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節
“房子還早著呢!不過,我們決定在莊子上開辟一個菜園出來,種些當季的蔬菜,專門供應唐古和周邊地區。綠葉菜生長周期短,十天半個月之后,說不定就能上市了!” 余小草早就想擴大蔬菜種植范圍了。家里院子里的那幾畝地,已經漸漸供應不上唐古和府城的珍饈樓了,唐古鎮上來采買蔬菜的大戶,除了姚家這樣的老人,都停止供應了。那些吃慣了余家蔬菜的人家,怨聲載道的。 現在,周家在碼頭又開了一家珍饈樓,比唐古和府城的規模都要大,而且還是集住宿、飲食、洗浴為一體的綜合大酒店。周三少忙里偷閑,特地跑到東山村,纏著她一定要排除萬難,保證珍饈樓港口店蔬菜的供應,爭取一炮打響。讓那些來往的客商,只要一到唐古港口,就想到珍饈樓……這么一來,擴大蔬菜種植迫在眉睫! 好在余家的莊子,距離唐古和府城都比東山村近,而且莊子前就是一條唐古直通府城的官道,運輸也比較方便。她跟老爹商議過了,先在莊子上開辟出十畝的菜園,找兩戶細心又忠心的人家管理著。以后,莊子上的菜地,供應府城、唐古兩地的酒樓和人家。東山村距離港口近些,家中院子里的蔬菜,就專門供應唐古港口的珍饈樓! 第四百一十章 死心塌地 說干就干,余小草找來李寡婦母子,還有剛買下莊子時,她家男人斷了腿的那家。那家男人腿好了后,有些跛,但不影響干活。這兩家,對于東家對她們的照顧感激在心,忠心程度比其他佃戶要高些。 尤其是李寡婦母子,去年秋天分了三畝良田,精心伺候著,收獲的時候竟然在莊子里拔得頭籌,以畝產平均六百八十斤的產量,拿到了東家給的一畝地一兩銀子的獎勵。再加上一千多斤小麥良種,這才半年就收入十三兩銀子。 聽說下半年的玉米,交完租子后也按市價回收種子,這么一來,一年至少有二十多兩的進項。這是她們孤兒寡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干上幾年,她家兒子娶媳婦的錢就不愁了! 當李寡婦母子和劉大壯(瘸腿的佃戶)一家,被叫道東家面前的時候,莊子上的佃戶們都議論紛紛:“這兩家是咱們莊子上勞動力最少的,伺候的田地不多,你說東家是不是準備把他們趕走,重新雇幾家過來?” “不可能吧?東家和東家小姐都是心善的,去年分田地的時候,有勞動能力的婦女和大一點的孩子,都分了地。李寡婦母子倆不是還得了東家的獎勵嗎?” 有眼紅她家獎勵的佃戶撇撇嘴道:“兩口人才伺候三畝地,換成我比她們伺候得更精細!李寡婦母子倆分了十幾兩銀子呢,即使被趕出去也不至于身無分文?!?/br> “其實劉大壯雖然腿瘸了,可一點都不耽誤種田。他兒子也十六了,勉強能算個成年勞動力。他家媳婦也是個能干的,不至于收了田把他們趕出去吧?” 現在莊子上十六戶人家,誰都不舍得離開 余家的莊子。且不說東家仁慈,蝗災顆粒無收的時候,不但不收他們的租子,還通過雇長工的方式補貼他們。在附近的村莊和別的莊子的佃農都面黃肌瘦賣兒賣女的時候,他們能夠過著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 今年夏收更是讓人歡喜,村里地最少的人家,也有十幾兩銀子的進項,地最多的莊頭一家,把種子賣給東家后竟然收入了八十兩!這么下來,他們一家一年一百兩銀子的進項是有的! 跟著余東家,他們修了八輩子的福啊,好日子不遠了!