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節
地基倒不難,他鏟平一塊地,在四角打進四根竹竿,之間綁上繩子,作為基準,沿著這四條線在地上挖出十厘米深的方塊,夯平土地,四邊固定上等高的木板,將混好的水泥倒進去,再鋪上一層編成十字網的細竹竿作為筋骨,再澆一層水泥,用木鏟推平,再和何田一人蹲在一邊,用一根四方木棍推一次,水泥面就十分平滑了。 水泥地基凝固后,易弦用磚頭和水泥蓋起灶臺,臺面上鋪的是之前做好的玄武巖石磚。 石磚和臺面風干后,他開始建那個“小雪屋”了。 他似乎非常享受這個建造的過程,每次何田跑來的時候,都看到他面帶淺淺的微笑。 這個小屋子的圓形底部的建造過程雖然有些難度,但跟接下來建造房頂的拱券型開口的難度相比,實在不值一提。 易弦先用幾根十厘米長的小木頭柱子固定住兩塊半圓形木板。這個木框,就是做拱券最重要的工具。 接著,他用兩塊方木塊放在開口兩側,再放上半圓形木板做成的木框,之后,就可以將磚塊沿著木框的弧度一塊一塊蓋上去,磚塊之間涂上水泥固定。等水泥干了,去掉木框,拱券就建好了。 古羅馬的很多偉大建筑——凱旋門、引水渠、拱形隧道、角斗場……全都用到過這樣的建筑方法。 接下來,易弦用了更讓何田震驚的建筑手法——他用竹篾做成支撐架子,一層一層砌起磚頭,“小雪屋”的半球型頂部一點點成型,頂部的圓圈越來越小,只剩下一個小圓洞的時候,何田不禁伸手去摸了摸水泥還沒干的球頂,“萬神殿就是這么建成的吧?” 等水泥干了,拆掉圓頂內部用來支撐結構的架子,最終完成的圓頂沒有一根柱子。 “嗯?!币紫疑w這一部分時速度比之前更快,顯然是從前做過很多次了,“羅馬的萬神殿,佛羅倫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美國的白宮……全用的是同樣的手法?!?/br> 他放好最后一塊石磚,“人類的文明真是……”他抿唇,像是想要微笑,又像是有些迷惘,最后,他搖了搖頭,抹平水泥。 何田理解他想說而沒說出的感嘆是什么。 那些宏偉壯麗的建筑,城市,人類造就的奇觀,在時間和自然的洪流中被無情沖刷侵蝕,最后只留下一點點遺跡供后人崇拜和聯想。也許,在大嚴寒之前,這樣的事情就發生過很多很多次了。 這個爐子一次可以輕松地放入十個直徑十厘米左右的面團,木柴堆在圓頂最里面,充分燃燒后用鐵鏟稍微推散一點,臺面的石磚越來越熱,澆上一勺水,當水立即蒸發成水汽時,就可以用木鏟把燒餅面團遞進半球烘爐了。 木鏟當然也是特別制作的,鏟子方方的,從側面看,兩面都切割成十五度的斜面,這樣更容易鏟起和放入面餅。 何田在烤爐邊用兩個小凳子架起一個竹匾,再在另一邊架起案板,放上面盆和面粉,易弦就在這里揉面團。 烤好的燒餅用木鏟鏟出來,一取出來就扔進竹匾里散熱,再用木鏟放進新的面團。 忙碌了一下午,他們做好了一百多個燒餅。 新做好的大灶上,兩鍋鹵rou也做好了。 這兩鍋鹵rou不僅放了豬頭rou、耳朵、舌頭、豬尾巴,還有豬心、粉腸、豬肚。 剛烤好的燒餅表皮金黃,又香又脆,切開加上一勺鹵rou,再配些切成細絲的青椒,非常好吃。 另一種省時省力又能為體力勞動者們提供豐富均衡營養的午餐選擇是湯面。 用野豬骨、鴨鴨野雞骨,還有幾條大魚連骨帶rou一起放進大鍋里,加上香菇,野菌,去年收的筍干,灶膛里只放兩根柴火,慢慢燉上兩個小時,湯的香味飄得滿院子都是,饞得小麥一直仰著頭翕動它的小黑鼻子。 湯底熬制好之后,放涼了用竹篩一過濾,倒進陶罐里,在地窖里可以保存一周。 要做湯面的時候拿出來,陶罐里的濃湯已經變成了半透明的淺黃色凝凍,一罐湯加上一罐水,煮沸后就可以下進去面條了,再加些新鮮的菜葉,配上鹵rou或者是新鮮的魚rou,再放幾顆鹵蛋。 面條也是現成的。 用做燒餅時所用的同樣方法攪拌好面團,這次不加酵母,可以多加幾個蛋,攪好的面團更加富有彈性。 