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這家建國前是個裁縫,所以特地在城里蓋了房子。 現在裁縫年紀大了,眼神也不好使了就想把左邊帶門面的房子給賣了。右邊用來養老。 這家人的兒子當了兵,常年不在家,兒媳,孫子都去隨軍了。所以就有點孤獨。 四人看了都很滿意。這房子一看就是精心保護過的,價格三百塊錢和一百斤糧食。 兩人買好了房子,到了房管局做登記。 錢淑蘭回到家里,立刻把王丹娜找到自己房間里。 劈頭蓋臉地就問她,“你咋想的呀,你這么年輕為啥要找那么老的?差九歲呢?!?/br> 王丹娜卻一臉平靜,“娘,我知道你想給我找各方面條件都好的??蛇@世上的事情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何況,我自己本身就不完美。那些吃商品糧的哪一個不嫌棄我是個農村姑娘,覺得娶我回家就是個拖累。郭明德雖然年紀有點大,可他娘對我還不錯,并沒有嫌棄過我,就算他有個女兒,可也只是個女兒。又不是兒子。將來給她一份嫁妝嫁出去就行了。 錢淑蘭覺得這姑娘冷靜得有點嚇人了,“你沒事吧?”這是剛失戀的人應該有的狀態嗎? 看著他娘擔憂的眼神,王丹娜才把心里憋了好幾天的話說了出來,“洪順友已經在相看媳婦了,他都能找,我憑什么不行。我非要找個條件比他還好的?!?/br> 錢淑蘭有些無語,“這是你的婚姻大事,你居然拿來賭氣!”她氣得直跺腳。 王丹娜卻搖頭,“才不是賭氣。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既然我不能嫁給喜歡的男人,我為什么不找個條件好一點的呢。起碼對方能讓我過上令人艷羨的生活,不用我受盡別人的冷眼,不用我辛辛苦苦去掙錢。 郭明德年紀是有點大了,可同樣的,他的存款也多,他還有個穩定的工作,一個月能有六七十塊錢的工資,只要嫁給他,我再也不用下地干活。我也不需要受婆婆的冷眼,更沒有糟心的小姑子和妯娌,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br> 錢淑蘭實在無話可說了。 這姑娘的意思就一條,既然她嫁不了愛情,她就嫁個好條件的男人。 錢淑蘭突然有點可憐郭明德了,王丹娜擺明了就沒看上他,只是看上他的外在條件。 “可如果將來你嫁給了郭明德,有一天他失去他的工作,變成一個普通人了,你還會離開他嗎?” 王丹娜愣了半天,顯然沒想到她娘會問這個問題。 錢淑蘭也就是隨口一問,這倆人,一個看臉,一個看對方的條件,都有各自的目的,半斤對八兩,誰都不單純。 作者有話要說:我下一章寫災荒,會不會被鎖呢,有點瑟瑟發抖…… 第120章 錢淑蘭看著王丹娜,連續這么多天的辛苦勞作讓這個原本還算白皙的姑娘直接曬成了黑人。她臉色蠟黃,背因為太過疲累不自覺地躬著,渾身上下寫滿了疲憊。 彎腰澆水這事看起來很容易,可如果讓你一天干十八個小時,連續干上一個月,真的是很折磨人。壯勞力們都吃不消,更別說王丹娜一個柔弱的姑娘了。 王丹娜其實從骨子里就是個非?,F實的人。 說她很喜歡洪順友,也對也不對。她喜歡洪順友不假,可同樣的,她的喜歡是有條件的,就是自己要舒服。 這個從小被原身忽視長大的閨女,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個從來沒有享受過母愛的人,要么強烈渴望母愛,如洪順友那樣。 要么一切以自己為準,就像王丹娜這樣。 她不能說王丹娜有錯。這世上的傻女人太多,像王丹娜這樣事事為自己打算的姑娘,她反而是比較欣賞的。 沒有一個女人不想嫁給愛情??蛇@世上的婚姻恰恰很多都不能稱作為愛情的歸宿,更多的家庭是兩個人湊和在一起過日子罷了。 