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奇貨恰可居
花愷出了那座院落所在的巷子,便看到前方轉角處有一個躲躲藏藏的身影在向自己招手,一副鬼鬼祟祟的模樣,不由有些失笑,腳步還是挪了過去。 那身影一把將他拖入轉角,花愷無語道:“小侄女,又不是做賊,你這是干什么?” 這身影竟然是個嬌俏的少女,赫然便是楊家九妹,楊延瑛。 “小叔父,這次我讓你看那個人,可是擔了大干系的!這可是皇帝要保護的人?!?/br> 楊延瑛不滿地噘了噘嘴,守著那院子里女人的,竟然就是她,花愷也真是佩服這個趙恒,也真能想得到。 以趙恒對這女人的重視程度,自然不可能讓她獨自一人住在這樣的地方,就棄之不顧,但他還真想不到,那守護的人竟會是楊九妹。 來的時候,以他的修為,這散布在院落四周的人自然瞞不過他的耳目,也發現了其中的楊九妹,雖然他就沒打算徹底避開趙恒耳目,但這點也方便了他許多。 花愷笑道:“我說你堂堂一個女將軍,怎么竟是到這么個地方來當差?” 別看楊延瑛是個少女,可一樣是有官職在身,頭上還有個校尉的頭銜,說她是女將軍也不算錯。 她有些不滿道:“你以為我想???我爹讓我來的,說這人與圣上有關,務必要保護好?!?/br> “對了,小叔父你怎么會到這兒來?那女人到底是誰?” “你不知道?” 她搖頭:“不知道,我爹只讓我來保護她,也不許與她接觸?!?/br> “那就聽你爹的話吧,小孩子知道那么多不好。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很厲害的女人,你要能跟她攀上關系,你下半輩子就有好日子過了?!?/br> 花愷若有所指地道。 如他所說,若是真和這女人交好,不說她楊九妹,怕是整個天波府都至少會安享數十年榮華,再不復原本的悲壯。 誰讓這女人名叫劉娥,青史上鼎鼎大名的劉后。 這女人的一生就是個傳奇。 她自出生不久,便父母雙亡,襁褓中便成了孤女,寄養在親戚家中。 終究是寄人籬下,年歲稍長,便成了歌女,早早就嫁了人,丈夫是一個銀匠,成親不久,就帶著她來到開封謀生。 若是就此下去,她恐怕一輩子都是一個普通婦人,但是古人說得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烈火才能煉就真金。 她一生凄苦并沒有就此結束,來到開封后,她丈夫礙于生計,便要將她賣掉,輾轉流離中,被人送給當時不審韓王的趙恒,也不知道是因為她真的迷人,還是王八對綠豆,對上眼了,趙恒一見之下,便對她極為喜愛。 之后她的命運,也并沒有因為攀上了帝王貴胄而飛黃騰達。 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又是再嫁之身,別說放在帝王之家,就是放到現代,又能有幾個家庭能接受? 一個出身卑賤且來歷不明的民女,被當時的趙二發現后,便令趙恒將她逐出了韓王府。 也不知趙恒是不是真的愛極了這女子,雖然不敢違抗皇命父命,卻甘冒奇險,暗中將她藏了起來。 若依著原本的歷史,在趙恒即皇帝位后,便找了個機會將劉娥接回了宮。 從此這個女人便開始了她的傳奇一生,從毫無名分,到成為大宋太后,垂簾聽政,臨朝稱制 滿朝上下,事無巨細,盡決于她手。 更有朝臣稱她為當代武則天,獻《武后臨朝圖》,想讓她效武后故事,登基稱帝。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劉娥拒絕了,但其實當初她除了這最后一步,已經與皇帝沒什么區別了。 在太廟大典中,她甚至身穿天子袞服、戴天子冠冕,以天子禮儀祭大宋歷代帝王。 雖然至死都沒有稱帝,但是論及手段、功績,她怕是絲毫不弱于武曌。尤其是她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做到如此程度,更是令人贊嘆。 花愷正在腦轉動著關于劉娥的事情,楊延瑛因他的話撇了撇,小聲嘀咕道:“不就是個外室嗎?有什么了不起?!?/br> “喲,你不傻???” 花愷調侃道,心里卻是一陣古怪,楊業呀楊業,沒想到你還是這種人,竟然還幫著皇帝養外室,連你自己閨女都知道了,一世英名啊…… 話又說回來,這種事情都能托付,這趙恒對楊家的信任還真有點出乎他的意料。 “行了,叔叔我先走了,這次多謝你了,小侄女?!?/br> 花愷說完就要離去。 “你就這么走了!我怎么回去交代???” 他只是揮了揮手道:“如實交代?!?/br> 他這次來得全無遮掩,肯定是不可能瞞過趙恒的,這也是因為他根本不想瞞,要讓劉娥進宮,還就得讓他知道自己來過。 原本的歷史上,趙恒即位后就找回了劉娥,而現在的發展卻有點面目全非,也不知道劉娥究竟還能不能進宮。 不管如何,這也正好給了他機會,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奇貨可居。 劉娥這人,若是像他所知的那樣,還是個知道感恩、念舊情的人,哪怕不是也沒什么所謂。 她一無外戚,二無門閥,完全是無依無靠的一個孤女,歷史中的她,在成為皇后之后,為了得到一個可靠能用的人,甚至將當初賣了自己的前夫找來,賜姓為劉,當成自己的娘家人來使,由此可知,她是有多孤。 若是自己能助她成事,她怕是不得不依靠自己,絕對舍不得放棄自己這樣的一個助力,好處不言而喻,又何止是對付區區一個潘皇后。 …… “咚!咚!咚!……!” 開封府衙前,久已未響起的鳴冤鼓,今日竟然再次響起,而敲響它的人,是一個帶著兩個孩童的年輕婦人。 此時她滿目凄涼,舉著鼓槌,每一下都似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冤枉啊——!” 一聲冤枉,喊得聲嘶力竭,令聞者驚心。 不知又發生了何事,此時的她已全無先前的左右掙扎,只有無窮凄怨。 府衙中正在議事的包拯公孫等人,也聽聞了鼓聲、冤聲,俱是一驚。 包拯不由從座上站起,望向門外:“何人喊冤?竟如此凄怨哀絕?” 黑臉一凝:“想必喊冤之人必是滿腹冤屈,憤恨難平?!?/br> “王朝馬漢!將擊鼓之人帶進衙中,即刻升堂!”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