案板上撒一層土豆淀粉或者紅薯淀粉,面團稍微搟一搟,用壓面機壓成最寬的面條,掛在竹竿上晾曬。曬得八成干的時候取下來,一盤一擰,面條就變成一束一束8字型的團了,放在墊了一層干草的木盒子里,繼續放在太陽地晾曬,這次,要曬到面條一捏就碎成小塊的硬度,就能放進地窖保存了。 除了燒餅、面條,他們還做了幾十個大饅頭和幾十個花卷。 大批量制作的饅頭不用太精致,把面團揉成一個大長條之后,用刀切成等份的塊就行了,這么做出來的饅頭是長方形的,邊緣是橢圓形的角。 做花卷的面團搟成一個大圓餅,上面涂上用豬油、油渣炒過的蔥花,從一邊向內卷起來,把圓餅卷成一個圓筒,像切饅頭一樣切成等份,再每個用筷子在中間壓一下,握住兩頭一轉一捏,就成了。 有了饅頭和花卷,早餐的選擇更多了,而且,午餐、晚餐時也可以用饅頭花卷當主食,配以菜、rou、湯。 不過,它們的質地要比燒餅松軟很多,沒燒餅那么頂餓。 然后,午餐主食的另一種選擇就是米飯了。 可是,米飯里也得放很多雜糧。因為米賣得不便宜,所以別說請幫工們吃純的白米飯了,就是何田易弦他們自己吃,也很少有不在米飯中放雜糧的時候。 山里的農夫們在夏季去田間工作時,很多會在早上離家時準備個飯團,米飯里放上雜豆雜糧,捏成圓團或者是三角形的,粽子形的,有條件的再在飯團里包塊rou或者是蛋。 這個就不用提前準備了,要做飯團的前一天泡上米豆就行。 何田他們去年收到了很多核桃和松子仁,還有很多豌豆、紅豆、玉米粒,何田就打算泡發這些豆子,做成飯團,到時候她的野豬rou也腌好了,煮上一塊rou,或者煮上一只熏鴨,再或者直接包塊鹵rou在飯團里,再包上新鮮的桑葉,澆上腌了快一年的酸梅汁…… 想到這里,何田不停咽口水,叫易弦去煮了一壺酸梅茶,放溫之后加上蜂蜜,他們放下手里的活計,坐在門廊上一人喝了一杯,吹吹林間的輕風,沐浴一下春天明媚溫暖的陽光。 還有一種他們準備了很多的食材是豆腐。 這次做豆腐也全靠大米出力,磨豆漿,用酸漿點豆腐,擠壓水分,全是用攪拌機做的。 做了混凝土磚模子之后,易弦就又做了幾個混凝土的壓豆腐石塊。用玄武巖顆粒和火山灰做成磚塊,上面安上兩個彎曲的竹節手柄,豆腐用紗布包好放在竹盒子里,提起手柄把磚塊壓在上面,取拿的時候可比原先在竹板上壓大石頭方便太多了,而且豆腐壓得更加均勻。 豆腐蛋、豆腐干、油豆皮、老豆腐全都可以和rou一起鹵,鹵好了之后可以趁熱和rou菜一起吃,也可以拿出來做成涼菜,和新鮮的水煮筍,焯過的野菜加上一點核桃油,一點砂糖,再加幾粒碾碎的核桃仁拌在一起,清爽可口。 準備制作食物這項大工程的空隙,何田和易弦還編了幾個草墊子,總不能讓幫工們就躺在硬木板上睡吧?休息得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幫他們干活??! 還有,大家總不能端著碗站著吃飯吧?他們就又在室外廚房旁搭了個草棚子,用木板搭成長桌,再做幾把竹椅。 一切準備就緒,很快就到了六月一日這一天。 第112章 炒面茶湯 112 六月初, 日照時間已經越來越長, 傍晚七八點鐘還有陽光,空氣濕潤溫暖, 即使下雨,大多也是晚上十點多開始下黎明前雨就停了,林子里到處都是蘑菇和山菌, 池塘邊和濕地中蒲草水芹長得又嫩又甜, 溪流河水中隨便下個網就能撈到肥美的魚蝦,最棒的是,各種喜歡叮咬人獸的討厭蟲子還沒到處亂飛, 實在是一年中難得的舒服時節。 這個時候,田地中的作物已經都種下了,正在茁壯成長,農夫們可以稍微放慢節奏, 做些農活兒之余的活計。比如,建房子。 六月一日早上十點多,三保、薩沙還有熊男, 如約來到了何田家的山下。 薩沙還拉了一船的柴火。 何田易弦都沒想到熊男真的來了,驚喜之余, 對他額外熱情。 熊男有個和他長相不大配套的雅致名字:楚云西。 他媽生他時剛好是傍晚,天邊有塊燦爛的云彩, 他老爸來了靈感,就給他這么個風雅的名字。 