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東歸
天武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西征明軍各部都接到了班師圣旨,關內各鎮集體回歸,明軍第三次西征結束。 歐洲的戰事基本進入尾聲了,出征近三年,不管從戰略還是后勤、將士精力等方面考慮,明軍亦不能持久再戰。 然勝利的果然不容糟踐,朱慈烺命徐青山接掌北庭軍繼續進軍維也納,并駐兵于此威懾歐洲諸國。 又命定遠公戚廣陽領征西都護府軍隊駐守莫斯科,余者所有王爵、勛貴皆隨同大軍回京。 太上皇駕崩,乃國之大殤,需接受君臣的哀悼痛哭。 由于是班師回朝,從華沙到伊犁,又有著萬里之遙,所以大軍走得很慢。 好在從伊犁到南京,有鐵路,可分批次回程,也要不了多久,朱慈烺更是有專車,可以用最快的時間回京。 十二月二十日,班師大軍歷經了五個月抵達伊犁,扎營于伊犁河邊,依次回程。 一些細密的雪花飄灑下來,天氣越來越冷了。 龍城行宮中,朱慈烺不時咳嗽幾聲,甚至有時還咳出血。 隨駕的太醫說:西征一路環境惡劣,皇帝陛下這是戰后隱疾,若是醫治不及時,可能會陪伴終身了....... 行宮大殿內靜的可怕,只有司禮監掌印大太監吳忠倒水的聲音。 錦衣衛指揮使盧以謙垂首肅立,抬眼偷偷瞄向身邊,只見兩鬢發白的吳大總管端著一個金盆輕輕放下,用純白棉布面巾浸到水中,輕輕一擰,然后走到皇帝陛下面前雙手奉了過去。 朱慈烺接過面巾,自己攤開蒙在面部,像是在做面膜。 稍頃,又將面巾遞給吳忠,放回金盆中。 “又要過年了,這一眨眼的出來三年了,也不知道朝中有何大變?”朱慈烺躺在臥榻上,似是無意說著。 “回稟陛下,是有幾件事發生?!?/br> 盧以謙迅速從袖中掏出一折約二指寬的密奏,奉了上去。 “誰的奏陳?”朱慈烺手里拿著條陳,隨口問了。 盧以謙低下了頭:“回陛下,是京師錦衣衛的密奏,昨夜通過電報加密發來的?!?/br> 出征前,大明的電報已經鋪設到嘉峪關了,三年來又鋪設到了伊犁,有了電報,可隨時與京師取得聯系。 作為情報部的尚書,兼領錦衣衛指揮使,盧以謙自然要提前了解所有,有所準備。 見盧以謙面露認真,朱慈烺深望了他一眼,不急不緩地打開了折著的條陳看了起來。 盧以謙站在那里,渾身的骨架漸漸開始收緊了。 皇太子無旨回朝,這事只怕是會引得龍顏大怒。 果然,片刻后,只見朱慈烺臉色一變,將那奏陳狠狠地摔在地上,沉聲道:“古語云:天不可欺,地不可褻,君不可罔,親不可逆,師不可慢,神不可瞞!朕看他們是欺天、褻地,罔君、逆親!” 說著,又是連咳幾聲。 吳忠立時跑來勸慰:“皇爺千萬不要動氣傷了圣體?!?/br> 盧以謙也是撲倒而來:“陛下息怒!” 朱慈烺緊盯著他問:“太子何時回的京?帶了多少人馬?” 盧以謙額頭隱約冒出一層冷汗,回道:“回陛下的話,上皇駕崩的消息剛傳到印度,太子殿下便匆匆啟程奔喪,先是只帶了五千親衛,不知為何,半月前又下令從印度調了五萬人馬,駐在安南,許是怕京中有變.......” 朱慈烺目光一閃:“當了三十年的太子,又是印度國主,自然是害怕有變!” 饒是盧以謙一向沉穩,遇事波瀾不驚,此時聽了這話,心中萌生一絲惶恐。 他是前錦衣衛指揮使李廷表一手帶出來的徒弟,又與李家是姻親關系,而李廷表的孫子李征,是太子幼時的伴讀,更是東宮的親信。 可以說,在諸皇子中的追隨者中,李家是鐵板釘釘的太子黨! 當然,這也是皇帝授意安排的。 然一旦太子意圖不軌遭了殃,這一波牽扯下來,李家就沒了,甚至會牽扯到他盧以謙。 畢竟在外人眼里,他是半個李家人,這次皇帝垂詢,不乏有試探之意。 要知道,整個東南亞包括印度都在皇太子的控制之中,南府軍隊秘密調動,鮮有人知曉,又有錦衣衛世家的李征打掩護。 自己要是不報,皇帝就算知曉了,也要過段時間,不會第一時間得到消息....... 殿內沉寂了片刻,朱慈烺再度咳嗽起來,擺了擺手道:“去,傳旨從速回京!” “是!”盧以謙這一聲答得有些顫抖,緊接著他又試探地問道:“陛下,是否傳調南洋都護府人馬?” 朱慈烺沉默稍頃,瞇著眼道:“不必了?!?/br> “是!” 盧以謙聲音稍稍洪亮,接著退到門邊,一轉身大步走了出去。 朱慈烺望著他風風火火的背影,眼中的光慢慢收了,悠然道:“都是伴朕一起長大的,有朋友,有師長,真希望他們一個個的能善始善終.......” 然而,朱慈烺非常清楚,在帝國的權力旋渦中,終究會有人深深陷入無法自拔。 他們或是為了個人名利,或者為了家族傳承,鋌而走險的冒險,從而自取滅亡! 比如那楊家父子,這幾年太跳了,一點都沒消停! 首輔楊士聰先是借著吏部京察換掉了地方一批官員,借著又以瀆職前線戰事撤掉了不少四五品的京官,今年又開始彈劾三品以上部堂級的官員。 連刑部尚書閻應元,都因家中私事被彈劾的辭官告老還鄉了。 朱慈烺一直忙于政務,對朝中之事不太關注,加之這些罪責理應就該受到懲罰,因而一一批紅。 然楊士聰得寸進尺,屢次上奏要太子朱和陛回京監國。 朱慈烺甚至懷疑,太上皇突然駕崩跟這事有關,可能有什么陰謀在內。 不然太上皇身體一直好好的,才六十多,生活方式很健康,怎么就突然駕崩了? 朱慈烺也清楚,自己實行的官員任期制,會得罪一大批官僚集團,特別是楊士聰這種重名利之人,只要有一口氣在,這老東西就舍不得撒手放權。 楊士聰或許自知撐不了多少時日,因此急需太子回京總攬大權穩固皇儲之位。 如此一來,楊家又有從龍之功,其子楊通俊可入閣擺相,子承父業干首輔。 大明以孝治天下,太上皇若是沒了,作為親孫子,即便是無旨回朝也說得過去....... 當然,這些都是只是猜測,一切等回京了自然就搞清楚,想來太子也不至于如此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