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節
書迷正在閱讀:他的小星辰[甜]、用可愛眩暈你、戾王嗜妻如命、(快穿)如何做一朵美膩的白蓮花、你好,周先生、七十年代旺家小媳婦、劍修娶“妻”、結婚三年我生了個蛋、(綜影視同人)綜配角拯救計劃、攻城掠愛:陸少的蜜戀鮮妻
弘時雖然對這些不感興趣,但還是認真的聽二哥講。 沒多久,門口又來了人。 兄弟倆轉過頭來就看見弘暻脫掉了披風,走了進來。 第141章 那些清穿的日子(141) “三哥!”弘時看到弘暻眼睛一亮, “汗阿瑪也叫你過來了,莫非真的要給咱們安排差事?” “二哥?!焙霑菦]有理會弘時, 而是走到桌子旁,對著弘昀喊了一聲。 弘昀笑著應了。 兄弟倆說起了話, 到是把一旁的弘時給急的不行。 “三哥三哥, 求你了,給弟弟說說吧,你是不是得到什么消息?”弘時抓住了弘暻的手臂乞求道。 弘暻沒好氣的收回了手, “行了, 這回汗阿瑪可不是就如了你的意?!?/br> 弘時聽了之后, 眼睛一亮, “叫我們過來, 真的是有差事吩咐?” 一旁的弘昀教訓了他, “老老實實坐著, 看你這個樣子成何體統?!睂τ谥昂霑r跑到養心殿頂撞皇父這件事,兩位皇子都很生氣, 覺得不能再這么放任弘時了,兩人作為哥哥的難免要cao心管教好弟弟。 弘時被訓了一頓, 老實的坐回椅子上。然而他眼珠子一直轉著,一看就知道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弘暻跟弘昀對視一眼,很快的達成了協議, 回頭就教訓一下小四。 弘暻坐下沒多久, 張玉柱就悄悄的走了進來, “幾位小主子還請隨奴才來, 萬歲爺已經在養心殿等著了?!?/br> 弘暻起身往外走,他身邊的隨身小太監想要給他披上披風,不過弘暻轉頭一看,見弘昀身上什么都沒有,并讓小太監將披風讓給了弘昀。 至于弘時正眼巴巴的跟著兩個哥哥身后迫不及待的往養心殿瞅。 進了養心殿,四爺剛忙碌完,正吃著早膳。 一早吃的倒是很簡單,就一碗粥,一品棗泥糕,一品沙其瑪,還有一盅冰糖銀耳雪梨湯。 這幾天天氣有些干燥,四爺鼻子都有些干紅,連唇上都起了皮,敏寧便吩咐了御膳房的人準備了湯品,一日三頓的給四爺送過來。 “兒子給汗阿瑪請安?!焙霑穷I著兩位兄弟一同給四爺跪下。 四爺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轉頭叫一聲起。 “都吃過了沒,沒吃的話過來陪朕吃一點?!?/br> 弘時有些后悔,要早知道阿瑪這邊正在吃飯,他之前就不吃那么多,好歹讓肚子留點空。 弘暻回道:“兒子之前在額娘那邊已經用過了?!?/br> 弘昀也開口說,“兒子跟弘時剛才在殿外也已經用過了?!?/br> 四爺聽了之后也沒客氣,指著一旁的一張長沙發說,“你們先坐一會兒,等我吃完了再跟你們說?!?/br> 四爺也沒有讓幾個孩子多等,他吃的很快,三兩下就灌進了肚子里。 如今四爺吃飯,可不像年輕那會兒細嚼慢咽,前些年辦公務的時候,特別巡視河工基本上摸到兩個包子就湊合著吃了。 如今當了皇帝之后,整日里忙個不停,連個吃飯的空閑都沒有,只能忙里偷閑填飽肚子。 敏寧笑話他天生就是勞碌命,什么事非得抓在手里,不像她,活全都交代下去,制定好規則自有人處理。 可四爺卻改不了這個習慣,事事躬親,這一點就連敏寧都沒辦法改變。 吃完了飯,四爺才感覺胃里的焦火消停了下去,這才轉頭對三個兒子說。 “跟我來?!?/br> 四爺起身往養心殿的里屋走去,三位皇子面面相覷,隨后跟了上去。 養心殿里面的側殿屬于四爺的臥室,可以說是大多數時四爺都睡在這里。 為了采光,里面靠南的一面有一片窗戶被拆開,換成了大大的玻璃窗,此時陽光正好,雖然說仍然有些干冷,不過冷風被玻璃隔去,只留下了陽光,屋子里被太陽一曬倒顯得暖意融融。 