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還沒到米市,又見那“惠民熟藥所金江局”門前排了隊。幾人走上前去,見是幾個采藥人來賣藥,只待熟藥所開門,稱了藥材就可以領錢。 因宋代統治者對醫學的高度重視,許多文人雅士對醫學均有所涉獵,諸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后世耳熟能詳的大家們都是亦儒亦醫之輩。反倒是普通百姓,條件限制,無法進學,除非家傳或跟師學藝,很少有能認識草藥、懂醫術的。故這熟藥所的開辦,也算是造福了一批終日攀巖絕壁、不避雨霧以采藥為生的農人了。 江春忙建議道,不如待熟藥所開門了,進去看看,可有什么成藥可買點回去給奶奶吃的,江家兩兄弟自然贊成。 故直等到太陽慢慢升起來,快八~九點鐘的樣子,兩個穿青衣的小廝來開了門,江春幾人先跟著采藥人進去。 只見他們收購藥材倒也公道,那野生的茯苓、白芨、重樓都是當地道地藥材,一個小廝樣樣翻檢過來,先將干燥的和新鮮的區分開,再各自將那大小、形狀均不錯的歸一堆,剩下有缺損的、過小的作一堆,次一點的價格要便宜幾文。若有運氣好,挖到野山參等名貴藥材的,青衣小廝道自家不能做主,要待師傅來了才能辨驗。 趁此機會,江春忙上前道:“小哥哥,我家祖母近幾日心慌心跳,乏力懶動的,可有什么藥給她老人家買點去?” 小青衣見她六七歲的樣子,扎著兩個毛茸茸的小揪揪,穿的也是補丁衣裳,也端得又伶俐又可憐。遂帶她到藥柜旁,推薦了參苓壯脾丸、人參丁香散、養氣丹三樣。 本來王氏的情況,吃點歸脾丸、八珍丸都是可以的,但這兩樣后世常見的中成藥,在這個朝代尚未問世,好像是元明時期才有。 只得拿起一瓶養氣丹看起來,小青衣見她仿若識字似的,道:“這養氣丹在汴梁可流行嘞,道家師傅人手一瓶?!?/br> 可不是嘛,里面全是些禹余糧、赤石脂、紫石英燒的,可見五代的“服石”風氣尚有余溫呢。這些礦物藥不適合王氏,自然排除。 余下的人參丁香散治王氏的脾虛氣脹倒是可以,只不能多吃;參苓壯脾丸又補益太過,治心之力不足。挑選半日,好像沒有適合她吃的,只花三十六文錢給軍哥兒拿了一瓶烏梅丸,回去幾個小的都能吃幾粒打打蟲。 出了熟藥所,三人直往米市而去。江春的意思是,趁今日有爹老倌和三叔這兩個壯勞力在,多買點白米回去也不錯,日日三頓麥粑粑快要了她貓命了。 江老大卻不肯,只道這幾日青黃不接的,米價正是貴的時候,再有半個月,自家新米都要出來了,不劃算買市面上的。見白米十文一斤,只買了十斤回去備著有親戚來了可以招待的,余下買成了五十斤的糙米,摻了些糠皮在里,管飽,也才花了四百文。 江春又提議去割幾斤豬rou,江老大也道要待請工做活時才來割…… 江春:……這生活沒法改善哪!我們要長個子! 江春爹老倌沒聽到自家姑娘內心的抗議,反要往雜貨鋪去,道自家媳婦炒菜用了三次娘家帶來的砂糖,現在該用公中的錢買了補回去,倒也只花了三十文,三叔無異議。 江春:……啊喂!江老大!你只管你老婆,你撒狗糧的時候,你姑娘兒子都要長不高了你就不管管嗎?! 于是,帶著剩下的二兩銀子并六吊錢,以及江春受到的一萬點暴擊,幾人往家去了。 