楚云西昨晚到了三保家,除了帶上了自己的被褥衣服, 還自備了一布袋玉米面窩窩頭。上了岸,他把這袋吃的遞給何田,毫不客氣地一揮手,打發何田,“大妹子,你回屋去,給我們幾個弄點熱湯熱茶吧!這兒用不著你?!?/br> 何田只好回家了,把搬運木柴、工具的活兒交給這幫大老爺們。 三保又給他們帶了兩大竹筒羊奶,是今天早上擠的。何田提回家,暫時放進地窖里。 察普家的兩兄弟今天很早就來了,這時也一起幫著搬運木柴。 何田想著,他們逆流而上,雖然薩沙的船上裝著柴油馬達,估計也費了不少力氣,這時候大概已經餓了。于是她就在大灶前做起吃食,先讓他們吃點點心填補填補。 她燒起兩個灶,一個貼了一鍋底燒餅,只放幾把干草燒一下把燒餅炕熱乎了就行,另一個鍋里放上用來做雜糧燒餅的面粉,加上一點紅糖,小火翻炒一會兒,面炒成焦黃色,聞起來有股焦糖的香味起鍋,倒進六個大陶碗里,再一碗澆上一勺燒水,一邊倒一邊攪和,攪成一碗茶湯,最后撒上幾粒炒過的花生、核桃、松子仁的碎末,放在臨時廚房外的竹桌子上。 最后,何田拿起熱好的燒餅切個縫兒,每個往里面填一大勺芝麻醬。 六個人搬完了木柴,易弦帶著三保他們把鋪蓋被活放在臨時住所里,一路吵吵嚷嚷過來,坐下就能吃上熱乎乎的食物了。 察普兄弟倆坐下前還看了看易弦,見他微微頷首才坐下吃起來。 熊男楚云西啃了半個燒餅,端起陶碗咕咚咚喝了半碗茶湯,這才稱贊何田,“大妹子,你這手藝不錯?!?/br> 他家住在下游的平原,附近雖然也有樹林,但景致氣候都和何田家這邊大不相同,海拔差了快一千米呢!他一路上早就問了薩沙三保好多問題,這時到了何田家,除了吃東西的時候,嘴就沒停著的時候,還很主動很不見外地要求易弦帶著他參觀了一番。于是三保他們也跟著一起參觀了。 見到他們搭建的暖棚,里面的蔬菜都長得要結果了,察普兄弟冬天連水晶宮暖房都見過了自然不覺得不稀奇,三保他們三人可稀罕了。 熱鬧了好一會兒,眾人的注意力才回到建房子上。 易弦從屋子里搬出一個大木盤放到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何田他們這房子想建成什么樣,建在哪里了——他們做了個小模型。 上面山澗、樹林、木屋,連他們現在坐著的草棚子都有。 何田家山下這條河從北向南奔流,何田家住在河水西岸,她家現有的木屋坐北朝南,門窗都對著南面,田地菜地在靠近河邊的山坡上,在田地和木屋之間,散落分布著幾個窩棚。一條曲折的山澗在木屋以南二十幾米遠的地方,山澗沿著山勢由西北方斜斜奔向東南,一路流下山,與山下的河水匯集。山澗另一面,和屋子呈一條直線的地方,有一個水池,仔細看,是人工開鑿出的,水池是個不規則的圓形,東南角是一個新建的鴨舍,鴨舍外面一圈用竹竿攔住,雞、鴨、兔、羊全都在那片樹林里自由散步。 而要新建的屋子,就在現在木屋的正東北角,緊鄰著東面的墻,新舊屋子有一大約兩米的墻體是緊挨著的,之間由一個小格子相連,這個格子只有南面是完整的墻,其他三面全開了門,也就是說,格子西面,現有木屋的墻體,要鋸開一個門。眾人看到這里,不由轉過頭去看何田家的老木屋,果然,在圓木墻上用石灰畫出了一個長方塊,就是要在那里開門了。格子的東面,新木屋的墻體,也要留一個門。至于格子的北面的門,則通向一個畫著火焰標志的小方塊。 “這是什么?”薩沙指著小火焰標志問。他幫村民建了不少夯土房子,羊圈窩棚,但是這樣的模型,還真沒見過。 “是火灶?!币紫一卮?。 這下三保和熊男也納悶了,“怎么火灶放在屋子外面???”“原來木屋里不是有了個灶么?” 易弦拿出一個皮面的本子,打開,里面是他畫的各種圖紙,他翻開地暖屋子的剖面圖解釋,“這個灶是用來燒地暖的?!?/br> 一群人看了圖,面面相覷,一面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要是建好了,屋子很暖和,一面又實在沒把握,能建成么?