四爺坐到靠窗的榻子上,三個兒子在他面前排排站。 四爺看這三個半大不小的兒子,心里有些驕傲,自家養成的小豬都可以拱別人地里的白菜了。 四爺最先問起了弘昀,“這段時間在醫院那里住的如何?有沒有不長眼的怠慢你?”面對這個兒子,四爺聲音非常輕柔,仿佛大點聲就嚇到弘昀一樣。 一旁的弘時有些嫉妒的看向二哥,汗阿瑪面對他時,可沒有這么好的口氣。 弘昀這兩年在醫院里養的身體確實好了許多,至少連四爺都發現自己兒子身體更加強壯,不是剛開始發病時,身體像是被掏空了一樣,臉色發黃,四肢瘦得跟麻桿一樣。 現在的弘昀雖然還是很瘦,但起碼已經開始長rou了,個子也往上竄了竄。 “回汗阿瑪的話,兒子在醫院里住的很好,醫院里的大夫都很盡心?!?/br> 四爺點了點頭,“聽說你最近喜歡上了星象學,還自做了千里鏡?” 弘昀還以為汗阿瑪這是在怪罪他不務正業,忙開口解釋,“兒子只是閑著無事,弄來了幾塊玻璃嘗試著做。兒子、兒子……” 四爺罷了罷手,“無妨,你想學什么就學些什么,你安額娘手下有一家天文學院,專門教授一些星象知識。再過幾年,等你身體好了,允許你過去學習?!?/br> 弘昀聽了之后大喜,“多謝汗阿瑪恩典?!?/br> 四爺點點頭,又看向弘暻,“這一次叫你跟弘時過來有差事安排給你們,你額娘有心推廣寶鈔,需要你跟弘時一塊去銀行了解情況,等寶鈔推廣開,算你們一個大功?!?/br> 弘暻聽到寶鈔二字,便有些疑惑不解,“汗阿瑪,額娘怎么會想到推廣寶鈔,寶鈔不是在前朝時便已經證明行不通嗎?” 四爺回道:“前朝行不通,那是因為前朝的朝廷濫發寶鈔,這回你額娘說,將寶鈔跟金子掛鉤,收回多少金子就發行多少紙鈔。為了取信百姓,可以隨意拿紙鈔去對銀行兌換黃金?!敝皇屈S金得退為貴金屬,只能夠先轉換為貨幣才能拿來使用。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物品價值的提升,將紙鈔跟黃金掛上鉤也不保險,畢竟誰能夠保證朝廷儲存的黃金所發行的紙幣可以滿足整個大清的所需。 到時候必然會超發,超發的結果便是通貨膨脹。 這一點敏寧已經跟四爺說清楚了,不過發行紙幣已經勢在必行,特別是蒙古新城試驗良好,可以向大清推廣。 按照敏寧意思是說紙幣金銀銅,四者同用,先用紙幣取信于人,在慢慢的取締金銀作為貨幣使用,最后只留下銅錢。 當然以后銅錢大概會用其他金屬錢幣來代替。 “這件事做好了事關重大,你們兄弟倆要同結一心,用心的辦好差事?!彼臓斷嵵氐母霑沁€有弘時說。 弘時可不管其他,只要有差事就行,忙說一聲“好”。 弘暻這邊反倒是有些疑慮,不過他也清楚既汗阿瑪已經做下了決定,必然沒有他說話的份,只能跟著弘時一塊應下了。 隨后四爺又繼續道:“發行紙幣畢竟事關重大,暫時不能夠泄露出去,所以你二人得隱瞞身份到銀行做工?!?/br> 弘時一聽這件差事這么緊要,還得需要隱瞞身份,頓時躍躍欲試起來。 到是弘暻察覺到其中的不對勁,這事也有可能是自家額娘摻合的,汗阿瑪絕對不會想到讓他們隱瞞身份。 四爺揮了揮手,“回去準備吧,等那你們皇瑪法啟程,就是你們前往銀行的時候?!?/br> 弘時聽了這里,激動的跟四爺說,“汗阿瑪還請放心,兒子跟三哥一定好好辦差?!?/br> 四爺笑了笑,別看弘時眼下這么樂呵,回頭有他哭的時候。到時候出了宮,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再也不是皇子。沒人伺候,沒有銀子,只能夠自己做工掙飯吃。 到時候才能體會到生活的苦。 四爺不求別的,只求他身上一些壞毛病能夠改正。 十三很快的帶著幾個弟弟和侄子分成幾路,直接撲向各個省的府城。 原本以為過來只是查土地以及人口,沒想到竟然還查往年的帳務,一時之間大清上下,可以說是人心惶惶。 “老四,我聽說你派十三出去打著普查人口和土地的幌子,查了各地往年的賬務?”