過不幾年,他們攢了銀子,就可以在附近買房置產,不再是沒房沒田的佃農了!這都是托了東家的福,弄來了高產的種子,他們交了租子后才能剩下這么多。 莊子上的佃農,大多數都是從前東家過來的。那時候的日子,只能說餓不死。交完租子一畝地頂多能剩下百斤左右的糧食,賣出去每斤才不過四五文錢,一畝地頂多有五六百文的收入。佃農們收獲了麥子,卻不舍得吃白面,換成粗糧,才算能勉強填飽肚子。 哪像現在,每家幾十兩銀子的進賬,就是一年到頭吃白面白米,也吃不完??!有銀子在,再也不用擔心吃不上飯餓肚子的情況了,還能時不時地買些rou回來,給孩子們打打牙祭。過年過節,也不用摳摳搜搜的,每年還能給家人添置些衣裳…… 見李寡婦和劉大壯兩家人被東家叫去,佃農們都替他們感到可惜。東家雇人當然是要選擇能干活的,大家都能理解。怪只怪這兩家人手少,幫不上東家多少忙…… 李寡婦母子此時心情無比忐忑,如果是前東家的話,早在她男人死過以后她們母子就被趕出去了?,F在的東家和小姐心善,不但留下她們,還按照二等勞動力給她們母子分了地。三畝地雖然不多,如果精心伺候的話,她們母子不至于餓死。 夏收后,自家的收入,讓李寡婦嚇了一跳。心中無比忐忑,這樣好的日子會不會是她在做夢?會不會在醒來后,一切都成了泡影? 一聽說東家把她們單獨叫過去,一起的還有劉瘸子三口人,她的心頓時涼了半截。難道東家嫌她們兩家累贅,終于要把她們趕出去了嗎?再看看劉瘸子一家三口,也一臉驚慌和擔憂。 余小草見兩家人一副惶惶然的表情,立刻安她們的心,開口道:“別怕,叫你們來是有新的差事交給你們!” 李寡婦和劉大壯一家面面相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于李寡婦怯怯的開口了:“東家小姐,您……不是要把我們趕出去?” “趕出去?怎么可能?你們兩家分的地伺候得都不錯,產量在莊子上占前三的,這么能干的人家,要是趕出去了,豈不是莊子的損失?”余小草一愣之下,馬上綻開一抹安撫人心的笑,給了兩家一個定心丸。 兩家人聽了,心中的大石頭頓時落地了。劉大壯憨憨地臉上終于有了一抹笑顏色,他搓了搓手,問道:“東家小姐,您叫我們干什么,我們就干什么!跟著東家和東家小姐,我們干得安心!” 余小草給他一個稍安勿躁的眼神,道:“不知你們可聽說東山村的早熟蔬菜?” 劉大壯畢竟是個男人,平時農閑的時候,會到鎮上打打零工。他忙不迭地點頭道:“聽過,聽說過!我聽說鎮上珍饈樓用的都是東山村的蔬菜,剛開春的時候,一盤炒青菜都要一兩銀子呢!還有鎮上的大戶人家,打破頭就為了搶一個從東山村買菜的名額。鎮上的姚老太爺,因著自家的蔬菜都是東山村供應的,在鎮上可有名了……可惜東山村蔬菜種植的面積太小,不能供應鎮上所有人家的吃用……” 余小草贊許地看了他一眼,見李寡婦母子一臉驚訝和羨慕,便道:“你們應該知道,我們就是東山村的……” 劉大壯睜大眼睛,情不自禁地喊出聲來:“東家小姐,難道那些蔬菜,出自東家之手?” “不錯!早熟蔬菜是我們家琢磨出來的,要不是種蔬菜和西瓜賺了點錢,我們普通農民出身,哪輩子能賺到這么一處農莊?”余小草也不怕把底透給他們。要想讓人死心塌地跟著他們干,就要給人樹立起信心,能夠過好日子的信心! “西瓜?東山村暢銷的西瓜,也是東家種出來的?”別說劉大壯了,就是很少進城一次的李寡婦,也禁不住驚叫出聲。