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節
此外,謝麟也要準備的是,書院里有不少老師和學生,選哪些露個臉好,以及如何引導皇帝往他想的方向上走。 這么一看, 輕車簡從也一點也都不簡單。 自打皇帝確定了要帶兒子去游樂場玩,到真正成行,已經二十天過去了。在此期間, 程素素也認真準備了自己的發言稿, 能夠用上多少目前還不好說,但是她自認是準備充份的。這個準備充份也是有限定條件的, 她不可能給一個封建帝王上思想政治課,既不需要, 也很危險。 只要指一個方向即可。事情最后發展到什么程度, 那就與她無關了。鬧革命什么的, 是很久之后了,她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把握至少有五分以上, 并且絕不是瞎猜。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最迫切的想改變現狀的, 一定不是程素素, 而是皇帝。并不是皇帝有多么的開明, 開明當然是有的,更主要的是他聰明。知道自己處在現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不變不行,不改變就要完蛋。大臣們可以不求變,大不了換一家老板伺候,只有他不行!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实燮惹械叵M軌蚱凭?,無論是什么樣的辦法。只要有這樣的希望,他都愿意去支持。哪怕提議有各種各樣的弊端,他都愿意去嘗試。 死道友不死貧道,當然是最好的了。就像程素素提出“騰籠換鳥”之后,以陸見琛為首的謝派內部的保守人士瞬間改變態度一樣。如果是向外發展,而不需要在內部動太大的手術,皇帝肯定更支持這個,而不是“抑兼并”。抑兼并,是向權貴動刀,里面的風險,一個明智而不剛愎自用的皇帝是非常明白的。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皇帝樂于傾聽。程素素要做的,是從皇帝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將自己的方案中有利于皇帝的部分講明白,同時要將不利于皇帝的部分不是掩飾,而是挑明,讓皇帝自己去權衡。 這是源于對皇帝一向表現出來的素質的信心,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是先帝,程素素一定一個字的廢話也不講,準備好了天下大亂怎么生存、怎么獲益。 程素素這個分析對謝麟一講,謝麟也以為是有道理的。二十天來,謝麟只做了一件事情——加重皇帝的危機感。他沒有自己上陣,而是誘導皇帝去詢問重臣一個問題:“抑兼并從哪開始好?” 沒有人愿意從自己的家鄉動手,也極少有人公然提及兼并最嚴重的地方,提到政敵的老窩的概率大大的增加了。 皇帝內心的焦慮又增加了一層。 終于到了皇帝父子駕臨的日子,即便是要額外加班的侍衛們也沒有怨氣——出城游玩一次,也是不錯的。張起為了保障這次出行的順利,還許諾了一些額外的好處給這些手下,是以連人帶馬都很精神。 ———————————————————————————————— 皇帝父子是著便服而來的,皇帝日常的服飾并沒有過多的描龍繡鳳,只是緞料更好一些而已,不細看的話,也只是以為是哪家富貴人家父子出游。細看……不認識他們的人也看不大出來。 進了山門,謝麟與程素素早帶著上下出來迎接。 皇帝搶前一步,不令他們行禮:“我們父子到老師家里來,難道是來擺威風的嗎?”很輕易就博得了書院上下的好感。 論起來,皇帝也曾是個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如今人到中年略顯憔悴,模樣依舊很端正。說話一和氣,配上他的身份,更令人如沐春風了。 太子已經有點繃不住地跟謝業擠眉弄眼了,謝業向一邊歪歪嘴,示意:等會兒帶你玩好玩的。太子星星眼地眨了好幾下。 皇帝按照計劃好的路線,先與謝麟往正堂上坐下,詢問書院的情況,期間與下面的師生答幾句話,問了幾個準備好的問題,其中以國計民生與北疆軍政居多。學生們多半在北疆居住過,緊張之余也都很有表現的欲望,將自己二十日來打過無數次草稿、腹稿的對答背與皇帝。 