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節
她道:“夠了!你們應該把這些東西全部忘掉!” 要李清雅說,如果之前高句麗把那兩百艘巨艋藏得好好的,或者不要讓這些巨艋落到皇后娘娘的手里,那她跟嚴夢茹聯合起來,還能給皇后娘娘帶來一點麻煩,這還是不算太子登基之后,皇后娘娘的卷土重來。 畢竟,當今萬歲可不是他們高句麗的中宗大王,一個耳根子很軟、性格也很軟,被臣子們掌握在手里的君王。當今皇帝可是一個十分厲害又看中正妻嫡子的皇帝,在他已經確立了儲君之后,還有人算計著他的妻兒,那么,朝野上下需要面對的,就是皇帝的憤怒了。 高確卻肅容道:“麻麻!您乃是我高句麗翁主,您就不為高句麗的子民考慮嗎?麻麻,請您可憐可憐高句麗的百姓吧?!?/br> 李霂也跟著拜了下去。 李霜遲疑了一下,最后在嫡兄的催促下低下了頭。 李清雅垂淚了好一會兒,這才幽幽地道:“罷罷罷,我本不過是出嫁女,又離家多年,哪里管得了你們!若是你們愿意聽我的,就請記著,不要回高句麗去了,在國子監讀書,在上國做個小官,也許能混個善終?!?/br> 說著,也不管高確和李霂心中的疑惑,直接就讓內侍送高確、李霂、李霜幾個出宮去了。 雖然是小小婕妤,可是李清雅既然是九嬪的待遇,自然她也是有這個資格給皇后請安的。她是后宮里面少有的例外。 因此,第二天她照例去給皇后請安的時候,皇后的一句話,讓她從多年的隱形人狀態變成了眾人的焦點: “李婕妤,聽說這次高句麗使節是你的親侄子。你離家多年,想念故土也是有的。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話,可以帶話給高句麗王,讓使節團下次給你帶來?!?/br> 李清雅當時就感覺到寒風宛如鋼刀一樣刮過她的脊梁。 她不過是婕妤,本來是站在最后頭最角落里面,聽見皇后叫她,李婕妤連忙出列,在昭陽殿的正中央跪好。 這是這么多年來,她第一次獨自一個人跪在這個地方,因此感覺格外清楚。 她只覺得自己的腦子里面一片空白,心頭咚咚咚地跳。她機械地跪在下面,磕了一個頭。借著低下去,看到地板上自己清楚地倒影,她深吸一口氣,把完全心緒全部壓了下去: “臣妾謝過娘娘恩典。臣妾在宮中的用度已然足夠,不需要額外的東西。而且,高句麗國土狹小土地貧瘠,又能有什么好東西?!?/br> 吳賢妃立刻道:“也是。如果不是國土狹小、土地貧瘠,高句麗也不會癡心妄想,以為有了船,就能夠跟我大晉一較短長了?!?/br> 昭陽殿里面一下子變得靜悄悄的,連空氣都凝滯住了。 誰也沒想到,吳賢妃竟然會當眾發難,而且還語言犀利至斯。 第289章 緊接著, 趙敬妃也道:“可不是。雖然說嶺南本是我大晉領土而高句麗不過是我大晉的屬國, 可是誰讓高句麗距離我大晉太近了呢?就在國門口啊。要我說, 嶺南就是分裂出去也是不妨的,可高句麗若是出了什么事情……” 不等趙敬妃把話說完, 竺貴人已經斷然喝止了趙敬妃的話:“夠了!趙敬妃!你知道你在說什么嗎?嶺南分裂出去也是不妨的?這種話你也說得出口?!” 趙敬妃噗通一聲, 跪了下來, 對著上面坐著的賈琰道:“娘娘,是臣妾說錯了話。臣妾的意思是,嶺南就是亂了,一時半會兒的,也不至于威脅到京師??墒沁@高句麗卻不然。他們若是有了足夠的船只, 就能夠冒犯我大晉北海, 不能不妨?!?/br> 周德妃也笑盈盈地道:“是啊,娘娘,貴人娘娘,這趙敬妃不過是話不走心, 意思沒有說明白罷了。不過,趙敬妃, 你要記住,當年這高句麗本是周天子分封給臣子封地, 到了漢代還有樂浪四郡之說呢。誰成想, 。有人狼子野心,乘著我們中原戰亂的時候,奪走了我們的樂浪四郡。