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初中生大抵偏執、幼稚和膚淺,成年人看穿他們很容易,但孟冬這樣的就未必。我和孟冬接觸過,他的性格里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自信——這當然也不奇怪,一個天賦出眾的少年當然應該自信。我猜想,他是初中生那時候就已經樹立了‘我很厲害,我很聰明’的認知。他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他認為自己很勇敢,勇敢的內心會讓他的每句話都顯得很有說服力?!?/br> 徐云江沒有反駁,他的表情相當復雜:“這都不是理由。這么看來,我們當時處理這個案件或許是太急切了?!?/br> 一旁的黎宇飛神情一凜。他想起了幾天前李澤文看完案卷后的那一番話。 ——“調查取證時間太短,僅用了三天就結案,問詢筆錄不超過十人,法醫的檢查也做得不算徹底,沒有做詳細的病理檢驗和毒理檢驗?!?/br> 徐云江剛剛的話和這番話不謀而合。 徐云江沉著臉搖了搖頭,看向李澤文的表情更平易近人了一些,像是認可了李澤文能在這件案子上和他平等交流的權利,“你想知道什么?” 李澤文說:“徐隊長,我對為什么沒有找到目擊證人有點疑慮?!?/br> “那是因為我們確實沒有找到?!?/br> 徐云江簡述了一下當年案件的查證的經過,他記憶力出眾,加上剛剛重溫了案件檔案,回憶起了許多細節。 潘越墜樓事件發生后不到一分鐘,初三·三班的班主任就拿出手機報了警;派出所接到了報警后馬上出警,然后同時通報給了公安分局。高墜死亡案件的現場情況較為復雜,調查、處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死者家屬上訪上述,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而且,這起高墜事件是在全省名校南都二中發生的,影響比普通的高墜案件更大。 所以分局接到接到報案后非常重視,刑偵隊立馬出動,副隊長親自出馬帶領人手驅車出發,到達現場時大概是六點——潘越墜樓后十五分鐘。一行人到達現場后,有條不紊的行動起來,當時醫院的救護車也到了,醫生對潘越進行了一番檢查,斷定沒了生命氣息,于是把人蓋上白布,抬上救護車運走了。局里的法醫也跟著救護車一起離開了。 這是一起命案,必須要按照程序辦事。警察們開始現場開始工作——痕跡檢驗人員開始拍照又去屋頂收集證據,徐云江和他的搭檔,再加上派出所的幾位民警對留在學校的師生走訪調查。 走訪調查這樣的legwork是警察破案時最大的依仗。在這個過程中,警察會大量、廣泛的詢問所有可能相關人員,初步獲取原始信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獲取到什么重要的線索,警察才會把人叫去認真做一次筆錄,簽字畫押。當年技術條件遠遠沒有這么成熟,執法記錄儀這種神器還沒出現。 “當時我們在校園里進行了大規模走訪,學校里老師學生、清潔工、門衛都問過,他們都沒有提供有效的線索?!?/br> “高中部那邊有問過嗎?高中部教學樓的頂層靠窗邊的同學應該可以看到初中部教學樓的屋頂的一些動靜?!?/br> 因為初高中學習壓力不同,南都二中的初中部和高中部的作息時間略有差異。初中部是五點下課,高中部是五點五十分下課。因此,在潘越墜樓的那個時間內,學校里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初一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離校,初三年級和高中部的學生還在上課。這個階段,在學校里晃來晃去的人著實不多,而這些人里能夠有閑心抬頭往人家樓頂上看的更少了。 高中部教學樓和初中部教學樓隔著一個大cao場遙遙相對,高中部教學樓和初中部一樣,樓前有兩排香樟樹,這些香樟樹阻礙了大部分樓層較矮的高中班級的視線,但總有那么幾個可以看到對面初中部的動靜的。 李澤文冷靜地分析:“初中部教學樓距高中教學樓的直線距離是一百六十米,一個一米六高的人在一百六十米外上形成的視角是約為三十分,也就是說,視力超過0.8的眼睛都可以看清初中部屋頂上是否有人。在高中教學樓里能看到初中教學樓屋頂的班級是在樓頂的高一年級的六個班,每個班平均有七人靠窗坐,總人數是四十二人。