但是她雖然欣賞王丹娜的冷靜自持,可她同樣也討厭始亂終棄,不負責任沒有底限的人。 “你要和郭明德處對象,我沒有意見。但是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br> 王丹娜見她娘表情嚴肅又認真,莫名有些忐忑不安,“娘,你說吧?!?/br> “結婚之前,我不管你們。但結婚之后,如果郭明德將來有一天落魄了,他也沒有對你不好,你就不能離開他。老王家不能接受陳世美那樣的女兒。你明白嗎?” 這世上許多事情都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尤其在這個年代,瞬息萬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結婚前,王丹娜怎樣,她可以不管。但是結婚后,就是兩個家庭的事。 如果王丹娜做出始亂終棄的事情,那就是壞了老王家的名聲。 她不可能因為王丹娜一人而讓家里的女孩嫁不到好人家。 這年代的名聲可是關乎到家庭的上學,升遷以及嫁娶。 如果是郭明德對她不好,她提出離婚!錢淑蘭可以理解。甚至不在意別人的閑言碎語,哪怕是被人戳脊梁骨。 如果是因為她吃不了苦,只想共富貴,不想共患難,對不起,錢淑蘭堅決不能接受這樣的女兒。 更加不會留她在家,而讓老王家承受那么大的壓力。 王丹娜低著頭,好半天也沒回答。 錢淑蘭也不催她,“娘要管理一大家子,不可能事事以你為重,你的婚姻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將來你過得好與不好,都要自己擔著。我對郭明德沒有惡感。如果你選擇嫁給他,你玉瑛姐有的東西,你都有。而且我還給你一百塊錢壓箱錢。但是你要考慮清楚,如果萬一有那么一天,你能不能跟他共患難。你別看縣長似乎很風光,可同樣也很危險。你不能只想著好處,卻不考慮自己能不能承受風險?!?/br> 王丹娜一時半會兒也做不了這個決定,“娘,我會好好想想的?!?/br> 錢淑蘭點頭同意,“不急,你慢慢想?!?/br> 這事也確實不急,因為接下來的日子根本沒法讓大家有閑心想這些。 以前錢淑蘭就聽人說過災荒的時候會有蝗災,她特地到地里翻找,發現泥土里已經長出許多蝗蟲卵,等這些卵長出來,這些麥地就會被它們啃噬干凈。 她立刻把這一消息告訴王守泉和錢明華。 王守泉便把這一消息上告周社長。 周社長對此也很重視,也派人下來調查。 這蝗蟲看著只是一個小小的蟲子,生命期也非常短暫,可它的卵眾多,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 000~5 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因為蝗蟲生長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成千上萬就非??植懒?。 周社長把下面的農技員全部招來商討怎么滅蝗蟲。 許多人說用火,可自從大煉鋼之后,許多樹木被砍伐早就用完了,哪有那么多材料制作火把,更何況如果成千上萬的蝗蟲來了,逃命還來不及呢,哪有膽子舉火把。有的人說大面積噴灑農藥的方法滅蝗,可現在就是缺少東西的時候,這個法子根本行不通。 有的人說把卵殺死,就長不成蝗蟲了??蛇@么多卵怎么找。 最后商定的方案就是組織人開始把有卵的地方翻出來。 雖然麥地里的不能挖,可好歹地地頭這些地方能減少一些。 錢淑蘭時刻關注地里的蝗蟲,見它們已經長成了幼蟲,就讓負責養雞的媳婦負責把生產隊的雞全部趕到麥地吃蟲子。倒也減少了不少蝗蟲。 但即使如此,到了七月初的時候,還是長出來不少蝗蟲。 