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節
余小蓮見娘不讓她幫忙,便道:“我去殺只小母雞給爹燉上,等處理好傷口,喝點雞湯補補身子?!?/br> “從我藥箱里拿些當歸和枸杞一起煮,補血效果比較好!”余小草往草藥里放了些靈石液,用力地搗著。聽小蓮這么一說,忙提醒一聲。 余航和劉俊平在家里也算半個勞動力了,他們見外面正在處理狼的尸體,也趕過去幫忙。狼皮被扒下來,選一些相對完整的,等余海的傷口好得差不多了,硝制好冬天的時候鋪上狼皮褥子,保暖又舒適。狼rou儲藏在冰窖里,可以吃很長時間呢! 外面的有兩個侍衛,也不小心被狼爪子抓傷了,劉燕兒便端了一盆藥水,讓他們清洗傷口。 小石頭和劉方平兩個七歲左右的小盆友幫不上什么忙,就留在屋里,安靜地看著柳氏幫余海清洗傷口,還不時問一句“疼嗎?” 不知是疼麻木了還是什么原因,藥水沾上傷口的時候,余海絲毫感覺不到任何的刺痛。過了一會兒,反而有種淡淡的清涼感,從傷口中擴散開來。本來因為失血而產生的暈眩感,瞬間消失。 柳氏清洗得很細致,動作很輕,生怕弄痛了男人。傷口洗好的時候,余海感覺自己都快睡著了。上藥粉的時候,倒是有些刺痛感。不過等敷上黑乎乎的藥膏時,刺痛感又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傷口的一陣清涼和舒服。 剩下的藥膏,給兩位受傷的侍衛涂上了。兩個侍衛傷得不重,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皮外傷。 三十多只狼的尸體,十幾個侍衛收拾了很久,到天亮還沒收拾完。隔壁的周家,天剛亮就小心翼翼地打開門,沒發現危險,周家的男人才抄著家伙,帶著兒子過來打探消息。昨天晚上,聽到不遠處余家傳來的動靜,周家一家也徹夜無眠。 一進門就看到一院子的狼尸體,周大年瞠目結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進屋詢問了余海的傷勢,這爺倆也投入到收拾狼尸的行列。方氏聽說余海受傷了,還拎了一只雞拿了一籃子雞蛋過來看望。 現在還有不少蝗蟲,周家的雞也都散養在家附近,基本不用搭糧食什么的。估計到冬天的時候,周家就養活不了那么多雞,大部分都要處理掉了。 天亮后,余家老宅被狼群攻擊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東山村。村長帶著村里跟余家關系不錯的幾戶人家,過來慰問,看到院子里已經被剝皮和正在被剝皮的狼尸,都驚呆了。 狼rou比狗rou略粗,如果烹制好了,味道還是不錯的。敷了藥膏裹了紗布的余海,看到三十多只狼的尸體,有些頭疼。狼rou吃多了也會膩的,好嗎?這么多只狼,吃到明年開春也吃不完??! 詢問了郡王爺,得知這些狼尸都由余家處理。余海跟家人一商議,決定把狼尸捐出二十只,讓村長分給村里的每一戶人家。這些狼雖然瘦了點,每只狼至少能割出三十斤的rou。這樣一來,每戶人家差不多能分近二十斤的狼rou呢! 在蝗災和旱災雙重打擊下,東山村的村民手里的錢,用來買糧食都不夠,哪還舍得去買rou吃?所以,當村長敲響了村中的銅鐘,家家戶戶都集中在村長門前的場地上時,看到一只只被剝了皮的狼尸,眼睛都紅了。得知是余家無私地捐出了狼rou,村民們對余海的感激和敬意又進了一層。 錢家一家上午從外家回到家中,看到被破壞的木門,還有后院的凌亂。毛氏心疼自己給咬死和吃掉的十幾只鴨子。幸好大多數鴨子都逃到午后的水塘里,得以幸存。當她看到自家院子周圍陷阱里的四頭狼的尸體時,心中的疼痛微微減輕了些。這些狼rou吃不完,可以賣到鎮上的一些酒樓里,也能彌補自家的一些損失。 得知余家一下子消滅了近三十只狼,錢富貴和毛氏又慶幸又后怕。