皇帝對鮑照的興趣要更大一些,程素素與謝麟對望一眼——鮑照是在北疆時間最長且出身北疆的人,皇帝這個舉動的意向也很明顯了。事先派了人來看過書院,對書院的情況也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時候再重點關照鱾照,顯然是有意為之。 對答一陣,皇帝便起身,師生按照指揮退下,由謝麟夫婦陪同參觀書院?;实垡皇譅恐鴥鹤?,一手指指點點,詢問著藏書樓等處的典故之類。太子的手在父親的掌中跳了好幾回,皇帝微笑:“再忍一忍,走遠了點兒他們看不見了,你們再去玩兒?!?/br> 太子小小聲歡呼了一下,又耐心聽皇帝問了點北疆的事情。鄭重問那個“交換生”的事情,與其說是“交換生”不如說是“輪換生”。問了如何動作之后,皇帝有些愁苦,這個辦法不太好推廣的,不然真該讓一些夸夸其談的人去開開眼,能打醒幾個也說不定呢。 說到北疆,那就好問魏主的事情了?;实垌樋诒銌枺骸胺蛉藝L見魏主,其人如何?” 這個問題程素素早有準備的:“魏主的年紀與我的兩個孩子相仿,卻比他們成熟得多?!?/br> 皇帝道:“阿紹已是少年俊彥了,難道這個魏主還能更好嗎?那可真是勁敵了?!敝x紹年初被扔進考場做了個秀才,幾乎是碾壓式的做了案首,毫無疑問,即便在京城這片人才聚集的土地上,謝紹的背景、學識、家族對科考的熟稔,都足以保證他做這個案首。 程素素并不覺得謝紹現在這個案首就能說明什么了,單科考而言,他這都只是才邁出了第一步,何況成材? 不過說到魏主,那也不能太貶低了自家孩子:“魏主的叔伯、兄弟、堂兄弟死了幾十個,王庭變亂尸山血海,死人堆里掙扎出來的,沒有被嚇萎,自然就煉成鋼了。我們做父母的,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這樣的一條路,慢點就慢點,至少不會在心里積累那么多的痛、那么多的陰暗。小時候,還是陽光多一些的好?!?/br> 皇帝笑道:“不錯?!彼褪窃谒P愛下長大的,并不覺得需要手足相殘來刷經驗值。說完便拍拍兒子的后腦勺:“去玩吧?!眱鹤永x業就跑掉了,遠遠傳來謝業的聲音:“跑錯地方啦?!?/br> 打發完了孩子,皇帝才繼續問程素素有關魏主的評價。 程素素道:“凡經過的事,必有痕跡。魏主么,聰明人,能忍,冷靜自持。與他父親有相似之處,又更從容一點,沒有他父親那么恣意。父子倆都很傾慕我朝文明,有利有弊吧?!?/br> “何利何弊?” “利么,他們穿上鞋了,不再只是要搶,他們有了野心,就會約束自己。弊也是這個,有了制度,就會更高效、團結?!?/br> 這也是皇帝矛盾的地方,魏主父子的做法從長遠看威脅更大,但是舊貴族的野蠻殺戮又是眼前以破解的問題,只有讓魏主父子存在,與舊貴族內斗,虞朝才能在軍事上得到喘息。 皇帝嘆息道:“他們父子也都是一時之選,可恨太貪婪?!?/br> 程素素低聲道:“反過來想,這叫進取之心。貪婪可以遏制,進取之心則不能?!?/br> 皇帝詫異且不解地看著程素素,以他的見解,程素素絕不是一個嘩眾取寵的人。京城里說起程素素,那是一個賢妻,相夫教子很有章法,皇帝卻不會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賢妻,當然是啦,你們注意到她會殺人嗎?注意到謝麟除了寫奏章,十篇小記里八篇給老婆歌功頌德了嗎?歌頌的可不是她吃糠咽菜“辛苦的好妻子、好母親”,是決斷,是在政事上給予的幫助,最極端的一個例子,是她供應了一城的糧草,并且守住了城池。這絕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賢妻”,如果是,皇帝也就不必特地問她對魏主的看法了。 她會偽裝,并且裝得很好。 皇帝認真地問:“愿聞其詳?!?/br> “若不能明白魏人之心、魏國的處境,就不可能真正的認清魏國,不明白敵人,就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貪婪是真,為何貪婪?能夠消除貪婪嗎?怎么消除?給他們幾本書就能達成嗎?”程素素連續問了幾個問題。 皇帝緩了面色:“當然不能啦,都要活呀?!蔽簢彩腔实圻@些年研究的一個重點,也研究出了一些門道來,比如魏國生存的艱苦,他們不可能停止。誰能帶他們有更好的生活,誰就是英雄,更好的生活最便捷的途徑無過于南下。 所以皇帝是個很堅決的絕不妥協黨。議和的時候他也很明白,并不是太平盛世的開端,而是另一場戰場的間歇。 