樓里也有好幾個乙班的外舍弟子在此。 看著眼前,顧云浩不由想起自己當年上小學五六年級時候的情景,旁的不說,至少在念書上,是不如這些人用功的。 看來還是時代不同,前世的世界花花綠綠,容易使人分心,而且人生的出路未必僅讀書一條。 而現在這個時代,不僅世家大族推崇讀書科考,平民百姓更是如此,若想出人頭地,改換門庭,就只有用功讀書,一朝高中。 想到這里,顧云浩不由感嘆科考在這個時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