如果不是做出每天晚上去毛氏娘家住的決定,那就是他們家承受這三十多只狼的進攻。他們家又沒有十幾個侍衛幫忙,木門被攻破后,其后果可想而知! 向余家表達了關心和慰問后,錢富貴收拾好四頭狼的尸體。兩塊比較完好的皮子,帶回老丈人家,又給外家帶了兩頭狼的rou。毛氏的父母兄長聽女兒女婿講述了昨晚的驚險,硬是留他們在家中多住了幾晚上。白天,毛氏夫婦回去放鴨子,傍晚再趕回娘家。雖說有奔波之苦,可比起有可能承受猛獸襲擊來說,這就算不上什么了。 第三百零三章 災情緩解 進入夏天以后,除了兩三場零星小雨之外,幾乎就沒下過雨。雖然比不上東北的那場大旱災,但如果沒有蝗災的話,也很有可能產量銳減,有的地方甚至絕收都有可能。 西山上那些被蝗蟲啃食的只剩下枝干的樹木,呈現出干枯的死態。要是再不下雨的話,只怕所有的草木都會枯死。就連常年從西山流下的溪流也已經斷流。余家老宅屋后的池塘,只剩下原來的十分之一,大片大片塘底的淤泥被曬得裂開拇指寬的縫隙,偶爾一條死魚躺在裂縫中,散發出腐爛的腥臭。 老宅屋后的水井,水位也已經下降許多,水桶上的繩子又一次被換成長些的。余家的水井還算好的呢,打得比較深,村里很多人家的水井已經干枯,喝水竟然也成了問題! 就在整個災區的民眾越來越絕望的時候,終于在秋末的一個晚上,一場凍雨降下,在樹枝上房頂上留下一串串透明的冰凌。中午,冰凌融化成水滴灑落地面,秋雨依然下著,干涸的大地被雨水滋潤。而那些令人討厭的蝗蟲,也都被凍雨凍死了。這場雨太及時了,不但緩解了干旱,還解決了蝗災的問題。明年的春種,應該不會再受太大的影響了。 凍雨緩解了災難,可也給余家的蔬菜帶來滅頂之災。白菜、蘿卜等秋菜還好,青菜、生菜之類的蔬菜,一夜之間全部凍得蔫吧蔫吧。如果不是余小草經常給蔬菜澆灌靈石水,估計早就凍死了。 秋雨綿綿,這場秋天的雨,一直下了十天。這十天里,余家上下把青菜全都冒雨搶收進倉庫,以求減少些損失。賣完這趟蔬菜,秋菜差不多就該收獲了。 白菜、蘿卜、大蔥……這時代的秋菜種類不多。余家的西院里,種的全部是秋菜,足夠余家上下吃一整個冬天的,還綽綽有余。白菜一一從地里砍下來,稍微晾一晾水氣,就收到西院的地窖里。東院的地窖已經改成冰窖啦。 蘿卜從地里拔出來,一些嫩一點的蘿卜秧,也是可以做涼菜的。拔蘿卜是個力氣活,被家里的男人們承包了。女人和孩子們就砍白菜和拔大蔥。 忙活了十天,秋菜都收進了地窖。多余的秋菜,都被珍饈樓給高價承包了。自從夏季蝗災開始后,除了余家種了秋菜,其他也不是沒有菜農嘗試種蘿卜白菜的,可都是剛發芽不久就被蝗蟲給糟蹋了。鎮上許多有錢人家從余小草那買了藥水,可人家種的還不夠自家吃的呢,怎么可能往外賣。人家也不差那點賣菜的錢。 整個唐古鎮的酒樓,也就在珍饈樓里能吃點新鮮的蔬菜了。別的老字號酒樓也有從南方采買蔬菜的,可一來價格更高,二來長途跋涉的,蔬菜運過來后也大多不太新鮮了。 余家的蔬菜,味道和口感是整個唐古鎮公認的。也曾經有人探究過余家蔬菜和別人家蔬菜的不同,及形成原因。最后得出,人家屋后的水井是上等的山泉,別的地方是找不到的。 這場秋雨過后沒一個月,氣溫驟降,飛雪悄然而至。冬天,在不知不覺中來臨了。整個東山村都進入了貓冬的時候。今年的冬天可不比往年,雖然糧食每個都會從南方運平價糧回來,可蔬菜除了干菜和海魚貝類,再沒有其他的了。 去年時候,東山村村民手里余錢比較多,冬天過得還是比較滋潤的?,F在呢,很多人家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不過對于余家來說,影響并不大。 入冬以后,陽郡王和他的侍衛們已經回京交差去了。賑災的差事,他做得不錯,平價糧到得比較及時,災區的百姓都對皇上和陽郡王感恩戴德,朝廷的聲望在民間空前高漲。 陽郡王這一年,因著從海外帶來高產的糧食種子,又培育出了畝產千斤的玉米和畝產五千斤的土豆。