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把父母請來觀看首映式,他也不知道這決定究竟是對是錯。 半年前, 羅敏似乎察覺到什么,對他的態度一度有些異常。但在他一如既往的體貼孝順中,她或許想開了、或許放下了疑惑,又恢復到從前的樣子。 一家三口和諧美滿,沒有一點隔閡。 但林景還是把他們請來觀看了首映。他知道這可能意味著親手放棄某些東西, 但他同時認為,他們有知情的權利。 林景不愿意費心預測會發生什么, 他拉著韓鐸離開,給父母留下了一片空間。 首映的當天晚上,逆襲者晚宴在某個露天體育場召開,趕來參加的人除了逆襲者, 還有許多媒體、網紅、好奇的路人等等。 活動前半段,林景一直在舞臺上和大家互動。到后面告一段落,他躲到后臺歇了歇腳,卻被場務告知,有媒體想要采訪他。 林景說:“暫時不約采訪,幫我推了?!?/br> 那場務妹子一臉夢幻地說:“是央視新聞周刊的人……” —— 第二天,《倒計時》公布首映日票房,數字不是很理想,是《哄堂大笑》的三分之一還不到。 樂意給林景貢獻票房的粉絲不少,但他們本身對電影沒有期待,所以不會第一時間就去觀看。 而大部分真正的影迷,對這部片子的感官是復雜的,一方面極度好奇,另一方面又缺乏信任。 因此許多人都在觀望,在等專業影評人的反饋和第一批觀眾的評價。 讓他們驚訝的是,整整一天,專業影評人沒有一點動靜。 首映式早上很早就舉行了,按理說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就算長評寫不出來,也能寫個短評打打分? 一般的電影媒體公眾號都是這樣cao作的,在專業長評出來之前,會讓旗下的影評人先寫出短評,打出分數,簡單匯總一下。 可是現在,整整一天過去了,微博、微信、影評網、知乎……完全沒有水花。 倒是有了一些普通觀眾的打分。 豆瓣上,《倒計時》的評分很低,只有5點幾,評論區充斥著差評,其中黑子和水軍占了一半,不看電影就評分的腦殘青年占另一半。 只有寥寥幾條正常的影評。 “四星,三星半給電影,半星給林景。沒想到竟然挺好看的,全片流暢無尿點,傳說中的半吊子制作水平也沒看出來。因為有事沒看到結局,腦補一下應該是病治好了。不錯挺愉快的,就是看完沒啥滋味,轉頭就忘了?!?/br> “五星?。?!巨他媽細思極恐?。。?!這年頭豆瓣里到底都是些什么人,電影沒看完就敢來評分,你知道你評的是什么嗎???我已經買票二刷了?!?/br> “不劇透,反正巨他媽牛逼。二刷走起?!?/br> “看完第二遍我已瘋遼……說二刷的那幾位,不是在官方推薦的三大院線里看的?建議你們二刷直接買三大院線的票,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相信我,絕對不一樣的?。?!” “這電影真是神了,在三大院線看的,到現在一天了回不過神來orz,我巨能理解為啥專業影評到現在一片沒出,因為……他們可能三刷四刷去了?!?/br> “不知道夠不夠得上神作標準,至少是一部杰作,三刷走起。同時給后面人一個建議,這電影看一遍和看兩遍是截然不同的,在三大院線看兩遍和在普通電影院看兩遍,又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只想圖個樂呵,可以去普通影院看。但是,只要你不是那種完全受不了劇情片的人,還是強烈推薦去三大院線看?!?/br> “呵呵,不知道上面在尬吹什么。結局看得很不爽,什么破片,也就值個一星?!?/br> 林景翻了翻全網影評,發現各大網絡社區的生態截然不同,很有意思。 豆瓣是水軍、腦殘和文青最多的地方,評論兩極分化,不是狂吹就是狂貶。幸好豆瓣用戶大多看不起這部電影,評論很少。 知乎的回答全是一片“劇透慎入”,而且幾乎每個回答都在第二句高亮標注:“強烈建議先看電影再看影評,沒看之前千萬別被劇透!”答案里的分析看似理智客觀,其實都是瘋狂吹捧。 微博就非常簡單直白了,一搜電影名,一水兒的彩虹屁。 總體看來,第一批觀眾對電影結局接受度良好,沒有因為神轉折而感到不舒服。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影院不提供正敘版本的放映,觀眾看完結局后,陷入細思極恐和深深的震驚中,來不及思考電影的悲劇性。 同時,如果他們不去二刷,也就接收不到電影中的大量隱藏信息,沒有完成在一次次的恍然大悟中積蓄淚點的過程。他們只知道真正的故事是主角病死,卻get不到那些深層次的東西——遺憾的人生、無奈的現實、悲劇的命運。 在他們心目中,這只是一部結局反轉的杰作,精巧而震撼。它非常炫技,卻還是少了些真情。 這樣固然很好,不會引起評論的大面積反彈,但不是林景想要的。 為此,宣傳工作始終高效進行著,早就把重心轉向了“三大院線一票兩看”。 電影上映第二天,全網影評的網友不在少數。然而,《倒計時》的影評呈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 首先,幾乎所有專業影評人,都沒有在第二天馬上出評。其次,幾乎所有看過的觀眾,都強烈安利這部電影。最后,所有人都在瘋狂吶喊:別看劇透別看劇透別看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