程素素也沒有想到皇帝會這么的明白,比她想象中的還要好。 皇帝也認為程素素確實是有些見識的,也想多聽一聽,從她的話中可以聽出來,她的見解并不全是被謝麟給灌進去的,多聽些不同的聲音,于認識事物是有好處的。 很自然的,皇帝又問了程素素對于如今兼并等等的看法。程素素也順著剛才的話題說了下去:“這也是貪婪與進取心吶?!?/br> 兼并同樣是皇帝研究的課題,原因他也弄明白了不少,自不必多言??醇娌⒌臅r候,也是恨這些人貪婪,但是在這些人眼里,這就是進取心。 程素素又說:“有些人有心無力,子孫不肖就易破落,但是這些人破落的速度比另一些人積累的速度慢得多。中間差的這些,就要從別的地方找補過來?!边@就又說到了人口資源的問題,歸到了經濟、利益。 皇帝一點頭。 程素素道:“對內掠奪就是兼并?!?/br> “還有對外么?”皇帝敏銳地問。 “現在沒有了,想有,也不難?!?/br> 皇帝道:“窮兵黷武可不是好事?!?/br> “因為沒有找到劃算的地方吧,多出來的人口總要找到可以安放的地方?!背趟厮匾会樢娧刂噶顺鰜?。她也在研究這個問題,封建王朝保守是真的,擴張的天性也是真的!誰要以為封建王朝不喜歡擴張,那就是真心錯了。只是沒地方好擴了而已。 當然,還有其他的辦法,比如,海外貿易。程素素道:“兼并之所以為害,是因為失地的農民多,農民失地,無以為生,就會成為流民。多出來的人得給他們找個安身立命之所,才不致在內為患。這樣,能夠少死很多人了?!?/br> 皇帝一愣,他感受得到程素素這個女人是有野心的,又是對外擴張,又是指點江山的,說實話,皇帝固然知道她有見識,也覺得她越界了。但是“很多人不用死”,這個理由太純樸了。萬沒想到她轉了這么大一圈,就是為了這么個目的。 皇帝問道:“就為了很多人不用死?” “難道是為了大家都過不好?”程素素詫異地反問。 皇帝心中無端生出一股混和著慚愧與激動的暖意來,他畢竟不是一個生長在陰暗中的人,還有心說:“倒真是程家的家風了?!?/br> 程素素道:“我在哪家都一樣?!?/br> “開疆拓土,誰不愿意呢?”皇帝嘆道,“眼下做不來?!?/br> 謝麟道:“也不必非要土地,可以做別的嘛。陛下,知道泉州、廣州等地外來商人頗多……” 皇帝當然知道了,如果在果內鼓勵經商,那顯然是不妥當的,但是如果讓這些“多出來的人”即剩余人口往外面去,皇帝還是不太反對的。 “朕要想想,”皇帝說,他感覺到了這個辦法比對內動手要好,但是其中利弊、cao作,他還需要慎重,“剛才的話,且毋宣揚?!?/br> 尤其是,謝麟說的已經涉及到了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了,這個概念它脫離了實體的土地?;实垡粫r沒有能夠弄明白,他需要再思考。 第248章 意見相左 稱得上是基本國策的改變, 慎重是應該的。如果皇帝一拍腦門就答應了, 程素素才該擔心他會不會再一拍腦門又反悔了。經過慎重的思考之后的決定,才不容易更改。阻力肯定是有的,但是程素素對皇帝的智商和見識是有信心的,沒有當場勃然大怒, 就說明這事有門兒。 一旦皇帝有這方面的想法, 哪怕有阻力, 程素素估計皇帝至少還會再她一次申辯的機會。除非阻撓的人能夠提出一個防止因過度兼并而改朝換代的、明顯可行的方法, 否則皇帝心中的天平還是會向自己這一方傾斜的。 帶著這樣樂觀的情緒, 程素素等待著皇帝思考的結果, 或者說等待著與不同政見者的交鋒。 皇帝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回到宮里仔細回憶著對答,將每個字、每句話都掰開了、揉碎了的去分析, 自己先要想出個頭緒來。正思索時,太子又湊了過來, 絮絮地說著今天玩得很開心:“要是卷毛和爆豆也能一起玩就好了?!?/br> “爆豆”是吳確的綽號,起因是謝業在家里淘氣, 程素素道:“你就是個爆豆吧?”羊騎士學會了這個詞,極有同學愛的轉送給了吳確。 皇帝笑道:“那過一陣兒再帶你去?!?/br> 太子歡呼一聲, 開心地大叫:“萬歲!” 皇帝失笑, 搖搖頭。一旁跟隨多年的宦官小聲地勸道:“圣人真是疼愛太子, 只是……您這么帶太子出去玩兒, 怕是, 不太妥當吧?說出去不大好聽?!?/br> 如果說上一次皇帝是一多半帶孩子玩, 順帶問問北疆的事情的話,這一次就是要借著帶孩子玩的名義,再跟程素素討論一下這個“開拓”了,那是必須要“出宮玩”的。 