賑災事宜又做得比較完滿?;噬辖o了豐厚的賞賜。如果不是他剛分封郡王沒多久,很有可能加封他為親王,跟他老爹一個級別了呢! 跟著陽郡王出海和負責采買的方荀,也給加官進爵,官職連勝兩級,不但掌管御林軍,還加封了護軍稱號。年紀輕輕已經是從二品的大員了,能不讓人眼饞嗎?不過,他們眼饞也是干看著,誰叫人家方荀入了陽郡王的眼,被一再提拔呢! 陽郡王,成了皇上眼前紅人的代名詞。京城官場私下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消息:“跟著陽郡王混,加官進爵有保障!”這個消息也并非空xue來風?;噬闲湃芜@個小堂弟,有什么重要的工作,都交給他負責。跟著這樣的人,很容易出成績來。而且,陽郡王從來不占人家的功勞,這不,在朝會上,他給幫他種出玉米和土豆的人家請功來了! “皇上,這余家種了十畝地,就收獲了萬斤玉米。種一畝土豆,足足有五千斤的產量。若是玉米和土豆在北地推廣開來,何愁天下百姓不安居樂業?臣以為,余家于社稷有功,理當封賞!”朱俊陽有本呈上。 戶部劉尚書附議道:“皇上,這樣的人才,應該破格招到戶部來!臣計算了一下,如果不是蝗災的話,戶部下屬的試驗田,每畝玉米產量頂破天能產個六七百斤已經是很不錯的產量了。臣也看了余家種植的玉米,顆顆飽滿粒粒均勻。土豆的個頭也很大!臣以為,余家是不可多得的種植人才,理當重用??!” 其他文武百官,聽了戶部劉尚書的言辭,心中暗暗衡量著。戶部下屬的試驗田,無不是肥沃的良田,又有專人精心伺候著,一畝地才產六七百斤。而東山村據說大多是山地或是貧瘠的沙土地,可人家一畝地的產量卻超過千斤。 這是什么概念?要么余家沒有把種植的法子全部貢獻出來,要么余家定然有個驚才絕艷的種植人才。有朱俊陽這個冷面郡王盯著,余家肯定不敢藏私,也就是說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后者。 如今,大明朝最缺什么?糧食??!江南魚米之鄉還好,氣候適合種植,良田較多,一年兩季產量還算不錯。至少老百姓能填飽肚子??墒情L江以北,尤其是苦寒的東北和西北,由于氣候原因,一年只能種一季。雖說皇上一再減免農業的賦稅,可北方的糧食產量太低,很多老百姓能吃個半飽就不錯了。 聽說玉米和土豆不怎么挑土壤和氣候,在北方也很容易種植。最重要的,人家產量高??!種一季相當于別的作物兩季甚至三季的產量。要是每畝地都能達到畝產千斤,何愁百姓吃不飽肚子? 玉米磨成的面粉,被做成了饅頭和面餅。雖然吃著沒有白面香甜,可比起黍面和豆面等其他粗糧來說,味道已經很不錯了。土豆的烹制方法,官員們也傳閱了,有的甚至借來抄了一份。畢竟烹飪的方法不難,將來土豆要是普及了,冬天的飯桌上就多了不少菜式了。 文武百官心中,早已認定玉米和土豆應該大量種植。今年,有了萬斤良種,明年,就能種幾千畝玉米,到秋就能收獲幾百萬斤種子……這樣一來,過個三五年,玉米就能在北地普遍種植了! 這樣的種植人才,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他破格提拔的! 戶部尚書的意思,是希望皇上能給余家封個七品的小官,在戶部為朝廷效力。其他官員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高坐龍座的皇上卻微笑不語。戶部尚書有點急了,他以為皇上不同意,剛要說什么的時候,皇上開口了:“陽郡王,你跟余家接觸最多,你是最有發言權的。你覺得,余家的功勞,應該算在誰的頭上?” 戶部尚書是親自去過東山村的,余家除了余海之外全都是婦孺之輩。不是他看不起女人和孩子,女人孩子在家中干家務還成,論種地當然是老爺們的事了?功勞還能算誰身上,當然是一家之主余海了。 