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節
說著,便開門而出,一襲家常的月白袍子仍舊十分整齊, 俊秀面孔上也平靜無波, 好像就是剛從書房讀書而出一樣。 甘露等人并不敢抬頭去看荀澈,陳喬則是深深躬身的同時連忙雙手將書信奉上, 背脊越發僵硬——世子爺的不爽, 他還是聽得出來的。 然而下一刻, 當荀澈拆開了書信一目十行地掃了一遍,似乎沒有什么變化的神情還是讓身邊的陳喬,以及披衣跟出來的俞菱心都察覺到了不同。 “你先休息罷,我去書房回信?!避鞒赫凵碛钟H了親俞菱心的額頭,隨即便帶著陳喬快步離去。 俞菱心看著他腳下的步伐居然比平時要快上不少,面上雖然含笑應了,心里卻微微提了起來。 今生的一切都變化了那么多,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宣帝朝的奪嫡紛爭,風起云涌、格局變化之間,接下來的斗爭只會更加激烈。 事實上也正如她心中所慮,當晚荀澈便是直到深夜才重新回房,而轉日一早又匆匆出門,隨后的數日都是早出晚歸。 俞菱心沒有問太多,她大概知道荀澈的盤算,至于一應細節,既然沒有什么能夠幫助的,就還不如安心養胎,閑時除了與婆婆明華月和小姑荀瀅說話,也會看一看邸報,以及問一問白果如今外頭明面上的流言。 隨著三月份天氣的回暖,有關祁烽叛國通敵案子的審理也漸漸落定。跟荀澈所說一樣,祁老將軍果然是存壯士斷腕之心,親自拖著年邁病體赴京請罪,幾乎就是要自刎殿前,只求宣帝給祁家留一條殘存血脈,讓完全不知此事的幼子幼孫一脈不至全然斷絕。 宣帝到底仁厚,而為祁老將軍求情者亦不少。不管是因著當年老將軍的赤膽忠心確實對祁家有些情面,又或者只是單純不想讓程家就這樣全身而退的心懷鬼胎,總之各樣的保奏本章還是陸陸續續的遞上,最終到得三月中,宣帝在與大理寺、刑部、兵部重臣并閣臣商議之后,定下了對祁家的發落。 祁烽本人自然是立斬無赦,其父革職,其母有刻意中傷程雁翎、動搖軍心之罪,賜自盡。余下兄弟族親等,與祁烽親近勾連者皆斬,查明無關且不知者革職,祁家闔府抄沒,但念在祁老將軍早年功勛,另賜白銀千兩,回鄉養老。 而鎮北將軍程千里身為郴州軍主帥,亦有失察之罪,不過清查之事,亦有功補過,因而只是罰俸斥責,小懲大誡。至于程雁翎與祁家的姻緣之份,至此亦徹底終結。 但此事到了這個時候,就沒有再次在京中引發什么議論了,因為在三月十四,宣帝對祁烽案定論之前,閣臣之中已經有人再度提出了有關議立太子之事。 莫說從正月十六,程雁翎回京之時就基本算是給祁烽案敲定了的一個大局,就算是該案仍有爭議,其緊要之處,也萬萬比擬不了青宮儲君之位的議立,大盛萬里江山的傳承。 而且,這次宣帝雖然仍舊沒有在儲君人選這個問題上表示出明確的偏向,但口風卻帶來了更加曖昧而含糊的信息,當廷回應閣臣的意思,幾乎就是讓群臣百官暢所欲言,盡可提出對未來太子人選的看法與奏本。 其實有關立太子之時,在天旭九年,也就是四皇子趙王六歲的時候就曾經有臣子含糊地提過一次,明面上的意思雖然說是有嫡立嫡,保舉趙王,然而實際上趙王的自幼體弱,以及昭陽殿遠不如長春宮圣恩深厚,人所共知。