當然,中學生的近視率也很高,假設這四十二人里有三分之二的近視率,經過矯正后,視力能達到0.8的學生大約還有二十人。這二十名學生只要側一側頭,大致可以看到初中部教學樓的動靜——更別說當時初中部的樓頂還在修建天文臺,在上課的間隙,往初中教學樓屋頂看的人應該是有的?!?/br> 縱然徐云江當了這么多年刑警,也極少聽到這么冷靜的數據分析,他苦笑著搖了搖頭:“你的數據分析可能有道理,實際上,這四十多名學生中的大部分學生都盯著黑板的,南都二中是名校,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上很認真,上課時不會往外看。最關鍵的是,還有可靠程度的問題?!?/br> “怎么說?” “當時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我們詢問那些高一年級的學生時,大部分高中生都說自己沒注意初中部樓頂的動靜。不過有個高中生說自己看到了初中部樓頂,他說他看到了幾個人在初中部的樓頂上——我們當時覺得這是條大線索,可仔細一查才發現,那個男生是近視眼還有散光,雖然戴著眼鏡但眼鏡的度數和不匹配,他不可能看得清初中部樓頂上的細節。我們跟他求證的時候,他才說,因為自己平時在學校沒存在感,老師也不重視他,所以決定編造新聞,找一點存在感?!?/br> 郗羽莫名驚詫:“怎么能這樣???” 徐云江看了她一眼,平靜道:“提供虛假線索的人一直不少?!?/br> “你們是不是批評了這名學生?”李澤文問。 “當然?!毙煸平荒樌硭斎?,“這是誤導?!?/br> 李澤文短暫一默。就中國高中生的生態狀況而言,在同學被批評的情況下,就算某人真的看到了什么也未必會說了。 李澤文又問:“那cao場上的體育生有沒有看到初中部屋頂的動靜?” 南都二中的體育不算強項,但高考永遠是最強力的指揮棒——只要高考有體育加分,中學就不可能完全不重視體育。所以南都二中也有一些體育生,人數不多,依然以學習為主,體育對他們是一種加分的手段。每天的下午四點到六點,體育生就會在cao場進行跑跳投等各種訓練。在潘越墜樓的那個時間,cao場上應該也有一些體育生,如果他們在運動之余抬起頭,應該也可以看到初中部屋頂上的一些動靜。 徐云江瞇了瞇眼眼,他再次感受到了,這位教授確實是做了很多功課才來找自己的。他已經全面掌握了5月11號那天南都二中的方方面面。 “我們問了,當時體育老師們帶著體育生們運動會去了,所以當時cao場上一個人都沒有?!?/br> “果然,這樣就能說得通了?!崩顫晌奈⑽㈩h首,“校志上有記載,當年的五月,體育生在全省的中學生運動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看來他們參加的就是這一次的運動會?!?/br> 徐云江說:“這就是我們當時面對的現實情況,沒有目擊證人?!?/br> 黎宇飛雖然沒當過刑警,但也覺得不對頭:“這也未免太巧了?!?/br> 是的,太巧了——李澤文慢慢咀嚼著從徐云江這里聽到的一手資料,簡直想感慨,完美的時機,任何一個時間都不會這么完美。 李澤文說:“除此外,徐隊長,你們有沒有核實最后見到潘越的一些師生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按時離開學校?” “核實過,但用處不大?!?/br> 在天網誕生之前,在學校的攝像頭淪為擺設的情況下,警察只能依照口供核實師生的口供。對田浩然、畢新宇和孟冬這三名學生,他們的父母都證實他們準時回了家——但父母對自己子女的證明沒說服力。至于老師們,他們住得在學校教學區旁邊的教職工小區,小區剛剛建成,監控力度很不怎么樣,當時甚至連個單獨的保安都沒有,調查某位老師是否回家也只能依托于口供。 李澤文聽完,略略點了頭:“所以沒有對老師多調查?” 徐云江道:“要徹查一個人——還是老師,要有起碼的懷疑理由,我們沒發現老師們有什么可疑的?!?/br> 徐云江又從煙盒抽出了一支煙拿在手里,似乎準備點燃——他握在手中的煙盒已經癟下去了,他手里的那支煙是最后一支。李澤文轉過臉:“郗羽,去給徐隊長買一盒煙?!?/br> 自從對李澤文開口請她幫忙后,郗羽當即點頭說“好”。因為她對煙毫不了解,又仔細看了看徐云江手中煙盒上的字,是“玉溪”。 