東家一家也太有本事了,從普普通通的村民,到田莊的主人,只幾年功夫。也不怪,東家種啥啥暢銷,就連種小麥都比別人高產。兩家人更是堅定了跟著東家有好日子過的決心! “東家小姐,要我們做什么,您盡管吩咐!”劉大壯首先表決心。 “是啊,是??!”李寡婦也連忙應道,生怕自己一遲疑,被東家小姐嫌棄,不把新任務分給她們了。 余小草笑著點點頭,道:“你們也知道,東山村剛剛經歷過一場災難,蔬菜被毀了大半。再想重新弄起來,恐怕得明年開春了。咱們莊子上地多,我看了看有不少地方都適合種蔬菜。所以……” 劉大壯秒懂,立刻道:“東家小姐的意思是……讓我們兩家幫忙管理菜地?” 沒想到劉大壯看著憨實,人還挺機靈的嘛!余小草就喜歡跟聰明人打交道,心不累。她贊許地看了劉大壯一眼,道:“不錯!相信你們兩家都有種菜的經驗,伺候菜地對你們來說不算難事吧?” “不難,不難!”李寡婦聽說余家蔬菜供不應求,肯定不會找不到市場,連聲應道。的確,莊戶人家房前屋后誰不種點蔬菜?只要伺候得精心,還能種不好嗎? 余小草笑道:“放心!咱們第一年先不種多,每家先試種十畝。別擔心,我們家的蔬菜種子是經過改良的,不用施肥還不生病蟲害,只要平時勤快點兒,每天澆澆水除除草就行!澆水的事,也不用擔心,我會讓我爹請人在菜地旁打兩口井,專門供菜地使用……” 不用施肥不用除蟲?蔬菜能長好嗎?兩家人心中充滿疑惑,神態上自然帶出幾分。余小草也不解釋,等蔬菜種出來后,事實勝于雄辯! 第二天,余海便請來了打井的工匠,在選定的菜地旁邊開始打井。因著急于把蔬菜種下去,余海號召莊子上所有的佃農,先把這二十畝菜地給翻了出來。李寡婦和劉大壯兩家人,一家分了八畝,一家分了十二畝。他們從早到晚泡在地里,把大一些的土塊用鋤頭敲碎,草根雜物都細心地挑揀出來。 盡管東家小姐說不用施肥,兩家人還是把自家漚了大半年的糞肥,挑出來曬干,敲碎成粉末,灑在自家的菜地里。東家小姐說了,地里一成的收入歸他們。 劉大壯還特地打聽了一下,一畝菜地一個月最少能收十幾兩銀子呢,那豈不是說他們家一畝地一個月至少有一兩銀子的收入,十二畝地就是十二兩銀子,一年除了四五個月天氣寒冷不能種蔬菜的因素,他們家一年也有八九十兩銀子的進項!這還是按最少的算,初春時候菜價貴上好幾倍,他們的收入也會隨著翻倍的! 李寡婦聽他這么一分析,干勁更足了!菜地收拾得越精細,產的蔬菜就越多,她們的收入也越多。即使累一點,也值得! 第四百一十一章 沒有對比沒傷害 陰陰夏木,歸鳥啼鳴,漫天彩霞如顏料染過,映照著田里忙碌人們辛勤勞作的身影,顯得多彩動人。 田埂邊,一道芝蘭玉樹、龍章鳳姿的身影卓然地立著,把身邊那個纖瘦的影子映襯得更加嬌小。兩人正是剛剛從京城押送高產小麥種子回歸的朱俊陽,和在田邊監督佃農們種植玉米的余小草。 “呶!這是朝廷收購種子的銀票,總共是五千兩。收起來吧!”這次回京,朱俊陽上報唐古小麥的產量,整個朝廷都震驚了,也喜壞了皇上和一幫憂國憂民的大臣們。 要說玉米的高產,那是因為這種糧食本身就是高產作物,再加上精心種植,群臣雖然有些驚訝,卻沒有現在那么不敢相信。 京城皇莊的試驗田,劉尚書聽說唐古那邊種下了冬小麥,也耕種了一部分。麥種選的最好的,田地的肥料施得足足的,經年的老農照看著……即便一切都做到了極致,產量依然沒有突破四百斤。 