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落幕
北美平原上的一處小鄉村。 下午四時,吳周昭武皇帝吳三桂,和他的孫子吳世璠被遠東軍包圍在這里。 自天武三十年臘月二十四遠東軍討逆北征開始,歷經兩年的北美戰事終于要落幕了! 兩年來,遠東軍從大舉推進、橫掃四方,到遭受英、法、西三國殖民聯軍背后插刀,險些被團滅,再到破局制勝,一步步走的太難了,不比西征的明軍輕松一絲。 吳周、遠東軍、歐洲殖民軍,三方勢力在北美大陸角逐征戰,如同晚清時的滿清、太平天國、西方列強局面。 戰爭之初,殖民軍對吳三桂和徐明武的態度,表面中立,但各懷鬼胎。 洋人玩的頗為陰險,明周雙方血戰,哪邊強了,他們就襲擊哪邊,以此討價還價,坐收漁翁之利。 他們很明白,大明和吳三桂屬于血仇,絕對不會聯合起來的,特別是那位大明駙馬爺,近乎偏執的堅持,不愿與主動議和的吳三桂妥協。 因此,歐洲殖民軍才肆無忌憚的搞,拼命削弱雙方的實力。 可沒承想,這樣徹底惹毛了徐明武,總督大人聽取贊畫長秦鈺的建議,采用降軍打外敵的策略,一度扭轉了局面。 遠東軍推行“起義金”制度后,大量吳周軍隊倒戈,人數超過十萬人,這部分軍隊給遠東軍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徐明武既想用他們,又怕他們臨戰再次倒戈,或者人多壓制不住,因此一直處于用與不用之間,指揮系統十分混亂,這讓一些投降的吳周將領心里很不得勁,大有想法。 秦鈺的計策,可謂是一舉三得,既解決了遠東軍對降兵的猜忌,又能讓投降的將領們放開手腳的打。 打洋人嘛,那是種族之戰! 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大量消耗降軍的實力,開源節流。 遠東軍和降軍各打各的,十來萬降軍人馬一鼓作氣去懟一兩萬人的歐洲三國殖民聯軍,不要太簡單,直接是懟到了墻上,一路把他們趕了回去! 順道的,這些原本善于搶掠的二韃子,還有附庸的印第安兵,毫不客氣的將白皮們經營百年的殖民地搶了個精光! 其中,英國人損失極為慘重,幾大殖民地被霸占,大量的種植園和奴隸易了主。 憤怒的查理二世不斷從英格蘭本土派兵增援,卻如同葫蘆娃救爺爺,一個接一個的送。 沒了歐洲殖民軍威脅,遠東軍北征伐周的戰事變得簡單多了。 天武三十二年中旬,大明駙馬都尉、遠東省總督、三軍統帥徐明武,命安遼侯朱大能、定遠平賊將軍秦時月、高大上等三路進軍東都,逼近吳周國都。 吳三桂急令夏國相、馬寶等將移阻,拼死抵抗,又命太子吳應熊堅守海防,以防明軍艦隊臨海炮轟東都城。 吳周的艦隊是撿了原大東國東洋艦隊的殘部,規模小的可憐,又沒有吳英那樣出色的海軍戰將指揮,哪里是遠東艦隊的對手,處處挨打。 吳應熊在海上漂了三個月,漂的頭昏眼花,勉強維持到九月,便丟棄艦隊沖圍而逃。 太子爺一跑,吳周海上門戶大開,東都城置于大明遠東艦隊的炮口下,吳軍軍心進一步渙散,愈發不可收拾。 九月十日,徐明武下令展開總攻,遠東軍蜂擁渡江,千帆競發,漫江而來,遂成破竹之勢,吳軍全線潰退。 除了北面一些地方,吳周絕大部分地區都被明軍占領。 吳三桂眼瞅著守城困難,于是命太子吳應熊守城,自己帶著年僅十五歲的孫子吳世璠,一口氣逃到了北方大平原。 顯然,吳三桂是打算放棄那個不爭氣的兒子了,帶走孫子,也算給吳應熊安心,讓他好好守城拖住敵人。 遠東軍圍東都城,兩軍相持一月,每日與城上吳軍相視,已近在眼前。 徐明武在加緊攻城的同時,又展開政治攻勢,向城內射出一封封招降書,進一步動搖了吳軍的軍心。 十月中旬,城內糧食不繼,又面臨遠東軍日夜攻擊,無處可逃,城旦夕可下,城內吳軍包括將領們皆感到無生路,無心守城,打算早降,不失為死中求生。 十八日,城內食已盡,吳周文武紛降,東都城破,偽太子吳應熊被絞殺。 拿下吳賊老巢后,徐明武并不滿足,下令全面追擊吳三桂! 在他眼中,吳三桂乃中國千古國賊,哪怕只剩下一口氣,也要將其千刀萬剮!死了也要開墳刨棺鞭尸,怎會允許他在自己眼皮底下跑路? 不得不說,吳三桂這家伙是真能跑,差點讓他跑到后世的加拿大了! 一路上,吳賊的親軍不斷拆散阻擊遠東軍的追兵,一層層被打散,到了這座小鄉村時,合計不到五百人了。 滿頭白發的吳三桂藏身在一座不知名小廟里,此刻他眼神無光,無神地張望著。 廟宇座落在一個小山丘上,三間青瓦殿房,四周是一圈泥土夯成的圍墻。 殿房并不高大,只是比一般的印第安民居的屋脊略高一些,正殿里的神龕上是一個相貌丑惡身披鎧甲的將軍泥塑。 吳三桂并不認識這個將軍,他不了解這個古老的國度和種族,也沒興趣去了解。 因為長期以來,那些印第安人只是他們的獵物,混得好的也只是漢軍旗的包衣奴才。 在吳三桂的印象中,這個貧窮落后愚昧保守的民族,從來就沒有產生過令世人敬仰的英雄,他們甚至沒有歷史,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民族! 然而,此刻的吳三桂卻驚訝地發現,在這個不知明的小村里,竟然供奉著一個人? 雖然這個人形象丑惡,但能供奉在此的,一定是當地人心目中的英雄,盡管這個人名不見經傳。 四周槍聲不絕于耳,一支遠東軍部隊正在向小廟發起進攻,吳軍憑依圍繞小廟的圍墻頑強抵抗。 這是一個平原上的小村莊,村里只有不到二十戶人家,十幾座低矮的茅草屋散落在山丘周圍。 這樣的村莊顯然無法用來防守,明軍幾發迫擊炮就能炸平,雖然他們并沒有這樣做。 山丘坡度平緩,數百名吳軍只能依靠小廟的圍墻作為掩體反擊,每一秒都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