朱俊陽看了似笑非笑的堂兄一眼,實話實說,道:“據微臣觀察,玉米和土豆的種植方法,都是余海之女余小草實驗總結出來的?!?/br> 余小草戶部尚書是見過的,印象中不過是個瘦瘦小小的小姑娘。他忍不住皺了皺眉頭,反駁道:“陽郡王,一個十歲有余的小姑娘,能有多大本事?老夫看來,玉米都是那余海帶著他姐夫一家打理的……” 陽郡王冷冷地掃了他一眼,道:“田地是誰打理的并不重要,關鍵誰是指揮者,誰是實行者?;噬?,微臣在東山村前后住了三個多月,看到的都是余小草在背后指揮,而余海一家上下同心協力,才有了玉米的大豐收?!?/br> 戶部尚書見陽郡王不像是在開玩笑,眉頭依然皺著,低聲道:“這余小草,真有這么厲害?” 陽郡王沒有理睬他,繼續道:“皇上,您上次私訪也看到了?;葹闹?,余小草根據自己對藥性的理解,跟同仁堂的孫大夫一起,研制出了能消滅蝗蟲的藥水??上幩枰乃幉?,有幾味比較稀少,造價太高,不能大量生產。不過,那余小草用藥水種的蔬菜,卻一絲一毫沒被蝗蟲糟蹋。足見其聰慧!蝗災之年能種出蔬菜來,種植玉米對她來說又有何難?臣以為,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才是皇上追求的明政!” 第三百零四章 不了了之 朱君凡坐在金鑾殿上,津津有味地看著小堂弟談起余小草來洋洋灑灑,跟平日里的惜言如金判若兩人。聽到小堂弟的最后一句,他白了朱俊陽一眼,沒好氣地道:“朕還用你提醒?” 接著,他又追問了一句:“照你的意思,應該封賞的是余家那十歲的小丫頭,而不是余海嘍!” 朱俊陽卻搖頭道:“余家種出玉米,也是有功的,該賞!但余小草功勞最大,就公平而言,封賞應該落在她的頭上!” “皇上,臣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個小女子怎能與吾等同朝為官?”都御史楊大人率先提出反對。 通政使張大人向來善于揣度圣意,皇上自登基以來,就一直在為提高婦女地位而做嘗試,從封賞織繡大家姜如畫就能看出皇上的決心。 楊御史就是太過迂腐,不知變通,所以資格比那些一品大員還要老,卻一直在二品上轉悠。張子健自以為比起那老家伙來,自己年輕有為,皇上身邊確實需要一個能夠傳達他心意的心腹之臣。他決定搏一搏! “楊大人!圣上和太上皇向來以才取仕?;噬显f過‘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北地旱災連連,沿海又起蝗災,糧食是安民之本,是天下安定之重要因素!而那余氏小草,恰有如此天賦!種植人才難得,破例有何不可?”張大人收到皇上贊許的眼神,語氣更加堅定了。 楊御史梗著脖子,緊皺眉頭,道:“種出玉米,又不只是那小女子一人之功!封賞到她父親頭上,她便從一介農女一躍成為官家之女,也等于封賞到她的頭上。為何非要讓給女子上朝為官,擾亂朝堂!” “楊大人此言差矣!依楊大人之意,子女功勞理當算在父親的頭上。那是不是說楊少卿以后立了功,不用封賞他,全部算在楊御史您的頭上,來讓你升官發財?” 楊御史的兒子,現任光祿少卿,正五品官員。這楊少卿能力有,又不像他老爹那么固執迂腐,本來前途大有可為??蓺v朝歷代很少父子同居高位的,有楊御史攔在他頭上,一直缺少進階的機會。 聽了張大人的話,楊少卿看了自家老爹一眼,目光中充滿了不滿。老爹在官場的人緣已經查到極點,年歲已高,很難有更進一步的可能??蓷钣穮s一直戀著高位,坐著能晉升一品大員的美夢。這楊少卿已經四十多歲了,卻因著老爹在頭上壓著,官職在五品徘徊。如果老爹能夠早點致仕的話,他在退休之前定能圓了老爹一品大員的美夢——還別說,到底是父子倆,都想得美! 朝廷中也不乏父子同朝的現象,做兒子的,紛紛把不滿的目光,投向楊御史。 楊御史頓時感覺如芒刺在背。他還不至于太不通人情,忙解釋道:“皇上,臣并無此意。是張大人歪曲了臣的意思!