而唐古的田地,劉尚書也帶著手下去看了,土地并不比皇莊肥沃,麥種也都是從京城運過去的,伺候田地的人是雇的長工……無論哪一樣都比不上皇莊試驗田的精細,可人家畝產達到了六百斤,幾乎是皇莊產量的一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肯定不是因為陽郡王,京中誰不知道陽郡王不知因為什么原因,從小被拘在王府或者別院中,即便出門身邊也有高手亦步亦趨地跟著。如果不是被皇上硬逼著接下種植玉米的差事,說不定這輩子都沒機會跟田地糧食打交道。屬于那種只知道米飯、饅頭,不認得稻谷和小麥的主兒。 劉尚書認真總結對比了一下,唐古跟皇莊唯一的不同,就是由余家人主事。他特地向陽郡王打聽了一下,距離唐古那八百畝田地不遠的余家莊子,也獲得了高產。附近的莊子紛紛向余家預定良種,小麥的種子被炒到了五十文一斤的高價。 劉尚書特地對比了皇莊產的小麥,和唐古運過來的糧食。發現唐古田地產的麥粒,比皇莊上要大一圈,而且顆顆都跟小胖子似的,飽滿的很。陽郡王帶回來的麥穗,也讓他驚訝,居然跟成年男子中指差不多長,幾乎是皇莊出產的麥穗的一倍長。難怪產量會高上許多。 如果這樣的小麥作為麥種的話,明年會不會是個大豐收呢?哪怕畝產能達到五百斤,也是不小的進步??!別說五十文一斤,就是再高些也有人愿意買! 為了進行徹底的對比,皇上還特地讓人把兩地的小麥磨成面粉,做成了饅頭,在朝堂上請眾大臣品鑒。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是f的小麥面粉做成的饅頭,在唐古的饅頭面前,簡直成了不起眼的小丫鬟。 皇莊的如果單看倒沒有什么,是家常吃的普通饅頭,味道還算不錯??筛乒诺酿z頭一比,勝負自知。唐古的饅頭白白胖胖,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吃進嘴巴里有嚼勁,有股甜絲絲的味道,口感極佳。即使不就什么菜,也能吃上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兩籠饅頭,皇莊的大臣們只嘗了一小口,而唐古的那籠卻被吃了個精光,有兩個武官甚至為了最后一個饅頭,爭得臉紅脖子粗,差點沒打起來。 坐在龍座上的朱君凡,吃了半個饅頭,意猶未盡。自從穿到這兒,吃的饅頭都是皇莊上的那種,因著沒加漂白粉,看著有點黑,吃在嘴里粘粘的,一點都沒有前世富強粉的好口感。直到今天,他終于吃到了比較可口的饅頭,白白的,松松軟軟,香噴噴的,比他前世吃的饅頭還要好吃。 這肯定是那個穿越小老鄉的功勞,不知道她是怎么把小麥改良成現在這樣的?還是……她有個能夠種植糧食的洞天福地,作為穿越的福利?小說上不都這么寫的嗎?——《帶著空間來穿越》《穿越空間種田》《隨身空間之良田千頃》……朱君凡在寶座上yy著,全然沒注意手下的大臣為了一塊饅頭快要打起來。 蘇然見自家主子云游太虛去了,忙咳嗽兩聲,提醒他關注下面兩位將軍一下。太丟人了,又不是貧民區的乞丐,為了一塊饅頭,至于嘛?! 朱君凡回過神來的時候,兩個加起來歲數超過一百歲的老將軍,已經開始扭打起來。他重重地清了清喉嚨,兩位老將軍身邊的人趕忙把人拉開??吹交噬夏樕缓?,朝堂上立刻安靜了下來。只剩下兩個老將軍粗重的呼吸聲清晰可聞。 朱君凡哭笑不得,道:“看來,眾愛卿都青睞于唐古莊子上的小麥良種。朕亦然!