第13章 車前 江春一行雖未給王氏買到藥,但看了三人帶回來的合同文書(雖然不識字),曉得自家以后每集都能有上千文的進賬后,王氏病都好了三分。又聽三個兒子將自家在鎮上的見聞一一道來,將自家大孫女如何有氣勢,萬事能做主的情形形容一番,自覺病都好全了。 近一個月來,王氏對自家這大孫女是愈發滿意了。做事麻利、不講口舌、不畫妖精、嘴皮伶俐……這簡直就是幼年版的自己??! 江春自是能看得出來王氏對自己好感度的提升,遂想趁這機會從爹媽房里搬出來,自家住一間去。 于是,趁著幫奶奶做中飯的時間,江春就把這想法提了。王氏眼看著孫女也大了,再跟爹娘住一屋委實不妥,遂也同意了,只道讓她中飯后先把以前江芝的屋子收拾出來。 待吃完中飯,江家大人下地的下地,進田的進田,江春叫住文哥兒,讓他幫著自己收拾房間。 兩姊妹先把原先擺放在嬢嬢房里的農具雜物清理出來,里面還余江芝的一個梳妝臺,雖不是什么好木頭,但也聊勝于無了。更重要的是,梳妝臺上居然還有把鏡子,而且不是模糊的銅鏡,是介于銅鏡與后世玻璃鏡之間的一種材料。清晰度還不錯,以江春現在的眼力,隱約可見臉上的毛孔。 年輕女孩子,又有哪個不愛美呢,據說這把鏡子還是王氏賣了幾天的菜買給姑娘的,可惜姑娘遠嫁,嫌這東西易碎,落家里的。 兩人再把地板墻面打掃干凈,打開門窗通風散氣。待日頭下曬足兩個時辰,屋里霉氣除得差不多了,又把原先床上自己用的床單鋪蓋搬過去。小江春衣裳也沒兩件,倒也方便,沒兩個回合就收拾干凈了。 待兩人弄完,文哥兒終于得解放出去耍了,江春看日頭也不烈了,背上挎籃出門找豬草去。 且說江家眾人,初見小豬仔,個個愛得不行,只是愛的并不是那滾~圓的小萌物,不過“望梅止渴”罷了,愛的仍是年底那肥滿流油的豬rou。開始幾個小的天天爭著上山找豬草,恨不得每頓多喂點兒豬草就能幾天催成大肥豬似的;等過了新鮮勁,天天喂也是一個樣子的時候,再找豬草就不太叫得動了。 因為這年代活物不好養活,人且吃不飽呢,還得伺候豬老爺?再者高原氣候變化大,人尚且有傷風感冒死人的呢,更何況動物了,再發個瘟疫什么的,血本無歸是常事,所以飼養的人不多,找豬草就比較好找了。 江家對門就是一座小山丘,坡度稍微有點兒陡,因而種不了糧食。山上樹叢低矮,土壤黑厚,草木皆豐。雖然山上能作豬草的野草很多,但江春每日只選著最養豬的酸漿草和灰笤菜,用鐮刀割下樹尖上肥嫩的部分,不用好久就能割滿一籃。 割完豬草,江春看時間尚早,就順著山丘的另一面往下走,沒有著急家去。 此時,江春會想起初中一年級學過的現代詩——“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不過,在這里,山的另一面是另一條河。從另一個村流下,水流量較王家箐村里的那條大得多,因河道蜿蜒,泥沙瘀積較多,兩岸菜地綠茵成片,故人稱“蛇水彎”。 剛開始王氏領春夏兩姊妹上山找豬草的時候,曾嚇唬過愛玩耍的江夏,道那蛇水彎里水蛇多,專吃小孩,見到一個吃一個……當然,這種噱頭是只對五歲的江夏有用的。 江春挎上籃子,順著蜿蜒的小路,往山下的蛇水彎而去。路上少有行人,因日暮西陲,大人自回家造飯去了,小兒也在村里玩耍,山上正是人少的時候。小江春卻也不怕,反有一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清凈。 