臣以為牝雞司晨,不可取也!” 朱君凡有些煩這幫倚老賣老的老臣,面帶不悅地道:“楊愛卿,言重了!一個戶部下屬司農職的七品小官而已,能惹出什么亂子?還是楊愛卿以為,朕是紂王、唐明皇之類的昏君?” “臣不敢!”楊御史心中一驚,忙顫巍巍地跪在地上,五體投地地伏在殿上。 張大人也跪下了,口中道:“皇上息怒!臣以為,楊御史廉頗老矣,頭腦昏聵,倚老賣老,曲解圣意,已不足以勝任督察員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br> 楊御史聞言,胸口一悶,一口氣差點沒提上來,伸出一只手顫巍巍地指著張大人。張大人給了大家一個“你們看,楊御史確實老了”的眼神。 皇上假意斥道:“張使司此言差矣!大明朝短短幾十年,能夠站穩腳跟,離不開老臣們的赫赫功勞。沒有老將跟著太上皇南征北戰,哪里有現在的大明江山;沒有文臣們的同心協力,何來大明的繁榮昌盛?” 張大人意識到自己激進了,忙伏在地上請罪:“皇上圣明!臣狹隘了!臣只是就事論事,并無藐視老臣的意思,請皇上明鑒!” 皇上重重地嘆了口氣,道:“張愛卿,朝堂之上,說每一句話都要慎之又慎。念你是初犯,罰俸半年以示懲罰!” 罰俸半年對張大人來說,就跟撓個癢癢差不多。張大人雖然被罰了,心中卻暗暗歡喜??磥?,自己這么做,正中皇上下懷! 果然,皇上看了一眼捂著胸口大口大口喘氣的楊御史,關心地道:“楊愛卿,需不需要請太醫?” 楊御史又重重地喘息幾下,搖頭道:“多謝圣上關心,老臣無礙?!?/br> 皇上繼續關心地道:“楊愛卿,身體為重。為了能夠更好的替朝廷辦事,還是先養好身體吧!朕準你一個月的假期,職責由副都御史暫代。眾愛卿,還有其他什么事嗎?” “皇上,老臣……”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蘇然的聲音恰巧掩蓋住了楊御史的話語。 眾官員有些同情地看了一眼楊御史,搖頭嘆息一聲;有的則一臉看好戲的表情;還有的露出幸災樂禍地笑容。 隊伍后面的楊少卿臉上火辣辣地,他低著頭走過來,攙扶起癱軟在地上的老爹,小聲道:“爹,皇上的意思很明顯了,想要封賞余家小丫頭,您有何必為了一個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惹皇上不開心呢?” 楊御史不敢相信自己被停職了,他口中喃喃地道:“我像魏征直諫,有什么錯?皇上為什么讓我告???我沒有病,我要去找皇上……” “爹,您就別添亂了??!再鬧下去,您頭上的烏紗帽就難保了??!”他怎么有這么個不著調的老爹?楊少卿愁眉緊鎖,手上又加重了幾分勁兒,半扶半架地把老爹扶出宮門。 不過,經楊御史這么一鬧,封賞余家的事就這么擱淺了。遠在漁村貓冬的余小草,并不知道因為自己,引發了一場朝堂爭議。 她此時正央著自家老爹幫她做個小雪橇,準備下次下雪,讓大灰拉著她享受一下雪地飛馳的快感。 大灰自從被當做陽郡王的寵物,在余家落戶后,余小草每天用靈石水和冰窖里存的野豬rou喂養它?,F在的大灰,厚厚的毛發覆蓋全身,遠遠看過去像個銀灰色的毛團。它的身上全都是精裝有力的肌rou,跑起來很有爆發力。 大灰比家中的其他動物更有靈性,幾乎能聽懂所有人類的語言,而且對于別人的善意和惡意很是敏銳。有它守護著,余家人更加放心。 “大灰,過來試試合不合適!”雪橇做好了,余小草迫不及待地朝著大灰招招手。伏在雪地里的大灰,懶洋洋地朝這邊看了一眼,表示很不想理余小草。 余小草虎著小臉威脅它:“大灰,不聽話晚上沒有食物哦!” 大灰對冷凍過的野豬rou,興趣并不大,不過要是跟這小丫頭對著干的話,很有可能明天一天都沒有好喝的水水了。唉……大灰慢吞吞地站起身子,用力抖了抖身上的毛,踱著優雅的步伐朝余小草走了過去。 余小草把雪橇往大灰身上裝,發現正合適。老爹的手藝真不是蓋的!