同樣的種子,種出來的糧食卻有截然的差別,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群臣立即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是水土的原因,有的說是氣候的因素,有的說是管理者的緣故……劉尚書這時候發揮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魄力,把群臣說的因素都一一駁斥回去。 討論出的最終原因有點玄幻,和又無法讓人反駁——只要余家參與的糧食種植,似乎都與眾不同。早春的蔬菜啦、甘甜的西瓜啦、蝗災之際玉米不欠收啦、種出的小麥高產啦……事實勝于雄辯。那些早先極力反對余家入朝為官的,也偃旗息鼓,不再出頭了! 朱君凡笑了笑,道:“這余家的確挺有本事的!尤其是余家小姑娘!朕都聽說了,種蔬菜、種西瓜、種玉米和這次種冬小麥,都是余家那個年僅十二歲的小姑娘提議的??磥?,余家真正有本事的人,正是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丫頭??!” “皇上,余家的男人入朝為官臣等不反對??墒恰绻噬咸e一個小丫頭,只怕臣民們會有微詞……”楊御史又跳出來了。這人也一根筋,不撞南墻心不死。 朱君凡哈哈笑道:“微詞?只要天下百姓能夠豐衣足食,朕還怕什么微詞?想當年朕還只是黎王世子的時候,建船廠,造大船,不也有不少臣子說朕勞民傷財嗎?朕親自出海尋回高產飽腹的番薯時,那些微詞不攻自破。如果沒有當初朕興建遠洋船舶,現在哪里有高產的番薯、玉米和土豆?” “皇上圣明!”群臣們躬身應道,對皇上的遠見心服口服。玉米和土豆尚未得到推廣,番薯的重要性他們是有深切體會的。北方連年大災,死去災民的人數卻遠遠小于往年,而且能夠很快地恢復生息。除了皇上仁慈減免賦稅外,就是因為有高產又不挑地的番薯,災民們才不至于因沒有糧食而餓殍遍地。 “朕登基以來,重視民生,一直在尋找和提拔農事方面的人才,就為了普天之下的百姓,能夠吃飽肚子穿暖衣服?,F在,有了一位種田的奇才,難道要因為她的性別而放棄嗎?”朱君凡很走心地質問道。 群臣忙躬身不語,楊御史還很沒眼色地梗著脖子道:“皇上,可以封賞她的父兄……” “楊愛卿,此女尚幼,這幾年還可以輔佐她的父兄從事農事。過幾年她長大了,要是出嫁了呢?她的父兄占著職位,卻不能給老百姓謀利,難道我們大明封賞的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員嗎?”朱君凡口氣重了,幾乎用質問的語氣問道。他最恨那些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蛀蟲,他繼位以來挖出了不少這樣的官員,可尸位素餐的人依然存在,讓人防不勝防。 楊御史還想反駁,可被皇上說得一時詞窮,擰著眉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其他的大臣見皇上龍顏大怒,更不敢再多說一句。 朱君凡輕輕嘆了口氣,道:“這件事,等朕召見過余家父女再議??£?,你帶過來的小麥,給眾位大臣每家送一百斤,算朕賞賜大家的!” “皇上,不可?。?!”群臣心生歡喜,正要叩謝皇恩的時候,戶部的劉尚書跳出來,用生命阻止皇上的旨意。 