才下到山腳,就明顯感覺出蛇水彎的不同來,這里沙土肥沃,樹少地平,水草豐富。沒走幾步就可見一簇簇墨綠的蛤~蟆菜,在夕陽映照下,格外討喜。 能不討喜嗎?這簡直就是寶??!江春內心激動。 蛤~蟆菜,本是西南方言,因它喜生長于草地、河灘、溝邊等氣候濕~潤、水土潮~濕之處,亦是青蛙、癩蛤~蟆等水陸兩棲動物常出沒地,故有此名。 其實它學名“車前草”,是消腫利尿常用藥物。其葉片呈橢圓狀披針形,全株皆可入藥。其性寒,味甘,歸肝、腎、肺、小腸經,具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祛痰排膿之功,主治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暑濕瀉痢、痰熱咳嗽、吐血衄血、癰腫瘡毒之證。 江春先放眼一望,整個蛇水彎一帶田間地埂、菜園邊上,全是綠油油的蛤~蟆菜。江春雖不懂藥材炮制,亦想著先用鐮刀挖一點兒回去試驗一番,如果可行,那這一片望眼不到邊的就全是銅板兒了。 她按捺住內心的雀躍,拿出鐮刀,輕輕地剜了四五叢不帶根須的,又用鐮刀撬開跟腳沙土,待泥沙松軟后,連根拔起四五叢帶著須根的。將這些蛤~蟆菜都塞豬草籃子底上,江春就往回趕了。 順著原路,剛爬到小山丘頂上,江春就聽到清晰可聞的叫喚聲——“春兒,家來了”。 原來是王氏見她到晚食時辰了還未歸家,在叫她呢。 江春忙扯起嗓子答應——“回來嘞”。 這真是一個“交通全靠走,通訊全靠吼”的時代…… 待回到家,原來是大人都回來了,王氏也已做好飯,就等著她了??吹揭患依闲∽狼熬偷戎龤w來的情景,江春頗有點眼熱。 親娘高氏接過她的籃子,邊給她打水洗手,邊嘮叨“以后找豬草出門早點,早去早回,害怕就讓你兄弟去給你做伴兒……”對于高氏這種還把她當小兒的關愛方式,三十歲的江春表示還是挺享受的。 奶奶王氏卻道:“明日文哥兒下地跟我們撿豆子去,夏兒跟你姐找豬草,小姑娘家整日不知去哪野,狗鼻子飯不熟不曉得歸家,就是欠收拾!” 江夏只得不情不愿地應下了,她相信奶奶是可以做到不給飯吃收拾她的。 待飯后眾人講起家常來,江春出去灶房翻出蛤~蟆菜,打了水來清洗干凈,又找來一把曬干菜用的簸箕,將兩種蛤~蟆菜晾開,端回自己剛獲得的獨立屋子里。 現手里開始有幾文余錢了,王氏等人想著或許再過些日子可以買上點良田,等有了田,心里就更踏實了。江春也很贊成,待收完稻谷,有急用錢的人家總能出手幾畝的,但最低預算也得十兩銀子一畝,現在就只缺錢了。 于是,懷揣著對金錢的渴望,江春準備回自己屋睡覺了。 高氏生怕她第一次與大人分房睡會害怕,要去給她做伴兒,江春忙道:“我都快十歲的半大姑娘了,早就不害怕了?!?/br> 江老大也不同意:“她早獨個兒睡了,你莫慣實(縱容、遷就之意)個丫頭?!?/br> 江春內心獨白:爹老倌,你的內心,我懂的。 翌日,江春自己早早起床,先將蛤~蟆菜端到豬圈頂上晾曬,再去做早食,新的一天又開始忙碌了。 到晚間收回來時,江春發現所有的蛤~蟆菜都脫水脫得差不多了,體積減小了一半,頂多明日再曬一日,就算炮制好可以直接入藥的了。 果然,第二日就簡單多了,江春只清晨和傍晚拿出去,避過日頭最烈的時候,等再收回來已經全干了,體積又只有前日的一半了。