他們連聽說都沒聽說過,現在要建? 不過,很快大家又恢復了信心,易弦說的這一切,他全都做成了木雕小模型,包括他們現在所坐的小草棚子,都在木板上了,他把木屋的房頂拆開,里面有樓層,龍骨,房梁,隔斷墻,樓梯,全都拆掉后,地板也能打開,原來木板這一塊掏空了,鑲嵌著小木片做的模型,所謂的地暖是個折尺形的煙道,下面挖成一個有傾斜角度的通道,和木屋外的灶連著,燒起火,熱氣就會順著地道到達煙道,把整個房子的地板暖熱。 到這兒,還不是最讓人驚訝的部分。 熊男自己建過木屋,看到易弦做的模型和圖紙,就發愁了,“大兄弟,你這方案不錯,可是,今年恐怕沒法完工啊。還有,剛才我們幫薩沙卸木材的時候,我看了下,你們準備的木頭可能得缺十四五根。要不,你考慮考慮,先建成一層的。等來年再加蓋一層?” 何田就給大家展示了他們做的榫卯標準件,還有怎么用這個蓋墻面,里面填充什么材料。 這讓熊男又驚艷了一次,抱著幾塊標準件研究了好一會兒,又到木工工坊參觀了一次,這才對著大家揮揮手,“趕緊開始吧!” 因為準備充分,熊男、薩沙,三保還有察普兄弟都帶來了自己平時使用的趁手工具,易弦和何田昨天晚上就把十幾根竹竿插在地里,掛上線繩,劃分出了要開挖地基的地方,易弦解釋好怎么挖,熊男極自覺地就開始扮演工頭的角色,帶著所有人一起吭吭吭挖土的挖土,運泥的運泥。 何田還拿出她早早做好的勞動手套,藤條編的安全靴,安全帽暫時還用不著,不過,幾位幫工對這些輔助工具還挺滿意的。 工作的進度非???。 下午一點鐘,竹竿和線繩圍起來的地方已經挖出了一塊長方形的深坑,放置火灶和煙囪的深坑也初具雛形了,要放入地基的四邊深溝也挖好了兩條,溝兩側和底部也都夯實了。熊男和薩沙體型最高大,就自覺地擔起夯土的木樁,兩人喊著號子,一下一下砸下木樁,把挖出的深坑給夯實。 這時何田也為大家準備好了午飯。 她想,早上剛來的時候已經給大家吃過一次燒餅了,午飯吃點別的吧,于是做了雜米飯和一葷一素兩個菜。 米飯里放了切成滾刀塊的紅薯,泡好的紅豆、豌豆,還洗了兩棵胡蘿卜切成豆子大的小粒,在大鍋上放上大蒸籠,籠上鋪上紗布,浸透的米飯豆粒紅薯放在蒸籠上蒸熟后,盛在大大的黑陶碗里非常好看,在陽光下冒著熱騰騰的白氣,聞起來十分香甜。 兩個菜一個是鹵煮,鹵蛋,鹵豆腐蛋,鹵粉腸,鹵肝切了三大盤,素材是涼拌三絲,土豆絲、胡蘿卜絲和豆腐干切成的絲,點綴一點青辣椒絲。 熊男蹲在山澗邊洗手,跟易弦稱贊何田,“你媳婦兒真能干呀,會搗騰吃食不說,連做這個小肥皂塊都整得這么精致?!?/br> 發勞動手套、安全鞋套安全帽的時候何田也給大家一人發了一塊肥皂,裝在草編的小袋子里系在腰帶上,方便隨時使用。家里人口一下多了,可要注意衛生,不然得了傳染病可糟糕透了。 易弦聽人稱贊何田,比他自己被人夸還美,嘴里卻還不由衷地謙虛著,“哪里有你說的那么能干,她就是愛玩罷了?!?/br> 薩沙一直惦記著燒陶的事,早上到了何田家岸邊,易弦指揮大家直接把他帶來的一船木柴搬到了陶窯旁的柴棚里,堆了一垛半的樣子。他看了看陶窯,覺得并不怎么出奇,他沒說什么,只是暗暗告訴自己要多觀察,多留心。 他自己是手藝人,因此也深知“師傅帶進門修行靠個人”的道理。等吃了點心,再看看何田家用的陶碗,她平時用來洗手的肥皂液、凍成各種花朵的肥皂塊,心里漸漸有點朦朧的認識了,陶器燒得好不好,可能跟一個人平時的審美有很大關系。也許就是因為對平時生活中的小事小物件都不降低要求和審美需要,所以人家做出來的陶器才格外結實耐用。 五位幫工吃了飯菜,又問了一堆問題,諸如鹵豆腐蛋是什么蛋,怎么做出來的,涼拌的豆腐絲又是什么,暖房怎么做,再感嘆一下,這個季節的辣椒可真難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