徐云江怎么也不可能讓才見面的人給自己買煙,正打算開口阻攔時卻和李澤文平靜的目光對上了——于是他頓了頓,從錢包里掏出五十塊錢遞給黎宇飛:“那我也不能叫你買煙去。你帶郗羽去買煙,別讓她掏錢?!?/br> “好?!鳖I導交代了任務,黎宇飛當然不可能拒絕,爽快的接過錢,叫上郗羽兩人一起出門去了——雖然他稍微有點奇怪隊長的舉動。 瞧著這對姐夫和小姨子的身影消失在玻璃門外,李澤文轉眸看向徐云江,“徐隊,郗羽已經走了,當年對郗羽有什么看法,你可以告訴我了?!?/br> 徐云江意味深長地看了眼李澤文,他再一次為這位大教授的敏銳暗暗驚嘆。 “之前說的原因我想不是主要的。沒有徹查老師的原因,是因為郗羽嗎?”李澤文問。 “沒錯,我們的主要懷疑對象是郗羽,我們內部的統一觀念認為,郗羽和潘越的死脫不了關系?!毙煸平f。 “為什么你們會這么想?是因為當年她離開學校的時間和潘越墜樓的時間一致?這件事是可以解釋的?!崩顫晌牡?,“從體型上判斷,她的力氣也不可能有這么大?!?/br> “李教授,當年接到報警后,我們刑偵隊馬上就出動了,我和我同事是最先來到現場的一批人,基本上和醫院的醫生同時到的現場,畢竟我們分局和二中的距離挺近的。當時的案發現場還算有秩序,老師們控制了現場,讓一些看熱鬧的學生不要靠得太近。我就是這個時候第一次看到郗羽,”徐云江意味深長道,“她也是在場所有學生里唯一一個校服上有血跡的?!?/br> “有血跡?潘越的?” 李澤文凜然,這個細節他第一次知道。 “是,我們問了現場的老師。老師們說,潘越墜樓后,初三年級的學生們紛紛涌出教室看怎么回事?,F場的兩位老師里有中有一位老師連忙過來打110和119,另外一位是生物老師,比較有常識,控制住了學生不要靠太近,又看了看潘越的情況,覺得不太好他知道不能亂搬動。就在老師們維持秩序趕走看熱鬧的學生時,郗羽擠進人群走到潘越的身邊,她推了推潘越的身體,試圖看清是誰?!?/br> “她怎么推的?” “我們也問了這個細節。潘越是臉朝下摔在地上的,老師們說,她當時扶著潘越右側的肩膀處往上推了推,讓潘越的臉露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她的校服沾到了血跡?!?/br> 李澤文眸色深沉,緩緩道。 “除了血跡外,我想,潘越的校服上還留下了郗羽的指紋?” 第82章 徐云江看向李澤文,再一次露出了驚異的神色。 “對,指紋雖有些殘缺,但沒錯,就是她的。你怎么知道?” “我在國內讀過中學,”李澤文冷靜指出,“我想,指紋在校服的熒光帶上?” 這十幾年來,國內中學生的校服都沒什么大變化,基本都是寬松的運動服造型,面料多是粗糙的化纖材料,很難留下什么指紋。但為了學生安全起見,校服上往往會點綴一些熒光條紋。 “我看現場照片時注意到,南都二中的校服的肩膀手臂有白色的熒光條紋,這種材質容易留下指紋?!?/br> “非常準確。當時我們在潘越校服上發現了三組指紋,分別是潘越自己的,潘越母親的,還有郗羽的?!?/br> 潘越的校服上有郗羽的指紋,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實。擺在警察面前的事實是:郗羽是唯一一個在潘越墜樓后還觸碰過他的人,而她很可能也是潘越生前最后見到的人。 哪怕是一部偵探小說都沒看過的人都會提出這樣問題:潘越校服上的郗羽指紋有沒有可能是墜樓之前留下的? “徐隊長,你有沒有問郗羽為什么要去翻潘越的身體?” “在現場我就問了。我當時并不知道她和潘越之前發生過‘表白失敗’的事情,只是因為看到她身上有血跡,問她為什么要去翻潘越的身體。她回答說自己打掃完教室的下樓離開時,走到一樓看到有人趴在地上,她看見地上的那個身影有點像潘越,但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所以就想去看看……雖然我覺得這個女孩子膽量太大了一點,但這個解釋也行得通?!?/br> “當時你們已經知道那是潘越了?” “知道。剛到現場就有老師說了,他在學校里也是個名人?!?/br> 李澤文說:“徐警官,你當時和郗羽還談了什么?” “我倒是想問,但沒能問下去。她當時情緒已經有些崩潰了,如果不是因為她老師在一旁安慰她,估計連回答我的問題都答不了?!?/br> “她的老師是哪位?” “一個年輕的男老師,是她的班主任,態度很強硬地要我們不要再問了?!?/br> “姓周?” “應該是的,我對他印象不太深?!?