只有些曬不到的邊皮葉子,經過水洗后有點兒軟爛了,看來水洗這個不靠譜,得挖的時候就處理干凈。 江春拿出兩邊的對比發現,不帶須根的要比帶須根的全株干燥得徹底多了,但重量也輕了些。思及現今正是初秋,蛤~蟆菜的種子已經結了穗子,自己連根挖的話就把種子和須根都帶走了,等于竭澤而漁……想來想去,還是留下須根,待以后再發新芽的好,可持續采挖嘛。 想到就行動,趁現在路上人不多,江春自己背上奶奶平日背菜用的籃子,以十文錢為餌叫上文哥兒,拿上兩把鐮刀,直奔蛇水彎而去。 ——又是日暮西陲,蛇水彎只成片的菜地,沒人家居住,一個小女娃確實會害怕的。 文哥兒平日只跟村里男娃耍,家家大人早交代過不準往蛇水彎來。他們都知道那里以前溺死過娃娃,誰去那里耍要么會被水鬼抓去“做替身”,要么就被水蛇吃掉——顯然男娃娃更相信第一種說法。 江春卻無暇多想親兄弟的害怕。到了河邊,一放下背簍,拿出鐮刀就開始教文哥兒挖起來:先揪起一叢蛤~蟆菜,用鐮刀沿著跟叢土平面,輕輕用力,一剜就起,剜起后甩干凈泥沙就可以了。 不想,今日的文哥兒尤其話多,一會兒問江春真能給他十文錢嗎,一會兒又問十文錢能不能拿去縣里給他買本兒打架的小圖書(江春估計是連環畫)。 一說到打架的小圖書,小家伙就停不下來,直叨叨村長家鐵蛋兒有三本呢,可惜都不給他看,以后他也不帶鐵蛋兒掏秧雞蛋了云云。林林總總,大半個時辰里就沒停過,直到二人剜夠滿滿一背簍,離了蛇水彎,江春明顯感覺小家伙大大的松了一口氣……江春恍然大悟,哦,原來你也有害怕的時候啊。 第14章 風波 翌日,江春將一背簍蛤~蟆菜放豬圈頂上晾曬,曬不下的只能鋪院子里了。因昨日挖的時候姊妹兩人就已經甩干凈泥沙,江春此次就不再沾水洗了,直接鋪開來曬。中途還去翻了兩遭,大人們都道這蛤~蟆菜喂豬豬都不愛吃,她還費了老大勁折騰。 江春也不解釋。 只她發現個問題,江家的大家長江老伯和王氏高度集~權。 光自己已跟著去賣過兩次螃蟹,前前后后入賬也三四兩銀子了,但除了買些不得不買的口糧外,王氏均舍不得多花一文錢,更別說幾個小的都惦記著的糖糕了……哪怕是她這個“大功臣”,一分辛苦錢也沒落到手。雖然她也沒到用得著錢的時候,但三十出頭的芯子,早就習慣了經濟獨立和自由,自是不能忍的。 此外,除了賣菜,江家是真沒什么進項的,但每集賣菜王氏都是自己去,錢回來了有多少也只她一人曉得,幾個兒子兒媳跟著忙碌了一整年,基本摸不著一文錢……過日子嘛,小家庭總有要花錢而大家長不贊成的時候……被掣肘成這樣,從小深諳女性獨立之道的江春也是接受不了的。 于是,她打算給自己掙一個小金庫。 這日曬到傍晚,江春依舊叫上文哥兒,兩人又悄悄去了一次蛇水彎,挖回一背簍蛤~蟆菜來。 接下來兩日,江春幫著做完家中活計后,總得抽時間來翻翻曬曬。曬到后期,中午日頭太烈容易曬脆,一脆就容易碎成末,江春只得每日早晨拿出去,中午收回來,到傍晚又拿出去,完了還得往屋里收攏……眾人皆道春丫頭勤快,雖然這樣的勤快在他們眼里就是白費功夫。 不光要打理自己的蛤~蟆菜,江春還得趁無人時領著兩個小的去挖螃蟹,江家可沒人會忘記第二日迎客樓就要來人收貨了。 因為江春賣菜居然比王氏自己還多得了十三文,王氏自是放心將賣菜的活交給她。