因而那一次與其說是議立,倒不如說是試探,試探宣帝對待后妃并膝下諸子的態度。 那個時候的宣帝直接回避了這個問題,理由是諸子皆幼,容后再議。而后天旭十年便是北戎進犯郴州,有關儲君人選之事順理成章地就被延后了。其后數年,每年也都會有人或明或暗地再提一提,而宣帝的答案總是一致的,再議,再議,再議。 對此,荀澈甚至私下跟俞菱心暗暗評論過:“皇上性情仁厚隨和,大盛歷代帝君,空前絕后,無人可處其右?!?/br> 當時俞菱心就白了他一眼——你想說皇帝老兒太優柔寡斷了是吧! 不過這話到底還是不能直說的,夫妻二人心照不宣,這話題也就帶過了。 再回到眼前,宣帝這次雖然看似仍舊說了“再議”,卻并非是一味拖延,而是當真叫群臣百官,議論保奏,大約也是從當初仁舜太子朱傘之事開始,終于意識到此事已不能再拖。 但群臣議論歸議論,從三月十四開始,一直到三月底,魏王大婚終于舉辦之間,廷議之中都還是一片熱熱鬧鬧的太極景象,人人都好像對確立儲君之事很有些看法和想法,然而卻也沒有幾個位高權重之臣正面提出人選之議。再說白了,就是群臣幾乎都是在一邊議論一邊觀望,并不愿意輕易明確表示出自己到底站在哪一邊。 即便是因著姻親關系,或者多年來都立場鮮明之臣,在這個局勢之下也不愿意先開口保奏,同樣隨著廷議之中一波又一波的話題,在繼續試探宣帝以及同僚的態度。 這樣的局勢一直持續到了四月初二,也就是魏王終于大婚迎娶了文若瓊,以及另外四位良媛之后的第三天,宮中忽然傳出消息,四皇子趙王突發急病,全身長滿疹子,情勢甚危。 宣帝為此大為焦急,雖然文皇后沒有得到宣帝多少愛重,長期以來體弱的四皇子也不如二皇子三皇子這兩位異母兄長在父親跟前討喜,但再如何,趙王也是宣帝的親生兒子,父子親情,到底連心。 于是隨后幾日的廷議中,關于儲君之事的討論就少了很多,畢竟“立嫡”之說原本就是爭議的主題之一,但是趙王這樣突發急病,又自幼體弱,說難聽點就是都不知能否活到成年,非要立嫡,其實對大盛江山的傳承并無保障??墒沁@話也不能直說,否則就是咒詛皇子,這樣的罪名誰也擔不起。 剛好今年的春闈定于四月下旬,便有見風使舵的文臣,看著宣帝的臉色,提了一本有關科舉取士、書院子弟之類的事情,勉強也算個緩沖,宣帝隨口應聲之間,上行下效,群臣半是默契半是回避地,又議了兩日有關春闈。 而這個對于京城中的大多數中等官員家庭而言,其實是比儲君之位更關心的話題。比如俞家,便是一例。 雖然前世俞家的隕落是跟奪嫡有關,但是對于行事素來還算本分的俞伯晟而言,從心里其實是沒有想過要如何搭上未來的儲君從而飛黃騰達的。 即便今生女兒嫁到文安侯府,越來越明顯地成為秦王一脈的支持者,俞伯晟也仍舊沒有在奪嫡之事上太過關注,反倒是更多在留意俞正杉和俞正樺的功課。 俞正樺如今還不到十歲,正是專心讀書打基礎的時候,倒是更不受什么時局影響??捎嵴季筒惶粯?,他如今剛到十五歲,秋闈已得了少年舉人的功名,現在的春闈正是在可下場亦可不下的兩者之間,俞伯晟為了侄子的前程,便很有些猶豫。 