四爺動靜鬧得之大,就連在暢春園不問事的太上皇都聽說了。 有些人不敢去找皇帝,直接跑去找太上皇告狀,歪曲事實,說大清上下已經被當今皇帝弄的民不聊生。 一個兩個這樣說,太上皇還不信,可當一群人這樣說,太上皇也坐不住了。 這一日,四爺便被太上皇叫去了暢春園。 四爺立馬就知道,肯定是有人過來告狀了,十三才出去沒半個月,各地賬本都還沒有收完,三千賬房才派出去,為了怕走漏消息,四爺特意在各地設下攔截,沒想到消息還是被傳進了京。 聽到太上皇的詢問,四爺小心的說,“回汗阿瑪的話,普查人口跟土地并不是幌子,查賬也是真,只是三者一起查?!?/br> 太上皇語重心長道,“老四,查賬可以慢慢來,你做這事還是太急躁了,容易弄出亂子?!?/br> 四爺連忙說了自己的意思,“汗阿瑪,兒子認為查賬這事必須得速戰速決,稍微透露些風聲,那些賬務肯定會被抹平,實在抹不平的,只需要一把火,什么證據都沒了?!?/br> 太上皇哪里還不知道他的意思,“話雖然這么說,但你辦事還是太急躁了,治大國如烹小鮮,需要細火慢煮,你這一把火下去,火勢大了,但帶來的后遺癥也不可收拾?!?/br> 原本低下頭聽從太上皇教誨的四爺抬起頭說,“汗阿瑪,兒子打算改革大清的弊端,賬務,被隱藏的土地數目,還有人口,這三樣攔路虎都得除去?!?/br> 太上皇嘆了一口氣,“你之前說取消賤籍,不準買賣人口,就是為人口普查奠定基礎?” 四爺點了點頭,“兒子就知道瞞不過汗阿瑪?!?/br> 太上皇算是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心里有主意了,到底是年輕,敢沖敢拼,就如當初的他一樣,其實三藩可以慢慢解決,但是他年紀輕輕不耐煩等下去,在時機不穩的時候執意要收三藩,這才逼的各地藩王不得不反。 當時的他即使做錯了,皇瑪嬤不也沒說什么,在他身后作為后盾嗎? 太上皇覺得還是任由皇帝折騰,真的弄出什么亂子來,不是還有他這個汗阿瑪在嗎? 太上皇有些理解當年太皇太后的心思,作為皇帝做錯事不可怕,只要能夠從中吸取教訓。 太上皇希望培養的是一個合適的繼承人,而不是培養出一個應聲蟲來,所以皇帝的有些作為,雖然他不認同,但也沒有必要一竿子打死。 拍了拍旁邊的椅子,太上皇開口,“過來坐下,跟朕說一說,你到底有何打算?” 四爺開口說,“汗阿瑪,如今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量的土地都落入世家豪門手中,這些人會將土地都掛在秀才舉人名下,就導致大量的土地被隱藏起來,沒辦法收稅?!背⒔o讀書人的恩賜,只要考中秀才就能免除一定數量的土地稅。 然而這已經變成了變相躲避稅收的手段。 原本是項仁政,然而富人的土地被隱藏了起來,可稅收必不可少,這些稅收從哪里收?自然是無依無靠的老百姓身上收取。 這就使得老百姓身上的重擔越來越重,實際上不僅背負著自己的稅,還背負著富人的稅。 這一千年的頑疾,皇帝自然知道。 宋朝、明朝,都因為土地兼并太過嚴重,使得百姓失去土地,造成社會不安定而進行過變法,然而可惜的是,這些變化無一例外都是在跟當地土豪和世家作對,使的變法無疾而終。 就如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他死后變法被說的一無是處,最后變法半途而廢。 要等明朝滅了,再反過頭來看,張居正的變法顯然是正確的,要是能走下來,未必不能夠給大明留一條生路。 可惜的是,真的有眼光,看到百年之后的不多,反倒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人比比皆是。 偏偏此類人才是朝廷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