干部們經過商議過后,開始組織隊員割麥子。也不管有的麥子還是青的。 就怕蝗蟲長大了,這些麥子全部顆粒無收。 村里的壯勞力們全都下地割麥子。年紀小一點的人就負責搬麥子。 錢淑蘭負責運麥子。白天她不方便施展空間,晚上她就趁著天黑運麥子。 自家拉完,她就幫別人家拉,總之要跟蝗蟲賽跑,不能讓莊稼糟蹋了。大家對她的幫忙很感激。 麥穗放到打谷場,隊里安排一些不能下地的老太太專門負責在家擼麥穗。把上面的麥子摔掉。然后桿子做成草簾子。 草簾子可以用來蓋住紅薯秧。麥子雖然熟了,可紅薯還在生產階段。隊里也買不起那么多的塑料布,白天只能用草簾子先蓋著。晚上再去把草簾子掀開讓紅薯藤透氣。 經過關東大悍的老人都知道,蝗蟲基本不怎么挑食,幾乎各種闊葉綠色植物的葉子都吃,尤其是禾本科植物?;葹陌l生時,蝗群所過,赤地千里,這就是鐵一般的證明。 社員們時刻注意蝗蟲的生長周期。一旦蝗蟲變多,便用草簾子蓋住這些被鍘刀鍘過的麥穗。好在天氣熱,麥穗曬完之后,就開始脫粒。 以往是用牛車馬車,現在直接有拖拉機,速度快上不少。 全隊上下,男女老少只要是能走動路的,全部有任務。 包括正軍都可以幫著撿麥穗。 雖然一天只有三個工分,可也算不錯了。 錢淑蘭怕蝗蟲來的時候,他們來不及跑,于是便用打補丁的布給他們每人做了一個書包,書包里放著一個麻布袋子。 等蝗蟲來的時候,把麻布袋子往自己頭上一套,就會很安全。 怕他們不熟練,錢淑蘭還練習了好幾次,直到他們一聽到人喊有蝗蟲,就快速拿出麻布袋子。 整個動作連一分鐘也不到,十分熟練。 其實她手里的糧食足夠一家人人度過三年饑荒了,可錢淑蘭不想自家太獨特,要不然等大家都沒飯吃,而他們一家吃得白胖白胖,很難不發現問題。 到了七月下旬,蝗蟲還是來了。 蝗蟲之多,遮天蔽日,也是罕見的?;认x飛過來,簡直像天陰了一樣,太陽也看不見了。這樣說并非夸張。大的蝗群方圓幾里,一落地,頃刻間就把幾畝、幾十畝甚至幾百畝農作物吃得一干二凈?;认x所到之處,寸草不留。 王家村還留在地里,沒有長成熟的麥子直接被啃噬干凈。 聽說附近有的村子,因為麥子熟得晚,收得也比較晚,留在地里的莊稼全部被蝗蟲吃掉。 甚至有人逃跑得不及時,還被蝗蟲啃掉一塊rou。 錢淑蘭趁著沒人的時候,躺在空間里用靈力攻擊這些蝗蟲??上撵`力不夠,只殺掉一部分。 她把這些蝗蟲撿回去,等沒糧食的時候用油炸了吃。 錢淑蘭去錢維漢家還奶粉的時候,跟他一起聽過廣播,也知道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在鬧蝗災。 今年大災荒,各生產隊上半年好不容易勒緊褲腰帶挨到夏收,都不敢再虛報產量。自己都要餓死了,還爭那榮譽干什么? 周社長也拿這些犟驢沒辦法。 周社長語重心長道,“咱們不爭榮譽可以,我也不是那貪圖先進公社名頭的人。但咱們的糧食不能少交。少交一粒糧,我們這些人全都跟著一起玩蛋。我也不要你們多交,你們就按照前年的量來交吧?!?/br> 前年沒有虛報產量,所以大家也沒什么意見。 可緊接著他們發現不對勁兒了,雖然量是一樣的,可他們剩得卻不多。 畢竟前年是豐收,今年因為蝗災和干旱而減產。 可任務糧是大事兒,不交就得挨批斗,就會被冠上落后分子的帽子。 誰都不敢擔這個責任。但下面那么多的隊員看著,圍在生產隊倉庫門口就是不讓人把糧食拉走。 生產大隊長只好再去公社求情。 周社長自己還頭疼呢,上面又下來文件了,今年必須取得大躍進,糧食必須高產,沒有政績的官員都要被撤職查辦。 為了保住自己的命,周社長硬是咬牙組織武裝部下鄉收糧。 干部們率領全副武裝的民兵和積極份子,荷槍實彈下鄉“征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