這才有了歷代君王遠征高句麗之說, 為的,其實是收復國土?!?/br> 聽見周德妃這么說,李清雅忽然抬起了頭,道:“德妃娘娘如此顛倒黑白,叫臣妾不吐不快!樂浪府本來就是我高句麗的國土?!?/br> “李清雅,你當本宮沒有聽說過你們高句麗的故事嗎?朱蒙、樂浪鼓,難道這些,都是本宮編造的不成?” 李清雅愣住了。 她忽然明白,什么巨艋,什么樂浪府,其實都不過是借口。朝廷真正想要的,乃是徹底征服高句麗。 她又是后悔又是害怕。早知道,她就直接告訴高確、李霂一干人了。 可是,現在太遲了。 正當她想爭辯的時候,就聽見上面的賈琰道:“婕妤李氏沖撞德妃,禁足,罰抄寫禮記一百遍?!?/br> 立刻有內侍沖過來,堵住李清雅的嘴,把李清雅拖了下去。 李清雅幾乎可以說是被敲昏了,直接丟回了自己的碧波閣。原本溫馨明亮的宮室,第一次,散發著令人窒息的清冷和寂寞,讓李清雅縮在地板上,抱著胳膊,蜷了起來。 沒有坐起來,也不需要坐起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她即將面臨的是什么。 朝廷怕是要對高句麗動手了。 如果要賈琰來說,這句話不應該是朝廷怕是要對高句麗動手了,而是朝廷已經在對高句麗動手了。 李清雅在深宮之中,高確和高句麗王世子李霂等一干人又在天京城,因此他們并不知道,此時此刻高句麗正在面臨東瀛人的劫掠。 高句麗王之所以為建造那么多的巨艋,未嘗沒有東瀛的因素,而之所以會毀去那些巨艋,一方面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敢得罪了宗主國,尤其是大晉露出的那些龜船,分分鐘可以把他們的巨艋撕成粉碎。最終他們不但會保不住這些巨艋,還會得罪了宗主國,收到宗主國跟東瀛的兩面夾擊。而另一方面原因自然是因為他們的船塢還在,只要船塢在,他們要籌建新的巨艋,也不是高句麗王的一份教旨的事兒。 這也是根據下面送來的,這四百余年來,倭寇侵犯高句麗邊疆諸島的事實來推斷的。雖然東瀛人時不時地會襲擊高句麗的濟州島等地,但是,高句麗實在是太窮了,沒有多少油水,所以有實力的倭寇都不會往高句麗去,會侵犯高句麗邊境的,只會是一些小股的、實力不怎么樣的倭寇。 用柯承業的說法,就是,會侵犯高句麗的那些家伙,根本就是實力太小、他都懶得管的家伙。 這也給了高句麗王庭一個錯覺,那就是倭寇的實力其實并不怎么樣,而會被倭寇所苦的上國,其實也不過是外強中干。 這是高句麗上層的共識,也是高句麗人的普遍想法。它也是高句麗人選擇組建巨艋的重要原因:他們打算組建成一支以巨艋為主的船隊,然后沿著海岸線,收服東瀛靠著高句麗方向的第一大島,然后一步一步地蠶食東瀛,最后坐擁高句麗跟東瀛,跟大晉爭奪霸權。 當年他們就是這個打算。 要不是對東瀛的滅國之戰需要,高句麗王還不會造那么多的巨艋。按照原計劃,高句麗王需要建造兩百四十艘巨艋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而東瀛戰亂了四百年,各大名之間征伐不休,給他們高句麗提供了絕好的機會。 所以,當濟州島的戰報送來的時候,高句麗人都傻眼了。 他們以為下面的人在謊報軍情!要知道,之前侵犯高句麗的倭寇,大多都是幾十人,極少有超過一百的!可是這一次,戰報上居然說,來犯的倭寇竟然超過了一千! 高句麗王庭如何會相信? 實際上,濟州島方面送來的戰報還是保守的,因為這一次,高句麗直面的并不是一千,而是整整五千!這還是頭一批! 五千倭寇,揮舞著唐刀,宛如蝗蟲一樣,沖上了高句麗的國土,所經之處,尸骸遍地。 