/br> “不過,這段記錄沒有留在警方的報告里?!?/br> “有幾個原因?!?/br> “都是什么?” “第一個原因,市里發話了。當時市里省里好幾個領導的孩子都在南都二中讀書,二中校長找到他們,要求警方低調處理墜樓一案,因為鬧大了對學校影響不好。市里自然要給人家校長一個面子,敦促我們快點結案?!?/br> “第二個原因是什么?” “和郗羽的母親有關?!?/br> “郗羽的母親?”李澤文說,“我記得她是報社的記者?!?/br> “記者厲害啊。當時還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要知道,潘越家也不是無根基的,在公安系統內也頗有一些關系,他們通過渠道,找到了局里的人,知道了我們調查進展,發現我們郗羽有點懷疑,又弄到了郗家的地址。潘越的母親沖到郗羽家里去里大吵大鬧,要郗羽償命。郗羽的母親是日報的記者,還是比較出名的那種,人脈關系很廣,她憤怒地找上分局,要我們對泄露信息負責——更重要的是,她還聯系了許多外省的媒體要曝光我們,說真的,局里當時非常被動?!?/br> 李澤文聽到此處,也已經明白了,這段小插曲才是徐云江對這件案子印象深刻的導火索。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案件沒有線索。我們沒有找到目擊證人,潘越的情緒不好是事實,日記里的悲觀情緒也是真的,死亡的特征也完全符合自殺的特征——法醫實在找不出他殺的證據。我們內部傾向認為,潘越和郗羽放學后見了一面,兩人或有爭執,甚至發生了肢體接觸,然后她離開,潘越想不開墜樓?!?/br> “沒有人懷疑是她推人下樓的?” “個別人有這樣的想法,大部分人不認為如此。第一,她是女生,雖然長得高,但是非常纖細,潘越的個頭雖然矮小一點但是男生,看手腕的粗細也知道他的力氣比郗羽大多了。第二,郗羽這個女孩子……”徐云江的表情凝重起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完全不像能干壞事的人?!?/br> 李澤文知道他的意思。早年的犯罪學里有一種對罪犯相貌的研究,這些研究者試圖總結出重刑犯們的長相的規律,從他們的外表,比如臉部的輪廓、耳朵的形狀、頭發的顏色判斷他們是否可能犯罪——這種理論類似我國古代的“面相學”,很快被斥責為“奇談怪論”就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但不論怎么說,人們在自己的內心總會對其他人的長相做一個下意識的判斷。而郗羽的的確確長了一張“最不可能犯罪”的臉。 要懷疑一個品學兼優、人人夸贊,眼神清澈且笑起來有一對美麗酒窩的女生犯下了謀殺罪,也相當挑戰人的三觀——警察們也不想接受這個現實。 李澤文說:“但無論一個人的長相如何,都不能憑面貌洗脫嫌疑?!?/br> 徐云江說:“當然不能以貌取人。但在沒有實證的基礎上,我們就會傾向相信面貌。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她把潘越從樓上推下去又能怎么辦?她不滿14歲,就算是殺人放火也不用負刑事責任——就算我們找到了目擊證人證明是郗羽把潘越推下樓,這案子也送不到法院去?!?/br> 李澤文說:“查案之時,疑罪從有,斷案之時,疑罪從無?!?/br> 現代的刑事調查案件認定犯罪靠的是證據為本的原則,要用指紋、足跡、dna、視頻監控以及相關的勘查、檢驗報告、鑒定結論等硬性的證據作支撐,才能辦成鐵案。如果沒有這樣的證據,即便有明確的犯罪嫌疑人,也未必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正是如此。在自殺證據充分,他殺證據沒有的情況下,我們以自殺結案?!?/br> 李澤文加重語氣:“第四天就結案了?!?/br> “這是正常流程,”徐云江表情坦蕩地看著李澤文,“‘緊3快7慢30’,這種說法,李教授聽過沒有?” 李澤文博聞強識,知道這個說法。所謂“緊3快7慢30”,是指的許多刑事案件,尤其是殺人案件有一個規律,大多數案件,3天之內可以破案;略微復雜有大體線索輪廓的案件,7天之內可以破,一個案件超過30天還沒有偵破,那就遙遙無期了。大數據顯示,前面這兩類案件基本占了所有殺人案件的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