只約定好每集家來要報賬給大家長聽,雖然仍無“辛苦費”,但只要有能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她也樂得如此。 第二日,天還灰蒙亮,三叔挑上滿滿兩筐菜蔬,江春將幾日來曬干的蛤~蟆菜裝背簍里,約有十來斤,背著也蠻重。二人將將要出門,迎客樓掌柜就帶著伙計上門來了。 幾人幫著稱好三十二斤螃蟹,收了一千六百文后,江老伯又幫著伙計把螃蟹挑到村口牛車上。掌柜知曉他們叔侄二人要往縣里去,只道讓跟他坐牛車去就行,不用麻煩大人另送一道。眾人一想也是,這雇來的牛車寬敞,坐著舒坦,待白日間趕集回來,這個把時辰的路上多得是村人,她一個人家來眾人也自是放心的。 小江春樂得獨自一個人出去上街嘞,脫籠的小鳥誰不想做。 待她坐著牛車到縣里時,倒與平日趕腳程的時間差不多,掌柜的將她送到菜市后,拉著東西又忙生意去了。 江春自家選了與上次差不多的位置,將韭菜和豆角擺開來。有上次的“深刻印象”,婦人們見這白皮粉面的小姑娘又來了,自是優先光顧她的生意。 不消好久,太陽冒出來個把時辰,十二斤多的韭菜并八斤豆角就賣完了,共得了七十二文錢。 江春小心將錢貼身裝好,收拾干凈攤位,背上蛤~蟆菜往熟藥所去。 今日熟藥所外等著賣藥的人更多了些,因都是采藥人,采得多是些當地的道地藥材,自是些值錢的。像江春這樣采尋常賤價的倒是沒幾個,她打量一圈,只自己獨個是帶車前草的,自是放心了些。 排了一刻鐘的隊,才見兩名小青衣來開門。 大家按著順序往里推進,因辨驗藥材是細致活,不容分毫謬錯,每個人費時都不少,待輪到江春時,已經是兩個時辰后了,將要到午飯時間。 江春看那小青衣已經有點兒心不在焉的樣子了,忙自己主動倒出車前草來,因昨晚就已按照大小分出兩堆來,今日倒也方便。 小青衣見她個黃毛丫頭,沒片刻就整整齊齊分落出兩堆來,已經是驚奇了。再細看她分揀出來的車前草,棵棵勻凈,枝葉整齊,沒有毛邊毛腦的,泥沙也處理得干凈,給自己省了好些功夫,自是給她開了不錯的價錢——大的那堆十八文一斤,小的那堆也給到了十六文。 過完稱,大的有八斤四兩,小的也七斤二兩,另一花白胡子的老先生噼里啪啦算盤一打,給她開了個寫著“江氏,二百六十六文”的條子。 手持條子,又轉到大堂柜臺前。一中年文士打量了小江春一眼,接過條子,數下兩吊并六十六文錢,指著她按下了紅手印,方將錢遞與她。 直到將錢塞背簍里,上面蓋上裝菜的籮筐與麻布,江春才終于落下心來,自己終于有了穿越后的第一筆錢了。 因記著文哥兒的小圖書,江春在街上慢慢逛著,搜索著哪里有書坊的樣子。 穿越后的江春來了兩次縣城,均只在賣貨的南街轉過,只見過些賣瓜果米糧的,頂多也只是到過迎客樓。不想轉過了南街往北而上,還有一條人稱北街的,房屋低矮,青磚也顯得舊了點兒,但街道清靜不少,無牛馬聲,只偶聞有人聲。 江春第一次發現,北街的矮屋后,是一片熱鬧的碼頭,或者口岸這類的地方。因金江縣毗鄰金沙江下游,江面開闊,江水不甚湍急,江面上來往船只也有。雖比不上煙雨迷蒙的江淮,也無郭沫若所說的“漂浮著李香君、葛嫩娘們的瘦影”,但這高原的船舶江運,卻是自成一股剛硬風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