朱君凡心累啊,嘆息著道:“劉愛卿,你又有什么‘高見’?!” “皇上!陽郡王送回來的小麥,粒粒飽滿,是不可多得的良種??!臣以為,這些小麥應該作為種子,在京城及周邊試種?;噬?,您試想如果這些種子種出了高產的小麥,并且推廣到全國,能養活多少百姓??!臣以為,這些小麥應該作為良種儲存起來,而不應該當做糧食吃進肚子里??!” 群臣還在回味著剛才白胖胖的饅頭的滋味,皇上說賞賜給他們糧食的時候,心中不禁心花怒放。一百斤小麥至少能磨出七八十斤面粉吧?那得蒸出多少饅頭來?足夠他們吃個夠了!這劉尚書也真是的,簡直損人不利己,要皇上收回成命!皇上,您千萬要頂住?。?! 有這么個全心全意替老百姓著想的臣子,朱君凡欣慰的同時也感到心累。其實,劉尚書說得都挺有道理,可是自己手下這些替他分憂的大臣,難道他連一袋小麥都做不得主封賞給他們嗎? 第四百一十二章 你是爺的天使 “劉愛卿!陽郡王運回的小麥不下于五十萬斤,滿朝文武一人一百斤,才不到一萬斤而已。小麥良種雖然重要,可也不差那點兒!”群臣們附和地點點頭,目光如刀子般射向劉尚書,仿佛他是犯了眾怒的罪人一般。 見劉尚書還想說什么,朱君凡忙道:“蘇總管,傳朕的旨意,宣余氏父女進京!劉愛卿,朕把余家父女分到你手下做事,專司農事。以后還愁沒有高產的種子嗎?說不定,將來稻谷、黃米……都能改良出來” 一聽種田能人余家父女被分到戶部,劉尚書頓時喜得好像撿了八百兩銀子似的,不再糾結于那萬兒八千斤小麥種子了。正如皇上說言,有了這兩塊寶,以后優良的種子要多少有多少! 下朝后,劉尚書拉著跟余家父女最熟悉的陽郡王問東問西,朱俊陽被他煩的都快翻臉了。最后,劉尚書終于回到公事上:“陽郡王,余姑娘有沒有說這些小麥,如果作為種子的話,能不能延續高產?” 同樣的話,朱俊陽也曾經問過小草,小草給出的回答是:如果是一代種子的話,她能保證至少產量在五六百斤左右,如果二代種子的話,她就不能保證了。 她也沒辦法,靈石水的靈氣能支撐著這些種子發芽抽穗,產量應該不會太差,可結出來的小麥,再作為種子種下去的話,她不知道能不能繼續高產下去。 朱俊陽也是這樣跟劉尚書回話的。這樣的答案,劉尚書覺得有些惋惜,不過有了一代種子的高產,二代種子應該不會差到哪兒去的。至少要比普通種子有 優勢些。再說了,再產出的小麥,即使不能作為種子,還是不愁賣的。至少它磨出的面粉做出的面食味道極佳! 第二天,朱俊陽借口要主持唐古莊園玉米種植工作,又離開的京城。朱君凡笑罵一句:“男心外向,男大不可留!” 他這個小堂弟,一有空就往唐古封地跑,派給他的任務雖說每次都能順利完成,卻極力把差事壓縮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且是一完成就要求休假,撂挑子往唐古跑。以前還以為這小子孝心可嘉,省出時間去陪他母妃呢?,F在看來,這小子終于開竅了,知道討女孩子歡心了。 臭小子,眼光不錯,在他這個小老鄉還是花骨朵的時候,就整天守著防著,生怕被同樣有眼光的人給摘走了! 朱君凡想到自己被敲走的那五千兩銀子,忍不住一陣氣憤。該死的臭小子,居然把唐古的八百畝莊園送給了余家小姑娘??磥?,為了討人家小姑娘歡心,他這個小堂弟下了血本了。八百畝的田地,說送就送,不帶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