武|士|道|精神可不是憑空出現的,在院政時代的末期伴隨著源家出現在東瀛的政治舞臺之上,武士勢力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粉墨登場,而四百年時間,足夠衍生出一種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武|士|道精神。 如果說靠近嶺南的倭寇很多都是大晉沿海因為禁海政策而過不下去的漁民的話,那么,會侵犯高句麗的倭寇那大多數就是東瀛的浪人,有的,根本就是東瀛沿海的領主帶頭。 當然,這個時期東瀛沿海的領主,用柯承業的說法,那就是一個個沿海村落的村長而已。因為生活困苦,所以這些村長不得不以劫掠為生,有實力的會南下,去琉球和大晉沿海發展,而沒有實力又靠近高句麗沿海的,就只能在高句麗跟東瀛之間晃蕩。 這些領主,或者說,村長,大多都是以村落為單位的,極少統一行動。 可是一支神秘的,穿著黑色飛魚服的隊伍忽然把東瀛靠近高句麗的沿海的三四十個村子整編起來,然后出擊高句麗,沿途所過之處,秉承倭寇劫掠的特點,采取了三光政策:殺光、搶光、燒光。 也因為這個政策,使得未能及時送到高句麗王庭,等高句麗王庭反應過來的時候,倭寇那邊已經不是五千人了,而是兩萬五千人。 高句麗王庭倉皇北逃,而在他們的身后,高句麗遍地尸骸。 高句麗的求助信在這樣的背景下送達大晉的天京城。 第290章 高句麗的求助信送達天京的時候, 整個大晉朝堂都轟動了。按照常理, 金鑾殿上的大朝要初一十五的時候才會召開, 可是藩屬國的求助都送到了天京了,就是為了不寒了藩屬國的心, 朝廷還是在得到了消息的第三天就召開了大朝會。 而高句麗使節團, 也破例與會, 其中宣讀高句麗的求助國書的,便是高句麗王世子李霂,而他的兩個弟弟李露李霜兩個也跪在他的身后,其中李露還穿著代表著國子監學生的這一身份的藍色圓領袍。 老實說,看著皇后跟皇帝一起出場并且跟皇帝并肩坐在上頭的龍椅之上的時候, 高確和李霂兩個就瞪大了眼睛。 雖然他們早就知道了??墒侵栏H眼所見那是兩回事。如果不是牢記著今天的任務, 他們都要當殿彈劾了。 賈琰可不管這些高句麗使節是什么想法,或者說,就是知道了,她也不在乎。 耳邊聽著高句麗的求助信, 可這心里卻不知道為什么,浮現出了上輩子的棒子國的人對大明朝的侮辱。在另一個時空, 大明朝也曾經應棒子國所請,出兵援助這些家伙?可是結果呢?想想后世那些棒子國的影視劇里面對大明王朝的各種黑, 賈琰就有一種把這些家伙都丟出去的沖動。 要想讓這些家伙真正記得中原的好, 那就必須讓徹底征服這個國家,并且把這個國家并入大晉的版圖,否則, 現在這些家伙會可憐兮兮的跪在地上求你,等數百年后,天知道他們會是一副什么樣的嘴臉。 坐在皇帝的身邊,賈琰的神色可以說是漠然的,甚至皇帝看得出來,她有些不高興。 其實當時發現賈琰不高興的人可不是一個兩個,當然,大多數人都以為賈琰只是因為東瀛人作亂而不悅。 就比方說兵部右侍郎丁慶安就如此道:“啟稟萬歲,啟稟娘娘,依臣愚見,這東瀛人乃是典型的兩面三刀的陰險小人,朝廷應該出兵,狠狠地給他們一個教訓才是?!?/br> 御史臺御史胡余遲疑了片刻,出列道:“啟稟萬歲,臣以為,東瀛人本來就是海外蠻夷,雖然說他們有自己的王室,可是王室大權旁落,國內大大小小的領主互相征伐不休。更不要說柯承業受命南下平定嶺南。想來這些東瀛人是被柯將軍壓制得狠了,因此才會乘著柯將軍不在東海四處作亂?!闭f著,胡余冷哼了一聲,又道:“只是這些人顯然是被柯承業給打怕了,因此不敢在我的大晉沿海作亂,只能去找高句麗的麻煩了?!?/br> 一句話,就是東瀛人欺軟怕硬,沒了柯承業這座大山,就四處蹦跶。而高句麗純屬倒霉催的,對這些倭寇全無提防,這才中了招。 