所以皇帝板起臉來說:“話已經說出去了,怎么能失信于孩子呢?”這話用上了曾子的典故,只要不是鐵了心要皇帝不痛快的人,聽了這個典故也就偃旗息鼓了。 皇帝日也想、夜也想,所思不過此事。國家正值多事之秋,他眉頭緊皺也無人覺得反常了。至尊父子往書院一行,接見了不少師生、詢問了北疆情狀的事情也沒瞞得住人,讀書人以為皇帝重學問,朝野都知道皇帝關心邊事,都沒有往別的地方想。一點點雜音也是一小部分官學生發出來的,這些人認為皇帝還沒有這么關心過太學、國子監這樣的官方學校,倒去了私人書院里,這樣真是……真是…… 真是還沒真完,就被師長喝止了。 一群傻缺!人家蒙圣上垂問,是因為真在北疆混過,你發的什么酸?把你們扔到北疆去喝風吃沙子,看你們還嚎不嚎! 皇帝想了半個月,突然大悟——謝麟說的、他沒有想明白的地方,不就是與百姓趨利經商是一回事兒嗎?這么一想,就挺明白的了。不過一個是在國內,一個是在國外,因為活躍的地域不同,其結果就截然不同了。 限制百姓經商,一是因為趨利之后,怕拋荒增多,影響了糧食的生產,二是這么多人經商人口流動起來,滿地亂躥不利于治安管理。所謂民風從純樸變得jian詐,那就純是胡扯了。誰告訴你耕田的就比經商的憨厚了?那鄉間那些命案,都是鬼干的?! 現在呢,由于兼并,顯得人口過剩了,保證生產的人口是有了,還富裕出不少,這些人必得給安排了。這些人流動在國內亂躥的少,躥外頭去,愛怎么躥怎么躥唄!管理的難度,或者說管理失敗的后果,并不嚴重。 是的,不需要土地來安置,至少是不需要皇帝在自己的國土內拿出土地來安置?;实刍砣婚_朗,明白了那個抽象一點的概念,甚至有點理解這樣變化之后的好處了。 想明白了,皇帝便先召了葉寧來,試探一下葉寧的態度。 ———————————————————————————————— 選擇葉寧是有原因的,皇帝雖然不大派探子去刺探重臣,心里對一些事情還是很明白的。比如葉寧在許多事情上更愿意聽外甥的意見,大方向上都會與謝麟商議。當然啦,誰有這樣一個外甥,也肯定愿意聽聽他的見解。 謝麟的態度很明白了,他傾向于聽老婆的意見。而皇帝也認為謝麟他媳婦兒說得有道理。既然如此,一個影響一個,葉寧應該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不是嗎? 帶著這樣的想法,皇帝試探性地問葉寧,是否可以嘗試擴大海外貿易,以容納更多的“剩余人口”。 葉寧臉色大變:“不可!” 皇帝錯愕:“卿何出此言呢?” 葉寧道:“如此一來,這些人不耕不織,不服役、不納稅,鄉俗盡毀呀?!鄙倘说亩惻c農夫的稅是不一樣的,葉寧心知肚明,這商號掛哪個權貴(比如他)名下,這稅就完了。且正式規定的商稅還比種田的稅賦要輕。再有就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了,經商的地方,風氣總是刻薄得多,且沒有人情味兒。 朝廷很討厭“政令不下縣”,也很想將影響力、控制力更加深入,乃至于有強令拆散大家族,令他們化作小家庭來納稅的情況發生。但是,他們的統治又依賴于倫理宗族,兇悍與謝麟,初次外放就整垮了當地大族,最后還是要與當地的其他家族合作,默許他們的存在。就是因為這些家族在很大程度上維系著鄉間的穩定,填充了官府的真空地帶。 皇帝心說,讓這些大族吃些苦頭也是極好極好的。 作為一個皇帝,自己的詔令可能在鄉間還沒有一個土財主族長說話管用,他的心里是不舒服的。 【朕為了國祚綿延都肯妥協了,你們還想千秋萬代的一言九鼎嗎?】皇帝心里是泛酸的。葉寧越說這個后果呢,皇帝越有那么一點點作對的意思。他也是被親爹捧在手心長大的小寶貝兒,脾氣那是當然有的,大事上理智讓他忍了,這邊邊角角的,他還就杠上了!誰還不是個小公主咋的?! 葉寧苦口婆心講到最后,皇帝干脆閉口不言了。葉寧嘆息道:“陛下,臣知道陛下為難,如今朝廷積百年之弊都壓到了陛下的肩上,可陛下不能飲鳩止渴呀?!?/br> 皇帝等他說完,才反問:“卿有何良策?朕要能施行、能見效的!” 話的內容很平常,不尋常的是皇帝的態度,很堅決。葉寧自知此時如果搪塞,必然招致皇帝的反感,他又真沒有有效的辦法,也實話實說:“沒有。臣要搪塞陛下,一句抑兼并就夠啦,可是怎么抑呢?如今魏虜為外患,歉收為內憂,水旱是天災,匪亂是人禍,陛下,不能再激起更多的事端了。抑兼并,就是在生事端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