俞菱心自然也是關心的,加上四月初正是春夏之交,風和日麗,小郗太醫也說雖然如今月份大了已經顯懷,但還是可以適當走動,舒活筋骨氣血,索性便叫白果等人仔細伺候著回了一趟娘家,探望祖母和父親,也是看一看聽說最近有些焦躁的俞正杉。 見到懷孕的俞菱心回來,俞老太太自然是歡喜非常的,只是祖孫說話之間提到俞正杉,老太太還是有些眉頭微鎖:“他近來是不太穩當,不過應該沒什么大事,你現在身子六個多月了,還是保重自己要緊,家里的事情也不用太掛懷了?!?/br> 俞菱心看了身邊的丫鬟一眼,白果和霜枝立刻都會意出門,她才壓低了些聲音:“是為了晏家的婚事?” 俞老太太有些無奈,但想想俞菱心這樣懂事又穩重,便嘆了口氣:“過年的時候,你太太去跟晏家太太吃了個茶,探了探口風。晏家那邊雖然沒說太絕,但是卻有點推脫的意思。一則是說杉哥兒比人家姑娘小了幾個月,再者也是外頭有些風言風語的,大約是姑爺的堂兄,可能對晏家姑娘還有些想頭,晏家雖然不想重提舊婚約,但也忌憚著咱們家跟文安侯府的這一層親戚?!?/br> 俞菱心沉吟了一下:“那晏姑娘自己怎么說?” 俞老太太又嘆道:“那姑娘是個好姑娘,杉哥兒后來自己去找人家,人家叫他好好考試,若是一味渾鬧的,反倒叫人瞧不上。因而前些日子,杉哥兒倒是踏實讀書了一陣子。就是最近,哎?!?/br> “我去看看他罷?!庇崃庑南肓讼?,便又叫了白果進門扶著,前往俞正杉的書房過去。 進門姐弟相見,俞菱心居然稍怔了怔,數日不見,俞正杉又高了些,然而居然也憔悴了不少:“杉哥兒,你這是……” 俞正杉目光黯然:“大jiejie請坐,您月份大了,要小心?!?/br> “我沒事?!庇崃庑挠砂坠鲋?,又去打量他眼底的烏青,頭發甚至也有些不那么整齊,“倒是你,昨晚沒睡好?” “恩?!庇嵴嫉故且膊环裾J,“昨晚上姐夫叫陳護衛給我帶信,讓我今年不要下場春闈。他說我最多就是中在三甲,那就不如不考?!?/br> 昨晚荀澈回來太晚,俞菱心居然不知此事,不過她對荀澈的信任大概已經超過自己,因而順口就道:“還是聽你姐夫的罷?!?/br> 俞正杉低頭苦笑:“恩。聽姐夫的,不考就不考罷。反正豫章師兄也病了,大家都不考,挺好?!?/br> 第174章 真是冤孽 俞菱心剛要再說, 眉頭便微微一蹙:“你說, 齊珂也病了,是什么意思?” 俞正杉抬眼看了看俞菱心,黯然神色中居然有幾分苦澀嘲諷:“難道還有姐夫不知道的、或是沒告訴jiejie的事情?豫章師兄近來在外頭也是大大有名呢。聽說外頭都有賭坊暗暗的開了賭盤,要押他能中在三甲的哪個位置, 只可惜, 他這次的病勢來的甚急,怕是春闈不會下場了?!?/br> 俞菱心當真有幾分意外了,前世里的齊珂就是在天旭十五年的春闈里高中探花, 一時間風頭無雙,后來按著慣例入翰林院,一路仕途平坦。而他為人十分清廉耿直, 雖然年少才高,秋闈奪魁高中案首, 春闈又金殿提名點為探花,對其欣賞拉攏的王公貴族不知凡幾,但齊珂卻一一謝絕, 甚至連后來的婚配之事也是迎娶了出身不過六品小官家族的聶氏。雖然朝廷百官對此多有暗中慨嘆書呆子死腦筋云云, 然而清流之中自然還是對齊珂大加贊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