樞密院使相丁濤也出列,道:“啟稟萬歲,臣有話想問高句麗王世子?!?/br> “準?!?/br> 丁濤就轉身對李霂道:“有一件事情本官很好奇,希望王世子能夠為本官解惑?!?/br> 李霂可憐巴巴道:“哪敢勞動大人?大人請說,我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br> “有王世子這句話,本官就放心了?!倍?,“本官好奇的是,為何高句麗建了一百八十艘巨艋,卻不在這海防上多多費心呢?若是當初高句麗把建造巨艋的錢糧都用在修筑防御工事之上,如今高句麗也不會被東瀛人長驅直入了?!?/br> 李霂當時就傻眼了。 好在他的反應也不慢,眨了眨眼,強自鎮定下來,對著上面坐著的皇帝拜了一拜,道:“啟稟皇上,有句話叫做拒敵于國門之外不如拒敵于千里之外。我高句麗建造那么多的巨艋,本來就是要拒敵于千里之外?!?/br> 丁濤道:“這么說來,高句麗建了一百八十艘巨艋是真的嘍?” 李霂的背上一下子爬滿了冷汗。 至于站在門口的高確,他的臉一下子變得慘白。 他萬萬沒想到,王世子李霂竟然中了這么簡單的語言陷阱。 李霂驚慌地道:“不,我……” “這就奇怪了。高句麗每年上報給朝廷的戰船只有二十二艘,如果高句麗要反擊倭寇,直接上報朝廷,朝廷也不是說不能網開一面??墒?,高句麗竟然偷偷地造了一百八十艘巨艋,還不算二等的戰船。王世子可以解釋一下嗎?” 整個金鑾殿一片嘩然。 其實很多人事先都已經知道這個了,要不然,跟胡余這樣的御史臺出了名兒的、喜歡跟上頭唱反調的愣頭青也不會如此。 李霂都傻眼了。 李露的反應要更快一點。雖然只是一個庶出王子,之前又進了國子監,但是李露比任何人都清楚高確和李霂的行事。顯然,為了救國,這兩位事先肯定給上國幾位重臣送了厚禮,滿心以為人家會為他們說話。也不想想,在高句麗背著上國建造了那么多的巨艋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今天上國對高句麗的視而不見。 可是,作為高句麗王子,李露無法對自己的祖國置之不理,而且,作為高句麗的王子,他的心中也有怨氣:憑什么?憑什么高句麗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給自己建造戰船?憑什么?憑什么高句麗的軍國大事要聽別人的? 這股怨氣,這股對祖國的熱愛之心,驅使著李露抬起了頭,揚聲道:“雖然我是離國之后才知道此事,但是,作為一國王子,我也想知道,為什么高句麗不能建造巨艋!” 金鑾殿上,一片寂靜。 賈琰這才慢悠悠地開口,道:“的確是個好問題。不錯,當年高句麗的戰船問題,是高祖皇帝派遣使節親自與你們的世宗大王談下來的。二十二艘戰船,乃是你們的世宗大王親口提出的。這份文件至今還封存在勤政殿內。怎么,你不知道嗎?” 李露當然知道。 事實上,按照他們高句麗王室的記載,世宗大王在他本人的日記里面就寫過,國與國之間,從來只有實力對比而沒有永恒的敵人。這二十二艘戰船是高句麗世宗大王對比了高句麗跟大晉的實力以及考慮過倭寇之害,這才定下的數量。那個時候,東瀛已經亂了兩百多年,而高句麗世宗大王在自己的日記里面就寫過,東瀛還會亂上百年。但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瀛亂了數百年之后,總有一天會迎來統一。 這份日記,便是會高句麗王室的祖訓之一,而高句麗之所以會建造那么多的巨艋,跟這份文件里面說的東瀛即將統一一事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